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最终5篇)

时间:2020-11-26 14: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

第一篇: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更没有人的全面现代化。前期,中央、省、X都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尤其是去年,X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全市学习X城镇建设相关经验。我们的市第X届党代会第X次会议明确提出“四个X”建设,并且把“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作为今年的“七大行动”之一。会前,我和于市长还有相关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情况汇报,常委会也进行了集体研究,根潮同志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打造国际化品质城市的实施意见》也已正式下发。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就是紧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按照主城区“东部打造亮点、西部完善功能、南部产城融合、北部拓展空间、中部有机更新”以及“一市三城”以城带镇、以镇带村的思路,吹响集结号,发出动员令,推动X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归纳起来,就是提高“三个认识”、突出“四大理念”、抓好“三个环节”、强化“三个保障”。

一、提高“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提升城市品质是使命所在。这个使命就是要提升与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更匹配的城市形象。过去,X被称为“碗大X城”,改革开放初期,建成区面积只有X平方公里。经过近40年的发展,到2020年底,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X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撤县建市初的X%上升到目前的X%,正朝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座的很多同志,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变化,我们也要感恩和致敬为这座城市付出心血和劳动的人们。但实事求是地讲,X的城市形象和品质还有很多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之后,对X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平台,从一定程度上讲,X的城市形象,展现的就是中国的形象、浙江的形象;X的发展成就,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建设好X,发展好X”,城市当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特殊的政治地位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特殊的政治担当。我们绝不能以脏乱差的形象、以城市能级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人民群众的怨声载道中,把X这座城市带入建党百年。

第二个认识:提升城市品质是发展所需。X要发展,城市怎么看、城市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我们迎来了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大好机遇,迎来了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利好,X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进入杭州都市圈的“紧密层”,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同城化、一体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这既让X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也为我们拉开城市框架、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X的经济基础不断夯实,2020年,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市第九位,人均GDP位列全省县市第三位,我们为此而骄傲。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机遇背后同样有不少挑战,特别是在当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在长三角这个强手如林的大擂台上,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跟不上步伐,不仅享受不到这些机遇带来的“溢出效应”,反而会产生“虹吸效应”。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光拼区位优势、拼政策条件、拼感情诚意远远不够,还要看城市形象、功能设施、承载能力、人居环境等够不够好,能不能让人怦然心动。只有把城市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一环,把城市品质提上去,才能以更好的形象、更高的能级、更完备的设施、更舒适的环境,集聚高端要素,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认识:提升城市品质是群众所盼。城市工作关系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关系桐城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市是重要的载体。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满足于吃得好、穿得好,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城市功能的需求更加强烈。据统计,今年市“两会”上,涉及城市方面的议案提案建议达X余件,占总数X件的X%。可以说,城市是群众诉求最集中的领域。所以,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就是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应当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新要求,以更好的公共服务、更舒适的城市环境、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二、突出“四大理念”

(一)高举高打。高举高打,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一是高标准。要以国际化、现代化、品质化的理念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充分彰显X的大气、洋气、文气,不能土气、俗气、小气。二是大力度。一定要有大投入、大手笔、大力度、大动静,不是小打小闹,而要大开大合。三是有冲击力。要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加快项目推进,让引领性的区块起来、让标志性的工程起来、让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项目起来,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让老百姓有充分的获得感。

(二)统筹推进。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尊重五统筹”的发展要求,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我们一定要把统筹的理念贯彻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区域上,要把X7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做到市镇村全覆盖、东西南北中全覆盖。在空间上,要正确处理地上、地面、地下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表和里的关系,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在环节上,要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做到拆改建相统筹,绝不能零敲碎打、各自为政。

(三)以人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人们为什么向往城市、奔向城市,根本目的就是希望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要以满足群众有效需求为出发点,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让X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另一方面,要让群众做城市的主人,尊重和保障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效调动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生动局面。

(四)产城融合。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抓城市建设,不能脱离“两个发展重点”。必须坚持产业、城市“两手抓”,正确把握好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关系,增强城市对产业的承载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更大力度发展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城市化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三、抓好“三个环节”

(一)高质量的规划。规划是前提,规划出生产力,具有引领型作用,要重视规划、做好规划。

1.要体现前瞻性。要站得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省“四大”建设等重大战略布局,围绕打造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这样一个目标,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系统审视和谋划X在整个大格局中的地位,做好与大规划、大战略的对接。要看得远,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战略眼光谋划城市未来。没有想明白的不要急于实施,要善于留白、科学留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2.要体现系统性。长期以来,规划“打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次机构改革,新组建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职能进行合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规划“打架”问题。要结合新一轮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动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并与产业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等有机衔接,真正实现全市产业、居住、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科学布局,用规划“一张图”推动全市“一盘棋”发展。

3.要体现高水准。从“有规划”向“优规划”转变,引进国际国内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请名院、名师操刀,高质量谋划好城市未来这张“大蓝图”。要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态的控制、引导作用,加强对重要区域、重点路段的城市设计,让建筑造型、色彩、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让一桥一路都具有特色、一街一坊都含有韵味。

(二)高质量的建设。要把科学规划变为美好城市,建设是关键。重点是抓好“五个提升”:

1.要提升建设品质。要高标准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凤凰湖要加快总部基地建设,落户一批地标性建筑,确保早出形象;杨家门区域要加快征迁扫尾,高品质推进国际商务区建设,使其成为X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城南、城北、城西以及其它重点区块要高质量有序推进开发建设,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美一块。要高标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六大标志性工程”,要倒排时间,以“早一天也好”的理念尽早启动、全速推进。要树立精品意识,每一项工程、每一幢建筑、每一个景观都要精细打磨,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千万不要搞“豆腐渣”工程、短命工程。

