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案

时间:2019-05-11 21:4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教案》。

第一篇: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引用各种类型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态图片,呈现生活中放映城市化现象的相关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展示了数学的美妙,让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顺利地把握城市的概念以及性质;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并能及时得到反馈。

(一)基本信息 设计者: 班级:

学生:高一年级20人。(假设)教材: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设计指导者: 单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分析、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 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学习者分析

根据不同的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可是安排,一般情况下,城市化的内容为高一下学期学生所学习内容。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区别是:高中生教初中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更适合采取“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四)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知识铺垫);

(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对比。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意义建构材料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现象;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结合课件与案例进行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创设意境,引入新知识。利用热播剧《欢乐颂》引出发达城市——上海,并欣赏图片——指出上海发达的方面——引出城市化。第二部分:新课讲解

1.探索新知识,形成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内容。师:结合课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分析城市等级和城市数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中代表的隐含义是什么?

生:城市等级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点学生进行回答,并及时做出评价。若回答不完整,及时引导)

师:针对上述发展趋势,指出城市化的含义。

生: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集体回答)

师:根据城市化的定义,读某城市发展图,分析人口和土地的变化趋势,指出城市化的标志。生:

趋势:人口增加,土地面积扩大(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师:那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推力与拉力)(此活动小组讨论)生: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3.实践操作,再探新知。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师:通过阅读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从城市化起步、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生:

(1)城市化起步: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2)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低;(3)城市化速度:发达国家速度慢—快—慢,发展中国家速度慢—快。

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对城市化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生: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第三部分:总结回顾

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在此,教师将引导学生做一部分相关的练习题,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课后反馈

分层作业,促进发展。人教版必修二P35活动题,1—5题

(八)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全世界的城市变化发展趋势。同时,城市的变化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是学生了解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本节课中,师生通过城市化发展的相关视频、生活实际共同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本节课中,也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生动展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的奥秘,思考城市化的发展工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城市化发展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伊始,我就以多媒体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城市变化的图片及视频,不仅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含义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突破传统教学的说教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中动态演示的缺陷,我利用视频剪辑的软件优势,制作简易《城市变化》的视频,给予学生有关城市变化的视觉碰撞,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解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第三篇: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 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

授课人:霍城二中

肖姣凤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城市化进程的进程和特点。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3月28日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工作:一、二、三、发导学案

讲解导学案的作用

找出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地理课代表,分别为三个小组的负责人,给他们讲清他们的任务。

四、给学生鼓励,并讲清楚讨论问题可以出声。

在预备铃响时,开始上课。问学生通过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几大部分?————回答三个知识点

(导入)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从大自然孕育了我们人类

以来,人类就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总喜欢群居在一起,直到现在,这一特性仍未改变。人类聚居的地方,无外乎两种,要不就在农村要 不就在城市。

大家对于城市已经不再陌生,比如咱们伊犁州的首府伊宁市就是城

市,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展示PPT)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城市的共性呀?(学生一起回答)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离开乡村,进城务工,有些人会在城 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 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什么差异?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三大知 识点。

下面请大家结合导学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第一个知识点。大 家认为多久可以完成呀?()分钟可以吗?(指导完成)在这里可以点拨学生第一个知识点里需要找出哪些问题; 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化的动力4城市化的影响(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大家都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正确与否 呢,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老师这里有一幅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下面我们就以 这个地区的城市发展为例来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图片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呀?(请学生回答)城市的等级上升和数目的增多。

城市的等级上升说明城市的人口增多,数目的增多说明乡村变为 城镇。让学生把导学案上的念一遍(学生鼓掌)所以城市化的概念是人口向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______乡村变为 _____的过程。(齐读)

问大家第二个小问题是:学生回答(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教师讲解: 其实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我们一起来看图,展示课件

城市化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人口增 加,土地增加,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让学生读自己的导学案)的出城市化最重要的标 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举例中国城市人口有6亿,美国城市人口2亿,是不是就说中国的城 市化水平比美国要高?(错)因为中国总人口数量多有13亿多,城市 人口6亿,城市化水50%多而美国城市人口2亿,总人口数为3亿,城市化水平80%多,说明城市化占了已经非常高了,所以城市化最重 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那么是什么动力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呢?

