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军华先进事迹材料
挥洒汗水为新村
——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创业之路
河南省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和中原大地上千万个村庄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这里就是村官范军华的故乡。
范军华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系,于2008年底通过考试光荣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2011年获得尉氏县十佳创业标兵称号,2012年获得尉氏县首届感动尉氏十大爱岗敬业人物,2012年通过选举任东范庄村村主任。
2008年底,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并通过选拔,光荣地走上了‚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说实在,回到我的故乡工作,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有种说不出的沉重压在心头。因为我对这里太熟悉了:每一位父老乡亲,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直在外求学,这么多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村貌依旧,乡亲们的农活和收入也变化不大,村民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多大影响。‛范军华如是说。
小伙子说起话来略显腼腆,言语之间却流露出真情,‚既然某种机缘让我服务于我的故乡,我就暗下决心:我要用自己在大学农业专业的所学知识,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们生活富裕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入村以后,他积极学习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政策,逐户访谈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2009-1-
年6月范军华向县委组织部、镇党委镇政府递交了《关于东范庄村
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可行性报告》,《报告》主要根据当前国家对
农村的引导性政策,从‚土地流转‛和‚成立合作社‛两个方面进
行论述,受到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随后,在村支书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经过多方努力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
了‚尉氏县新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为60万元,范军华任
合作社理事长,从此东范庄村以此为平台,开始向殷实富足的小康
生活迈步!
简单的说,合作社第一阶段任务就是积极组织群众,把收入提
上去,把投入降下来,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地调整种植结构,抵御
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他们合作社的做法是每户缴纳一百元入
社资金(相当于入股),年终除退回本金之外再分得二十元红利。
另外,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直接从厂家采购,以‚出厂
价+运费+微利‛供给农户,做到‚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信息共享‛。仅农资两项就实现农户增
收大约300元/户。截止目前该村的入社率达到了95%以上,合作
单位有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江西贵溪化肥有限公司‚施大壮‛
牌化肥、开封浪潮化工厂(生产农药)、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
产农药)等厂家,其中,‚施大壮‛牌化肥设合作社为尉氏县总代
理商。
河南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在永兴镇繁育小麦良种已有多年
历史,但以前的繁育小麦地块比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生
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比较严重,种子质量和纯度难以保证,村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2009年范军华入村工作以后,在基地建设上采
用优惠的条件和超前的思维,新引进价值三十余万元的全自动化种
子精选设备,同时拥有自己的仓储条件,为村民在良种繁育上的增
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物资条件,把该村建设成为面积最
大、质量最高的繁育基地。2009年繁育面积达到1.2万亩,在满
足公司用种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万亩良种
示范方‛是经农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重点建设的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提高村民种植水平,实现村民
增产增收,范军华和村支书范新营同志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将
该项目落户于他们合作社,惠及永兴镇3~5个行政村、两千余户
农户。‚万亩良种示范方‛工程的意义在于:
1、产量高。做为小
麦繁殖材料种植的小麦品种是各大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最新培育
出来的高产、优质、矮杆、高抗病的小麦品种,经过多年的区域试
验试种和农业部的品种审定,在中等肥力和技术条件下,平均亩产
≥1000斤,高产条件下可达1300斤/亩。
2、收购价格高。公司与
合作社签订种植与收购合同,公司规定的收购价格与普通小麦相
比,高于市场价0.1元/斤,仅此一项农户实现增收90~110元/
亩。3.‚万亩良种示范方‛和‚一村一种‛工程最大限度地防止机
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保证了种子的纯度和净度,提高了种子的商
