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地图制图概要
专题地图制图复习
1.专题地图的特点:
(1)专题地图只将一种或几种与主题相关联的要素特征完备而详细地显示,而其他的要素显示较为概略或不显示,表达比较深刻;
(2)内容更加广泛多样,表示内容可以是普通地图上所没有的,有时是地面上根本看不到的或者无法测量地理事物;即不仅可以表示空间分布,而且可以表示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3)具有编图资料丰富、制图工艺复杂、反应事象多样等的特点;(4)具有特定的符号系统和多样性的表示方法;
(5)外观上具有“图形丰富、形式多样、符号简洁和图面清晰”的特点。3.专题地图的构成:(1)数学要素
专题地图的数学要素包括坐标网、比例尺和地图定向。
在专题地图中,对人文经济现象的表示一般是其相对宏观的态势及其在区域间的对比,因此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在这种地图上,坐标网为地理坐标网——经纬网;控制点不表示;地图定向则以中央经线为正北方向。(2)专题要素
专题要素是专题地图内容的主体。
可以根据地图的主题和用途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和表示。(3)辅助要素
描述区域地理状况的水系、植被、交通网、境界线、地貌等要素(地理基础要素),是作为专题地图的底图存在的,表示这些地理要素的地图称为专题地图的底图。底图具有确定方位骨架作用,是确定专题要素的控制系统,底图中的要素就是地理底图要素。4.专题地图的分类
(1)按照内容分类:专题地图按照内容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和其它地图。
1)自然地图
①地势图:主要表示地貌、水系,以显示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
②地质图:显示地表各种岩层的分布,并反映它们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
③地貌图:反映地表形态的外部特征、类型、形成发展及其地理分布。
④气象气候图:反映地表气象、气候情况,包括太阳辐射、地面热力平衡、气团、气旋、锋面、气温、降水以及气候区划等。
⑤水文图:显示海洋水文和陆地水文现象,包括潮汐、洋流、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盐分、湖泊水文、径流深度、径流系数等。
⑥土壤图:反映地表土壤的外部特征、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⑦植被图:显示地表植被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⑧综合自然地理图:显示制图区域内各种自然景观要素综合发展的规律。2)人文地图
①政区地图:以反映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内行政区划及其政治、行政中心为主要内容
②人口地图:包括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居民的自然变动、居民迁移以及其它内容。
③经济地图:包括自然资源、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林业、交通运输业、通讯、商业、财政联系、综合经济。
④文化地图:以表示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分布和机构设施方面的内容。
⑤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现象。如古代国家、民族分布,文化经济的发展。3)其他专题地图
包括航空图,航海图,军事地图和规划设计图等。(2)按照数据特征分类
1)定性数据——表达专题内容的质量特征,即类别的差异;如居民点的行政等级、工业企业和矿藏的类别等;
2)定量数据(包括等级数据)——表达专题内容的数量特征,即反映其量的概念。如城镇人口的数量、地区人口的密度、道路的长度等。(3)按符号结构分类
1)类型图:是表示制图对象质量特征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的一种主要图型。如地貌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内容较多,如形态变化、成因关系、物质 组成、成份差别、结构特征、发生时间及实用目的等。
2)区划图:是根据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在地域上总体和部分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划分不同等级区域的地图。具有内容简明、含义较深刻的特点。每个地域都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并表现在主导特征,主导标志和主导过程上。
3)分布图:是表现一些现象空间分布位置与范围的图型。包括占有空间小又零散的现象,或流动性大难于确定具体位置的现象,或性质与数量不能立即确定的现象等。
4)等值线图:又称等量线图。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的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型。
5)动线图:表示地理事象的运动规律和趋势。如风向图、洋流图等。
6)统计地图:是运用统计数据反映制图对象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型。可形象地反映、揭示统计项目和同一项目内不同统计标准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分析它们在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规模、水平、结构、地理分布、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7)综合图:把各种现象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综合地表示在同一幅图上,如景观图,综合经济图等。
(4)按照内容综合程度分类
1)解析型图:也称分析型图,是指对表达的专题现象未经概括或很少概括,以其各自具体的指标来显示某一方面特性的地图。在解析图上描述的是个别物体(现象)的分布位置、强度、空间变化及运动方向等。如风向图。
2)合成型图:又称组合型图。在同一幅地图上表示一种或几种现象的多方面特征。这些现象及其特征必须有内在联系,但又有各自的数量指标,概括程度及表示方法。如区域人均耕地图。
组合图多是多变量的专题地图。采用组合图方法编制地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完整,深入的说明某一明确的主题。
3)综合型图:通过将几种不同但互有关联的指标进行综合与概括,以获取并表示出某种专题现象或过程的全部完整特征。各种类型的区划图,综合评价图都属此类。(5)按照用途分类
1)通用地图:一般参考用图、科学参考用图
2)专用地图:教育用图、军事用图、工程技术用图。
5.专题地图各种要素的设计内容和方法(比如,数学基础,符号,色彩设计这些)A.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设计
专题地图数学基础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地图投影的选择与设计、制图网格密度的设计和地图比例尺的设计。
一、地图投影的选择与设计 地图投影设计的基本宗旨是要保持制图区域内的变形为最小,或者投影引起的变形误差分布符合用途要求,以最大可能保证地图具有必要的地图精度和图上量测的精度。
专题地图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投影的选择有很大的空间。然而,地图投影的选择受制图区域的特征、地图投影自身的性质及地图的用途所制约。•
1、制图区域
制图区域对投影选择的影响可以从区域地理位置、范围的大小、区域形状等几个方面来分析。(1)区域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别的投影。例如,极地附近通常用正轴方位投影,赤道附近常用横轴方位、正轴圆柱投影,中纬度地区常用正轴圆锥或斜轴方位投影。
