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识教案
磁 铁 方向的性质,磁铁相同的磁极互相排斥,不同的磁极互相吸引。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磁铁(尽量大的磁铁)自带条形磁铁1-2块 深度较浅的盒子、铁钉、塑料、橡皮等,谁能很快地帮老师把铁钉拿出来?(学生上台操作)的呢?(磁铁有吸铁的性质)实际生活中。多铁钉的磁铁。的能力外,你还能从这里发现它有什么特点?(观察它各部分吸铁的本领一样吗?)。一端吸得多,中间吸得少。两端吸得多,中间吸的少等。真会观察,还真会动脑)是偶然的?其它的磁铁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呢?为了判断这一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最好干?(主要是指导实验方法:)
声音的传播
一、课文说明
本课继《声音的产生》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指导学生认识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然后再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这部分内容是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编写的,可以分为四层:
1.通过铃声传播的实例,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通过固体也能传播。
3.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4.综合以上认识,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说明固体、液体能传声的实验方法很多,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实验方法。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观察空气传声的实验。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用鼓槌敲击鼓面使鼓发出声音时,旁边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起来。这说明物体振动发声时,能引起周围的物体也跟着振动。
2.在实验的基础上,讲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的。关于声波的知识比较抽象,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借用“水波”的比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解时要注意,水波仅是个比喻,声波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并不完全一样。水波是以波浪的形式沿水面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是疏密波,在立体空间内向着各个方向传播。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与纸片振动快慢有关系,纸片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如果学生答不好,可把这个问题化难为易。问:在人和电铃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例如水)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4)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
①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②填空:课本第55页的空白。
③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这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讲述: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2)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3)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
(4)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贴着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
(5)讲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右振动辅助说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周围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周围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周围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这样,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出示水波、声波图。)
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
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如果发声物体周围没有空气,也没有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外传播,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还是在钢轨、大地中传播快?)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布置作业
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观察绸条会怎样?(随着音乐声飘动起来。)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有趣的磁铁》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吗?(学生自由汇报)师:课堂上你们玩过吗?(学生回答)
师:我发现你们都非常喜欢玩,也乐于参加与玩有关的活动。如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你想玩多久?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有同学说想玩一节课,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一、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你可别小看玩,又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玩的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一位老朋友。(出示条形磁铁)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学生活动)
师:大家都认识它,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吸铁石,学名叫磁铁。师:你们玩过磁铁吗?你是怎么玩的?(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磁铁都不陌生,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磁铁?(学生回答)
(教师将学生描述过的磁铁的形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
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示台上)请大家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学生回答)
生:磁铁上有红、蓝两种颜色。生:磁铁上由两个字母:S、N。
师:在磁铁的两端分别有两个字母S和N,叫做磁铁的磁极。(课件展示磁铁的磁极)
二、磁铁的性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磁铁。(板书:有趣的磁铁)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一张记录表,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表示出来。
师:(展示实验材料)等一下同学们都将拿到一些试验材料,有„„。谁可以来说说在做试验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发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开展的活动:
1、磁铁吸铁的试验:研究磁铁吸铁的性质
2、磁极相互作用试验:研究两磁铁之间的关系,知道不同磁铁的两端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又会相互排斥。
3、磁铁强弱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别针,发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少,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4、磁铁指向试验,将磁铁悬吊,研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等。(此环节可以适当放宽松一些,让每组学生至少找到磁铁的两个特性。老师指点学生的试验,并提醒同学们做好记录)
师:好,现在停止试验。请同学们把材料放回桌面上。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记录表拿起来,看看记录了些什么。没有记完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抓紧时间填完,记完的小组再充实一下。
师:哪个小组最想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有什么重大发现?交流的时候,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补充和质疑。
(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如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磁铁可以指南北;磁铁只能吸铁的东西等)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的表达,如“不同颜色的磁铁或磁极”应该说磁极相同(同极)或磁极不同;“推”和“吸”应该说同极吸异极斥 “磁铁两端的力量大”应该说磁力大等。
(“不同颜色的磁铁”是什么意思?“颜色不同,说明什么不同”“颜色相同呢”“因此,磁极相同,我们可以说“同极”,磁极不同,我们可以说“异极”,你能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再说一次吗?“推也就是排斥”(在学生阐述过程中,也要问同学是否为重大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许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好多的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而且都是“重大发现”,太了不起了。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师:讲到这里的时候,丘老师也想讲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在上上个星期的电脑课时,你们班的姚责前同学,把一块磁铁放在显示器的前面,结果把显示器搞坏了,为什么磁铁会让显示器变得不正常了?(呈现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办公室里的磁性白板,指南针,磁悬浮列车,收音机等物品都用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里的废铁等金属。
师: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
师:这么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不如大家课后亲自去研究,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下课!
