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9-30 20:5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

第一篇: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抑郁是最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在精神病理学中有“流行性感冒”之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抑郁居致残原因之首,并且从疾病负担方而讲(如残疾和死亡),到2020年将会成为第二大最重要的障碍回。许多研究一致表明抑郁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和流行率急剧增长。在西方国家,10%到40%的青少年遭遇抑郁的折磨。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在17.9%到42.3%之间。

研究发现,生活压力事件比如青春期、转学、重大疾病或者伤害都能引发青少年的抑郁体验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与年龄相关的负性生活事件在类型和频率上呈现出不同。举例来说,对南非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最常见的压力来自于新兄弟姐妹的出生或者收养回。对挪威青少年来说,最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来自于亲人遭受重大疾病或伤害。在中国,学业压力是青少年遭受的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

中国青少年生活背景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应试取向的学校教育。传统意义上,学业成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很重要地位,并且也是当代中国青少年最重要的追求圈。例如,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要想进入高中求学的话,都要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中考,他们必须通过竞争以取得进入当地更高水平高中的有限入学名额。学生能否被这些重点高中录取取决于他们的成绩是否达标。因此,不难想象,学习成为中国教师用来评价学生的一项最通用的参照指标之一回。由于接受高中教育和后续更高水平教育的机会有限,青少年必须争取在学校里将学习做到最好。研究发现学业压力是中国青少年的关键性压力来源,并且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叫。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预期,初中生的学业压力能够正向预测抑郁。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的抑郁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同伴的支持性关系是青少年在遇到危险情境时的一项重要的保护因素,缺乏同伴支持会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叫。同伴支持是一种基于尊重、分享、互助而建立的给予和接受帮助系统。通过支持、友谊、责任共享等途径,同伴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青少年经常遭受的孤独、抑郁等问题会慢慢在这种支持中得以化解网。我国青少年所处的集体主义文化更加重视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和谐,同伴支持更可能会减轻青少年的抑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预期,初中生的同伴支持能够负向预测抑郁。

在心理病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置身于危险因素中,很多儿童和青少年仍表现出积极的适应、经历正常的发展轨迹并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网。这一现象的核心概念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被定义为尽管个体经受对心理发展存在明显威胁的压力源,仍能促使个体有良好表现结果的保护性因素、过程和机制叫。保护性因素被认为能够减轻危险因素的危害,或者作为而对逆境的缓冲器。许多研究发现,保护因素不仅能直接作用于抑郁,还能与危险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并因此调节压力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圈。根据心理韧性理论,同伴支持作为青少年的一种保护因素,有可能在学业压力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预期,同伴支持能够缓冲初中生的学业压力与抑郁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共抽取山东省的三所初中学生共计1297名,其中,初二学生729人,初三学生568人;男生683人,女生614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60人,来自城市的学生937人。

2.2测量工具

学业压力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测量学业压力的分量表。该分量表有五个项目,反映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学业压力程度。被试需要报告这些项目中哪些是其曾经经历过的。对于曾经经历过的项目,需要评定事件对其造成压力的主观感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1为一点也不,5为非常严重。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动是0.64。具体题目如:“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不理想”。

同伴支持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回中测量同伴支持的分量表。该分量表有三个题目,反映青少年所受到的来自同伴的支持。采用四点计分,1为完全符合,4为完全不符合。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动是0.80。具体题目如:“我的朋友非常关心我,当我有困难时我的朋友能够帮助我”。

抑郁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中文版测量抑郁症状,共包括20个项目,反映主要的抑郁维度:抑郁心境、自罪和无能、无助和绝望、精神性运动迟滞、食欲不振以及睡眠障碍。被试需要根据自己过去一周的感受对每一项目进行评分,0是没有或几乎没有,3是大多或总是。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动是0.87。具体题目如:“一些通常并不困扰我的事使我心烦,我觉得别人厌恶我”。

2.3施测程序与统计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均为具有施测经验的心理学研究生。施测之前,研究者对主试进行指导语、问卷内容以及施测注意事项的专门培训。施测结束后主试统一收回问卷。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皮尔逊积差相关、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等级多元回归分析。