(2)范围大小。投影范围的大小对投影误差有极大的影响。对一个小范围。常常是不管用什么投影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一个大的范围,不同的投影或同一种投影但投影性质不同,所产生的误差差别就可能很大。
区域范围大小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标准:纬差22.5°或半径为2200公里。小于这个标准的就可以认为是小范围,选择投影时没有必要过多地从投影性质引起的变形大小去考虑。对大范围的地图,例如全国图、大洲图等,由于投影产生的变形较大,需要认真选择适当的投影。
(3)区域形状。选择投影时,区域形状也是应当顾及的基本因素之一。例如,对于外形接近于圆形的区域,宜选用方位投影;对于东西延伸的地区,宜选用圆柱(赤道附近)或圆锥(中纬度)投影;对于南北延伸的地区则多采用横圆柱投影。•2.投影性质
投影性质包括;变形性质发形分布和大小、经纬线的形状、极点的表象、特殊线段的形状等。
(1)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等角、等面积和任意投影三大类。在任意投影中常用的则是等距离投影,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2)变形分布和大小。变形分布的方向应当同制图区域形状相匹配。例如,正圆柱、正圆锥投影,变形同经度无关,随纬度差的增大而增大,纬度差越小变形也超小,因此它们适用于东西延伸的地区;方位投影的等变形线分布为同心圆,离中心越远则变形放大,适用于面积不大的圆形区域;投影面和地面相切的投影只有正变形,边缘地区的变形就可能比较大;投影面和地面相割的投影变形有正有负,分布比较均匀。另外,受变形性质的影响,对于等角投影,面积将有较大的变形;而对于等面积投影,角度会有较大的变形。任意投影时,长度、面积、角度都有变形,但大小比较适中。
(3)经纬线的形状。不同的投影会构成不同的经纬线形状。为了使地图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通常要求经纬线网格具有正交或近似于正交、等分或近似等分的图形;曲线形状的经纬线有利于表示出地面的球体概念,而直线形状的经纬线则有利于表示出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例如,横轴方位投影、若干多圆锥投影都有利于表示出地球的球形感,而用墨卡托投影编制世界时区图时,则能把时间的地带性表达得很清楚。各种伪圆柱投影中,经线为曲线,纬线为直线或弯曲不大的曲线,能很好地反映自然地带性变化,因此特别适用于表示全世界范围的各种自然地图。
(4)极点的表象。这与经纬线的形状有着密切联系。极点表象为点,视觉上比较好、但整个制图区域的变形分布不易均匀,有些地区会出现极大的变形;把极点投影成一条直线或曲线,极地附近变形较大,但它常常能换取整个制图区域变形的较均匀分布。
(5)特殊线段的形状等。地图上有些特殊的线段。投影后它们的表象形状常常成为选择投影的基本条件。例如,航海图和字航图上之所以选择墨卡托投影,就是因为在采用这种投影的地图上等角航线表象为直线;而采用球心投影,可以把大圆航线投影成直线,它是地面上距离最短的线.是航海中辅助墨卡托投影(等角圆柱投影)航海图中寻求员短航程的必要投影。• 3.地图的用途
地图的用途决定了地图投影选择的方向。由于不同的比例尺对地图的用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时可以把地图用途与地图比例尺连在一起来考虑。采用机助方法制图,以数字形式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资料图形可任意变换,制图的投影对新编图的投影没有影响。• 自然地图
• 大比例尺的自然地图,要求形状正确,面积正确。因此这类图的投影应视同比例尺的国家基本地形图那样,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比例尺图则应采用国际UTM投影。
• 小比例尺的自然地图.则可根据制图区域本身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来选择投影。一般来说,反映资源分布状况的图比较重视面积的概念,所以自然地理图一般以选择等面积性质较好。
• 人文地图
• 政区地图要求版图形状正确,但更注重各局部区域面积的大小对比正确。如对中国全图.宜选用等面积性质的投影。但对中国省区以下范围,用不同性质的投影,变形都不会超限。
• 经济图中除了少量的资源分布图要求面积正确而可选择等面积性质的投影外,其他的经济图以反映区域经济态势及发展水平为主要内容,以统计因为主体,中小比例尺为多数,对地图投影没有很特殊的要求,可以选择该区域惯用的地图投影。
• 航空图、航海图、工程图及其他地图往往依其 用途对地图投影有特殊的要求。
• 航空图要求地标方位正确,因此航空图必须选择等角性质的投影,根据比例尺的不同.从大比例尺用通用的高斯·克吕格投影,中比例尺用国际UM投影,到小比例尺用等角圆锥投影或等角斜方位投影。
• 航海图则从航向定位方便出发,用等角团拄(墨卡托)投影。大比例尺的工程图要求方位正确,故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小比例尺的工程图也仍十分注重方位的正确性,因此对工程图应首选等角性质的投影。
二、地图比例尺的设计
专题地图对比例尺的规定不份普通地图那样严格,并要求形成系列。专题地图中只有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以及航空图、航海图等有着普通地图那样的、较为严格的、有一定比例关系的系列比例尺系统。随着比例尺的不同,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分类级别的表达、制图综合的大小及用途都会随之改变。
其他专题地图的比例尺是随专题内容表达的详细程度、表示方法的精确程度、地图的用途和地图精度要求而定的。因此对单张地图而言,往校是在用途、内容、量测精度要求和表示方法确定后,依据纸张大小来确定和调整比例尺的。对地图集而言,则主要依据区域的级别、制图区域的形状与大小来确定一个基本比例尺.并依此设计以基本比例尺为基础的系列比例尺。
三、制图网格密度的设计
在大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上,存在着两种制图网格,一种是坐标网.也就是通常说的方里网,是图上的基本网;另一种是经纬网,仅以图廓和分度带来体现,为辅助网。小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则已去除了坐标方里网,仅标示有经纬网。专题地图上对制图网格的表示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使用途而定。
在地图上标示出一定密度的制图网格。其作用有两个:
• 一是通过制图网格便于指示并量测出某制图现象或制图物体的位置;
• 二是通过制图网格反映不同制图现象因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发生在性质上的差异,寻求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由于地球的赤道面和地球统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夹角,所以地球在统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地球上各部分在不同时期受到太阳的热辐射不断地产生循环性改变,从地球的两极到赤道间都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生物带。因此在自然地理因上表示一定密度的制图网格对实现上述两个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 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的方里网密度在相应的规范中都有规定,大体为2-10厘米,中、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则多使用经纬线网,它们的密度则应大体相应于系列中前两级比例尺地图的分幅范围,• 政区图仅表示经纬网,主要用于指示居民地的地理位置。但大比例尺的城市平面图中则由编图人员自行构建方格网,这种方格网是独立的、随意的,与坐标网不是一个系统,目的是为了易于查找各种地名,密度一般为5厘米x 5厘米。• 人文地图中对制图网格的表示没有特别的要求、这与人文经济现象的表示方法多用概略的统计制图方法、没有很多的量测要求有关,所以常常只是概哈地表示一些密度较稀的经纬网格,有的根本不表示。但是对某些用网格形式表示的环境质量评价图、城市地价评级图或由点数法转换为其他表示方法的因型而需用网格作为过渡时,需要在图面打上一定的密度网格。网格密度的确定往往与比例尺有关,根据比例尺不同,有的换算为相当于实地的100米×100米,有的相当于250米x 250米的网格。