2.要提升城市功能。要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供水、供气、供电、通信、停车场、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是交通问题。要坚持“内”“外”结合,建立起城乡一体、通达内外的区域“大交通”格局。对外,要加强与重大路网的联接和重大轨道交通谋划,进一步增强X区域枢纽功能;对内,要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打通一批断头路,实施一批交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此外,还要按照“世界眼光、现代理念”,增强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功能,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人才,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3.要提升个性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最能彰显城市个性的元素。X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古镇文化、名人文化、运河文化交相辉映。要怀着敬畏历史之心,把它们保护好、传承好,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农村文革时期的礼堂一座都不能拆,我们的古树没有特殊情况一棵都不能动,像旧砖窑、水塔等工业遗产不要随意破坏。同时,要把文化物化在城市建设中,尤其是要充分挖掘植根于X的名人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水乡、梧桐、蚕桑等地方文化元素,让城市处处彰显“风雅X”的独特气质,要让X先生的形象和作品无处不在。

4.要提升民生温度。把解决好人的问题作为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按照均衡性、便利化、高质量的要求,扎实推进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以及超市、菜场、公园绿地等项目建设,尤其是全民健身中心、梧桐邻里中心、X美术馆、图书馆新馆等惠民工程,要按时保质完成,尽早建成开放。要舍得在“最黄金”的地段布点公共空间,比如书屋、茶馆,重点要打造四个“10分钟圈层”:10分钟医疗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10分钟文化阅读圈、10分钟公园休闲圈,提升老百姓在生活中、在家门口对城市品质的获得感。

5.要提升环境质量。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洁化、亮化、美化、绿化、文化、黑化(道路白改黑)、渠化“七化同步”。要以“文明市创建攻坚行动”为抓手,大力整治脏乱差、散乱污的问题,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要全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废攻坚战,重点做好“绿”和“水”的文章,结合“绿城花海”建设,提高城市绿化品质,打造一批亲水空间和生态绿道、绿廊、绿地。要持续抓好“三改一拆”工作,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特别要强调的是违建问题,要按照“新违建零增长、老违建负增长”的要求,铁拳整治,确保成功创建省“基本无违建县市”。

(三)高质量的管理。一座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要着重在“管什么”、“怎么管”两方面狠下功夫。

在“管什么”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管理。把群众反映最强烈、改善形象最急需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是三大管理:一是市容管理。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要有力整治乱停车、乱设摊、乱堆物、乱拉线等城市乱象以及油烟、环境卫生、横幅广告等问题。特别是要加强老旧小区、新居民集聚区的日常管理,不能成为“城市伤疤”。二是交通管理。去年,X这方面扣了不少分,今年要扭转这一局面。要以“交通安全大会战”为抓手,完善道路设施和标识体系,实施一批路口封堵、单向通行,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教育和处罚力度,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三是市场管理。分阶段加快完成全市所有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工作,无论是主城区还是各镇街,都要严格控制出摊经营,坚决取缔马路市场,确保门店外、人行道、公共通道无摊点。

在“怎么管”上,要坚持效果导向抓管理。突出五个化:一是职责要清晰化。厘清城市管理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统揽作用、部门牵头作用、镇街主体作用、社区基础作用,建立统筹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二是管理要精细化。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依托“一网双联”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人权、事权、物权向基层倾斜,提高镇街一级的统筹处置能力,确保日常管理落细、落小、落实。三是手段要数字化。结合“数字X”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对接、资源共享和大数据运用,从而达到精确、快速、高效管理的目的。四是目标要长效化。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从单项整治向综合治理转变、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五是主体要社会化。要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好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探索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

四、强化“三个保障”

第一个保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任何事情,人是决定因素,城市工作也不例外。要具备“三种意识”,做到“两个业”。“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凡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再难也要干;凡是对整体大局有利的,不行也要想办法行。多一点“我来”“我上”,多一点主动性,不要做“三坐”“四先生”,不要推诿扯皮、“打太极”。二是效率意识。谋定的事必须全速推进,做到事不过夜、案无积卷。不要等、不要拖,不要让自己成为“中梗阻”。三是带头意识。要以上率下,以领导带干部、以党员带群众、以体制内带体制外。无论是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都要想在一线、干在一线,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冲锋在前。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征收征迁、拔钉清障、城市管理、拆违等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在无违建创建中严格落实“四带头、四严禁”。“两个业”:一是敬业。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不能搞“差不多”。大家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岗位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苦干实干。尤其是要强调“工匠精神”,每一项工程、每一幢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要精心雕琢、精益求精,争取多留赞叹、少留遗憾。二是专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负责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不要做“门外汉”。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借“外脑”。

第二个保障:用机制的力量来推动工作。要紧盯“八大专项行动、六大标志性工程,三年内安排项目X项,政府投入超X亿,拉动社会投资超X亿”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特别要强调三大机制:一是压力传导机制。必须做到全员发动、全员拉动、全身运动,每个人都要转起来、干起来、跑起来。市级层面已经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并建立了工作专班,“八大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这还不够,相关主体、部门要在此基础上,再梳理、再细化、再落实,做到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四明确”,每个人肩上都要有担子。二是工作推进机制。要把“方案图”变成“施工图”,从纸上落实到行动上。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要实行“清单化”管理,领导领衔、分工负责、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对账销号。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问题的会商,要形成机制,指挥部以及办公室要抓好日常推进、问题收集、协调处理等工作,必要时提交领导小组集体研究。三是督查考核机制。要强化日常督查,完善考评体系,对重点工作要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推进”,相关主体之间要比进度、比质量,部门之间要比协作、比效率。对城市建设的任务落实、办事效率、工程进度、工作质量等方面的督查考核要动真格。

