第一篇:陶瓷挂件的传统造型设计论文
陶瓷是我国古老的艺术,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对陶瓷的喜爱日益加深,陶瓷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陶瓷挂件就是近年来新兴的陶瓷制品,以其精巧、细腻、美观、寓意深刻、古意十足而受到广范的喜爱,尤其是女性对陶瓷挂件更是情有独钟。因此,陶瓷挂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具有时代感设计的创意产品,满足喜爱陶瓷人士的需求。
1陶瓷挂件所涉猎的范围
陶瓷挂件所涉猎的范围并不十分广泛,它不同于日用陶瓷,能够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陶瓷挂件主要是装饰作用,主要范围是装饰和首饰。因此,更受到女士的喜爱,主要有陶瓷耳环、陶瓷项链、陶瓷挂坠、陶瓷包宠、陶瓷车饰、陶瓷胸针等,用于可以悬挂的装饰。因此都比较小巧灵动,让人感觉古意且又趣味十足。由于悬挂,陶瓷挂件都会给人以动感的联想,比如动物、人物、卡通造型等,都十分受人们的喜爱。
2陶瓷挂件的传统造型
(1)吉祥图案造型。由于陶瓷本身就传递着古意,因此陶瓷挂件的造型设计,最主要的是传统造型的设计,而传统造型的设计主题元素就是吉祥图案的设计。传统吉祥图案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都是代表着一定的寓意,而这些寓意是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里形成的固有的审美感。圆圆的葫芦、温顺的小鹿、华美的神仙等。无论动物、植物、汉字、故事情节的挂件造型,都是运用传统吉祥图案本身的寓意来传递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里吉祥图案所赋予的美感是固定下来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意造型。创意造型的设计是以传统造型为基础,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传统造型设计在陶瓷挂件中展示新的风采。比如QQ企鹅的陶瓷项坠、包宠,都十分受到年轻女孩子的喜爱,而陶瓷的钱袋造型和花朵造型的挂坠,同样也会受到有一些阅历的女士的喜爱。陶瓷人物肖像、陶瓷钱币造型、陶瓷佛像等车饰挂件更会受到有车一族的男士喜爱。另外,还有一些抛开传统造型的创意造型的挂坠、包宠受到时尚人士的喜爱,比如陶瓷的骷髅、陶瓷的卡通人物、陶瓷的另类造型的包宠,都会受到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喜爱。
(3)物件造型。陶瓷挂件的物件造型,是把物件按照原来的造型按比例进行缩小,而设计的各类挂件。比如近年来受到学生喜爱的陶瓷高跟鞋造型、陶瓷水杯造型、陶瓷如意造型、陶瓷奶瓶造型、陶瓷电话造型、陶瓷包包造型的钥匙扣、手机坠等。另外还有各种陶瓷挂件作为家庭软装饰用,比如陶瓷古筝造型、陶瓷琵琶造型、陶瓷编钟造型、陶瓷荷包造型的各类挂件,挂在室内的墙壁、门、家具上,会给室内增添无限的情趣和艺术气息。陶瓷挂件是物件造型,会给人们传递一种活泼的童趣,因此也会受到更多怀旧人群的喜爱。
(4)汉字造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陶瓷挂件的汉字造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一种创意。汉字造型的陶瓷挂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汉字艺术,同时也是汉字本身所传达的本意与引申意,钥匙扣主要有龙、福、寿、双喜字、吉、雅、禄、财等汉字,也都成为挂件造型,能够受到相应人士的喜爱。汉字造型的挂件设计,以变形汉字设计为主,根据字的造型,巧妙地变形成各种美术字,而成为艺术造型。比如“财”字,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可以是三个元宝的叠加,也可以是人抱着元宝的造型,汉字造型的挂件也需要新的创意来对汉字进行艺术变形创作。
3陶瓷挂件造型的未来前景
陶瓷制品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因为陶瓷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陶瓷挂件造型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同样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的创新,是离不开传统文化本源的。无论怎样的创新,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基础,离不开陶瓷源于中国的古老元素。在未来陶瓷挂件的造型设计中,会不断融入新的时尚元素,会不断拓宽设计渠道,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不会改变的。西方设计理念会不断地渗入到陶瓷挂件的设计中来,但依然不会偏离传统的中国陶瓷文化,依然是陶瓷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结语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者,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文化如何融入与碰撞,陶瓷文化的本源是不会改变的。古老的陶瓷文化造就的陶瓷世界无论怎样日新月异,都不会偏离陶瓷文化的本源,离开了陶瓷文化的本源,陶瓷作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瓷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篇: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论文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论文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论文
——人机工程,无处不在
引言: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性化的造型设计尤为突出,我们接触到的产品造型设计大多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这也是设计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高,这就要求产品造型与人机工程的结合更加紧密。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与物质的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所谓人性化产品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的产品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人机工程学因素往往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法之一。