• 航空图、航海图都必须表示有一定密度的经纬网,其密度与比例尺有关,大致与自然地图的要求一样。工程地图中亦必须有制图网格,大比例尺工程图用的是坐标方里网,以便于计量的100米×100米、250米×250米、500米×500米等为好.密度依比例尺为准。小比例尺图则用经纬网。B.专题地图的符号设计
一、视觉变量的基本概念
形成众多类型和形式的图像符号,是各种基本图像元素变化组合的结果。这些能引起视觉差别的最基本的图形和色彩变化因素叫做视觉“变量”或“基本图形变量”。
法国学者J.伯庭(J.Bertin)所领导的巴黎大学图形实验室经过多年研究,从具体图像中抽象出6个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6个最基本的视觉变量,即形状、尺寸、方向、明度、密度和颜色。J.伯庭的视觉变量观点被人们认为是比较完善的分析方法。
我国地图界的学者认为,从制图实用的角度看,视觉变量还应包括“结构”这一变量,尤其 是对点状符号而言更有其必要性。
• 1.形状:形状指由有区别的外形所提供的图形特征。
• 点状符号:形状就是符号的外形,它们可以是有规则的图形(如几何图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图形(如艺术符号)。
• 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 :形状则是指构成线和面的那些像元的形状,而不是线和面的外部轮廓,但通过这些像元形成了不同的线状符号和面状图纹、图案。
形状变量是符号在视觉上最重要的差别。
• 2.尺寸:尺寸指符号在大小——直径、宽度、高度、面积,甚至在体积上的变化。
• 点状符号:尺寸是指符号整体的大小,包括符号的直径,或宽度、高度和面积的大小。
• 线状符号:尺寸指线条的宽度。
• 面状符号:尺寸则是指构成其符号的像元大小,像元大小的变化引起的是整个面状图纹纹理的变化.而不是面状范围的变化。
• 3.方向:方向指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的构成元素的方向,方向符号受图形特点的限制较大,有的几何符号有方向的区别,而圆形符号则无方向之分。
• 4.明度:明度指图形色调的相对明暗程度,它能引起人视觉上的差别。明度差别不仅限于消色(白、灰、黑)。在彩色图形中,在同样色调基础上也一样可反映其明暗的程度。
• 5.密度:密度指在保持符号平均明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像素的尺寸和数量。它可以通过放大或缩小内 部图形的方式体现。
• 6.结构:结构变量是指符号内部像素组织方式的变化。与密度不同的是,结构变量是符号内部像素的结构组合或排列方式的不同,它反映出符号在视觉上的较大差异。因而被列入基本视觉变量之中。• 7.颜色:色彩变量主要指色相变化,色相变化可以形成鲜明的差异。
以上的7种视觉变量是对所有符号视觉差异的抽象,但它们并不能解释全部符号化的现象和构图法则,其中很多变量并不具有且接构图的能力,但这些视觉变量(图形变量)可以作为图形符号设计的基础。地图符号在设计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某一变量或某几个变量联合应用,目的是提高地图符号的感受效果。B.专题地图色彩设计
专题地图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副优秀的专题地图,除了科学性之外,它的色彩设计还必须悦目、协调、吸引读者。所以色彩设计是专题地图编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秀的专题地图必须主题明确,层面丰富、内容清晰、色彩协调、表现力强,能使读者爱不释手。概括地说,就是既要有对比性,又要有协调性,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专题地图的色彩设计实际上是在对比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求对比,正确地处理协调和对比这一对矛盾。具体有以下9点。
• 层面清晰,用色不能杂乱。一副专题地图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通过设色理清层面之间的关系,突出主题。
• 不同色相的色彩既要有对比性,又要有协调性。• 同一色相不同亮度或纯度的色彩对比要能分清楚。
• 主题要素色彩突出,底图要素色彩要淡雅。底图要素是反映专题要素和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起衬托作用,用色不宜太重,避免“喧宾夺主”;专题要素为主体内容,用色相对浓艳,放在突出 的层面上。
• 尽量和专题要素的自然色、惯用色一致。• 有效利用色彩的象征性。
• 大面积图斑用色浅、小面积图斑用色浓。即色斑的浓淡要和图斑的面积成反比。• 非制图区域用色浅,宜用用冷色或中性色。制图区域用色浓,且宜用暖色。
• 充分利用色彩的色相、纯度和亮度的变化。达到最佳表达效果。题地图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 专题地图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
点状符号色彩设计
(1)用色相变化表示专题要素的类别、性质。(2)用色相变化反映数量级别变化。
(3)用亮度或纯度的变化表示专题要素的动态发展。(4)点状符号色彩应尽量和专题要色的自然色一致。(5)点状符号色彩应和地图的性质和用途一致。(6)符号设色面积宜于纯度成反比
线状符号的色彩设计
(1)界线色彩设计:指代表非实体的界线。设色时应首先确定界线的主次关系。主要界线用鲜艳色,次要界线用淡雅色彩。
(2)线状物体色彩设计:确定各个要素在图上的主次关系。利用色彩的对比性,表达主次关系,达到层次分明、清晰易读。
(3)动线符号色彩设计:按主次设色。可以用色彩变化强化动态变化。点、线、面状符号色彩
6.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
6.1与普通地图相比较,专题地图主要描述的是专题内容的实质,包括空间分布、时间特征、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由于地图是表达物体或现象空间分布的最佳载体,因此寻求其表达方法的切入点是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其他的三个特征——时间特征、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表达是表示方法本身功能的强化。
6.1.1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
(1)点状分布或面积很小(只能在地图上以点表示),如城市、矿产资源地等等;(2)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如河流、道路等等(3)呈面状分布。
间断成片分布的,如湖泊、森林、沙漠等等;
连续分布且布满整个制图区域,如土地利用、土壤分布等;
大面积分散分布,如人口分布、某种农作物种植等等。
6.1.2各种现象的时间特征
各种现象的时间特征主要有四种情况 •(1)反映现象的特定时刻,如截至某一日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分为历史时刻、现状和未来发展三种状况;
•(2)反映现象的变迁过程,如人口迁移、战争路线移动等;
•(3)反映某一时段的变化,两个时段的对比,如景区不同季节的接待人数对比; •(4)反映现象的周期变化,如气候和水文的周期变化。
6.1.3各种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
•(1)关于实在的测量空间;主要反映现象的空间定位和分布。
•(2)关于抽象的概念空间;符号反映质量特征和数量指标,符号颜色表示属性,大小反映数量或等级。2.2点状分布要素的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
2.2.1定点符号法,简称符号法,是采用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符号,表示各自独立的各个物体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的方法。
