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座谈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党建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掌握了解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切实补齐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短板弱项,不断推动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成绩。
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创新,从组织领导、组织构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共驻共建、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城市建设发展双融合、双促进。一是深化机制促融合。
立足促进联动高效、条块结合紧密,健全责任落实、融合推进机制,完善挂钩联系制度,每个社区安排*名处级领导挂钩联系,选派*名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兼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挂钩领导、联建单位每年至少为社区落实*元经费,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二是深化党建补短板。
着力加强优化各类基层党组织设置,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强化党组织功能。社区两委成员*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占比*%,其余均达到中专以上学历,*个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全部建立“一站式”党员便民服务中心,推行“网格化”、“智慧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县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党组织与流入城区党员共建共管的桥梁。三是深化保障强信心。
立足人力财力支持、更好服务群众,构建重心下移、支持基层的运行机制。社区主干平均每月基本报酬提高至*元,其他两委成员至*元,招聘*名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县财政下拨社区各类办公经费提高至每年*元。致力解决社区活动场所问题,为*个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安排补助*元,每建立一个红色驿站奖补*元。二、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短板弱项。
当前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层,不断提升党领导城市工作水平。但是也存在一系的问题。一是工作任务繁重。
虽然街道作为县委县zf派出机构,但承担着与乡镇同等的工作任务,街道、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社区职责任务也不少,每个社区在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着县直有关部门下达的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困难认定、城市综合治理、信访维稳等近多项任务。二是共建机制不健全。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整体推进,统筹协调,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但是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各类自治组织等在街道社区集聚,虽有关联,却大多“各自为政”,街道、社区党组织缺乏有力抓手,对辖区内各类党组织无法真正做到统筹协调。部分在职党员忙于本职工作,缺乏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进社区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化现象。三是工作开展不均衡。
近年来,虽然各级党w注重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倒逼责任落实,推动资源下沉。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就党建抓党建,将党建和经济、民生工作割裂开来;有的抓党建工作“上热下冷”,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抓党建以活动、形式替代,以点带面,应付了事;有的认为党建工作难,不去探索研究,导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四是基础保障不充分。
近几年来,我县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报酬待遇,逐步推进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但社区基础保障方面还不够充分,一定程度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服务水平,仍然存在党群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三、压紧压实责任,狠抓工作重点。
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是各级党w工作的重要阵地。将以加强城市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在街道赋权减负、增强基层组织功能、深化共驻共建机制、强化基层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一要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要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一是聚焦事项准入。着眼于为街道履职尽责提供制度依据,避免县级职能部门对街道“层层加码”、“条条干预”,根据街道职责定位,进一步细化街道具体职责权限,制定街道行政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凡没有列入社区准入事项的工作,社区一律不作为责任主体。让街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二是聚焦街道定位标。聚焦街道核心职责,做好“加减法”,推动街道履职重心从抓招商、抓项目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转变,着力构建事权明晰、重点突出的城市街道职责配置体系。按照贴近基层、就近管理、服务便捷的原则,突出新时期街道职责“四个重点”,即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推进街道“赋权减负”让街道有更多“话语权”。
三聚焦机构设置规范化。要着眼于解决基层人员队伍众多、身份复杂、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忙闲不均、统筹不佳等问题,整合街道辖区内派出(驻)机构人员、协管员、zf购买服务人员等各方面资源力量,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筹调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综合管理效能。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上发力,注重把党建工作能力强、城市治理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有街道或社区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拔进班子,注重提拔重用优秀的街道党工委书记。
四是聚焦行政执法。
在街道设置城市治理联动工作日常管理机构,按照“县属、街管、街用”的改革思路,积极探索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县级行政执法力量向街道下沉,强化街道统筹协调作用。二要提升基层党建推动力。进一步强化相融共生、共享共赢的理念,坚持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推动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发展。一是注重互融互动。建立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可量化、可考评、可问责的指标体系以及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等制度;实行党建工作“三张清单”、目标管理、工作例会、常态化督查等制度,铸牢“明、查、评、问”责任落实链条,推动上下齐抓共管。
二是注重互帮互助。
进一步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w”等工作机制,在规范运行、发挥作用等方面下功夫,推动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和相应职能,列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建立双向承诺、双向领办、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联系、双向评议、双向约束等共建机制,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相互支持帮助,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共建共享的党建格局。同时,将参与共建情况作为驻区单位年度绩效、文明创建、综治平安考评重要内容,作为非公企业评选表彰、评价定级的重要依据。三是注重建互联互通。