若说“人性化产品”是与“人”合为一体的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因素”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的人机界面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所面临的冲击下,中国的制造业无不是严阵以待,企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管理大师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曾说过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两个方式一是扩大生产规模走向规模经济才能占有成本上的优势另一个便是创造企业或产品的附加值制造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心理。在现今产品和质量逐步提高且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各产品制造商们无不力求突破希望能出奇制胜打动消费者的心。拿当今世界上提出的“健康”人机工程学的新要求为例即是用某些考虑人机因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论文
素的辅助性产品,如电动腰靠、紫外线阻隔(UV、CUT)等来提高产品人性化的层次,籍此创造其他品牌无法模仿的优势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由于学科来源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机工程学中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种类很多有些是从人体测量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中沿用下来的有些是从其他有关学科借鉴过来的更多的是从应用的目标出发创造出来的。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毫无疑义未来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内涵它将超越我们过去所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的认识向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等多种数字化的形式而扩延。IDEO设计公司的数字化收音机正是基于这一观念上的最新数字广播概念设计通过对使用者状况的设计构想研究收音机的可能外观和操作方式。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界面设计上,都使人机交互关系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该收音机上的显示屏幕以图形界面来说明音频节目的内容。设计范围包括个人化家用收音机、个人可携式收音机和演艺工作者的专业收音机。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创意与革新为首要条件唯有真正好用且务实的商品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感到贴心且实惠的产品方是企业制胜的绝佳利器。符合人机工程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第三篇:陶瓷论文
姓名:王刚 学号:PB11203289
陶瓷制作与鉴赏
——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这学期有幸能够上王祥老师的《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歌窑的故事更加令我着迷;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去陶艺中心实践了吧,能够把自己脑袋里想的东西做出来绝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下面我将从陶瓷的制作和鉴赏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般一件陶瓷作品要经过九个步骤才能成型。第一是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第二是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第三是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第四个是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第五是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第六步是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第七步是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第八步是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最后一步是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我们在陶艺中心是直接从拉坯开始的,使用的陶土都是老师认真加工后的。刚开始由于眼高手低做出来的作品都不好,后来我从最基本的形状做起,然后在上面加一些装饰,因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工人师傅们很容易就做出各种形状,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工人师傅已经有很多经验了,我们是初学者应该从最简单的做起。虽说如此还是有几名同学做的作品非常成功,让人羡慕。我们作品经过晒坯后用朱红色和藏青色上了色,最后上了釉。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做了几个作品,虽然不完美,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我们谈完制作后再谈谈陶瓷的鉴赏。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此我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做了一个小总结。
第一个方法是观胎辨釉也就是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第二个方法是观察造型即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方法是辨别款识即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感谢此次指导我学习的王老师,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来为我们指导,作为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于能修这门课程深感荣幸,此次陶艺制作课是我大学以来最快乐的公选课经历!