3讨论

3.1青少年抑郁的城乡、年级和性别特点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抑郁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抑郁的这种城乡差异可能与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别有关,相对而言,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更完善,保障措施更得力,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各方而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从而抑郁水平较低。本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但与国内的研究不一致圈。在此需注意的是,国外的研究考察的是7—10岁的学生群体与11—16岁的学生群体之间的抑郁水平差异,而国内的研究考察的是初一与初二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研究的被试年龄段与本研究存在差别,因此在做出推论时应谨慎。

另外,本研究发现,抑郁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关于抑郁的性别差异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抑郁不存在性别差异;也有研究发现,抑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抑郁水平要高于男生。有学者认为,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到青春期后期才会出现。国外一项10年的纵向追踪研究发现,在青少年13—15岁时,微弱的性别差异开始显现,在15—I8岁时,开始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基本处于13—15岁之间,刚好处于微弱的性别差异开始显现之时,因此未发现性别差异也是合理的。总之,在青少年阶段,抑郁的性别差异逐渐显现,但要想获得一致的结论似乎较为困难。

3.2青少年学业压力、同伴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在学业压力与抑郁的关系方而,本研究发现,学业压力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高。这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讲,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的掌握,还涉及到班级荣誉、家庭责任、个人前途等多种因素,因此,诸如考试失败、升学等学业压力事件对于初中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本研究发现同伴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抑郁水平。这与前而的假设也是一致的。同伴支持可以为初中生提供情感、信息和工具性帮助,从而可以帮助而临困难的初中生解决问题,即使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也会给当事人情感方而的慰藉,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同伴支持更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同伴的积极作用,从而弥补家长、教师不便或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3.3同伴支持对学业压力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同伴支持能够缓冲学业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弱,而对于同伴支持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来讲,学业压力对于抑郁的正向预测力较强。这表明,如果初中生拥有较多的同伴支持资源,那么其而临的学业压力对其产生的负而影响相对较小。交互效应是心理韧性研究的核心和灵魂,是心理韧性概念区别于其它相关概念的最重要的特征国。正因为同伴支持等保护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经历学业压力等危险因素的青少年群体出现分化,有的青少年并未表现出预期的抑郁症状。实际上,除了同伴支持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保护因素也可能会对学业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心理韧性动态模型指出,保护因素不仅来自学校、家庭、同伴和社会,而且还来自于个体内部。这些因素对于而临危险因素的青少年而言,如何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3.4对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城市青少年。该结果启示我们,农村青少年而临的抑郁风险更高,因而更容易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由于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完全打破,农村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条件普遍比城市青少年差,而且他们的父母更多为生计奔波,或者外出打工,照顾、监督青少年的责任完成得并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保护,从生活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本研究还发现,学业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如果青少年而临的学业压力过大,那么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抑郁症状的困扰,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自杀。这启示广大教育者,虽然学习是青少年受教育阶段很重要的任务,但施加在青少年身上的压力不能过大,而且当青少年遭遇考试失败、学习困难时,教育者应该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疏导不良情绪。在此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个别青少年感受到较大的压力,那么教育者更应该从青少年自身的学习方法、态度、习惯等角度予以帮助。而如果大多数青少年都感受到较大的压力,那么教育者首先应该反思学习安排、课程设置等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在本研究中,同伴支持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验证。同伴支持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而且还能缓冲学业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该结果启示我们,虽然降低学业压力是减少青少年抑郁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完全消除学业压力是不现实的。要降低因为学业压力而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概率,充分发挥青少年同伴群体的作用是较好的选择。同伴群体不仅能在学习辅导方而发挥作用,也能给予青少年情感、生活上的帮助。学校教育者可通过建立青少年正式群体来发挥同伴支持的作用,也可以适当鼓励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实现同伴支持的作用。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第七章挫折与压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位课程 制作者:阿娜 邮址:aqgcyen@163.com