品性,保证了优质的种源。4.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种植水平,使小麦良种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该社每年繁育良种数量稳定在700万斤左右,广泛应用于我国
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小麦育种基地的建设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小
麦良种推广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他们合作社的具体做法是:
1、统一供种,实现“一村一种”。
供种价格定于2.55元/斤,由国家及合作社补贴后,农户可用1斤
杂麦兑换1斤繁殖种子,与往年对比合作社农户将节省种子投资大
约30斤/亩*1.6元=48元。与普通良种对比,种植繁殖种将增收
1000斤/亩*0.08元/斤=80元,且繁殖种比普通良种增产100斤/
亩左右,100斤/亩*1.08元/斤=108元。
2、统一技术管理。小麦
各个生长阶段,聘请专职农业专家,无偿为合作社农户提供技术服
务,及时发现各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管
理,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无偿提供测土配方服务,根据合作社农户的具体地块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合作社农户增产增收。
3、统一采购农资。与单家单户相比,统一采购农资,农资以出厂
价供给合作社农户,化肥节约15元/亩,农药节约10元/亩左右。
4、统一耕作,统一收割。雇佣大型农机具深耕翻作,与传统的耕
作方式相比土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收获时做到单机收
割,杜绝机械混杂。机耕费与收割费比单家单户降低5~10元/亩。
截至目前,该社共发展社员七百余户,实现年增长收入2000元/
户,得到县委组织部、农业局、永兴镇等各级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
和表扬,该社现已成为尉氏县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合作社之一。
下一步东范庄村将继续以合作社为平台,依据国家对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争取成为一个上级政府支持的试点村,更紧密
地把村民和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把该村建设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经济体,实现经济发展一个‚质‛的飞跃。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我国优质红提葡萄主要产区,红提葡萄
品质佳、栽培技术较易掌握、商品价值高。范军华通过互联网了解
到这一信息后,2010年10月怀揣着让村民致富的心情和夙愿,带
领村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十几人驱车前往该地,考察红提葡萄种植
项目.目前已经引种百十余亩地,明年即可挂果,届时将成为部分
村民致富的好项目。范军华充分发挥在大学时所学的园艺专业的优
势,无偿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011年,经过范军华和村支书的共同努力和多方协调,使该
村成为尉氏县农村信用社的‚信用村‛,解决了部分村民贷款难、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难题,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受
到村民的啧啧称赞,目前第二批信用户正在办理中。(‚信用村‛、‚信用户‛简介:经过尉氏县信用社的层层审批和考核,授予东范
庄村为信用村,该村村民向信用社提出申请,通过筛选、审查等程
序成为信用户。信用户根据授信金额即可获得贷款,贷款时手续简
便,利息低,且不受国家金融紧缩等政策的影响。)
东范庄村在历史上就是种植红薯生产粉条的地方,无论从土
质、气候上或是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上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
势。2012年春节刚过,范军华和村支书自费去信阳一家农业龙头
企业考察高淀粉红薯品种,去禹州引进加工设备。回来之后范军华
就注册了河南省田益兴农业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和法人代表,该公
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发展红薯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行
业。如今公司已经流转土地二百多亩,生产厂房已经竣工,生产设
备和化验室仪器正在安装,粉条加工厂的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
段。今年共发展红薯种植500余亩,初步计划加工十万斤纯红薯粉
条,不足的红薯从外地采购调运。今年试验性种植、生产,明年将
大力发展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届时将会成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解决部分农民工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立足实际资源优势,结合市
场供需关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村两
委制定的富民强村的策略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
径之一,新成立的公司为该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新风。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难免会困难重重甚至会被误解,当
初在发展村民入社时,正值农忙,天刚朦朦亮范军华和村支书就起
床入村,顾不上吃早饭就分头往农户家跑,直到农户都下地干活了
才回来吃早饭,中午再趁农户回家吃午饭的时候抓紧时间做工作,下午3点多才有空吃午饭,晚上也是如此,十点多才回家吃晚饭,每天逐户地去做工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耐心细致地跟农
户讲解,一遍不懂讲两遍、三遍,工作一次做不通做两次、三次,已经记不清每天讲多少遍,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想到群众的增产增收,看着95%农户的合作社社员证,看着新成立的公司,值了!