第三个保障:尽最大可能解决要素制约问题。蓝图要落地,要素是基础。最核心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钱的问题、地的问题。初步匡算,X个工程总资金X亿,总用地X多亩,常规手段很难解决,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一是要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有效投入,要在严格控制隐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整合资源,做优做强资本运营平台,增强投融资能力。当然,不是所有的投入都要政府“买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推进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市场化运作,采取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PPP、发债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进来。二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土地制约。对上要积极争取,做好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谋划、包装、申报,力争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对内要深度挖潜,结合“退散进集”“退二进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腾出空间,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这里要补充一个事情:地和钱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土地文章做得好,可以大大减轻资金压力,一定要让土地价值充分体现。

最后强调廉洁问题。城市建设领域重点工程多,涉及资金量大,社会关注度高,容易产生廉政风险。大家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特别是要守住清正廉洁这一底线。

同志们,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把X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有一鼓作气的拼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抓到底的狠劲,高标准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让开局轰轰烈烈,让过程扎扎实实,让结果“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以高品质的城市助推X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篇:区领导在智慧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2018年**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提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8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目的是回顾上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就下阶段智慧城市工作进一步统一思路,形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协同推进。

刚才,对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做了部署,其中有一些工作是需要在前阶段成果上取得进一步提升、优化,也有一些是根据当前城市建设发展新需求而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希望各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区建管委、新城公司和**联通三家单位也进行了交流发言,讲的都很全面,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就下阶段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客观分析现存问题,提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认识

在新的时代特征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项新的基础设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八次提及互联网,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在各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化手段深入应用到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政府工作的 各个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在座每一位同志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首先,要清楚认识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近年来,**区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提升,成果值得肯定;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客观条件的障碍、主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一是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由业务部门牵头推进,但部分单位缺少对信息化建设的中远期规划,时常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部分信息化项目是根据上级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仓促间上马,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运用,体现其在整个应用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二是信息化项目“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项目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没有从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能的角度入手,应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造成财政经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三是“信息孤岛”现象仍广泛存在,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各条线部门间的数据资源无法共享,系统间缺乏对接渠道,也缺乏主动协作、相互支撑的动力,往往一个部门就是一个信息孤岛,政务信息数据重叠、不一致、不完整现象广泛存在。

因此,各部门务必要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意识。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势必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必须要做到“想清楚、看明白”,以整体性 规划引导每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我希望大家要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一方面要以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为纲领,落实好各领域子规划的编制,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从更专业的角度、更宽广的视角,从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并力争在后续工作中,将每一项任务目标通过项目的形式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人才支撑,力争在各条线培养形成一批兼具智慧城市发展前瞻视野,并对政府工作难点、痛点具有深入理解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在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阶段能够提供清晰思路,在项目运营阶段能够提供坚实有力的全方位支撑。此外,科委要充分运用好信息化项目审批、立项、监管职能,凡是没有中长期规划的,在信息共享方面无法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项目,原则上应一律不予立项,预防信息孤岛的再次产生;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形成信息化建设、管理、运维、共享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完善相应技术标准,形成适应于我区智慧城市特点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从制度标准上进一步规范全区信息化建设。

其次,各部门要从更加全局性的角度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在今天下发的会议材料中,有一份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介绍及任务分解表;前期,科委就全市智慧城市评估工作向区里作了专题汇报,在过去两年的评估结果中,**均维持在全市中下游(11-12名)、郊区中上游(3-43 名)水平,相较于**、**等兄弟区,仍有一定进步空间;目前,在全市层面上,这样一套以“网络就绪度”、“智慧应用指数”、“发展环境指数”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对各区智慧城市综合性水平较为客观、量化的衡量指标;从全局角度来看,每一条线、每一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都是影响全区智慧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各部门不仅要站在自身工作角度,更要从全区角度看待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今天下发的材料中,区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对全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各部门要认真地将工作任务领回去,加强与市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区的沟通联系,做好每一项指标的横向对标,加紧补足短板。

