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候的威力教案
气候的威力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气候的威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气候的威力教案1一、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做了科的学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结构思路
本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文章先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展开话题,切入正题,告诉我们人类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其中又以南极气候为甚。这样就自然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其一,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可以称为“风极”;其二,气温最低记录可达到零下94.5摄氏度,可称为“寒极”;其三,南极气候变化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谈虎色变。但气象学家对此却喜出望外,因为这是解开全球性气象之谜最理想的实验室。从而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效应放大了。再者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说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最后作者又总说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提醒人类关注生存空间。文章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三、层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文章先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由气候对人类的控制展开话题,继而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补充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的威胁。提醒人们去战胜它、征服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四、详略得当的组材
文章着重分析了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先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即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然后分项说明南极冰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了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这一部以详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举例作了透彻的说明。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举例子。本文在介绍南极恶劣的气候时,举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队员福岛被大风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的例子;1970年,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第6架飞机因特大的暴风而遇险的情况,使我们对南赣恶劣的气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认识。
列数字。本文在说明过程中列了大量的数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打比方。如“实际上,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形象生动地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导学生写作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建议
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了科普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应当“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尝试着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原理写成一些简单的科普说明文。在这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培养自己广泛搜集信息、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气候的威力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的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
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五)布置作业
每个同学都要从本文中选取一个知识点,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安排说明顺序,选用说明方法对其进行自己的说明。形成书面材料,下节课抽几个人口头说明。
提示:比如想就“南极气候寒冷”进行说明,既利用课文材料,也要加入自己查阅、积累的材料,重新排序,选用恰当方法进行说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气候的威力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积累科普知识。
2.一学习和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选取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断导入课文;熟读课文,弄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
媒体设计
准备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南极气候的录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知识影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
(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席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一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习,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思路,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习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第二篇:《气候的威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积累科普知识。
2.一学习和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选取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断导入课文;熟读课文,弄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
媒体设计
准备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南极气候的录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知识影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席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一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习,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思路,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习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
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第三篇:《气候的威力》教学反思
前两天教习课文《气候的威力》,本来一直认为知识面颇广的我受到了重创。
文章说的是南极的气候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因为是篇科普性说明文,虽然牵涉到许多地理知识,但以为点到为止,只要语法写法上清楚,能了解说明文的三要素就可以了。于是语文方面的知识准备充分,就兴致勃勃的来上课。
第一个问题问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他是怎样公转自转的?多数人都知道。第二个,我国最北的城市是哪个?下面一片寂静。我来了兴致,开始滔滔不绝的卖弄起来。漠河是我国最北端的城市,又称北极村,那里的白天很长,据说在每年的四月左右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纬度高,*近北极……
下面开始骚动,显然学生来了兴趣,问题接踵而至:老师你说下,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哪个圈里呢?北极和南极的冰山哪里多些啊,为什么只听过南极考察队呢?既然南极那么寒冷,生物*什么生存呢?还有书上说南极的光照充分,那为什么还这么冷呢?有光照就该有热量吸收呀!
我汗…,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有些是课本上有的,正好可以指导他们解读课本,可有些纯地理知识我也拿不准呀。总不能蒙吧,一堂课上出了我自己的知识漏洞N多。所以说啊学无止境,看来我的知识储备库也该不断更新才对。语文也不是孤立的东西,想要一堂生动活泼的课还得多下点功夫才行。
第四篇: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坪地民族中学
王立富
21号
一、情景导入(略)
二、创设新课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冬季等温线特征(1月): ① 气温有南至北递减。
② 等温线较密集,南北温差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并且日照时间也比南方长,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少;北方接近冬季(西北季)风的源地,首当其冲受到其影响,南方因有重重山岭阻隔,受其影响小。
③ 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技能归纳】等温线的判读及其影响因素
1、分析等温线的方法
2、等温线的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一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在它的影响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且由南向北递减。
(2)海陆位置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七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同一纬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纬度,夏季大陆上升温较海洋上快,气温比海洋上气温高;冬季大陆上降温较海洋上快,气温比海洋上气温低。
3、特殊等温线——0℃等温线的地理意义
①南、北方(四大区)分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度带)分界线。③水田与旱地(耕地类型)分界线。
④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一线。⑤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干湿区)分界线
4、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方法:
① 等温线的分布规律:a.形状(弯曲、闭合、平直);b.疏密程度;c.数值变化(取值范围)
② 影响因素分析: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等 【能力迁移】读“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答: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小,但其日照时间却比南方长,从而弥补了因太阳高度差异而导致的热量差异。
2、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会位于这些地方呢?