有句俗话说的好——‚说到不如做到‛,说实在,能踏实于农
村工作是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不容易做到的。‚成功没
有必然的方程式,只要克服困难就是赢得机会。一点点的态度,但
却能造成大大的改变,‘干一行,爱一行’,更能从中体会到帮助别
人的乐趣,再看看淳朴的父老乡亲的灿烂的笑容,我想还有什么比
这种场景更美好、更让人感动,比这更幸福的呢?!‛
记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村主任
大学生村干部
合作社理事长
范军华
2012年5月26日
第二篇:范军华先进事迹材料
挥洒汗水为新村
——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创业之路
河南省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和中原大地上千万个村庄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这里就是村官范军华的故乡。
范军华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系,于2008年底通过考试光荣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2011年获得尉氏县十佳创业标兵称号,2012年获得尉氏县首届感动尉氏十大爱岗敬业人物,2012年通过选举任东范庄村村主任。
2008年底,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并通过选拔,光荣地走上了‚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说实在,回到我的故乡工作,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有种说不出的沉重压在心头。因为我对这里太熟悉了:每一位父老乡亲,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直在外求学,这么多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村貌依旧,乡亲们的农活和收入也变化不大,村民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多大影响。‛范军华如是说。
小伙子说起话来略显腼腆,言语之间却流露出真情,‚既然某种机缘让我服务于我的故乡,我就暗下决心:我要用自己在大学农业专业的所学知识,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们生活富裕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入村以后,他积极学习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政策,逐户访谈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2009
收入也难以提高。2009年范军华入村工作以后,在基地建设上采用优惠的条件和超前的思维,新引进价值三十余万元的全自动化种子精选设备,同时拥有自己的仓储条件,为村民在良种繁育上的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物资条件,把该村建设成为面积最大、质量最高的繁育基地。2009年繁育面积达到1.2万亩,在满足公司用种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农民群众的增产增收。‚万亩良种示范方‛是经农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重点建设的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提高村民种植水平,实现村民增产增收,范军华和村支书范新营同志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将该项目落户于他们合作社,惠及永兴镇3~5个行政村、两千余户农户。‚万亩良种示范方‛工程的意义在于:
1、产量高。做为小麦繁殖材料种植的小麦品种是各大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最新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矮杆、高抗病的小麦品种,经过多年的区域试验试种和农业部的品种审定,在中等肥力和技术条件下,平均亩产≥1000斤,高产条件下可达1300斤/亩。
2、收购价格高。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种植与收购合同,公司规定的收购价格与普通小麦相比,高于市场价0.1元/斤,仅此一项农户实现增收90~110元/亩。3.‚万亩良种示范方‛和‚一村一种‛工程最大限度地防止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保证了种子的纯度和净度,提高了种子的商品性,保证了优质的种源。4.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种植水平,使小麦良种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该社每年繁育良种数量稳定在700万斤左右,广泛应用于我国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小麦育种基地的建设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小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我国优质红提葡萄主要产区,红提葡萄品质佳、栽培技术较易掌握、商品价值高。范军华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这一信息后,2010年10月怀揣着让村民致富的心情和夙愿,带领村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十几人驱车前往该地,考察红提葡萄种植项目.目前已经引种百十余亩地,明年即可挂果,届时将成为部分村民致富的好项目。范军华充分发挥在大学时所学的园艺专业的优势,无偿地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011年,经过范军华和村支书的共同努力和多方协调,使该村成为尉氏县农村信用社的‚信用村‛,解决了部分村民贷款难、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难题,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受到村民的啧啧称赞,目前第二批信用户正在办理中。(‚信用村‛、‚信用户‛简介:经过尉氏县信用社的层层审批和考核,授予东范庄村为信用村,该村村民向信用社提出申请,通过筛选、审查等程序成为信用户。信用户根据授信金额即可获得贷款,贷款时手续简便,利息低,且不受国家金融紧缩等政策的影响。)
东范庄村在历史上就是种植红薯生产粉条的地方,无论从土质、气候上或是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上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2012年春节刚过,范军华和村支书自费去信阳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考察高淀粉红薯品种,去禹州引进加工设备。回来之后范军华就注册了河南省田益兴农业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和法人代表,该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发展红薯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如今公司已经流转土地二百多亩,生产厂房已经竣工,生产设
备和化验室仪器正在安装,粉条加工厂的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今年共发展红薯种植500余亩,初步计划加工十万斤纯红薯粉条,不足的红薯从外地采购调运。今年试验性种植、生产,明年将大力发展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届时将会成为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解决部分农民工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立足实际资源优势,结合市场供需关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村两委制定的富民强村的策略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之一,新成立的公司为该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新风。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难免会困难重重甚至会被误解,当初在发展村民入社时,正值农忙,天刚朦朦亮范军华和村支书就起床入村,顾不上吃早饭就分头往农户家跑,直到农户都下地干活了才回来吃早饭,中午再趁农户回家吃午饭的时候抓紧时间做工作,下午3点多才有空吃午饭,晚上也是如此,十点多才回家吃晚饭,每天逐户地去做工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耐心细致地跟农户讲解,一遍不懂讲两遍、三遍,工作一次做不通做两次、三次,已经记不清每天讲多少遍,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但想到群众的增产增收,看着95%农户的合作社社员证,看着新成立的公司,值了!