二、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凸显大数据对政府工作的支撑作用

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了实有人口、企业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了相关工作制度,在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今后,针对政务信息资源开展数据整合、平台贯通、试点应用,提升政府数据的共享水平,将是全区层面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一是要加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架构。首先要树立数据整合的意识。当前,全区各部门都积累了大量的公共数据信息,但大部分都处于内部循环状态,缺乏横向、纵向的交互对接。因此,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数据共享是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的意识,针对于各部门已有的政务信息资源,除敏感涉密信息外,都要逐步进行梳理,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字 典”,在政府内部形成公开的目录清单;在今天下发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0》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为跨部门、跨条线、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夯实基础,并逐步形成涵盖全区所有单位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架构。其次是要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化体系。加快制订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制度,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在信息化项目的目录管理、系统接入等方面划分好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对纳入政务资源目录的数据质量进行定期分析评价,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实现数据交互的有序开展,提升全区政务数据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首先要加快完成基础性平台建设。于年内加快完成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陆续将梳理完成的资源目录接入平台,形成可供信息系统使用的目录字典;此外,各单位目前都还保存着大量台账、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相关部门要加快研究数据标准化的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力争在2020年前,将我区大部分单位的可共享数据目录接入共享平台。其次要逐步完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从数据供应、使用的角度出发,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原则上将由信息数据的主管单位明确数据共享范围和共享方式,科委作为共享平台的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对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保障每一项数据都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得到合理使用。三是要探索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对政府工作的促进作用。结合全区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政务信息资源的内部共享应用作为中期目标,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比如:在政府公开服务方面,促进部门间审批、办事信息的资源共享,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整合各条线信息,使社区事务办理更加高效,实现市民办事“最多跑一次”;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将卫生、医疗、社保、民政等相关部门数据整合,为老年护理、养老保险、就医、救助等服务事项提供支持;运用政务大数据实现对全区教育资源的精准分析,推动区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城市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对人口、房屋、土地、就业等基础性数据的整合分析,建立城市运营状况整体宏观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从长期来看,要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合理引导社区服务、文化教育、交通旅游、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一方面要形成向社会开放数据的多种渠道,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大厅等平台向社会公开部分政府数据,打通对接渠道,形成信息资源开放的完整平台;另一方面,要引进第三方研发力量,引导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参与政府数据的研究及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挖掘分析等深层次服务,逐步建立起合法、合规、合理的盈利模式,推动政务大数据生态体系的形成。

三、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做好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区智慧城市建设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刚才,陈蕴珠同志部署了今年的主要工作,精炼而又务实。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就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下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进一步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公安、智慧政务等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市民的体验度和感知度,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聚焦“物联”,着力打造深度感知的基础网络。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泛在、感知为目标,以互联网、物联网设备为硬件基础,在交通、医疗、环保、安全、城市公共设施等领域将智能化感知功能进一步做细做精。一方面,今年我们通过打造雪亮工程,目标是“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接入一批”高清摄像探头,目的是实现重点公共区域、重点行业、重要部位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对城市管理风险隐患更加及时有效的发现和预警。另一方面,全区也要着重聚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领域的其它痛点和难点,吸收其他区的先进经验,以街镇、社区为单位,在住宅小区、商圈、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做强“城市神经元”建设,逐步实现气体、水体、火灾、红外感应、门禁设备等物联网传感节点的深度覆盖,“将百倍于人的物纳入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与图像监控系统形成有效互补,汇聚多维数据,构建感知体系,形成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感知基础。

其二,要依托“数联”,创新城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以智慧城市手段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绝非是一个部门、一个条线能够独立完成的;重点是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以综治、公安、联勤、城管为主要牵头部门,建成多条线融合的、以城市感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共享平台,使原本复杂的城市运行体征情况更加数据化、结构化、标准化,精准反映城市运行态势;同时,要探索建立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社区乃至智慧家庭的功能,实现对各条线城市数据的彻底融合应用,比如:水土指标与食品安全监管、交通行为识别与网格化管理、门禁监控与人口管理的互相联通等,都可帮助政府更好地摸清家底、及时发现、分析预测城市管理的风险隐患,彻底打通提升群众安全感的“最后一公里”。

其三,要围绕“智联”,打造智能化城市管理决策体系。从长期来看,充分构建城市体征“深度感知”的物联网架构,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深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城市智能感知、推理引擎,使城市和社会运行态势可建模、可计算,使“看得见的眼睛”升级为“会思考的大脑”,势将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终发展目标。因此,我们鼓励全区各单位、各街镇、各基层社区基于“物联、数联、智联”原则,围绕交通管理、社区安全、养老照护、环境监测、消防安全等多种场景,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力争面向城市管理中的“民生热点、政府痛点、管理难点”等问题,在智能运营管理方面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同时,也鼓励试点示范先行及创新应用建设,在有规范、有标准、可共享的前提下,各单位应积极结合各自特点,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共同建设和强壮“城市大脑”,助推城市深度感知体系和智能管理架构的建设。

同志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命光荣、任务繁重,大家要紧紧围绕“全面打造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两大核心任务,将智慧城市建设贯穿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助力推动产业精准转型、城市精美成长、民生精细服务,为将**打造成为智慧城市的新亮点而砥砺前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第三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刚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交管大队、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同志部署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工作,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不择不扣落实到位。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这项工作,省、市抓得很紧。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城市工作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导向。

省级层面,省委X书记对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X省长在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上也说到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深化认识,形成共识。市级层面,市委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而且每年还要进行年终考核,排名靠后的,要通报、要约谈。

就我县而言,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的需要,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助推新型城镇化、城市面貌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要肯定成绩,顺应民意,进一步凝聚工作共识。应该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的老城新县面貌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得到了县内、县外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在外创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一方面,城区的“面子”焕然一新。自X年以来,我们共完成了X户、X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实施了城南大道等“五横三纵”X条主干道升级改造;实施了高新大道等X条道路“白改黑”或改扩建,建成了城北大道东延等多条城市干道。特别是X年实施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投入X亿元,拆迁住房面积X万平方米,涉及拆迁X户。通过棚改一举打通了X条“断头路”,建设了两个的社区公园(X亩),新增免费停车场三处(X个停车位)。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以前的棚户区变成了现在的城市节点,碧桂园等高品质楼盘在建,面貌又会上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城市的“里子”更加健全。X年以来,县财政统筹资金,完成了X条约X公里的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打造了精品街巷X条、标准街巷X条。累计硬化路面X.X万平方米,白改黑X.X万平方米,修复疏通水沟X.X千米,新增安装路灯X盏,粉刷立面X万平方米,整治各类线路X千米,拆除防盗网X处、铁皮棚(违章搭建)X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广场面积X.X万平方米。通过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使街巷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民众满意率得到提升。特别是今年实施了全市单个规模最大、受益群众最多的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X户近万人。