第七章青少年面对挫折及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社会十不和谐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劳资对立日益显性化;

三、乡流人口与城籍人口利益冲突;

四、城乡发展失衡;

五、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六、两个文明发展失衡;

七、效率与公平失衡;

八、经发与政法失衡;

九、人与人关系不和谐;

十、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人生未遇苦难者,只能算是半个人”。“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挫折,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坟墓,使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也可能是磨练强者的火炉,使人百炼成钢,登上成功的高峰”。第一节挫折的概述

一、挫折

(一)挫折的含义

1、《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解释为:失败、失利。

2、《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3、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

(二)挫折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学生为取得奖学金,争取各门功课的好成绩。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个体所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采取一定的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没达到是情境,只是尝试而没达到则不构成挫折情境。如有的大学生一入校就为自己订好了考研的目标,但这个大学生仅把考研究生作为一种尝试,即使没有考上,也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恐惧、紧张、愤懑等。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动机强度: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

2、自我期望值: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

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作不应当发生的,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象得非常糟糕、可怕。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

3、个人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4、个人容忍力(耐挫力):个人容忍力是人们遇到挫折时适应能力的差别。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丧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先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观念正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等关系这种冲突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2)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价值观选择。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3)当人们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心理挫折,3、学校环境的影响(1)校园环境设施的陈旧、安排不合理等。(2)教学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滞后(3)校园文化的偏差。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

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妒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4)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淘汰机制的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分配政策的完善等,无不冲击着心理脆弱、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学生。

4、家庭影响(1)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2)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主观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

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青少年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发展远没有成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

3、自我认知偏差。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

4、人际交往不适。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友谊、对朋友有着热切的依恋和期望。由于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挫折。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不合群,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甚至孤立,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冷漠、猜忌甚至敌意。??

5、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挫折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并且在性质上又出现彼此相互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1)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时,就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例如大学生在先升学还是先就业,(2)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面临两难选择。(4)双趋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6、性与恋爱问题。他们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学校规章制度、家长的约束等因素的制约,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感,也有的学生因性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挫折。第二节受挫后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一、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受挫后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人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一般心理挫折的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

(一)积极心理防御: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坚持、表同、补偿、升华

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翁阿甘就是一位智商并不高,他面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视它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如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跛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

(二)消极心理防御:是指当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

第三篇: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论文

《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

通选课课程论文

目 浅谈《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

课程与我的个人成长

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自动化

2012 级

22201232104208xx

(房东)

指 导 教 师

周林波

成 绩

2014年5月12日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1 2 引言 1 2.1 研究的背景 1 2.2 研究的目的 1 3 背景 1 4 压力的概念及其原因 1 5 大学生的压力问题 2 5.1 大学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2 5.1.1 人际关系的压力 2 5.1.2 学习的压力 2 5.1.3 经济的压力 2 5.1.4 恋爱的压力 2 5.1.5 就业的压力 3 6 压力管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 7 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的方法 3 7.1 注意转移 3 7.2 自我调节 3 7.3 适当发泄 4 8 结论 4 9 参考文献 4 10 致谢 浅谈《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与我的个人成长

苏雷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20世纪到2l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高度进步,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人类奥秘不断被探索。伴随着这高速发展的节奏,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己,学习知识技能,锻炼社会适应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就越高,责任越大,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事实往往是,人们掌握了如何让自己取得成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和如何有效地管理压力。由各种压力引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压力的有效管理。.关键词 :危机干预;压力管理;解压;个人成长

2.引言

2.1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明显加快,在如此巨大的竞争态势中,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坐标,压力普遍增大。近年来,因人际交往、学业、经济、恋爱、就业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处于旋涡之中。在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情绪、行为和性格上的异常反应。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相关策略,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压力管理技能,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2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与个人成长的研究,能够很好地管理和运用压力,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了解压力的起因,正确处理有压力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

3.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基于当代社会环境,青年学生们在应对自身的压力方面有很多欠缺,通过学习《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对于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4.压力的概念及其原因

1.医学上,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身体“战备状态”的反应,这是当意识到某种情形,或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和紧张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反应。