有句俗话说的好——‚说到不如做到‛,说实在,能踏实于农村工作是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不容易做到的。‚成功没有必然的方程式,只要克服困难就是赢得机会。一点点的态度,但却能造成大大的改变,‘干一行,爱一行’,更能从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再看看淳朴的父老乡亲的灿烂的笑容,我想还有什么比
第三篇:李军先进事迹
从中专生到总经理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1998届毕业生李军同志先进事迹
李军同志1999年毕业于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现任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团委副书记、上海南翔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嘉定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量监督站行风督察,同时是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
1998年李军同志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了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筹建组工作,他身上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稳重和踏实,工作勤恳,态度认真,很快就赢得了上级的信任和同事们的喜爱。一年的实习期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在南翔市政公司,担任出纳工作。在学校里李军学习的是汽修专业,面对陌生的财会工作,李军通过业余时间自学了财会知识,在短时间里就取得了会计上岗证,在6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一名普通的出纳成为业务骨干,被提拔为财务科副科长、科长、经理助理,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能力。
2002年起他担任了嘉翔工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团总支书记,他认真研究新时期团工作的特点和趋势,积极组织团员参加志愿者活动,开办了“南翔镇阳光青年俱乐部”活动,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为南翔镇的共青团工作尽心尽力,为南翔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被评为2003上海市嘉定区新长征突击手。2006年当选为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团委副书记。
2006年李军被调到南翔镇动迁办公室工作。面对复杂的农村征地和居民动迁工作,他认真研究国家的动迁政策,怀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依法办事、有情处理,有效地完成了上海轨交11号线、京沪高铁等重大项目的动迁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称赞。
2007年3月李军被组织上派到南翔镇永丰村做副书记挂职锻炼,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村官”。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南翔镇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李军所在永丰村也要开展拆除违章搭建,开展环境整治,这个任务落到了李军的身上。“拆违”是上级布置的硬指标,可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也让李军感到“头大”。可是他迎难而上,挨门逐户地宣传,细致入微地解释,政策讲到位,宣传做到家,态度谦和,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顺利地完成了“拆违”任务。2007年12月李军担任上海南翔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展现出更大的组织才华,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建筑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市场,李军在建筑市政施工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中,认真负责,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施了品牌战略,打造了精品工程,为本地区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尽职尽责。
上海南翔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李军同志的带领下,理念不断更新、意识不断增强、强化制度管理,狠抓队伍建设,使公司连续被评为嘉定区优秀施工企业、嘉定区先进制造业银奖企业、嘉定区文明单位。李军同志个人被评为2008嘉定区先进制造业优秀经营者。
第四篇:徐华先进事迹
三尺讲台行为世范 一颗丹心润育桃李
——记全国模范教师、南宁市道德模范徐华
国强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师强则民族强,教育兴则国家兴。今天是中国第31个教师节,在这个属于教师的日子里,谨让我们向奋战在教育一线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老师,你们辛苦了!
南宁,有3221所中小学、幼儿园,有6.54万名中小学和幼儿教师默默奉献、耕耘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在这里,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6万多名园丁中一位杰出代表的身上,看看他是如何教书、如何做人,如何握着三寸粉笔走上三尺讲台,和他的学生、教师一起克难攻坚,实现人生梦想。
徐华印象
徐华,乍一眼看去,他还真不像手拿圆规角尺,只认公式定理的数学教师,他更像“传说”中“子曰诗云”的文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教23年,他严谨治学、敬业勤业、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他影响并带动他的学生、老师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
从教23年,他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广西特级教师、“八桂名师”、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第十三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11月,徐华被评为南宁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徐华从来都很平静。因为他的心里只有学生、老师和学校。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必须的、应该的。他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的。
徐华,耐住寂寞、坚韧做人。
一位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园丁;
一位温厚、儒雅、内敛、仁爱的学者;
一位名副其实的先生。
教学相长的课堂
教育是一种劳动,始于辛勤,归于平淡。教师是教育的行者,起于梦想,归于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1992年,大学毕业风华正茂的徐华来到了南宁二中。第一次走进课堂,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让他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老师?要怎么学、怎么教,才能为国培育栋梁之材?”徐华给自己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谁承想这个问题一问23年,践行23年。23年来,无论是站在三尺讲台上还是坐在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徐华都在想:今天我都讲了什么?明天的课怎么上?