答: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原因是此处地势低洼,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增温快。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
3、中国夏季东部与西部等温线疏密程度、延伸方向怎样?分别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较稀疏,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我国西部地区的等温线较为密集,且多呈闭合状分布,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
1、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温 度 带分布
A 热带: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B 亚热带: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岛中部和北部
C 暖温带: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D 中温带: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格尔盆地、东北平原
E 寒温带:大兴安岭北段
F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北部
2、我国各温度带农业生产的差异 积温 主要农作物 耕作制度 温度带 中温带 年一熟 暖温带 :1600~3400℃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一:3400~4500℃ 冬小麦、棉花、玉米、温带水果(如 : 苹果等)两年三熟 亚热带 :4500~8000℃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亚热带水果(如柑橘等)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热带>8000℃ 热带经济作物(如香蕉、橡胶、咖啡、椰子等)年三熟
青藏高原区<2000℃ 青稞一年一熟
注:农业生产上把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称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就叫做积温。
三、课堂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一
第五篇:威力的尾巴教案
《威利的尾巴》教案
设计意图: “小猪”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中班语言活动《威利的尾巴》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小动物各有优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符合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大胆想象,体验仿编故事的乐趣。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激发兴趣(价值取向:从情感入手,通过宽泛,感性的提问激发幼儿有兴趣去观察小猪并了解小猪的特征。)1.看阴影,猜动物
T:(出示多媒体图片和汉字)原来今天的客人是小猪,他的名字叫威利。有礼貌的跟朋友打个招呼吧
T:喜欢他吗?喜欢小猪的什么?
预设:可是小猪威利一点也不喜欢他自己又小又短的尾巴。
二、互动式阅读,1、理解故事内容(价值取向:在互动式提问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出示情景图片一,提问:
1小猪威利看到了狐狸,你们觉的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2..狐狸的尾巴有什么好的,小猪为什么要向它借尾巴啊? 3.那你觉的小猪看到狐狸会怎么说呢? 4.猜狐狸会满足小猪的要求吗? 5.小猪终于如愿以偿了,他还拍了张照片,你们觉的怎么样?说说你们的理由 小结:小猪觉的狐狸的尾巴毛蓬蓬松松的还很长,不适合它。出示情景图片二: 提问:
1.这是谁?(母牛).你觉的小猪看到母牛会怎么想? 2.威利为什么要向母牛借尾巴呢?合适吗?
小结:母牛的尾巴细细长长,会拖在地上,也不适合它。出示情景图片三: 提问:
1.谁来啦?(一条凶猛的鳄鱼)
2.小猪看到了鳄鱼,你们觉的他又会怎么想?那我们一起用假如这个词来说:假如我有一条象鳄鱼一样的尾巴那该多好呀!3.那猜猜小猪试上了鳄鱼尾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小结:鳄鱼的尾巴绿颜色的,还是不适合它。
2、完整欣赏故事,并试着仿编
1.小猪向狐狸,牛,鳄鱼借尾巴,最后都不适合,那你们觉的他还会向谁借呢? 一个小朋友扮演小猪一个小朋友扮演一种动物,一起表演借尾巴的故事。先讨论一下。
2.(音乐背景)把故事完整的欣赏.三、故事的迁移(价值取向:通过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优点,激发幼儿的自我价值肯定)1.T:小猪向那么多小动物借尾巴,到最后还是觉的不适合,那你们觉的小猪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幼儿回答)总结:不要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T:讲讲自己身上的优点,自己最强的地方小结:你们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真的很了不起,但是在平时我们不仅要发现自己的优点,还要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那就更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