• 符号应尽可能配置在这些物体实地位置的相应点上,符号的大小不代表物体依比例尺表示的分布面积,一般会超过其实际面积。
• 专题地图上的点状符号一般只以其中心点位置表示测量空间定位信息,符号图形则表示概念空间的数量、质量特征。
• 当符号叠合时,用相互交叠来表示。• 分布——位置
• 质量——形状、颜色 • 数量——大小 • 内部组成——结构 • 动态发展变化——扩展
2.2.2定性数据的符号表达
呈点状分布的要素,其定性数据的表达主要通过颜色和形状来实现。(1)符号的形状
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艺术符号(• 象形符号• 透视符号)(2)符号的颜色
6.2.3定量数据的符号表达
• 呈点状分布的要素,一般用符号的大小来表示定量数据。定量数据的符号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比率符号与非比率符号
比率符号是指符号大小与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有一定比率关系。
如果符号的大小与专题要素之间无任何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为非比率符号。(2)绝对比率符号与条件比率符号
• 比率符号又分为绝对比率符号和条件比率符号。但无论是绝对比率还是条件比率,都可以是连续的和分级的,所以,从理论上讲比率关系可以区分为绝对连续、条件连续、绝对分级、条件分级四种关系。• 绝对比率符号是指符号大小(面积)和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成绝对正比关系。在采用绝对比率符号时,由于要精确计算表明每个数量指标的符号面积,所以必须规定符号的准线和比率基数。
• 符号的准线是指确定符号面积的基准线,如圆的直径、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高或底边长。由于符号的准线长度的平方和符号面积成正比,所以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必须与准线长度的平方成正比。
• 在确定符号的大小时,必须首先确定其比率基数。比率基数的大小影响着地图内容的表示,亦影响到负载量。在确定符号的比率基数时,主要考虑专题要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专题要素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
• 符号准线确定办法:可以利用公式Dax确定,其中D为符号准线,x时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a为具有长度单位的常数。m为条件指数。当为绝对比率符号时,m=0.5,m(3)连续比率符号与分级比率符号
• 连续比率是指:只要有一个数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代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符号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指标都是连续的。如果每个符号的面积与它所代表的数量指标成绝对比率关系,则称为绝对连续比率。如果在绝对连续比率加上某种条件,则称为条件连续比率。
• 除了条件连续比率之外,可以采用分级比率,即对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进行分级,使符号的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不变。绝对分级符号的面积与数量指标的分级平均值(或极限值)成绝对正比关系。在实际编图中,较多的采用条件分级比率。6.2.4符号的结构
(1)单一符号
一般简单的符号(2)组合符号
把符号划分为几个部分,以反映专题现象的结构。例如表示某一旅游中心的符号,就可以根据其所拥有的各种旅游设施的组成划分为几个部分,用符号内部的分割比例表示。圆形符号和环形符号最易被分割,因此,其被常常采用。(3)扩展符号
用于反映专题要素的发展动态。常用外接圆、同心圆及其他同心符号,并配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个时期的数量发展变化。2.2.5符号的位置和资料
在采用符号法时应注意事项:
(1)必须准确表示出重要的地图要素——地理基础;
(2)运用几何符合可以把所示物体位置准确定位于地图上;
(3)当几种性质不同的现象(但属同一类型且可测量)位于同一点,可利用组合符号,或扇形符号。
不论采用那种比率来定制符号的大小,各点的统计资料必须为同一性质(对象和指标)和同一时期的,否则会失去相互比较的意义。6.3线状符号法
6.3.1线状符号法是指表示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的物体符号。普通地图上常见的有:水系、交通网、境界线等。
在专题图上主要表示一定范围内专题要素的主要方向。如地质构造线、山脉的走向、气象上的锋等。• 6.3.2特点
(1)线状符号用颜色和图形表示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
(2)线状符号一般不表示数量指标,符号的粗细只表示质量等级差异。6.4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的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 对于布满制图区域的现象,其表示方法有质底法和等值线法。
质底法偏重于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定性数据的表示方法。
等值线法偏重于表示现象的数量特征,我们把它们归为定量数据的表示方法。6.4.1质底法—质量特征的表示方法 •(1)概念
质底法又称质别底色法。是把全图区域按照专题现象的某种指标划分区域或各类型的分布范围,在各界线范围内涂以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乃至注记),以显示连续分布且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的现象的质的区别。
• 质底法着重于表示质的差别,一般不直接表示数量指标。由于常用底色或其它的整饰方法来表示分区之间的差别,所以称为质底法。常常用于土壤图、植被图、政治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自然区划图、经济区划图等。•(2)制图步骤
①按照专题要素的性质决定要素的分类、分级; ②勾画出分区界线;
③拟定图例,用颜色、网纹、字母等表示各种类型。
在质底法图上,图例说明要能够详细的反映出分类的指标、类型的等级及其标志,并注意分类标志的次序和完整性。选用颜色时,力求使在质量方面类型近似的制图现象采用相近的颜色。6.4.2等值线法(1)概念
等值线是专题要素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可以表示地面和空间连续分布,且均匀渐变的现象,并能说明这种现象在地图上任何一点的数值和强度。•(2)特点
用于表示连续分布于整个制图区域内的各种变化渐移的现象。每个点的数量指标必须是同一性质的。数据来源等必须一致
单独的一条等值线只表示数值相等各点之间的连线,不能表示某种现象的变化情况,只有组成一个系统以后,才能表示现象的分布特征。
等值线间最好保持一定的常数,这样有利于利用等值线的疏眯程度来判断现象的变化程度。等值线与分层设色相配合,以表示现象的质和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其明显性。等值线可直接加注数量标记。
等值线不但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指标,而且可以可以反映:
» 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 现象的移动
» 现象发生的时间
» 现象的重复
6.5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范围法 6.5.1概念