会上课的老师,心里装着学生。
2015年8月末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走进徐华的课堂。
当天数学课安排在第三节。提前10分钟,记者悄悄坐在最后一排。提前5分钟,徐华和准备上课的高三(2)班同学全体到位。
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思考题,回去都认真想过了吗?徐华用和蔼的微笑、问询的眼神在教室里巡了一圈,马上有一位男同学举手示意……徐华的课程,大都从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开始。
随后,他请出成竹在胸的那位男生到黑板上演示,并不失时机地和大家一起讨论对上一节课程的消化、理解和课后的思考……课堂上,记者切身体验了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五个字——温故而知新。
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随后30多分钟的教学里,老师边讲、边写、边问、边听,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记录、边回答。师生间不是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教育,教学一直在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中进行。
徐华的QQ签名只有两个字:自然。
“教学相长,自然而然。尽可能让学生感到一切水到渠成。”这就是徐华的努力和追求。学生不应该是一只有待去装满的杯子,而是一盏等待被点亮的灯。徐华从好奇心入手,为学子们打开智慧之门。
育人先树德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听徐华上课的那天,楼道上他先给记者上了一课。
那天在通往教室的楼道上,有一个垃圾桶旁边遗落了一小团有污渍的纸巾。徐华默默地上前两步,弯腰拾起,放进垃圾桶。
作为南宁二中副校长,学校的管理者之一,看到问题不是首先追查责任,而是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为什么?徐华拆了一个“德”字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德”由“彳”“直”“心”三个部分组成。“彳”表示行为,“心”表示心意,古字例以“直”为“值”。发于心而践于行,是为“德”。徐华说:为人师表,须有师德。做老师的能把垃圾拾起来,学生就不忍乱扔垃圾了。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之。
现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崔永琳同学直接用这段文字,来描述徐华在他心中的形象。
高中毕业五年了,但忆起徐老师的言传身教,还历历在目。说起徐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又怕又爱。他是严厉的,要求我们每天做到3个“35”,早上7:
35、下午2:
35、晚上6:35要到教室。我们最害怕数学测验不合格时试卷上那个大大的“△”,这代表着要去办公室和徐老师“面谈”。
然而,他又是慈爱的。让崔永琳和同学们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六一”,平时不苟言笑的徐老师居然在批改完的作业后面写上:“孩儿们,六一儿童节快乐!”短短几个字,让早就没有资格过儿童节的大家激动不已。因为在徐华心里,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老师疼爱的孩子。
守住心中宁静
任世间寒来暑往,我自守住心中那片宁静。徐华没有座右铭,23年来他坚守的,是心中这份宁静。
2008年,浙江某市教育访问团来到南宁二中。仅仅作了一个关于教学感悟发言的徐华,就令访问团负责人欣赏不已。这位负责人当着南宁二中学校领导、同事的面,向徐华伸出了橄榄枝。事后他还私下找到徐华,开出比当时南宁教师高出3倍的年薪,同时承诺解决徐华一家的住房及家人工作调动等问题。
徐华不为所动。南宁二中校长黄幼岩事后谈到这个“挖人事件”时也是信心十足。他说:如果徐华在意这些,那就不是徐华了。
以金钱为目的的事业,做不长,走不远。这是徐华常说的一句话。南宁二中的师生们都知道,徐华关心的不是钱,他最大的乐趣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成熟,最后成为栋梁之材。
在徐华的办公室,有一沓用活页纸摞成,一笔一画手写的超过10万字的“工作反思录”。课堂上,他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得到灵感,记录下来;改作业,他从学生的字里行间看到课堂教学的不足,记录下来;而当学生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出“老师,我错了”时,他也激动地记录下来……
今年暑假,一名大学毕业准备走向社会的男生专程回校看望我们。徐华说,看望的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长大了,成才了。这名离开二中四年、读完大学的学生,在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还回来和我们商讨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路,这无疑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和信任。这是徐华最开心最自豪的事情。
教育不是牺牲,是责任;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懂得播种快乐的人,才能收获幸福。
在南宁二中门口,记者截住了和徐华一样为南宁市教育事业奔忙不停的教育局党委书记汪述斌。他说,徐华就是这样的人。凭着对教育的热爱,为了孩子的未来,他辛苦着、忙碌着并享受着……而“爱”,就是维系像徐华这样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前行的动力、精神和灵魂。
有人问徐华:“这么多年一直做班主任,不觉得厌烦?如今当了副校长,还继续上两个班的数学课,不累?”徐华的回答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每天面对的„太阳‟都是新的!”