2.心理学上,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5.大学生的压力问题

大学生,这个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堕落的,比比皆是。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5.1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5.1.1 人际关系的压力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经历、习惯、个人喜好和性格都不尽相同。并且再加上他们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心理,并由此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大学生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好处,而很少顾及别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受到周围同学的排斥,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5.1.2 学习的压力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它不仅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率和成绩,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各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如果能拿到高分,该门课程的学分积点就高,这关系到他们的综合排名。为此,学生不得不天天忙于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为了给自己在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他们还要不断的参加社会职业性质的考试,例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等。如此巨大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感受到了强大的学业压力,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5.1.3 经济的压力

自1999年高等院校实施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的收费也由原来的公费逐步转向自费,这给大学生相当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为高昂的学费而发愁,但另一方面为自己能有机会通过大学知识的习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高兴。

5.1.4 恋爱的压力 大学生大都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都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期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时尚消费为特征的爱情物质主义日益盛行,多数大学生无奈地承认,如今爱情的浪漫氛围是需要以金钱做后盾来营造的,谈恋爱已经没有免费的午餐了,恋爱消费成为一种“省不得”的消费。家庭也对大学生的恋爱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恋爱的干涉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总之,对于这大学生而言,谈恋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导致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体验。

5.1.5就业的压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量相对减少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是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又将创历史新高,毕业人数将达到660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偏颇,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就容易失望和自卑,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

6.压力管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压力过大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创造力下降;经常担忧,烦躁不安,焦虑。首先,过大的压力让人产生不快乐、抑郁、焦虑、痛苦、不满、悲观以及闷闷不乐的感觉,觉得生活毫无情趣,自制力下降,突然发怒、流泪或是大笑,独立工作能力下降,平时好动的人变得懒惰,平时好静的人变得情绪激动,原本随和的性格突然暴躁易怒,对感官刺激无法容忍和回避,对音乐、电光、家庭成员或部下的交谈声等突然无法容忍。其次,压力大容易使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增多,影响工作绩效,使人变得健忘、倦怠、效率降低。再者,心理压力过大的人会变得冷漠而轻率,他们仍然能够处理小问题和日常活动,但不能面对他们担忧的重大问题,无法做出正常决策,进而易做出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7.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对策

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我们都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因此压力的管理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压力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控制压力,而不是要去消除压力,因为压力是我们无法消除的。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大学生的压力管理也是一样,没有一种方式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外在环境,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方式。

7.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掌握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开设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钱铭怡等人对北京的大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不少误区,而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当大学生没有识别到压力时,他们就很少能主动有效地去管理,只有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想着去应对。因此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为有效的压力管理奠定基

础。

7.2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观

大学生是一个不够成熟,但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而大学阶段又是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发展、塑造自我以及认识和领悟人生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压力,学会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改变容易产生压力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7.3 营造缓解压力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大学生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中。因此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扩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认同度,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7.4 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这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管理压力的态度和方式;其次,要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使自己立于生活的主动地位;最后,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挫折和挑战。

7.5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同学校、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思想和信念的过程,因此沟通也是大学生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应该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与人交往,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结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作为这一问题发生主体的大学生,在这一形势下,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做到自身的防范于未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既不高高挂起也不惶恐不安,安稳地度过幸福的大学生活。.参考文献

[1]王玲.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许慧英.大学生恋爱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沧桑, 2008,(5).[3]陈琳, 冯雷.大学生恋爱消费的调查与分析.成功(教育), 2007,(8).[4]钱铭怡, 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5]杨江水.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缓解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6]百度文库