第二篇: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 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4 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5(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 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 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 11 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 13 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19 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 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 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内涵和依据(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5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科学发展观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7、科学发展观现实依据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8、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9、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可从三方面(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来衡量。在人的发展中,马哲最突出强调 “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5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
1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4内容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12、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 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提出背景)十六届四中――党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其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
(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社会和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
(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14、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物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由保险、救济、福利、优抚、互助等组成。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3个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第四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含义:(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共有属性;价值: 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特有属性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通常指某个行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要丛社 会和个别两个角度区分)社会生产率与价值量(单位商品)成反比与价值总量(单位时间)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5、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本质:一般等价物(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商品价格、观念中的货币)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现实中的货币)其它职能:支付手段(买和卖有时间差);贮藏手段(只能是金银条块、金银铸币);世界货币。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含义:
实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解决措施:(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7、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价值决定、等价交换(不是指商品交换的每个场合)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原因: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资源(通过价格的波动实现)刺激生产者(因为价值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优胜劣汰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地位: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含义(主要是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主导(表现为控制力:在命脉行业占支配地位;提高竞争力引导其它所有制的发展)
集体经济:含义(城市和农村)
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联产承包(特点和优点)混合所有制
含义(公加私、不能等同于股份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意义: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主要非公有制经济:个体(以家庭劳动为主)作用:可以保持传统工艺、扩大就业;
私营经济:(雇佣劳动)作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 外资经济:(包括两种形式)作用:利用外资、学习借鉴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和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必然性:根本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决定; 具体: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三个有利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力(私营与外资企业的劳动收入)资本、技术、信息等)
福利性分配(如:政府救济收入)
必然性:生产力水平(最终);所有制结构(直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
9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般特征:平等性 竞争性 法制性 开放性、10、国家宏观调控:
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弱点和缺陷:自发性(违法、两极分化现象)、盲目性、滞后性。
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稳定物价(今年的主要任务)、增加就业、保持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经济政策(货币和财政)和经济杠杆(税收,价格等))
主要手段
法律(制定和执行法律)
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方式:命令、指示、指标等)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发展经济的需要;与世界接轨 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根本标志;共同富裕——根本目标;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表现: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
12、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以营利为目的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作用):国民经济的细胞;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承担者;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法人(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不是人”)和企业法人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的含义(基本特征: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分类: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可以发行股票;有限责任公司(注意两者的比较)
股票:性质(有价证券、入股凭证、集资手段);收益方式:股息、红利;股票升值(炒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支柱):在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起决定作用;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
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
方针:(战略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 具体措施(科技、自主创新、管理、品牌等)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司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用:壮大公有制增强活力、扩大支配范围放大资本功能);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含义(比值、与利润的区别)重要性:衡量企业活动的综合指标,是企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提高的主要途径:一靠科技(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靠管理(现代管理方法)其它: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含义
意义:(兼并有两种形式:优并劣;强强联合)(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厂长(经理):法人代表;中心地位;生产指挥和决策权;对企业负全责。
(内容)职代会(不同于工会):民主形式;职能:监督和维权。