我们把其称为“推拉理论”。那么我们说城市化是指乡村变为城镇、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那么我们说的推拉理论也在(提问学生)乡村和 城市。那么大家说城市是拉力还是? 原因(找学生提问)拉就是吸引,举例: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相反农村为推力,(学生回答)2013年的感动中国大家了解 了周月华和艾起(乡村医生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交通不 便才使得丈夫背起妻子20年为当地人民治病。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正 是因为艰苦的条件才造就了夫妻俩的事迹。农村人向城市集聚会有什么影响呢?(提问学生)

1、带动

发展;

2、带来———— 的变化;

3、带来————、————、————等的巨大变化,它 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也是从工业革命开始 的,(小组合作)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曲线图和三个阶段变化的表格图 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 水平较高,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境污染、交通阻塞、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了将近70%,这种城市发展合理吗?不合理 后期: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教师讲解)中期由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可能会带来人口过多环后期又出现了发展速度缓慢,出现了大城市的中心空洞,这种现象叫 逆城市化。

了解了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具体来看看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要了解差异前,现看看这两类国家处于哪 个阶段?发达: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中期加速阶段或初期阶 段

自己看书2、18图完成表格。()分钟

课本33页介绍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同学们自己阅读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师生一起。

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呢?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快速上升 阶段,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出现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等问题,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进程,目的是要避免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不 利影响。

学生总结板书在PPT上。展示PPT图片引出下节课内容。

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学生回答没有)

没有做练习,导学案上的课堂限时训练3分钟,比赛开始看谁做得最快!(做得快的给予表彰)

第四篇:城市化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化:

一是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平均水平为0.997。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

二是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是这种城市化模式。

三是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

四是逆城市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等。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年~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下降了70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增加了250万。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韩国城市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市化速度快,二是发展单极化

韩国的发展模式为大城市(首要为首都)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模式。这是由韩国产业布局的非均衡化决定的。这是韩国城市化区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有的一面。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非均衡城市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经济不景气及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但是一个地区中心的不景气不代表所有地区都这样,其中,韩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从理论上讲很大程度上分担了地区中心的困难,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更有实践意义。

第五篇:第三节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

城市化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意味着其数量距离都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是~~,服务范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而我们也了解到了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以上海市为例,那么大家还记得上海城市等级升级的因素有什么吗? 生: 师:(交通因素、地理位置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而这个升级的过程意味着什么呢?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几张图片,看看改革开放前与现在的深圳有什么变化。(教师展示图片)从我们刚看到的深圳市的变化,以及上海市的升级过程都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大家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要了解城市化的各个阶段和发展特点,能够解释城市化的环境改变。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城市化呢? 生: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化城镇的过程。那么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呢?大家怎么来看这个地区是不是城市化呢? 生:

师: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用地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解这些标志后,请打看看长江三角洲区城市的发展图。大家从哪些地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呢?这些 是城市化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这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这也涉及到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其衡量标准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来说明的。

因此,这个地区50年来城市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下上海城市化的标志。第一个,与我们刚刚说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城市人口增加了,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上海的城市化呢?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农村出现了什么情况,而城市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了些什么。

我们现在来看看为什么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呢?从我们之前学习到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就提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是土地面积是不变的,过多的人口就会对土地造成更大的压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另外一点,农村的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而对比城市,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那么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便可以再城市需找到一份工作了,文化设施、交通灯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程度又高,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使得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更加愿意前往城市生活。综合来说,城市的有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拉力因素,而农村的不利因素则为推力因素,将人口推向城市嘛。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生: 师:首先,就是聚落的形态变化,由原来相对较为散落的聚落形态变成我们大家能够感知到的高楼大厦,比较的密集。生产方式是怎样变化呢?生活方式呢?价值意识呢? 生: 师:(带过各种变化)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因素后,我们现在来看看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可以从城市起步时间的早晚,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这三方面来分析。(强调看图的方法)大家还记得看这种坐标图要怎么看吗?要看些什么东西呢? 生:

师:好,知道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看看发达国家的起步是~,发展中国家则~,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发展速度,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列出图表,学生完成表格)

现在请大家看图2.19,了解城市化各个进程所出现的问题。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中级阶段又称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从25%~30%增长到60~70%,这个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的时候,则为后期阶段,后期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问题啊。生:

师:在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而到了加速阶段,城市容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这个时候人和企业会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而到了后期阶段,由于城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这个时候的农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也完善,吸引了人往农村去生活,这个过程就叫逆城市化,那么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城市人口还是处于增加的过程,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城市的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吸引了人们去农村生活,使得城市人口下降的过程。

那么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呢? 生:

师:好,现在请大家看案例4,并完成PPT上的表格。了解各个阶段的速度,和出现的问题。生:

师:了解了这些后,我们现在来总结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列出表格,学生回答。

可以扩充巴西城市畸形发展。练习

下载城市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 教学重点/难点......

    2.3 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三节 城市化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高一地理城市化教案[推荐阅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3、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

    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授课班级:高一(8)班 本节课是《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一、教材分析 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在整个《城市和城市》这一章......

    城市化模式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

    城市化建设成就

    浓墨重彩绘新城 ——永丰县城市化建设成就纪略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

    城市化工作总结

    城市化工作总结 #区城市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园区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一个融合,两个对接,实施三大战略步骤,四大战略措施,建设新型工业化河滨......

    城市化探索

    专家:真正的城市化需要农民工市民化 2013年02月18日 13:29 真正的城市化应解决什么问题 推进城市化的澎湃激情,需要建立在基于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对城市化内涵的准确理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