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
2.通过操作、表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空间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理解、把握图形旋转的特点。
2.正确地辨认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游乐场各个项目运动的画面。(风车、旋转飞机和兔子时钟指针的转动)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游乐场剩下的这些项目的运动。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运动特点,并用手势比画物体的运动。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像这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方式——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出发,再次研究情境图中剩下的项目,有始有终。学生前面对对称、平移知识学习的经验,已为旋转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初步感知旋转现象,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图形的旋转,找到旋转特点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1例3。
师:这些物体都是绕着点或轴转动。它们的方向、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学情预设】方向发生了变化,形状、大小都没发生改变。
师引导学生小结: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转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旋转物体的位置、方向在变,形状、大小不变。(板书)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现象呢?
【学情预设】电风扇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旋转门是旋转现象;钟表指针的运动也是旋转现象。有些学生会列举出一些不是单一运动方式的现象,引导学生抽离其中的旋转现象进行分析。
师:自己表演一个旋转现象,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观察图形,从各方面去研究图形旋转的特征。与平移形成对比,更容易抓住特点区分图形的运动状况。
2.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图形的旋转。
课件出示教科书P31“做一做”。
师:仔细观察,在陀螺旋转时你能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将关注点放在由点的旋转所形成的图形上,以实现数学上的提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转陀螺,直观感受纸片上的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初步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三、体会区别,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7题。
独立思考判断,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学情预设】平移:抽屉的抽拉,传送带上货物的传送。旋转:电扇扇叶的转动,钟表指针的转动,磨盘的转动。
鼓励学生准确表达。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2.完成教科书P34“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分针从12开始,走到“3”的时候是15分;走到“1”的时候是5分;走到“10”的时候是50分。
师:观察三根指针的转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都是绕着中间的点转动;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转动。
师:我们按照不同的旋转方向给旋转起个名字。与时针、分针转动方向相同的转动叫做顺时针转动;反之,跟它们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叫做逆时针转动。(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
3.完成教科书P35“练习七”第9题。
相应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内容着重于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旋转现象,同时复习乘法计算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物体绕点或轴转动。
位置、方向在变,形状、大小不变。
顺时针转动
逆时针转动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对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清晰的概念。教学时,通过结合大量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知,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认知。并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