党组织:政治核心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努力提高企业水
平;把家利利益放首位。
企业与个人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企业要留足发展基金;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者要具备的素质:(注意区分三种素质)
思政素质
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
企业信誉和形象:重要性:是无形资产;开发市场的金钥匙;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集中体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质量——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
反对不正当竞争:为了牟取非法暴利(目的);躲避法律或违法(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利、扰乱社会秩序(后果)。打击(国家态度)。(与正当竞争的区别)
13、.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
GDP(国内)和GNP(国民)的含义:
绿色GDP: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地位和作用(基础):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它生产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现状:基础不牢;发展滞后;薄弱环节。
具体:科技水平低(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粮食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最大制约)
关于粮食问题:(为什么要重视: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怎么办:科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制定最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税费改革,调动积极性;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出路:(根本:发展三高一优一安全农业(现代农业))一靠科技(根本);二靠政策(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流转、税费改革);三靠投入(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五靠结构调整(产品、产业);
1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地位:主导(集中表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提供设备;提供消费品;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国防。
现状:不断发展(工业总产值,门类齐)、问题多。出路:振兴支柱产业(电子、化工、汽车、建筑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层次划分: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提高文化素质部门;公共服务部门。
地位: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状:落后(比重偏低)
意义:现代化,工业化;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精神文明建设。)
16、劳动合同
订立原则:平等自愿(核心);协商一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最基本、最重要)
订立程序:鉴定合同——鉴证(证明真实有效)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权利,体现主人翁地位。
17、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社会保险(最主要):对象(工薪劳动者)形式(养老、医疗、失业)
社会救济:如低保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军人)建立社保的原则: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保障水平要符合生产力水平)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建立新型社保的意义: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
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权利,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18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含义(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社会总产值)扣除消耗的后的净产值)
重要性: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力的标志之一
提高方法:主要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分配)后经再分配(各主体的安排)最终)
积累:包括扩大再生产(主要);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事业中的固定资产方面);物资储备。
消费:个人消费(个人工资);公共消费(包括:行管、国防、科教文卫)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促进;此消彼长
处理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两者都有增长,不可偏废其一
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
19、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含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财政的实现:主本通过预算(此外还有决算)含义:国家的收支计划(要经权力机关批准)
功能:反映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活动;体现权力机关和人民的监督
财政收入和支出:收入(形式:税(基本)、利、债、费)支出:规定政府的活动方向(作用);内容: 收支状况:平衡、赤字(正确看待它的影响)财政的巨大作用:
作用内容:调节资源配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收与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两个方面:通过支出改善经济发展条件;调节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完善社保);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体现在国防上)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根本上是经济发展水平
(这也是实现财政增收的两个方面)分配政策(涉及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关系)
20、税收与纳税人
基本特征:强制性(法律做保障);无偿性(不直接付出代价);固定性(可依照法律程序修改)
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骗取出口退税)、38 抗税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主要来源、不加重负担;最终受益者)税收
作用: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纳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的调整实现);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反映经济形势和直接深入企业)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的含义(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由税法规定和自身经济地位)
我国的主本税种: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营业税;消费税(调节消费行为和引导投资流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调节个人收入和实行累进税率)
树立纳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把它看成公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关心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工作人员)
21、银行(1)我国的银行
银行充当信用中介:信贷中介;支付中介
银行是依法成立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融通机构,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性质:政府机关(行政)地位: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银行的银行
职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者:央行
手段: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发行货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
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性质: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业务:办理存款(来源: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发放贷款(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办理结算(工具:支票(分现金和转帐);汇票(主要用于外埠);信用卡)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城市商业银行(全为股份制)
政策性银行:性质:专门银行(只贷不存、资金主要来源:人民银行);目的: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主要成员:中国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 银行的作用:(作为三个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经济活动的总杻纽)为国民经济筹集和分配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能够掌握和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为国家和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对各部门和企业进行经济监督,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和贷款方向以及利率调节)
22、公民的储蓄 种类:活期和定期
原则:存款自愿、存取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经注定程序可查、可冻)
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通过存款利息的调整)
