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其中《盘古开天地》课文讲的是盘古一直睡在一片混沌的世界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看见一片黑漆漆的,就用凿子斧头把天和地分开,然后手撑天,脚踏地,天和地就这样分开了。《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讲的是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决心填平大海的故事。《普罗米修斯》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那里取来了火种,送给了人类,但不幸被众神之王宙斯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最后被大力神救出。《女娲补天》课文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造人之神——女娲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于奉献的精神。通过阅读神话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反映了古代人民美好的幻想和对理想的追求。
2.单元重点: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神话时代飞腾的幻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2)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和过一天》,这是一篇神话(童话)创作的习作,大胆的想象,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要想写出两个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且把事情写清楚,就要选择要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来写。选材时注意选择熟悉的神话(童话)人物。写的时候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时还要写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写的生动,突出神话(童话)故事的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喜欢看神话、讲神话、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神话伴随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学生在阅读大量神话故事后,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神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也能掌握编写神话故事的基本方法。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2.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不同神话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复述神话故事。
3.引导学生丰富想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编写神话故事。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2.盘古开天地
13.精卫填海
14.普罗米修斯
15.女娲补天
习作
我和过一天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快乐读书吧
很久很久以前
合计
12盘古开天地(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翻、劈”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朗读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音乐导入。
教师口述:(播放音乐)师: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精卫()、女娲()、嫦娥()、后羿()、八仙()、哪吒()
指名回答后出示答案。
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都写了谁干什么。)
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美丽,从而带着一种美好的心境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资料介绍
盘古氏简介: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
(2)
(3)
(4)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劈过去、重而浊、一丈、隆隆、四肢、躯干、血液
(重点指导生字:劈: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pì”;
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chónɡ”;
隆:“隆”和“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jiànɡ”;
躯:“躯”和“区”是形近字,都读“qū”;)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肢(zhī)躯(qū)。
韵母易读错:浊(zhuó)隆(lóng)。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混沌一片
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巍峨
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精疲力竭
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奔流不息
形容高大雄伟。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四、学习“会写字”
翻、劈、缓、浊、丈、撑、竭、累、血、液、奔、茂、滋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翻、缓、浊、撑、竭、液、滋”都属于“左窄右宽”;“劈、累、奔、茂”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茂、累”都是上小下大均匀;“劈”在书写时是上大下小;“奔”上面的“大”要盖住下面;
“丈、血”是独体字,书写时要
(5)
(6-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翻、缓”和上下结构的字“茂”,学生练写。
翻:整体要写紧凑,右边“羽”要低于左边。
缓:左上边四笔要紧凑、右边是一短撇不是点,下边是两横、不要写成冖。茂:戊字里边是空的,斜钩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神话的人物形象。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8)
(1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重点)
3.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在混沌的宇宙中,盘古沉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了,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生呢?
(1)
2.谁能按顺序简单的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让学生讲故事大概内容。
3.故事先写宇宙混沌一片,接着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然后用头顶天,用脚蹬地,使天地成形,最后化为万物,有了美丽的宇宙。
4.咱们同学讲的可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盘古开天地》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交流中进入文本。】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盘古石如何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盘古用了很大的力气把天河地分开,天地分开后,他双手撑天,两脚踏地,直到天地稳固后才放心地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才有了今天的宇宙万物。)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1.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像个大鸡蛋。
思考:盘古创造宇宙前是什么样子的?
盘古创造宇宙前天地是混沌一片,从外面看像个大鸡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天地比作大鸡蛋,写出了天地的样子。“混沌”的意思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设计意图:围绕“混沌一片”,让学生想象当时宇宙的样子,感受到天地分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盘古开辟天地的重大意义。在这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2.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思考:如何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这句话用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轻”、“重”,“缓缓上升”、“慢慢下降”来描写天地的变化以及不同。运用这样意思相对的词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冉冉”、“缓
(2)
(3)
(4)
缓”写出了天上升、地下降的速度很慢。(板书:开天辟地)
3.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顶着天”、“脚踏地”说明了什么?
(“顶着天”、“脚踏地”说明盘古的审理很大,突出了盘古这个巨人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把盘古比作巨人?
盘古用身体撑在天地时,最长长到了9万里长。他这一撑,就撑了一万八千年,这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力量,更需要顽强的意志。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巍峨的巨人比作柱子,说明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的巨人。(板书:顶天立地)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4.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的倒下了。思考:把“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说明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写出了盘古不辞辛苦的开天地的无私与伟大。)
5.盘古死后身体有哪些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
他发出的声音——;
他的双眼——;
他的四肢——;
他的肌肤——;
他的血液——;
他的汗毛——;
他的汗水——。
同桌对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身化万物)
【设计意图:(通过排比句式的学习,了解了排比句的特点。在拓展想像说话中,更激起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交流发现,反馈:
(1)他的,变成了的。(举例)
(2)句子前后有联系。
(5)
(6)
(7)
(8)
(3)总分段式。
(4)并列句式。……(读读,体会语调的变化。教师范读?)
6.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7.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8.反馈交流。(四人小组合作展示,学着课文的样子,先说“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9.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方法指导:
如何品析排比句?
概念: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作者……
运用:见本课第5自然段.。
10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11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12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13.课件出示盘古身体各部位的变化。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1.指名复述这部分课文。(课件引导)
2.主题延伸: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中国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同学们课下可有搜集神话故事,在班里召开一个神话故事会。
提示:我们可以搜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
(9)
(10)
(11)
(12)
奔月》、《大禹治水》这些故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故事,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足之处: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下课后,我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发现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花了大力气去备教材,钻研教材。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忽视了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预设“应该充分考量到了文本,学生,教师这些因素,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浑
然不知“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