在他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太阳。
温暖情感的牵挂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徐华有一个女儿,名叫徐子涵。
见到这位可爱的小公主,是夏末秋初一个微雨的早晨。她戴着一副小眼镜,快乐地躲在父亲的雨伞下,一副文静的样子,很是可爱。
小子涵,你爱爸爸吗?记者问她。当然了,她一副大人的表情。“可是他总是不回家,他叫„星期五爸爸‟。”在小子涵的心里,这是最大的遗憾。
2014年4月,女儿生日。愧疚于平日里不能好好陪伴女儿的徐华很认真地问子涵:你生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女儿连想都没想就回答:我要你好好陪着我。与其说这个愿望单纯,不如说听起来让人心酸。女儿生日当天,徐华工作到深夜,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在学校宿舍里一激灵醒来,才想起对女儿的承诺。驱车回家,上床假睡。但徐华太累了,“假睡”醒来,女儿已经上幼儿园去了。
徐华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他的妻子说。同样作为老师,我理解他,支持他。徐华的母亲说得更直接:我们没有文化,我们看见他忙着上课,忙着陪学生上自习,我们就过来帮他带孩子。徐华心里不是没有家人,是父母妻子的全力支持,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个故事:2015年元宵,下课后有同学问徐老师,今天能回家吃汤圆吗?当天不是周末,学校也没有放假。徐华没同意。但小小的问题却牵动了徐华的心。下班后他驱车到校外,为班上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份汤圆。
用高三(8)班李泽政同学的话来说,汤圆虽小,暖的却是每一位同学的心。
当时我没多想。徐华说,最后这么做,只想让孩子们知道,万家团聚的时刻,除了父母家人,学校里还有人牵挂着孩子。
牵挂是人间最温暖的情感。徐华牵挂着学生,学生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牵挂着他们的徐华老师。
南宁二中2010届的黄晗同学是这样说的:“毕业后无论我在清华求学还是在中科大续修学位,每当仰望南方的夜空,总会想起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徐老师几近花白的头发和柔和的灯光。他那充满肯定的眼神和语重心长的鼓励就像父亲厚实的手掌轻抚在我的背上,抚平我的难过无助,给予我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教育,是一种情感的对话。
爱人之人,人恒爱之。
平凡岗位做最好自己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有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
凤岭的夜,干净而静谧。在南宁二中师生的眼里,徐华就是和大家一起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的人。
徐华办公室的灯光,可称之为校园里温暖的风景之一。
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盏灯下,他参加市、区、全国优质课比赛均获一等奖;他指导4位老师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二、三、四、六届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均获一等奖,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好成绩。而他在作业布置批改、学生评价以及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均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在《中国教师》《数学通报》等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2011年北京个性化国际会议上就其研究成果作了大会报告。
2010年1月,徐华老师担任南宁二中副校长。作为分管学校教学、科研以及下年级负责人的校领导,他提出了组建“南宁二中教科研联合体”的构思,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目前“南宁二中教科研联合体”已成为学校发挥自身辐射作用的一张名片,天等高中、平南中学等广西多所学校成为南宁二中教科研联合体合作学校,这些合作学校在南宁二中的真诚务实的帮助下,教育教学质量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与此同时,他组织南宁二中的课改工作,秉承“顺应与坚守”的思想稳步推进,成为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并顺利开设了《微积分》《高等代数》和《通用学术英语》等大学先修课程。
作为下年级组的领导,徐华与年级主任、支部书记及全体同事团结协作,工作卓有成效。近年来,在他的引导下,年级一直重视学生学业成绩,更关注人的品德修养,在培养造就有魅力的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其中2013年他组织了南宁二中高三成人仪式,仪式包括主题为“人生就是历练”的6公里学生、家长、老师健步同行和主题为“循先哲足迹,弘天下道义”的祭孔志典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人民网、《中国日报》、凤凰网、新民网、《广西日报》等众多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职业的定义。
倾心奉献,教书育人,忠实地履行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徐华是薪火相传接力中有力的一棒,是一个把无私的付出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的人。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采访快结束时,徐华很认真对记者说:我希望每一个走出南宁二中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智慧、有抱负,去实现自己梦想、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人。(记者 李朝晖)
我校开展“学习徐华同志,争当师德楷模”主题实践活动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1-12 点击:401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校积极开展“学习徐华同志,争当师德楷模”主题实践活动,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集体参加市教育局“学习徐华同志,争当师德楷模”主题实践活动动员会视频会议,召开全校“学习徐华同志,争当师德楷模”主题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南宁市教育系统徐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号召全校教职工向徐华同志学习,争当师德楷模。