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采取“1+N”模式,吸收驻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w”;对驻有企业的社区,采取“社企联建”模式,吸收驻区企业党组织,组建社企联合“大党w”;对城郊型社区,采取“社村联建”模式,吸收临近村党组织,组建社村联合“大党w”。三要提升基层党建内动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zf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一是探索智能化模式。以“大数据”为创新引擎,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以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完善数据接口和共享方式,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方面,对居民涉及计生、医保、社保、综治等基础信息进行采集,保证每家每户信息采集的完整,对流动人口、回归人员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做到重点户、特殊人群一目了然,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流,通过平台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进行归类、挖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构建起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二是推行网格化模式。
适应城市网格化治理趋势,按照“城市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组织力量就发挥到哪里”的要求,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党组织和党员规模、驻区单位数量及城市管理网格等因素,调整优化网格设置。以社区为单位,以楼宇、路段、小区为标准,划分网格,全面激活城市的“神经末梢”。在网格党支部建立“党员帮办”,推行“格中有我、党员帮办”模式,在楼院党小组建立“党员集结号”“党员互助站”,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通过点上探索面上推开,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发展。三探索亲情化模式。强化道德教育,制定居民《社区邻里公约》,建立社区公共精神,规范居民日常行为,和睦邻里关系。打造道德讲堂、读书分享会等平台,组织好家风家庭、好人榜等评选活动,树立社区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居民道德素质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社区治理“齐参与”。
四要提升基层党建聚合力。着眼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健全zf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互助志愿服务和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服务体系。
一是推行多元共治机制。
深化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健全街道社区群团组织,选优配强群团组织班子;街道社区党组织给群团组织定职责、派任务、提要求,使他们成为党组织“得力助手”和“左膀右臂”。探索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进入、交叉任职”,强化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推行“1+1+N”(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员为骨干,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驻区单位等多元群体为支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模式,把党建资源下沉到网格一线,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推行多方共赢机制。
深化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创设党员先锋岗、示范窗口、“承诺、践诺、评诺”等载体,把各级便民服务平台建成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坚持信息共享,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情况通报制度,实现各部门、各单位、各党组织信息公开共享、实时获取。坚持阵地共享,把街道社区活动阵地纳入城市公共配套建设规划,在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设立党群活动中心,推动驻区单位场所阵地向辖区党员群众开放。坚持文化共享,通过互邀参加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文化讲座、拍摄红色教育主题微电影,以及设置“开放日”“体验日”等办法,推动社区和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文化交融互促。三是推行多种形式机制。
创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机制,在社区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干部接单、组织考单“四单式”服务,扶持居民创业创新、介绍就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围绕社区居民需求,统筹设计生活照料、家庭保洁、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生活救助、矛盾调处等服务项目;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办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五要提升基层党建战斗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必须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阵地、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以改进、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一是强化人才队伍保障。社区工作者身处一线,面对群众各种大事小情,工作辛苦。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要完善选人机制,抓好“入口”问题。明确资格条件,规范选聘程序,确保所选人员政治合格、能力过硬、群众公认。要完善职业化薪酬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社区工作者人均补贴标准,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年限、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等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对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者给予职业津贴。按规定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使社区工作者更有尊严感、体面感、获得感、成就感。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县(市、区)事业干部队伍管理,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择优选拔街道领导的力度,畅通晋升渠道。同时,探索从培育发展党员、推荐担任党代表、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方面给予社区干部一定倾斜,让他们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
二是强化工作经费保障。
着力建立健全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和增长机制,统筹整合上级部门给予社区的政策、资金、资源、项目,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党建经费等问题,让社区党组织更有力量和能力服务好居民群众。三是强化服务阵地保障。
全力推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合党建、服务、治理等多种功能,更多的实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双集成。同时要加强小区、商圈等红色驿站建设,确保到2022年每个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面积普遍要达*平方米以上,每个社区至少建成*个“红色驿站”,把党的工作延伸至城市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