10.致谢

首先感谢周林波老师给我再次学习《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这门课程的机会,因为我在上学期选修过这门课,当时我就被这门课深深吸引,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顺利结业,这是我的遗憾,但也让我有机会再次一睹周老师的风采。所以这学期我毅然决然选了这门课程,周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不仅释放了学习中的压力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个人情绪与压力管理,应对重大事件的危机干预等等。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能接触到如此高要求的论文要求,感谢我的老师——周林波,让我距离毕业还有两年时光的时候就能了解到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与写作规范,为我两年之后能从容应对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周老师说过:学习我这门课程不会给你们太多压力,而是教会你们压力管理。这样的课堂让我们轻松愉快,压力全无,这对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应对压力有了科学的方法。真是超级喜欢周老师,对全国唯一一位教这门课的老师——周林波,再次表示感谢。相信周老师的个人魅力和精辟课程内容将会吸引更多西大学子,我如果有机会希望还能向您继续学习。

第四篇: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通过回溯近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问题的研究,从多方面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关键词:同伴关系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一、引言

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核心关注点—同伴关系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探讨的热点。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 早期的同伴拒绝经历预示着长期同伴拒绝经历的开始, 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 从幼儿至早期青少年都表现出了高反社会行为[2]。也有研究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或更容易参加各种不良行为活动甚至犯罪活动, 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3]。因此,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方面展开论述。

二、研究领域

(一)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情绪问题

一些学者就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研究,孙俊才等对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在情绪表达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对社会人际关系带来损害的情绪上,比如愤怒和厌恶情绪[4]。郑杨婧等在2009年研究初中生情绪调节中也发现,一方面适当的情感求助有助于缓解和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与同伴的交流也是建立良好同伴交往的基础;但从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情感求助或不合时宜的情感求助可能会获得相反的效果[5]。

(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行为问题

1.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发出的,有助于别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反之亦然。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它可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预测因素。

[6]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问题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礼貌、助人、领导等行为则会带来良好的同伴关系。辛自强等同样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调查发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同时在同伴中受欢迎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显著多于其他行为;相反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则较多[7]。同时我国还有研究者发现:同伴的拒绝和攻击性与团体的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即那些表现有社会偏差行为的团体其学业成就往往也表现为低下,并且学业成就低、攻击性强的学生更易形成同一团体[8]。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同伴拒绝关系水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2.同伴关系与反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 早期的攻击行为能够预测儿童较差的同伴关系和长期的社会适应不良。早期的同伴拒绝可以看成是一种增加之后的反社会行为生活压力事件: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导致物质滥用(如吸毒)的危险因素。纵向的研究表明, 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吸大麻以及性行为有显著影响, 他们很可能是这些高危行为的真正起因。Mitchell 和Annette 的纵向研究还表明, 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可以减缓童年期攻击性的消极影响, 而同伴拒绝则可能增加青少年的物质滥用和性冒险行为[9]。

(三)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学习成绩

学习行为是学生在个体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 环境与个体之间持续的多变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成绩。其中, 同伴的影响非常重要, 尤其是亲密同伴之间在行为与态度上的彼此影响, 远远超过一般的同伴团体。因此, 学生的教育抱负、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的影响。另外, 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学校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呈现正相关。上述关于友谊认知的研究中, 榜样和竞争、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均作为儿童友谊特性的重要纬度, 对学业成绩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 最亲密友伴的相似性, 使得同伴之间产生学业不良的相互影响。

(四)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我国已故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 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青少年心理的单纯性, 使得青少年常常在人际交往, 尤其是同伴交往中受挫。因此,我们更要明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

在青少年期, 儿童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伴关系将成为儿童确立自我, 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参照系统,预示着个体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10]。

1.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 他们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 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许多研究表明, 在青春期, 个体与同伴一致的需要和行为增加得相当快。陈会昌等人1998 年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候, 与父母的接触减少, 对同伴文化的遵从则明显增加。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对其生活的影响变大, 进入初中后, 同感关系渐渐分成三类: 较广泛的“ 大群体”;数量较少的、内聚力较强的、比较亲密的“ 小集团”和个别朋友。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认为, 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

2.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伴交往时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哈特普也曾指出, 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 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 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 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

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五)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其中主要包含了两种关系,分别为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群体关系表明了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程度。研究者一般采用观察法或社会测量法得到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青少年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受欢迎的青少年;2.有争议的青少年;3.受拒绝的青少年;4.被忽视的青少年。