亦称区域法或面积法。是用轮廓线、着色、晕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法在地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内间断成片的分布范围。如:煤田、森林、油田、沙漠等。这种要素必须分布在较大面积上,才能按地图比例尺充分显示出来 6.5.2分类
区域范围界线可以是精确的,也可以是概略的。
精确范围是尽可能精确地勾勒出要素分布的轮廓线。概略范围是仅仅大致表示出要素的分布范围,没有精确的轮廓线,这种范围法常常不绘出轮廓线,而仅用散列的符号或仅用文字、单个字符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
• 当用散列的符号图形表示要素分布的概略范围时,该类符号完全没有定位意义,仅仅是概略表明要素的分布范围。不过这种范围一般较小,比较分散,是一种面积的概念,故称之为“区域符号”。
• 范围法的精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用途、目的、地图比例尺、以及制图资料的详细程度,尤其是要素的分布特征。
• 范围法表示要素的质量特征和渐进性,一般不强调表示数量指标。不同时期现象范围的重叠和变化,可以显示现象的发展变化。
• 范围法具有简单、明确的特点。可以作为单独的表示方法,也可以和其它的表示方法相配合,如和质底法、符号法、等值线法的配合。
6.6分散分布的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点数法
6.6.1概念
• 在图上用一定大小、形状相同的点子,表示专题要素的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分布密度的方法叫做点数法。• 亦称为点值法或点法,广泛应用与表示人口、农业、畜牧业等专题图上.• 点子的大小和所代表的数值由地图的内容确定。一般适用于表示分布不均匀的专题要素。可以反映现象的集中或分散程度。• 范围法和点值法的联系.点值法是范围法的进一步发展。单独的范围法只反映专题现象的分布区域范围及其质量特征,而难以反映其数量指标.如果我们在范围内均匀的分布点子,借助点子的分布可表示区域的范围;当这种点子具有点值时,用点子的数量可以表示要素的数量指标。
如果点子分布与实际情况一致,这样就由范围法过渡到点值法。6.6.2 布点方法
• 点的布点方法可以分为均匀布点法(统计方法)和定位布点法(地理方法)。
• 按专题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布点。定位布点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
在大比例尺图上,只要有详尽的资料,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现象的分布。在小比例尺图上,为了便于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又想尽量利用点子反映实际分布,可以把区域分得小一点,在小区划单元内虽然是均匀布点,但是区划单元越小,点子的位置误差越小,最
后除去界限,点子在整幅图上就不是均匀布点,而是呈有差异的分布了。
如果表示一个省的人口密度,按照统计资料在乡、村范围内布点,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6.6.3点值的确定
• 最大能够安置点数=有效制图区域/每个点占的最小面积 • 点值=数量总和/安置的点数(指密度最大区域)• 点的大小依比例尺、用途等有所不同。
• 点子可以表示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也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点来表示现象的移动变化。6.6.4特殊情况处理
• 譬如有些区域特别稀少和某些区域又特别密集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处理: •(1)对特别密集的区域采用扩大图的方式 •(2)采用两种点值的形式。6.7适用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
有的表示方法,并不局限于表示一种分布特征,而是适用于几种分布现象的表示。这类表示方法中,属于定量数据的表示方法有:定位图表法和分区统计图法,属于分级数据的表示方法有:分级统计图法(分级比值法)
6.7.1定量数据的表示方法——定位图表法、分区统计图法(1)定位图表法 • ①概念
• 是用于定位于现象分布范围(整个制图区域或线状连续分布某些地点或均匀配置与区域内(或线状分布范围)的一些相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表示全制图区域或沿某些线状分布范围内的呈周期性变化现象的方法。例如温度和年降水量的年变化、相对湿度、潮汐的半月变化、沿河流各水文站的水文变化。• 各点的数量指标是依据较长时间的纪录的、各点同一时期观测值的平均值而定。• ②特点和分类
典型特点:以点代面。从形式上看,它只是反映某些“点”上的现象,它却可以通过这些“点”上图形的总体,清晰地表明呈面状连续分布的制图现象的变化特征。就好像通过抽样统计来说明全盘一样,因此选择典型地点十分重要。
• 根据所表示现象的性质,常见的定位图表法可以分为两种。• 表示点上的周期变化数据,无方向概念;如气温与降水; • 表示点上周期变化数据,有方向概念,如风速与频率。• ③“玫瑰花”定位图形
• 定位图表中常见的“玫瑰花”图形是具有方向频率与速度大小分布状况的定位图表,它广泛应用于说明现象的或然率。例如,常见的表示各方向风的频率与风速、无风率与平均风速,洋流的速度与频率等。2)分区统计图表法 • ①概念
• 分区统计图表法:把制图区域分成几个统计单元,在每个统计单元内,按照相应的统计数据,描绘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形,以表示各统计单元之内专题要素的总和、构成及其动态。
• 分区统计图表法只是表示每个区划单位内现象的总和,而无法反映现象的地理分布。因此它是一种非精确的制图方法,属于统计制图的一种。
• 制图时,区划单位愈大,各区划单位内情况愈复杂,则对现象的反映愈概略。可是区划单位不能太小,否则会因为分区面积较小而难以描绘统计图表表示其内部结构。②数量指标表示
• 分区统计图表法可以显示专题要素的绝对数量、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 数量——符号的大小、个数 • 内部组成——符号结构
• 发展动态——扩张图形的大小、颜色、柱状图形等。
• 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视按照区划单位配置的,所以区划境界线是非常重要的的要素之一,必须清楚的绘出。其它的要素(如河流、道路、居民地、地貌等)则应该尽量的删除或简化。如果可能,可以注记各区划单位的名称和统计数据。
6.7.2分级数据的表示方法——分级统计图法(分级比值法)•(1)概念
• 把整个制图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划单位(行政区划单位或其他区划单位),根据各区的分布资料统计的相对指标进行分级,并用相应的色级或不同疏密的晕线,反映各区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的分布差异。
• 分级统计图法可反映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的现象、呈点状分布的现象、线状分布的现象,但是较多的是反映呈面状单属分散分布的现象。如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等。此法常用色级表示,故亦称色级统计图法。
• 分级统计图法只能显示区划单位间的差别,不能表示同一区划单位内部的差异。
• 分级统计图法一般用于表示现象的相对指标,以反映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如果采用绝对指标,可能造成某现象在各个区域的比较被歪曲。2)指标的分级方法 • 等差分级 • 等比分级 • 逐渐增大分级 • 任意分级
6.8动态现象的表示方法——运动线法
6.8.1概念
• 运动线法简称动线法。适用运动符号(箭头)和不同宽窄的带,在地图上表示现象的移动方向、路线及其数量、质量特征。如自然现象中的洋流、风向、经济现象中的货物运输、资金流动,社会现象中的居民迁移、探险路线和军队的行进等。
• 运动线法表示各种现象的分布特征的运动。他可以反映点状要素的运动路线(如车、船、飞机等)、线状物体或现象的运动(如战线的推进)、分散成群现象的移动(如居民的迁移)、整片分布现象的运动(如大气的变化)。6.8.2特征表示