第四篇:陶瓷论文
关于中国陶瓷的论文
班级:光电21班(120121)学生:张湛(120121121)
摘要:选修课上老师仔细为我们讲解了有关陶瓷的知识,各种各样美丽的陶瓷以及它背后的文化背景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史。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
一. 陶瓷简介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瓷,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 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然而昔日的璀璨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占据着主流的已经不是这些寓意丰富的古典。许多窑址遭到了破坏,许多陶瓷无人问津。这是当今陶瓷面临的一个困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现象是不是应该深思,我们应何去何从?象征中国的陶瓷应该何去何从? 三. 现代陶瓷。
现代陶瓷,又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或高性陶瓷,按其应用功能分类,大体可分为高强度、耐高温和复合结构陶瓷及电工电子功能陶瓷两大类。在陶瓷坯料中加入特别配方的无机材料,经过1360度左右高温烧结成型,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防静电性能,成为一种新型特种陶瓷,通常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如:电、磁、光、热、声、化学、生物等功能;以及耦合功能,如压电、热电、电光、声光、磁光等功能。四.中国瓷器的鉴赏
一般来说,年代越早的瓷器越是古朴。看瓷器的外表,还有几个特征:永乐年间制作的瓷器的底部中央大多是外凸内凹,底圈的边比较宽;明朝中期的瓷器腹中部有明显的接痕,眼看手摸都感觉得到;清代以后,采用了旋削对接方法,消除了这条接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没有这条线来断定是清代初期还是清代后期的作品,以及分辨真伪品。瓷器上的釉彩,永乐、宣德青花用的是进口的青料,色泽浓翠,自然晕散而有黑疵铁斑。成化青料主要采用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成色典雅素静,清丽明快。嘉靖、万历青料几乎都采用回青料,成色浓艳,蓝中略泛紫色。清代康熙青料基本上使用浙江料,成色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层次分明,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而雍正的青花以仿永、宣浓翠晕散为主,由于采用国产青料,青花的晕散和黑斑只能用笔点染而成。
在元代之前,瓷器上很少有落款年份的字样,从明代开始,特别是官窑制作出来的瓷器很时兴落年款,因此是哪一朝代制造的,就可以一目了然。不同时代,落款的方法、笔法,甚至部位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瓷器上多加观察非常的必要。——2012年11月13日
第五篇:古陶瓷造型鉴定的要诀
古陶瓷造型鉴定的要诀
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们积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造型鉴定的要诀:首看总体风格,详察局部变化。
我国古陶瓷的时代总体风格是: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式样很少,不太规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春秋战国:刚劲古朴,多仿青铜器。
东汉:简单粗疏,青瓷刚刚成熟,品种少,质量比较差。
南北朝至西晋:浑圆矮胖,许多器物仿动物造型,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如仿漆器、铜器等,陶瓷明器更是如此。
东晋:秀骨清象,比西晋瘦长。这个风格从南朝直至隋代。
唐:浑圆饱满,显出勃勃生机。
宋:修长轻盈,优美清新,秀丽典雅,有些地方显得精细人微。
元: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有些则近乎草率。
明:敦厚古朴,有唐宋遗风。
清:轻盈新颖,特别注重创新,因而器型秀丽多姿。
还有人说:汉晋瓷器的造型古朴端庄,唐代的丰腴雍容,宋代的清丽秀雅,元代的浑厚凝重,明代永乐的古雅秀美、成化的圆润秀致,清康熙的敦厚挺劲、雍正的纤柔秀丽、乾隆的精巧繁缛等等。
除对各时代瓷器造型的总体风格要把握外,对各时代的各类器物的造型特点以及典型器物的典型特征也要有明确的概念。后世所仿制的古瓷,大多是各代的名品和典型器,如宋哥窑的鱼耳炉、胆式瓶为雍正朝仿烧,明宣德则仿烧宋汝窑盘,清康熙则仿宣德汝釉盘、成化斗彩鸡缸杯,民国仿宋龙泉鬲式炉等。如果对典型器的造形特点了然于胸,对仿器造型上的破绽是不难鉴别的。
此外,还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同一器类造型的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