从过去的工作来看,无论是棚改、老旧小区改造,还是背街小巷提升,都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拆除防盗窗、楼顶违建没补一分钱,群众由“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归根结底,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了民生、顺应了民意,因此,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必须认真总结过去城市建设的经验,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取民意,赢得民心,不断提升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

第三、要突出重点,聚焦用力,进一步解难题、补短板。(一)要突出基础配套,建设宜居城市。我们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地上、地下统筹,硬件、软件齐抓,“面子、里子”协调,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切实解决“城市病”。一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高铁时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做好各种交通方式和高铁的衔接,加快高铁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区路网建设,增强城北新区与中心城区的路网对接,确保X年底完成城东大道等市政项目建设,提高交通便捷度,加速融入中心城区。二是要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要依托环卫保洁公司,积极引进节水节能清扫设备,小街小巷推广小型清扫机械,到今年底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X%,X年底达到X%以上。逐步提高城市环卫保洁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做到“花钱养事、不花钱养人”。要深化“厕所革命”,X年完成新建X座公厕,着力解决“如厕难”问题。要推动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城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时完成乡镇圩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停车设施建设。要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充分利用好城市立体空间,推动城市向上发展,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特别是在城北等新区要合理布局好停车设施,确保X年完成新建人民医院等X处立体停车场,X年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X个。

(二)要突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城市。城区背街小巷数量多、分布广,保持干净整洁是一场大硬仗,大家要切实从街道路面、建筑立面、公共场所、住宅小区保洁、河道水面清洁、建筑工地整治、绿化带降尘、餐饮油烟管控、烟花爆竹燃放整治等方面,整治城市环境卫生。要加大街道路面治理力度,运用好城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成果,全面提升街道环境卫生。要大力开展居住小区环境卫生整治,打造一批市一流、省一流的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全面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要持续开展清河行动,积极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要求,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确保黑臭水体不新增不反弹。

(三)要突出科学管理,建设精致城市。现在城市管理中乱象和矛盾比较多,乱停乱放、私搭乱建现象很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我们必须长效化、持续性的抓好城市管理。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全力抓好农村违法用地、建房、超高超大建房以及“大棚房”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秩序,确保“两违”建设零增量、减存量。要推进精细化城镇管理。继续运用好网格化管理手段,落实“包街、包路、包片”和“定人、定岗、定责”制度。要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加大农贸市场、安置区等区域整治力度,加大乱贴乱画、乱停乱放、流动摊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整治,提升城区形象。同时,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形成智能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四)要突出特色特别,建设魅力城市。围绕打造有特色、更有品位的魅力城市,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方面,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建设,要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凸显区域风格。要加强城市的美化亮化,在城区重要地段和节点建设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红色元素的城市小品和雕塑;实施好城南大道及重要桥梁的夜景照明提升工程。另一方面,要展现人文风格。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古村等历史文化村落修缮整治及后期配套设施建设,把村落打造成为靓丽的文化名片。把“一点三线”旅游点打造为有影响、有活力的特色旅游带。

(五)要突出产城融合,建设宜业城市。城市若无产业支撑,再华丽也等同“空城”;产业若无城市依托,再高端也是“空转”。要打造宜业城市,就要强化现代产业支撑,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要充分发挥经开区的作用,加快培育发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打造“人才洼地”,积极推进“人才新政X条”落实兑现,配套建成建好人才住房,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要改进作风,主动担当,进一步强化责任。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我们要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动力,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中、把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分管县领导要做好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推动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科学、有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县住建局要牵头制定好X年工作推进计划,加强向上沟通对接,强化对各部门的业务指导,各责任部门要对照方案,既各司其责,又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要强化督查通报。县委政府督查室、县住建局要开展好督查工作,要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对于工作进展较慢、考核评价靠后的,要定期通报,建立约谈机制,履职不到位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要勇于创新尝试。当前,县级财政压力很大。今年是我县脱贫摘帽年,资金需求量大。同时,政务债务化解形势严峻,向银行融资不仅难而且进一步增加债务压力,因此,我们在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开展PPP合作,促进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联动,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参与停车场、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志们,实施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既是城市发展工程,也是民生福祉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提振精神、科学实施,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确保我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群众满意的成效,为推动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国际化城市的历史

青岛的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09:58

城市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城市文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打造青岛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显得更为重要。青岛市自2002年开始孕育并形成了以“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为核心理念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城市精神也将成为推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个性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力量。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持久动力和深厚支持。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形象并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这些城市成为引领世界文化时尚和经济潮流的“先导区”。城市一旦形成了独有的知名度、美誉度,城市形象要素就会转化为动力机制,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不仅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等等而存在,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力而存在。尤其在当代社会,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国、一地和一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21世纪,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优势。

一、从历史传承中阅青岛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青岛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青岛地处齐鲁之邦,与儒家圣地曲阜相距不远,在地域上有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便利条件。青岛又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深受道家思想的滋润。崂山是道教名山,西汉时崂山道教盛行,唐宋元明时期达到全盛。元朝时期,道教支派全真教的创始人邱处机曾在崂山长期修行,留下许多遗迹,清代作家王士祯与蒲松龄均有以崂山道士为题材的作品。崂山作为道教名山,对青岛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九一九年青岛又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五四时期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两大口号,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五四时期倡导的现代意识,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青岛在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文人聚集的文化名城。二三十年代,康有为、蔡元培、杨振声、洪深、王统照、老舍、萧红、沈从文、梁实秋、陆侃如、冯沅君、吴伯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岛长期居住或短期停留。他们创办报纸、创建学校、教学布道、著书立说、编印杂志,使青岛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绿洲。