• 在动线法中,一般用到不同的颜色、宽度、形状来表示要素的质量、数量特征。• 箭头(或其他的向量符号)表示现象运动移动的方向 • 整个符号的位置表示运动轨迹 • 符号的颜色和形状表示现象的性质
• 符号的宽度(粗细)可以表示数量、速度和强度等 • 可以用结构符号表示内部组成,如不同货物组成。6.8.3动线符号分类
• 按照精确程度可以分为精确动线法和概略动线法。
• 左图显示现象的实际移动轨迹;而右图显示的是起点和终点的连线以及方向,其表示的不是实际的具体路线,而仅仅表示大致。
• 运动路线的精确程度依据于地图比例尺、用途、现象表示的性质和资料的详细程度 7.专题地图的制图方法
第二篇:现代地图制图技术
现代地图制图技术
1、计算机制图:以地图制图原理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应用数学逻辑方法,研究地图空间信息的获取、变换、存储、处理、识别、分析和图形输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艺手段,模拟传统的制图方法,进行地图的设计和编绘。
2、遥感制图:遥感制图是指利用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资料制作或更新地图的技术
3、遥感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
(1)信息源的选择(2)遥感图像处理1遥感图像的纠正处理:2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3)遥感图像解译:对增强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专题信息提取4)编制基础底图:①地图投影的选择:中小比例尺遥感专题制图:底图投影与影像投影一致;大比例尺遥感专题制图:高斯—克吕格投影②编图资料选择与地理基础更新③ 编制程序(5)专题解译图与地理底图的复合4、遥感影像地图及其编制:
①遥感影像地图:使以进过纠正并叠加了按照一定的原则选用的符号和注记的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直接反映地表状况的地图
②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过程:
(1)遥感影像信息的选择
(2)遥感有影响的几何纠正和影响处理
(3)遥感影像镶嵌
(4)符号注记层的生成(5)遥感地图的图面配置
(6)影像地图的制作与印制
5、电子地图基本概念
①电子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用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展示城市、企业、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的现代信息产品,它可以存贮于计算机外存,以只读光盘、网络等形式传播,以桌面计算机或触摸屏计算机等形式提供大众使用。
②电子地图的特点 :动态性• 交互性• 超媒体集成性:• 无级缩放:• 无缝:• 多维化:• 信息丰富:• 动态载负量调整:• 共享性• 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③电子地图的图种举例
• 导航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遥感地图地形图
第三篇:中国矿业大学2014计算机地图制图复习整理
中国矿业大学2014
计算机地图制图复习整理
Made by Supercool
一、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的组成①、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硬件系统
②、计算机地图制图软件系统 ③、地图数据
④、地图制图员与用户 ⑤、地图模型与方法
二、1、数字化采集的主要原则
2、地物要素编码
3、预处理;几何纠正的概念;压缩方法(选择一种)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计算机地图制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对制图数据的存储、选取、分析、加工、输出等操作,以完成地图制作过程中的几何纠正、比例尺和投影变换,要素的制图综合,数据的符号化等。几何纠正:消除图底及扫描产生的几何畸变——图幅纠正 压缩方法: 间隔取点法
垂距法
偏角法
道格拉斯-普克法
光栏法
1、连接p1和p2点,过p2点作一条垂直于p1p2的直线,在该垂线上取两点a1和a2,使a1p2=a2p2=d/2,此时a1和a2为“光栏”边界点,p1与a1、p1与a2的连线为以p1为顶点的扇形的两条边,这就定义了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口朝向曲线的前进方向,边长是任意的)。通过p1并在扇形内的所有直线都具有这种性质,即p1p2上各点到这些直线的垂距都不大于d/2。
2、若p3点在扇形内,则舍去p2点。然后连接p1和p3,过p3作p1p3的垂线,该垂线与前面定义的扇形边交于c1和c2。在垂线上找到b1和b2点,使p3b1=p3b2=d/2,若b1或b2点落在原扇形外面,则用c1或c2取代。
3、检查下一节点,若该点在新扇形内,则重复第(2)步;直到发现有一个节点在最新定义的扇形外为止。
4、当发现在扇形外的节点,如图中的p4,此时保留p3点,以p3作为新起点,重复1°~3°。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点列检测完为止。所有被保留的节点(含首、末点),顺序地构成了简化后的新点列。
几种数据压缩方法比较
三、直线生成(DDA、中心划线算法 不用写代码 要求写出过程步骤,综合例子)【重点】
①数值微分法(DDA)
原理:
DDA(Digital Difference Analyzer)方法是利用计算⊿ x或⊿y的一种线段扫描转换算法。在一个坐标轴上以单位间隔对线段采样,而决定另一个坐标轴上最靠近线段路径的对应整数值。
②生成直线的中点画线算法 基本原理:
假定直线斜率k在0~1之间,当前象素点为(xp,yp),则下一个象素点有两种可选择点P1(xp+1,yp)或P2(xp+1,yp+1)。若P1与P2的中点(xp+1,yp+0.5)称为M,Q为理想直线与x=xp+1垂线的交点。当M在Q的下方时,则取P2应为下一个象素点;当M在Q的上方时,则取P1为下一个象素点。
③生成直线的Bresenham算法
四、圆的生成(一般了解)
五、区域生成算法
①扫描线算法 原理:建立在图形的空间联惯性和扫描线的连惯性基础上,推广计算图形封闭区域边界与扫描线交点,将扫描线分成区间,并对区间进行填充。
思路: 算出交点;划分区间;分配颜色
②边填充算法
⑴简单边填充
⑵栅栏边填充算法
六、点在区域判断
区域内外测试 ①射线法
②弧长法
七、直线裁剪(编码)和图形变换【重点】
直线段裁剪算法是复杂图形裁剪的基础。
算法的关键:(1)快速判别直线与窗口的关系;(2)快速求出直线与窗口边的交点
线段裁剪的基本思想
a.与窗口的关系,若完全不在窗口内,则结束; b.若全在窗口内,则转向(d);否则,继续执行(c);
c.计算该直线段与窗口边的交点,以此将线段分为两部分,丢弃不可见的部分;对剩下的部分转(b); d.保留并显示该线段
编码方法 中点分割线算法
流程图
多边形裁剪算法
Sutherland-Hodgman算法
图形变换【平移、旋转、投影】 绕直线P1P2旋转θ角的过程可分解为下列步骤:(1)把点P1(x1, y1, z1)移至原点;
(2)绕x轴旋转,使直线与xz平面重合;(3)绕y轴旋转,使直线与z轴重合;(4)绕z轴旋转θ角;
(5)执行步骤(3)的逆变换;(6)执行步骤(2)的逆变换;(7)执行步骤(1)的逆变换;
投影的概念、分类
八、DEM DTM获取来源,两种模型【重点】
获取来源
(1)由现有地形图上采取。
(2)从摄影测量立体模型上采取。(3)野外实地测量。
(4)由遥感系统直接测得。如航空和航天飞行器搭载雷达和激光测高仪获得的数据。
TIN生成的两种算法
① 三角形生长算法(边扩展)
(1)在数据中任意取一点,查找距离此点最近的点,相连后作为初始基线;(2)沿基线的固定一侧搜寻第三点,生成Delaunay三角形;(3)以三角形的两条新边,作为新的基线;(4)重复(2)、(3)直至所有基线处理完毕。
②数据点逐次(动态)插入算法
1)定义一个超三角形,使该三角形能包含所有数据点,并把该三角形并作为初始Delaunay 三角形;