徐华是南宁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从教二十三年来,他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爱执教,甘于奉献,默默耕耘,为培育学生呕心沥血,无私忘我。他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八桂名师”、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第十三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南宁市劳动模范、广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11月,他被评为南宁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向徐华同志学习的活动,进一步推进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李选军先进事迹
李选军先进事迹
李选军主管通风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从2013年11月山阳煤矿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来,一直负责井上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与故障排查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奋钻研学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专业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有时处理井下分站故障或工作面探头报警二次、三次下井是经常的事情,经常是随叫随到,故障处理不好不升井。
李选军老家在陕西武功县,父亲有心脏病,经常住院,妻子陪母亲照顾多病的父亲和刚刚满月的儿子,自己孤身一人在山阳煤矿工作,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自己很少请假回家。在通风区人员少,安全监测系统刚刚运行,他克服困难,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关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当代山阳年轻人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山阳煤矿通风区李选军先进材料
李选军,男,27岁,工种监测监控工,主管井下各类传感器的安装、维护与使用。自2013来山阳煤矿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来,一直负责井上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与故障排查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奋钻研学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专业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始终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扎根生产一线,忠心职守,积极钻研,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队上下的一致赞扬。
一、他努力学习,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几年来,他能够坚持不懈的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且紧密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其思想充分融入到自身工作当中,不断充实自己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年来,在他所从事的监测监控工作中,努力学习井下的各种监测监控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行内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岗位落实,责任到己。认真学习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确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他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从进矿开始,他就暗下决心,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从最初的普通监测监控工,到监测监控班长,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自己首先不做。和同事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百米井下随处都有他的身影。他把岗位安全生产知识当做是专业技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虚心地向老师傅们请教各种生产问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独挡一面的技术好手,他的这种勤奋学习、肯干钻研的精神带动了全班职工的学习劲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拉单位的后腿,不丢单位的形象,能以一种勤劳的姿态和勤恳的态度扎实地工作。为通风区树立了榜样。作为通风区的一名监测班长,他牢记岗长职责,大胆管理、认真负责,积极配合去上搞好当班期间的各项生产任务。领导安排啥活,他就干啥活,不论白天黑夜,不干完活决不收“家伙”,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休息。从未因家庭琐事误过工。
三、他有着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
记得当时是1501轨道巷工作面甲烷传感器0点班发生故障,导致报警,数据不能正常上传,影响工作面正常作业,此时区值班领导电话通知到他,他接到电话,就义无反顾的下井寻找故障,从南翼辅运大巷到1501轨道工作面等等,仅仅查找故障的路程来回就5公里左右,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次日5时恢复正常数据,保证了掘进工作面的正常生产。三、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 李选军老家在陕西武功县,父亲有心脏病,经常住院,妻子陪母亲照顾多病的父亲和刚刚满月的儿子,自己孤身一人在山阳煤矿工作,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自己很少请假回家。在通风区人员少,安全监测系统刚刚运行,他克服困难,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关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当代山阳年轻人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真的可以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总之,几年来李选军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对于成绩他永不会自满,对于困难他永不会服输、对于工作他永不会放松,工作没用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将会一如既往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真话、办实事,不求轰轰烈烈,唯求踏踏实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领头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