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债券与商业保险:债券:含义(债务凭证)
分类:政府债券(风险小,收益低(比银行高)、流通用性好,)
金融债券(适中)
企业债券(风险大(比股票小),收益高(比股票低))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性质作用、对象、费用负担、补偿标准)
建立原则:商业原则(平等、自愿等)基础上 职能和主要业务:办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类)商业保险的作用:筹集资金;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可与08雪灾联系)
23、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消费品市场(人多、交易频繁、量少、易受广告影响)生产资料市场(企业主体、专业性强、41 量大、次数少)
服务市场(服务性商品(无形)、门类多、生产和消费同时同地)
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健全市场体制和必要前提(要丰富和完善消费品市场)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交换的载体
市场交易原则:含义(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
作用:规范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
内容:自愿(自愿成交、不强买强卖;基本原则、交易成功的前提)
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均等;重要原则;反面:势利眼)公平(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灵魂、试金石;反面:缺斤少两、坑蒙拐骗)
诚实信用(双方遵守商业道德,讲诚实,守信用;基本精神;反面:挽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
24、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
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才的交易活动,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具有到头重要的作用;
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国,使市场
交易健康、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
违背的危害(损害企业形象、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秩序)。25家庭消费的内容: 含义(生活消费)
分类:(内容:物质、精神、劳务; 目的:生存、发展、享受)(要注意分清)
影响因素:(根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收入水平(直接);物价水平;人口数量。(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统一)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水平、创造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产生新劳动力;新消费热点带动新产业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重要性)既关系到个健康,也关系到国家(如扩大内需;节约型社会)
内容:适度消费(与国情适应,不超前不滞后)物质和精神相协调
科学消费,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大吃大喝、迷信等)发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传统美德;国情决定)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 消费者享有的主要权利:安全权(最主要)、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受尊
重权,此外还有获得消费知识的权利等
维权机构:行政(政府、工商);司法(公、检、法);社团(消协);舆论(报刊、电视台)
维权途径:协商和解——消协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消费者要依法维权(要敢、会)和遵守社会公德
26、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的含义(国际市场);
内容: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形成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原因: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旧的经济秩序)表现:剪刀差
危害(两极分化)——解决:建立新秩序;南南合作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贸组织(WTO):成立时间(95.1.1);性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作用:降低了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规定了各项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有秩进行;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条款,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区分:IMF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帮助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难。提供短期货款;世界银行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
作用:指导会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
全面认识: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影响:(双刃剑)加强了国际联系,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主要对发展中国家,表现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应对:积极参与、坚持对外开放;趋利避害(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外汇与汇率:含义(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两种货币间的比价)
外汇储备:含义:外汇积累;内容:外币、外国公债、外
国公司的股票和债券等;
重要性: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的能力。(但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会增加经济风险和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
汇率变动:汇率计算(两种表示:外汇汇率(X本币/100外币)和本币汇率(X外币/100本币))
汇率变动与币值的关系:外汇汇率与本币币值成反比,与外币币值成正比。(多研究)
影响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 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外汇汇率升高,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资金外逃。汇率降低则相反(做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表述是外汇汇率还是本币汇率)
2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解决缺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实施走出去的必要性:(同上)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的
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养大企业的实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及管理水平,使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规则参与国际竞争,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寻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措施:
28、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含义(略)形式:商品贸易(主要);劳务贸易;技术贸易。
主要内容:进口;出口;两者关系:出口是进口的基础;进口的外贸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促进进口。
外贸状况:顺差(进<出)(要辩证看待它的影响);逆差(出<进)
关税:征收机关:海关(与其它税收不同)
作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主要)(要注意全面看待关税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不是越高就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方式:对等贸易(相当于商品
换商品);展卖(既交流的信息又促进了贸易);加工贸易(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补偿贸易(解决资金和销售问题)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可以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9、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表现:平等互利要体现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我国应如何面对倾销与反倾销: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学履行国际义务;作为企业应避免“价格战”,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第五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第三篇: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