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进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青岛文化的渊源来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发展中更多地融入了海洋文化、现代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青岛文化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精神,五四文化传统与齐鲁文化、海洋文化和殖民文化的融洽,形成了青岛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儒家与道家思想从源头上影响着青岛文化的形成。海洋文化、异国文化与移民文化作为青岛文化的支脉,在青岛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成分相互交融,经过长期的融合与积淀,最后达到了青岛文化源流与支脉的水乳交融。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从历史上看,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较少传统文化的束缚。青岛有齐鲁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优良传统,又有外国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更具开放性、兼容性,也逐渐培养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意识。

二、从地域特色赏青岛城市文化与个性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从区位角度看,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海洋文化的熏陶是青岛人的性格更多具有不安现状、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成分。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青岛人较早走向世界,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进一步激发了创新精神。当我们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浓郁的开放创新风气。青岛的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青岛山、海、城相互依傍,浑然一体,其中“山”、“海”为自然的赐予,而“城”为历代岛城人民建造,山、海、城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青岛的山与海,已经融入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当中。地域特色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比其他城市更加突出,用“和谐”一词可以恰当概括青岛这一特殊地域所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山”的特色,就是依托崂山和青岛近郊大泽山、小珠山、大珠山、马山、艾山等构成城市山林资源不同的自然、文化背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上名山——崂山。

青岛意味着海洋经济。青岛海洋科技的领先性毋庸置疑,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全国半数以上海洋科研专业人员,24位两院院士中,14位是海洋科研领域的,一年问世的科研成果就有600多项。青岛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从胶南的琅琊台到即墨的田横岛;从崂山到石老人;从第一海水浴场到黄岛的金沙滩;有730公里海岸线和众多的海湾、海岛、沙滩,以及港口等资源,建设国际游船停泊地,开发海上比赛、运动、娱乐、观光、海滨度假等项目,将前海一线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海滨旅游观光带,突现“海洋”特色。变迁的海洋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完美结合,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具特色的,崂山为亚洲海岸第一大高山。汇泉湾沙滩、石老人沙滩、开发区的金沙滩构成中国第一大都市沙滩。青岛的天然馈赠如“碧海、蓝天”;以及历史遗产如“红瓦、绿树”,的确是青岛人的一大笔财富。青岛人现在开始经营这些“美”的资产,去年迎来15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到青岛观光度假。旅游直接收益是118亿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有125万游客来青旅游,旅游直接收益是12亿元。青岛意味着港口经济。青岛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去年突破400万标准箱,进入世界前20位,在中国名列第三。港口经济的“放大”功能不可小视,港口服务业、港口运输业、港口贸易业、港口制造业都应运而生。去年青岛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79.71亿美元。总之,青岛有世界不多见的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地理特色,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海岛旅游资源,通过进一步开发,必将会形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景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进程,已由传统的陆地文化发展为现代的海洋文化。青岛在海洋文化产生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说,青岛伴随着海洋文化的发展壮大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青岛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

三、从建筑风格品青岛城市文化与个性

青岛富有个性的城巾风貌以欧陆建筑为主,异国他乡的一批优秀建筑构筑了城市的建筑风格。此外,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山海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架构、气势庞大交相辉映的城市建筑布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空间环境,强化了城市的建筑风格。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和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青岛近现代建筑独步全国同类城市,据统计有24个国家的建筑风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据统计自1949年青岛解放,市区拥有来自德、日、英、美、俄等20多个国家的人士建造的各类外国式样的建筑299处共1000多栋,其中德日建筑占三分之一。在山东省认定得345处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就占了131处,这是一大笔宝贵的财富。青岛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在德占时期,青岛建筑逐渐体现了欧陆风格,老市政府,迎宾馆、江苏路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八大关建筑群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建筑风格,其中八大关别墅区更是以“万国建筑博览馆”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实施东部开发战略,短短的几年里,一片崭新的现代化新城区拔地而起。东部新城区与西部老城区,旧城与新城,欧式与中式,古典与现代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欧陆建筑和现代都市相互融合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强化了青岛的特色。人们可以从城市的建筑表情、建筑语言、建筑色彩、城市面貌、城市形象等来感知、判断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个性。建筑是人类的立足点、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建筑师个性在建筑空间的投影,是社会空间作用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产物。城市建筑环境与市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城市物质与社会环境中不时传递着审美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考察建筑特色来探寻城市的特色,也可以通过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来塑造和强化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这些辉煌的建筑不仅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而且成为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并深刻的表现这些城市的特色。丰富多彩的青岛建筑,具象地展示着青岛的历史,构成青岛成长进程的生动记录,构成城市文化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多年来,青岛秉持“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2000年青岛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2喜获有着“中国城市环境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奖”第一名,是中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城市之一。