(2)从数据中取一点P加入到三角网中;(3)搜寻包含点P的三角形,将P与此三角形三个顶点相连,形成三个三角形;(4)应用Lawson LOP从里到外更新所有生成的三角形;(5)重复(1)、(2)、(3)直至所有点处理完毕;
(6)删除所有包含一个或多个超三角形顶点的三角 形;
第四篇:地图制图考博要点
一、地图与地图学的概念、特征、功能,地图的分类、各自的特点、区别、学科的定义、内容,纸质地图与数字地图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现代地图学的内容及给地图学带来的变化。
数字地图对制图带来的变化:
1减轻了制图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制图过程中由于制图人员的主观随意性而产生的偏差,为地图制图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铺平道路2采用激光胶片输出和成图一体化技术,提高成图速度,缩短成图周期,改进了制图制印的工艺流程3使地图数据库的更新,维护与新的地图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使地图的制作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更新结合起来4增加了地图新品种,拓宽了服务领域。
现代地图学的内容及给地图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地图学理论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地图及地图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使地图学基础理论及地图学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现代地图学理论的提出,对进一步阐述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建设,认识地图学与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关系,理解现代地图制作与应用的特点,揭示现代地图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都具有指导作用。现代地图学理论促进了地图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发展,使建立在计算机地图制图基础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现代地图学理论对地图学的影响意义深刻而久远。
二、数字制图的基本过程、方法、对每种资料的处理方法,如何进行规划处理
数字制图的方法
从各种数字制图工艺看,数字制图可分为4种基本模式:1)直接生产模式,从数据获取、地图编辑、出版处理、输出胶片构成“直接模式”,这种模式不考虑地图数据的再利用问题,只关心地图出版,即使以后地图更新,也只在原来地图图形数据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更新;2)数据—地图模式,就是利用已有的空间数据作为地图生产的数据源,进行地图生产;3)地图—数据模式,先生产地图,再生产数据,其流程存在很大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当时具体条件限制,这种生产模式也是存在的。4)一体化生产模式,是数字制图的最优模式,但是前提条件是地图与空间数据比例尺相同、内容表示一致,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地图生产或建库中。
三、地图投影的实质、种类、适用范围、变换方法,投影变换的作用
四、地图符号的设计方法、分类、设计原则,使用时会遇到哪些问题,计算机产生符号的方法有哪些?数据变成地图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五、普通地图的概念、特点,表示方法、内容有何特点?(道路、地貌的表示方法及注意问题)
六、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综合方法、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希望及难点
七、数字化生产流程及方法,如何处理信息与地图的关系?一体化的实现及优点(现代数字地图生产的4种生产模式,5大关键技术,一体化生产技术的优点)
八、电子地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界面要求、特殊性?有何新技术可用来生产制作?
三维、网络、移动导航、多媒体、应用。
第五篇:注册测绘师案例总结--地图制图
地图制图
一、基本要求
1.确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投影方式和比例尺
2.收集并合理利用有关制图资料,按照地图编制原则和要求,编绘普通地图(或集、册)、专题地图(或集、册)和特种地图
3.收集并处理有关地理信息数据,制作符合技术设计要求的地图数据或地图数据库 4.根据技术设计,接合地形图、专题地图、地图集或电子地图等产品的特点,完成地图制图的印前数据处理、地图印制、地图或地图集装帧以及电子地图产品(系统)制作等工作
5.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整理、检查、验收和归档
二、普通地图编制
重点掌握地图设计、编图工艺方案设计、地图数据处理和地图制作 1.地图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需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 2.地图分幅设计
《中国全图》各图幅之间保留10mm的重叠区域,采用全开横放拼接形式,即左右为长边,上下为宽边,上幅压下幅,左幅压右幅,受压幅绘出10mm的重叠要素。3.地图投影和比例尺设计 4.地图内容的选择与表示分析
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网、境界、临区 5.地图符号、色彩和注记设计 6.全数字制图工艺方案设计分析
全数字化地图制图以数字原图为主要信息源,以彩色桌面出版技术(DTP)系统为平台,将地图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编辑、印前准备融为一体。7.地图数据处理分析
1)数据源内容的选取
政区、居民地、铁路、公路、水系、地貌、地理网络、注记数据 2)投影变换 3)数据格式转换 8.地图数据制作分析
1)数据处理与编辑 2)地图符号化
3)生僻汉字的处理与解决 4)数字环境下地图综合 5)彩色地貌晕渲制作 9.制图要素关系的处理分析
1)道路关系的处理
道路连接、相交时的关系处理,道路间冲突时的关系处理,道路弯曲程度的处理
2)水系与其他要素关系的处理
河流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处理,河流与境界之间的关系处理
3)居民地与其他要素关系的处理 4)境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处理
对于国界线两侧的地物符号及其注记都不要跨越境界线,应保持在各自的一方,以区分它们的权属关系 10.图幅拼接与印前处理 11.质量控制 12.印刷与装帧 13.最终成果
14.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1)数据源内容的选取 2)投影变换 3)数据格式转换 15.地图数据制作流程
按照项目要求对地图数据进行处理与编辑,包括地图要素符号化、地图注记配置、数字环境下地图制图综合、彩色地貌晕渲制作、图幅拼接、印前处理等,最后得到地图数据。
三、专题地图编制
专题地图的特点是要先编制地理地图,然后在地理底图上添加专题要素内容。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要素的表示方法设计与编制、地图制作工艺方案设计是专题地图编制的重点。1.投影的设计
2.专题地图编制工艺方案设计
底图:地图投影变变换、格式转换、比例尺变换、地图制图综合、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主机的配置。
专题统计数据:设计编制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表达效果、各类统计图表、文字说明、图片、图例,并进行专题图面整饰。
