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时间:2019-05-12 22: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一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师:十位数加

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3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各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3+7=19(2)2×6+7=19(3)2×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3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首先 说教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主要介绍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打下基础。

五年级学生己经掌握了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且具备些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侔能力。根据这一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通过猜想验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其次 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守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以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抽象概括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然后 说学法

我认为良好的学法是要和教法相互统一融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学会,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

接着 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初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出示一道复习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2和5的倍数,并说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什么?

紧接着我问:“那你知道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便自然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引导发现 探究新知

新课标创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此我安排了以下2个活动。

活动一 猜想---验证

先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多数学生会认为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就是3的倍数。这时,我便引导学生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大家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发现12,15,18是3的倍数,但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由此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这时已不能用原来的探究方法来判断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活动二 再猜想---再验证

让学生去观察12,15,18这几个数各数位上有什么特征,如果加起来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此时学生将热烈讨论,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12中1+2=3是3的倍数,15中1+5=6也是3的倍数,18中1+8=9也是3的倍数,于是便形成新的猜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便是3的倍数,接着我再让学生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些较大的数是否符合这一新的猜想,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汇报概括。很快同学们会惊喜的告诉我这样的猜想是对的,很多书都符合,这时我适时给学生以表扬:“你们真棒!”此时3的倍数的特征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形式得出,从而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本环节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第三环节 深化认知 巩固新知

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我不仅安排了书本上的做一做的练习我还安排了口答、选择、和判断题,这样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最后通过36与63,54与45这样找规律的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四环节

质疑总结 评价反思

我想借助这一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最后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不是3的倍数 13 16 19 是3的倍数 12 15 18 特点:个位上是3的倍数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教新课标(2014秋) (12)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问:目标引领

问题导学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读):联系旧知

自主尝试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就计算出6个面了呢?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三、探:合作探究

点拨辅导

1、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

(1)正方体的特征。自由回答,集体整理。

(2)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呢?(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边长)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3)小组讨论交流,寻找计算方法,汇报结果。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那么

字母表示:S=6a²

2、出示例2

自己完成,集体订正。强调“至少”的含义。

3、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是没有哪一面?它的表面积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看图p35)

四、用:训练推进

拓展延伸

1、p35

做一做

2、用玻璃制作一个长9dm,宽5dm,高7dm的无盖长方体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3、把一个方体分成两个棱长是4cm的正方体(应该怎么分?)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S=6a²。

例2

1.2×1.2×6=8.64(dm²)

1.2²×6=8.64(dm²)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8.64dm²的包装纸。

课堂小结

学生学生小结今天的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3的倍数的特征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的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因此,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的倍数的特征规律比较明显,教学轻松。3的倍数特征,学生较难发现规律,且受“

2、5倍数的特征”影响往往也从个位上寻找,(比如,个位上是3,6,9的),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

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行巩固。

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下载(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 反思成功之处: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

    3的倍数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自主建构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领。教师能否适时采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决定学生自主构建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

    3、3的倍数特征

    省锡中实验学校小学数学 五下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主备:顾欣莹 研讨时间: 2016 年 2 月 26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5、练一练和“你知道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3

    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

    五年级语文下册 草原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 景阳岗 3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景阳冈 教学目标 (一)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3 的倍数的特征|冀教版(3)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

    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3-24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