四、从企业品牌观青岛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近年来,青岛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海信、澳柯玛等全国名牌企业相继崛起,使青岛的名牌企业,成为凝聚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构成城市个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青岛的六大产品既在地方领先,又在全国知名。以海尔为代表的家电业;以青岛啤酒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双星为代表的制造业。目前,青岛市的知名企业中,有以海尔、青岛啤酒、海信、双星、澳柯玛为代表的“十大”企业集团:有以红星化工、黄海制药、宏达塑胶为代表的“十高”(高科技)企业;有以汉缆、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十强”企业;还有以朗讯科技、松下电子、安普泰科为代表的“十外”(大型外资企业)企业。这些都成为青岛市的经济支柱。青岛的名牌是随着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等知名企业的崛起而崛起的,并使青岛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一位搞政策研究的同志说:“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中间产生的以创新为内核的先进企业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正起着主导和先导的作用,开始演变成青岛创新型城市文化的主体。”这些企业和品牌所形成的经营理念也充分体现了青岛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追求卓越还体现在青岛在吸引外来文化时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社会时尚方面,青岛人都在求新求变,争一流、上水平。这也是为什么青岛能够产生较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原因。青岛的名牌现象是青岛的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的物化。它最能代表和体现青岛的城市精神。青岛名牌所具有的“真诚到永远”、“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是青岛城市个性的重要内容。

五、从色彩选择看青岛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凡是去过青岛的人都知道,青岛的美,美在色彩: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这不仅仅是青岛对生态色彩的选择,而且是对人文色彩的选择。绿色的生态。蓝色的博大。红色的生命力。这些色彩代表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乡情调。青岛对颜色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种对颜色的多元的选择,也是青岛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单就颜色看,绿色代表年轻与生命;是人类最喜欢的颜色,是植物的基本色,是生命、希望、繁荣青春、和平的象征;红色是太阳之色,代表热情与活力;蓝色是海洋之色,代表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较少传统文化的束缚。过去青岛的城市标志是栈桥,它始建于1890年的德占时期。现代的城市标志是红色火炬,被命名为“五月的风”,是“五四运动”的象征。两个不同的形象建筑,使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同时也不同的时代精神。青岛的这种个性与特色,在世界城市中是少有的,这就是城市文化。城市色彩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的心情”,是一种生活的音符。因此,在注意城市整体色彩的同时,还要注重城市色彩时间与空间的运用,既要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意义,更要根据时代要求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色彩关系和色彩结构,其核心概念是城市色彩应该是在统一性的结构中,创造多样性。使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优美自然风光的城市品牌更加亮丽。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生活体,纯粹的单一色调不能够完全表现出城市存在的意义,更不能表现城市的本质。从总体需求来说,城市的色彩应该丰富多彩、“百色争妍”。城市本身是一种色彩的表现体,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就是生活在某种色彩之中。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到建筑的比例、稳定、点线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垂直感和平衡感的物质形式在心里与视觉上与色彩有一定关联。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实在性之中,而是生活在诸形式的节奏之中,生活在各种色彩的和谐和反差之中,生活在明暗的协调之中。审美经验正视存在于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方面的专注之中”,和谐、良好的城市色彩,体现着城市的生命力,说明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文化构成表现,更隐喻着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的价值和文化时尚。和谐、良好的城市色彩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可以让人轻松愉快的生活。除此之外,协调、美丽的城市色彩还可以为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动力因”。城市色彩的选择与定位,要根据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传统文化时尚及城市市民文化与色彩的偏好。

(作者单位: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文法系)

第五篇: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

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批准文本)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产业国际化 第三章

城市环境国际化 第四章

公共服务国际化 第五章

文化国际交流融合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城市国际化,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市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

城市国际化的目标是,发挥和增强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东方品质之城的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形成一流生态宜居环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四条 促进城市国际化,应当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遵循规律、彰显特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促进城市国际化,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国际通行规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统筹领导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将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城市国际化阶段目标,有序推进工作。第六条 本市设立的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市发展和改革部门承担推进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

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经济和信息化、标准化、商务、金融、会展、文化旅游、体育、卫生、教育、民政、公安、外侨、宣传、海关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国际化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主动接轨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合作交流。争取国家、省有关涉外领域的改革试点,建立并完善适合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会展赛事、招商引资(智)、投资融资、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生态环保、交通管理、城市治理、对外宣传、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

第八条 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相关领域的城市国际化标准并组织实施。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和采用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提高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的标准化水平。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有关国家、地区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各类国际组织在本市设置商务办事处或者办事机构。

第十条 每年9月5日为“杭州国际日”。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此期间组织开展国际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促进城市国际化的活动。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国际意识。

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国际化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二章 产业国际化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措施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产业项目、企业,以及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大数据等前沿产业。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就以下事项制定政策措施,营造国际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三)引进和培育国际化人才;

(四)引导资本服务于创新创业企业、投入技术研发;

(五)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推动小微企业发展;

(六)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应用;

(七)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规划建设创新园区、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十五条 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建设,建设国际网络贸易中心和“网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城市;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贸易方式、政府监管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第十六条 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的综合保税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七条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形成国际一流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国际前沿和高端产业集群,建设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第十八条 加强服务业领域国际合作,引进国际高端服务企业,支持建设金融、科技、文化和国际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第十九条 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金融与生态、文化、科技的融合,服务实体经济。

以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地位的财富管理和新金融创新中心。

第二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会展、赛事管理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对会展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市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大型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健全场馆运营机制;培育引进专业会展、赛事机构;提升本地会展、赛事的国际知名度,鼓励本地会展企业和品牌加入国际知名会展业组织,提高举办国际会展、赛事的服务承载能力。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国际会展机构的联系,建立国际会展引进和申办联动机制。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实施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推进旅游国际化,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依托本市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符合国际需求的旅游产品,建立国际旅游营销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服务体系、导游服务队伍和旅游环境。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特色街区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推进国际化商圈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在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方面引入国际服务资源,与具有本市特色的服务资源相融合。

第二十三条 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成果交流,鼓励境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机构。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国际化专业招商机制,开展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介活动。

