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导学目标】
1.学会寻找有价值的感点。
2.能围绕一个具体的感点展开来写,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导学重点】
1.学会寻找有价值的感点。
2.能围绕一个具体的感点展开来写,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导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进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读后感”写作的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目标呈现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非常经典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看过这篇文章的同学都有非常丰富的感受。接下来老师与大家分享一位同学的习作:读《桃花源记》有感。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篇读后感怎么样。
二、细读病文,修改升格
【幻灯】读《桃花源记》有感
(一)1.感点找茬
我们知道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那么这篇读后感的感点在哪里呢?
明确:好美妙的桃花源,多么令人神往!
这样的感点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很明显,这些感受流于肤浅,原因在于阅读文章时浅尝辄止就空发感受,这样的读后感写下来有空泛无当的感觉。
【幻灯】问题一:感点肤浅
2.修改升格
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就是细读文章,准确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细读文章。
【幻灯】《桃花源记》原文再现
(1)
细读
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并且作者在文中寄托了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2)
再细读
老师追问一下:陶渊明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描画出心中理想的世界呢?
明确:仔细想想,可知陶渊明的心灵一如他笔下那宁静安乐的理想世界:自然、自由、知足、澹泊。所以从表面的人人皆可感的“外在的理想世界”,看到文字背后的一颗似“桃花源”般地心,我们的感知从肤浅就变得深刻了。
【幻灯】理解原文抓要领,细读感才深。
【幻灯】感点修改:我看到了陶先生笔下理想的社会,我也看到了陶先生如桃花源般地心。
3.小结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在精读和思考的基础上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感点。而面面俱到的读后感往往每一个感点都说不透,我们应当精挑细选,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我们最熟悉最有话可说,能联系实际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才能将感点说好说透的。
(二)1.引文找茬
感从哪里来,我们还需在读后感中有明确的交代。那么这篇习作的引文部分有没有问题?
明确:这篇读后感中有少量的直接引述,大部分是间接引述,而且又重新将《桃花源记》全文引述一遍,最后才总结出了感点。这就犯了引述不当的毛病。
【幻灯】问题二:引述不当
2.修改升格
“引”的作用就是引出感点。我们只引与感点有关的内容,与感点无关的就略去不引。由感点“我看到了陶先生笔下理想的社会,我也看到了陶先生如桃花源般地心。”可知这是针对“理想”和“内心”所发的议论。那么,我们回到原文中找找陶渊明对“理想社会”和“内心”的描述。
【幻灯】《桃花源记》原文
这一段就是非常经典的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宁静安乐、自由平等。也正是陶渊明宁静内心的体现。那么,我们只需要这两句,引出即可。请大家看看修改后的文章。
【幻灯】引文修改
3.小结
修改之后,去除诸如“与桃源人的对话”“对渔人、刘子骥寻找桃花林的细致交代”,“引”就变得很有针对性,不再芜杂,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看第一段蓝色字,引文是那段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描述,针对原文这段话进行议论,并且引出了感点“我看到了陶先生笔下理想的社会,也看到了陶先生内心深处的桃花源。”这样一来,与原来的习作相比,引述不在是对原文的大量复述,非常有针对性,这样的引述才是好的引述。
【幻灯】选好感点看原文,引有针对性。
(三)1.再寻问题
咱们再看一看这篇文章还有没有问题了?
【幻灯】问题三:就文论文,就事论事,没有联系实际,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么我们就感点可以做何联想呢?请看这一段文字。
2.修改升格
【幻灯】《心中的“桃花源”》
这段文字,联系到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邓小平的“带月荷锄”、“守拙归园”,让作者的感点“多数人看到陶先生笔下理想的社会,而我更看到了陶先生内心深处的桃花源。”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家发现,在联系实际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时,关于诸葛亮、范仲淹、邓小平可说可讲的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联系,想说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而应该有侧重点,比如上文,我们在修改时就应该侧重于体现这些人物澹泊、宁静的精神品质。
【幻灯】联系阅读与生活,联有侧重点。
在这篇修改升格的文章中,最后一段作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深远影响,同时也点题“心中的桃花源”,这样我们的读后感才有头有尾,非常完整。
【幻灯】感为主,引为辅,最后作总结。
3.小结
从刚刚修改文章的过程来看,一篇能扣动人心的读后感,能引发读者共鸣的读后感:需要以准确理解文章精神为基础,感点才不会偏离;需要在浅显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并思考,感点才不会肤浅;需要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最有话可说的一点,集中力量说清说透,感点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共鸣;需要引述适当,感点才不会淹没在大量的原文中,而显得没有力量;需要联系阅读实际和生活实际,感点才不会缺乏现实意义。做到以上几点,你的读后感才能扣动人心。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局限。“引——议——联——结”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到自己的文章中灵活掌握即可。
【幻灯】读后感之歌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才有感。
理解原文抓要领,细读感才深;
面面俱到不可取,感点精挑选;
选好感点看原文,引有针对性;
联系阅读与生活,联有侧重点。
感为主,引为辅,最后做总结。
三、佳作欣赏、方法巩固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电影、电视,也总有那么一个人追着你要观后感。其实,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写法一样,都需要有明晰的感点,适当的引述,丰富的联系。
2019年春节档有一部热播电影,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电影。你一定想到了,那就是《流浪地球》。许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神经紧绷,还有不少人看得泪流满面,也有很多人写了观后感。
请大家阅读下面读后感,看一看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呢?