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青少年同伴关系类型?一些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学业成绩与青少年同伴关系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对大量的研究进行回顾, 强烈支持这样的观点: 受欢迎青少年之所以受欢迎, 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社会性技能。

2.家庭功能

儿童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情感基础。青少年早期家庭生活由社会过程而形成的很多品质会被带到同伴关系中去。俞国良等人研究发现,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受性与家庭功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家庭功能越好, 同伴接受性也越高[11]。

3.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有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家长富有情感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诱发儿童对他人的友好倾向, 其子女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在与同伴交往中多为受欢迎儿童[12]。

4.学业成绩

研究发现, 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程利国、高翔的研究也表明, 高学业成绩水平儿童与中等学业成绩水平、低学业成绩水平儿童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 即学习成绩优秀同学更容易赢得同伴的欣赏与接纳[13]。即学习优秀儿童为同伴所尊重和羡慕, 而且同伴也愿意与之交往, 相反, 学习困难儿童不仅自己为学业上的失败感到自卑, 而且也为同学们所轻视, 因而不容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

三、研究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 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及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 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线性关系。近年来, 该领域一方面继承了早期的研究传统, 更加全面、细致地考察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学业、行为、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 无论是行为层面还是情感层面, 大多数研究者都试图揭示影响两者关系的中介因素。近期该领域更加注重研究的生态效度, 研究者力图从社会网络结构和不同文化层面来揭示两者的关系[14]。

通过大量的研究综述我们发现, 在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广泛而又复杂的联系, 而要真正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 则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

题[14]。

问题一, 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 如果从同伴关系的不同类型(如亲密程度)及同伴交往的不同层次(如个体的还是互动的)来探讨这种关系的话, 那么两者的关系亦将更加复杂。

问题二, 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消极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积极同伴关系对心理适应、亲社会行为以及健康情绪(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则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问题三, 关于影响机制的问题。要真正揭示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两者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详尽分析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问题四, 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性别、年龄及原有健康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不同而有差异。

最后, 无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哪一层面、何种水平产生影响, 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 将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及高危行为的预测源,建立起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社.1999: 133-139

[2] [3] [9]张莹莹, 曾玉, 张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孙俊才,卢家楣,郑信军.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5):1052-1056.[5]方平,郑杨婧.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增刊:99-104.[6]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7]池丽萍,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2-16.[8]杨渝川,郑淑杰,陈欣银,常磊,何云峰.同伴团体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和社会功能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探索,2003.23(86).[10] 俞国良, 辛自强著.社会发展心理学[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8.[ 11]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0, 32(1): 59-60.[12] 万明钢, 王亚鹏,王舟.5-7 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J].心理科学, 2001, 24(5): 621-622.[ 13] 杨光艳, 陈青萍.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 2006(9).[14]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7).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这个词既然本身就存在着争议,那么关于其包含的范围更是有争议。.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技能,就是知识里的一种,一种更为特殊更为具体的。.那么首先要具备学技能的知识,才能掌握技能,才能以技术为生..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是对人性的了解..更可以说是如何去用交际知识来开展自己事业。..所以根据这个,我们明白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知识。.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还是改变战略..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但是决定这一切的,是知识。..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比较分数1/2与1/6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懂得应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统一分数单位后再进行比较(这是知识),从而可以确定解题方向;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步骤(这是技能),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技能进行解题活动。如果学生发现直接通分计算量大,容易出错误而去寻求另外的方法时,这就有能力成分的反映。例如用统一分母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下载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合理营养与膳食论文

    营养与健康方案 指导老师: 系别: 学号: 班级: 姓名: 青少年合理营养与膳食 摘要: 青少年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心理透视及疏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接近或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日益增强,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谈“早恋”......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成果颇丰。现阶段关于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大全五篇)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内容提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

    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解读(精选五篇)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论文五篇范文

    1我省现有农业支持保护体系1.1绿箱政策的投入包括: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改超设施项目等。②农......

    形势与政策论文 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形势与政策(五)课程作业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12月 28日 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