第二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用好国际国内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要素资源,通过新设、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实施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项目。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指导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搭建企业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推介宣传等服务活动。

第三章 城市环境国际化

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特色和区域功能,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建设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设计和建设项目方案,鼓励面向国际招标。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编制和实施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

城市设计应当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体现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城市核心区、重要沿山滨水区、历史风貌区等区域,可以划定为城市景观风貌重点管控区域。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优化景观绿化,保护生态环境,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本市建立健全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健全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二十九条市 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加本市与国际重点城市的客运货运班列、航线,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衔接和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区域性国际客流、物流中心,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枢纽。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省域一小时交通圈,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成网,优化城市快速路网,健全大公交体系,依托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交通大数据,提升智慧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提升本地与国际网络交换能力,推动杭州成为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等大数据汇集、交易、应用的重要枢纽城市。

第三十一条 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影剧院、商场、医院、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展览馆、机场、车站、码头、风景旅游区、博物馆以及城市道路、公共厕所等,应当按规定设置相应的公共信息标识。需要设置双语或者多语标识的,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已有国际通用标识的,应当优先使用国际通用标识。

公共信息标识的设置应当纳入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验收内容。

第四章 公共服务国际化

第三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的归集、共享、开放和应用,形成城市管理数据体系。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允许涉外行政审批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规定的,从其规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审批办理流程等方式,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全市统一的涉外咨询和服务平台,为外籍人员在本市工作、生活、旅游等提供便利。

第三十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社会征信机构,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公共信用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境外信用管理机构合作,推动本市信用服务企业参与全球信用体系建设。第三十四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国际人才引进制度,为引进人才在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建设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外籍专家人才库,完善工作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开展本地人才海外培训、国际交流活动。

第三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学校聘请境外教师,加强培训和管理;鼓励境外学生来杭州学习、实习。

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杭州与本地高校合作办学;根据外籍人才居住和引进等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第三十六条 鼓励本市医院与境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医学研究机构合作组建国际医疗机构。

鼓励本市医院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完善国际医疗保险服务;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应当具备为外籍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

第三十七条 制定并实施国际化示范社区建设计划,完善社区周边教育、医疗、休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具有本市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和社区。

第三十八条 航空、铁路、公路等部门应当在旅客通行、货币兑换、网络环境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

第三十九条 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优化外籍人员居留、工作许可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十条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涉外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为外籍人员和在杭国际组织、企业等提供法律服务。

第五章 文化国际交流融合

第四十一条 本市坚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开放包容、多元共融的城市文化,塑造东方文化品牌,建设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第四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推进跨湖桥、良渚、南宋皇城、西溪湿地等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丝绸、茶叶、中医药、金石篆刻等特色文化。培育时尚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四十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文化国际交流合作:

(一)依托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书画院等场所,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音乐、舞蹈、影视、动漫、文学、美术、艺术品拍卖等文化交流活动;

(二)引进在文化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三)支持创作富有杭州特色和国际元素的文化作品;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拓展境外文化市场;

(五)加强与国际知名文化组织、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第四十四条 鼓励开展外语教学和外语志愿服务,提高居民对外交流能力。

第四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外宣传和城市国际形象推广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讲好“杭州故事”,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市可以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杭州国际形象大使”,加强本市对外宣传和推介;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境外人员,可以依法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第四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构建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鼓励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城市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民间对外交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对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的监督。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情况。

第四十九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五十条 本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依法对外开放。禁止制定有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与规定。

第五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城市国际化专家咨询机制,对城市国际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第五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并公布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三条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区、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划,经推进工作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推进工作委员会设置的专业领域推进工作机构可以根据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划,制定本领域的城市国际化专项规划或者行动计划。

第五十四条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组织制定城市国际化计划,经推进工作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城市国际化计划应当确定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要求。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国际化计划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

第五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国际化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负有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五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区、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承担国家、省改革试点任务,推动科技、人才、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国际合作。

第五十七条 鼓励开展城市国际化探索实践。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国际包容性、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塑造国际形象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和项目,可以认定为“城市国际化示范区(项目)”。

第五十八条 对城市国际化促进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和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按规定予以表彰。

第五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际化促进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 国际化品质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材料范文(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品质文明佛山

    城市品质文明佛山 信息来源:2011.08.03 佛山日报 佛山市文明城市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高端论坛明日举行 佛山日报讯 7月15日,广东省文明委公布全省拟向中央文明委推荐的全国文明......

    管理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华夏管理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4日) 铁 根 同志们: 这次全华夏公司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市政法工作表彰暨社会管......

    颁奖典礼品质国际化的小逻辑(5篇范例)

    颁奖典礼品质国际化的小逻辑 [关键词]颁奖典礼;国际化;逻辑问题 实现国际化品质,是几乎所有颁奖典礼团队的自我要求。但显然,如何打造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颁奖典礼,当前国内颁奖......

    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

    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江门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由南、中、北三大片生态绿地,九条微风通道,十块绿心,以及抱拥着江河和诸山的景观绿地与防护绿地构成总体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类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良好局面,根据......

    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海曙区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2012】 教师出国“取经”归来,给海曙教育带来了什么? 不仅看到了一个国度更触摸了一种教育方式今年暑假,海曙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团、学前教育园长研修......

    2021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讲话

    2021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讲话一要强化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紧紧围绕强化政治、服务两个功能,充分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在乡镇创先争优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乡创先争优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党庆祝建党89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永勤乡创先争优推进大会,表彰一年来在全乡各条战线上通过创先争优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