1.读文赏句
【幻灯】“集体主义”之美——《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不如说是拯救地球。(开篇则提出自己对电影题目的不同认识,是感点吗?我们继续往下看。)不同于好莱坞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变形金刚》中又酷又炫的巨型机甲、《终结者》里面的施瓦辛格……(对比,引出感点。)《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方式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成功。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不是外公韩子昂的死亡,也不是航天员刘培强驾驶飞车撞向木星,而是朵朵在最后的广播中说,“我们救援队牺牲了很多人……我需要你们的支援,我需要你们的支援”,当各个国家的救援队听到这段广播后,从犹豫中,从绝望中,掉转车头,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不分肤色,不用言语,一齐用力推进。那一刻,观众被深深地感动,热泪盈眶。(先提出感点,然后再引述电影当中的情节以及直接引述人物语言,交代感点的由来。这样的形式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引——议——联——结的固定结构。)《礼记》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顾言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热情地歌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一部分联系从古至今、经史典籍、文章歌曲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提出集体主义就是“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议论深刻,引人共鸣。)
长城的伟大不在于长城的雄伟壮观,而在于合数万人之众、数十年如一日修建长城这一集体工程。愚公可以移动一座大山,因为即使愚公死了,其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面对烈火的焚烧,邱少云一动不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这份伟大而又美好精神的召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烙印在各个时代的封面上。这是一份令人惊叹、敬佩的精神。更让人感到了一份充满热情,悲壮的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才是中国式的极致美学。(联系从古至今的经典事例:长城、愚公、邱少云,让我们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地下城、死亡废墟、铁甲洪流、壮丽的空间站、精密的太空舱……电影镜头令人惊艳。然而这只是电影的外表包装。电影的本质是2500年的恢弘计划、百代人的分工合作。故土难离,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这本身就是一份工程浩大的集体工程,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生动投射。因此显得格外勇敢,格外悲壮。(这一部分回到电影《流浪地球》中来,由表及里,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更深入的议论。电影披着科幻的外衣,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精神。)
所以说,《流浪地球》没有照搬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模式,而是提炼出中国人固有的民族精神内核作为影片的支撑点,彰显着中国的格局与气度:“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影片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英雄,不是举一国之力就可以彰显伟大,需要各国之间通力合作,地球村有一个联合政府。拯救地球也不再是一个人的热血与孤勇,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鲁迅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部充满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肯定也是一部世界级的科幻电影,自然得到各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最后总结电影的成功之处,再次呼应感点和标题:集体主义之美。)
2.佳作点评:
这篇读后感非常典型。
首先,我们能看到非常明晰的感点:《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方式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成功。而且整篇读后感全部围绕这一感点(中心)进行议论,论述集中,没有枝节,不混乱。
其次,感点深刻,避免了肤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带着地球去流浪,好浪漫的想法!如中国能拍出好莱坞似的大片,真牛!刘培强为国献身,真英雄!儿子刘启终于理解了父亲刘培强,好感人!地球真的会灭亡吗……这些感受都很肤浅。而作者正因为准确理解了作品传达的精神,抓住了要领,诸如:家国情怀、希望、集体主义精神。避免了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也就避免了错误和肤浅,这是写好一篇读后感的基础。这篇文章做到了:理解原文抓要领,细读感才深。
然后,作者选择的是电影最动人的点:正如读后感所说:“那一刻,观众被深深地感动,热泪盈眶。”这一点也是作者最有话可说,最能联系阅读经历进行深入开掘的一点。你看,这篇读后感不仅联系到了经典名言、经典歌曲,还有经典故事,非常丰富,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呢?这篇读后感做到了:面面俱到不可取,感点精挑选。
接着,从“引”的角度看,作者引而有当,每一处引都为了引出感点服务,具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还做到了:选好感点看原文,引有针对性。
“联”的部分,作者联系了自己的阅读经历,有经典论述,也有经典事例,非常丰富,对感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文章做到了:联系阅读与生活,联有侧重点。
最后,从整体结构看,这篇读后感引述最少,联系丰富,议论较多,感悟怎能不深刻?所以,这篇读后感也做到了:感为主,引为辅,最后作总结。
3.教师寄语
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写好读后感的要领。在读上下好功夫,思考成熟后再下笔写,读后感才能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