最后将专题图层和地理底图图层数据融合和匹配,得到专题图数据。经数据整理、打印和装帧等得到最终成果。3.地理底图设计与编制
地理底图内容的选取,既要满足专题的空间分布位置,又要考虑到专题图的易读性。专题图的底图要素编绘原则与普通地图的综合编绘原则一致,各类要素的综合指标通常比普通地图的综合指标大。
水系、居民地、道路、境界。
水系要素的内容表示包括陆地水系和海洋水系两大部分。陆地水系包括河流、湖泊与水库、沟渠与运河、井、泉等。海洋水系要素包括海岸、海底地貌和其他海洋要素。地图上要正确反映不同地区的水系类型和形状特征。陆地水系要正确表示河流主支流关系、岸线玩去程度及河渠网、湖泊的形状特征、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密度对比以及充分表示水利设施。对于海洋要素,要正确反映出我国海岸基本特征和海域的空间分布,具体表示内容包括海岸线、浅滩、岸滩、沙洲、珊瑚礁等。同时,处理好水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河流不小于8mm(图上)的加以表示主流加注记;湖泊面积不小于8mm²(图上)的甲乙表示;水库表示大型水库(图上大于或等于8mm²),用平面图形和注记表示。
4.专题要素的设计与编制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运用专题制图理论、地图美学理论,设计编制具有科学内涵、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专题图。
饼图可以用于表示专题制图要素属性信息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柱状图可以用于表示专题制图要素属性信息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比例,也可以进行两个或多个属性的比较以及用于发现属性的变化信息。例如可以用饼图表示各县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柱状图表示全省各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5.质量控制 6.印刷与装帧 7.最终成果
四、电子地图设计与制作
电子地图的设计、数据组织结构设计、制作工艺流程、数据的制作和集成等是电子地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1.电子地图设计
1)数据组织结构设计
采用图组来组织数据,每个图组对应着一个专题内容,图组分别又是有许多不同专题的图幅构成,每个图幅可以根据同一专题的多个侧面来划分。2)背景信息设计
划分图组、图幅、插图并确定相关地图内容,通过多比例尺转换方式来提高热点查询等信息量大的专题内容查询时的速度及窗口显示形式。3)专题信息设计
在北京图幅和插图上增加专题图层,每个专题层又包括点、线、面、路径等多种目标。
2.电子地图工艺方案设计
根据多媒体数据准备、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系统调试与发行等阶段进行设计 3.电子地图的制作
1)数据准备
地图数据、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 2)数据处理
地图数据的制作、专题数据的制作、多媒体数据的制作 3)系统集成
4)系统的调试与发行 4.质量控制 5.成果提交
五、地图集编制
地图集开本、比例尺和投影的设计、地图集的地理底图设计与编制、普通地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是地图集编制的重点
1.地图集的开本、比例尺和投影的设计
地图集的开本和比例尺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开本由地图集的用途、内制图区域面积大小和形状确定。比例尺应该有统一的系统,总图与各分区图,各分区图与某些扩大图以及各分区图间比例尺都应保持某些简单的倍率关系,比例尺种类不宜过多。2.地图集的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设计
地图集的内容取决于地图集的性质与用途。
3.地图集的图面配置设计分析
地图与图例、图表、照片、文字要依照内容的主次、呼应等逻辑关系进行均衡、对称的编排
4.地图集的色彩设计分析 5.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分析
地理底图是转绘专题内容的定位依据,并提供说明专题要素与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编制地理底图时,选择现势性好、权威性强的底图资料进行设计编制;同时为了保证各比例尺地理底图之间内容、符号、线划和注记的同一协调,采取同类底图都由同一基础图派生,并随比例尺的缩小,内容依次删减,制图综合指标依次增大,底图符号、注记及线划随之变小、变细的编制方法。6.普通图组的设计与编制
充分利用地图集开本的幅面大小,将制图区域完整地安排在一个展开幅面内,或由于地图集中比例尺系列的要求而安排在一个单页幅面内。根据制图区域的形状、面积大小及行政地位,分区图分幅可采用移图、破图廓等表示手段。
地貌晕渲数据的制作简要步骤:地貌晕渲数据制作可以采用Atlas3D软件,其制作步骤如下:1.以数字地图数据的地貌数据作为数据源;2.用ArcGIS软件进行投影变换,使其投影方式与地图集的投影一致;3.格式转换为Atlas3D软件可以接受的格式;4.在Atlas3D软件里生成地貌渲染。7.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分析
1)统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
一般用分级统计图表法表示相对指标为主的现象,而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绝对指标为主的现象 2)分布图的设计与编制
分布图是地图集中主要图形之一,反映以点状、现状和呈间断成片为特征的现象分布。
3)动线图的设计与编制
带向量的动线符号除起止点必须定位外,动线的轨迹不表示具体的路径,通常动线的颜色表示质量特征,宽度表示数量特征。有些现象的移动,用动线的轨迹表示移动路径,如台风。4)等值线图的设计与编制
在同一系统内等值线的颜色及色阶要求统一规定,以便在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时,能得出正确的概念。通常等高线可用变距间隔,其他图幅用等距间隔。5)类型图的设计与编制
地图集中的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图等类型图大多以大比例尺的野外实测图为基础,具有比较精确的界限范围和科学的分类系统。地图集在制图综合中力求图斑精细,最小图斑为2mm²;图斑的取舍与归并如实反映其分布规律。
8.图集的工艺方案设计
地图集的设计、编制与出版采用基于彩色地图桌面出版系统下全数字制图技术,将地图设计、编辑、编制、数据处理、印前处理融为一体。9.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于地图制图的全过程,有地图设计要求、地图数据处理要求、地图制作要求、地图检查要求和保障地图质量的措施等。在地集出版前,测绘行政相关机构主
要应审查的内容为:1.保密审查,检查专题图内容是否涉密;2.审查国界线,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和特别行政区界线是否正确、准确;3.重要地理要素及名称等内容审查;4.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审查的其他地图内容。
1)地图编绘质量要求
数学基础(精度)、地理要素(精度)及主题要素、地图数据结构和整饰符合规定的要求。2)印刷成图质量要求
印刷品外观、印刷品墨色网点及各色套印误差符合规定要求。3)装帧成品质量要求
页码顺序正确,封面与书芯粘贴剂成品地图集裁切符合要求,成品地图集外观整洁,书背文字居中,烫印字迹和图案清晰、牢固有光泽
10.印刷与装帧 11.最终成果
1)填写地图集归档申请表
2)提交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书、项目工作总结的电子版文档和正本原件的纸质我文档
3)提交成果归档目录及正本原件(印刷形式的地图集、地图集印前处理的地图数据和项目检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