(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第三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内涵和依据(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5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科学发展观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7、科学发展观现实依据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8、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以(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9、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可从三方面(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来衡量。在人的发展中,马哲最突出强调 “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5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4内容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12、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提出背景)十六届四中――党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其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社会和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
(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 9 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14、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物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由保险、救济、福利、优抚、互助等组成。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3个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第四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含义:(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共有属性;价值: 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特有属性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通常指某个行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要丛社会和个别两个角度区分)社会生产率与价值量(单位商品)成反比与价值总量(单位时间)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5、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本质:一般等价物(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商品价格、观念中的货币)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现实中的货币)其它职能:支付手段(买和卖有时间差);贮藏手段(只能是金银条块、金银铸币);世界货币。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含义:
实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解决措施:(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7、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价值决定、等价交换(不是指商品交换的每个场合)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原因: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资源(通过价格的波动实现)刺激生产者(因为价值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优胜劣汰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地位: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含义(主要是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主导(表现为控制力:在命脉行业占支配地位;提高竞争力引导其它所有制的发展)
集体经济:含义(城市和农村)
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联产承包(特点和优点)混合所有制
含义(公加私、不能等同于股份制)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意义: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主要非公有制经济:个体(以家庭劳动为主)作用:可以保持传统工艺、扩大就业; 私营经济:(雇佣劳动)作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 外资经济:(包括两种形式)作用:利用外资、学习借鉴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和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必然性:根本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决定; 具体: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三个有利于。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作用:实现共同富裕)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力(私营与外资企业的劳动收入)资本、技术、信息等)福利性分配(如:政府救济收入)必然性:生产力水平(最终);所有制结构(直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9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一般特征:平等性 竞争性 法制性 开放性、10、国家宏观调控:
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弱点和缺陷:自发性(违法、两极分化现象)、盲目性、滞后性。
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稳定物价(今年的主要任务)、增加就业、保持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经济政策(货币和财政)和经济杠杆(税收,价格等))
主要手段 法律(制定和执行法律)
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方式:命令、指示、指标等)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发展经济的需要;与世界接轨
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根本标志;共同富裕——根本目标;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表现: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
12、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以营利为目的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作用):国民经济的细胞;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承担者;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法人(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不是人”)和企业法人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的含义(基本特征: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
分类: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可以发行股票;有限责任公司(注意两者的比较)
股票:性质(有价证券、入股凭证、集资手段);收益方式:股息、红利;股票升值(炒股)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支柱):在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起决定作用;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
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方针:(战略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 具体措施(科技、自主创新、管理、品牌等)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司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用:壮大公有制增强活力、扩大支配范围放大资本功能);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含义(比值、与利润的区别)重要性:衡量企业活动的综合指标,是企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提高的主要途径:一靠科技(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靠管理(现代管理方法)其它: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含义 意义:(兼并有两种形式:优并劣;强强联合)(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厂长(经理):法人代表;中心地位;生产指挥和决策权;对企业负全责。
(内容)职代会(不同于工会):民主形式;职能:监督和维权。党组织:政治核心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努力提高企业水平;把家利利益放首位。企业与个人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企业要留足发展基金;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者要具备的素质:(注意区分三种素质)思政素质
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
企业信誉和形象:重要性:是无形资产;开发市场的金钥匙;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集中体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质量——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反对不正当竞争:为了牟取非法暴利(目的);躲避法律或违法(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利、扰乱社会秩序(后果)。打击(国家态度)。(与正当竞争的区别)
13、.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
GDP(国内)和GNP(国民)的含义:
绿色GDP: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地位和作用(基础):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它生产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现状:基础不牢;发展滞后;薄弱环节。具体:科技水平低(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粮食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最大制约)关于粮食问题:(为什么要重视: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怎么办:科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制定最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税费改革,调动积极性;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出路:(根本:发展三高一优一安全农业(现代农业))一靠科技(根本);二靠政策(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流转、税费改革);三靠投入(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五靠结构调整(产品、产业);
1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地位:主导(集中表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提供设备;提供消费品;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国防。现状:不断发展(工业总产值,门类齐)、问题多。出路:振兴支柱产业(电子、化工、汽车、建筑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5、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层次划分: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提高文化素质部门;公共服务部门。
地位: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状:落后(比重偏低)
意义:现代化,工业化;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精神文明建设。)
16、劳动合同
订立原则:平等自愿(核心);协商一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最基本、最重要)订立程序:鉴定合同——鉴证(证明真实有效)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素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权利,体现主人翁地位。
17、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内容:社会保险(最主要):对象(工薪劳动者)形式(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如低保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军人)
建立社保的原则: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保障水平要符合生产力水平)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建立新型社保的意义: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权利,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18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含义(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社会总产值)扣除消耗的后的净产值)
重要性: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力的标志之一 提高方法:主要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分配)后经再分配(各主体的安排)最终)
积累:包括扩大再生产(主要);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事业中的固定资产方面);物资储备。
消费:个人消费(个人工资);公共消费(包括:行管、国防、科教文卫)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促进;此消彼长
处理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两者都有增长,不可偏废其一 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
19、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含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财政的实现:主本通过预算(此外还有决算)含义:国家的收支计划(要经权力机关批准)
功能:反映财政收支状况和政府活动;体现权力机关和人民的监督 财政收入和支出:收入(形式:税(基本)、利、债、费)支出:规定政府的活动方向(作用);内容:
收支状况:平衡、赤字(正确看待它的影响)财政的巨大作用: 作用内容:调节资源配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收与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两个方面:通过支出改善经济发展条件;调节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完善社保);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体现在国防上)影响财政收入因素:根本上是经济发展水平
(这也是实现财政增收的两个方面)分配政策(涉及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关系)20、税收与纳税人
基本特征:强制性(法律做保障);无偿性(不直接付出代价);固定性(可依照法律程序修改)
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主要来源、不加重负担;最终受益者)税收
作用: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纳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的调整实现);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反映经济形势和直接深入企业)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的含义(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由税法规定和自身经济地位)
我国的主本税种: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营业税;消费税(调节消费行为和引导投资流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调节个人收入和实行累进税率)
树立纳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把它看成公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关心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工作人员)
21、银行
(1)我国的银行
银行充当信用中介:信贷中介;支付中介
银行是依法成立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融通机构,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性质:政府机关(行政)地位: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银行的银行
职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者:央行
手段: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发行货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
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性质: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业务:办理存款(来源: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发放贷款(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办理结算(工具:支票(分现金和转帐);汇票(主要用于外埠);信用卡)
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城市商业银行(全为股份制)政策性银行:性质:专门银行(只贷不存、资金主要来源:人民银行);目的: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主要成员:中国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 银行的作用:(作为三个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经济活动的总杻纽)为国民经济筹集和分配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能够掌握和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为国家和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对各部门和企业进行经济监督,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和贷款方向以及利率调节)
22、公民的储蓄 种类:活期和定期
原则:存款自愿、存取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经注定程序可查、可冻)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通过存款利息的调整)
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债券与商业保险:债券:含义(债务凭证)分类:政府债券(风险小,收益低(比银行高)、流通用性好,)金融债券(适中)
企业债券(风险大(比股票小),收益高(比股票低))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性质作用、对象、费用负担、补偿标准)建立原则:商业原则(平等、自愿等)基础上
职能和主要业务:办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类)
商业保险的作用:筹集资金;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可与08雪灾联系)
23、商品服务市场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消费品市场(人多、交易频繁、量少、易受广告影响)生产资料市场(企业主体、专业性强、量大、次数少)服务市场(服务性商品(无形)、门类多、生产和消费同时同地)
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健全市场体制和必要前提(要丰富和完善消费品市场)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交换的载体 市场交易原则:含义(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
作用:规范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 内容:自愿(自愿成交、不强买强卖;基本原则、交易成功的前提)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均等;重要原则;反面:势利眼)
公平(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灵魂、试金石;反面:缺斤少两、坑蒙拐骗)诚实信用(双方遵守商业道德,讲诚实,守信用;基本精神;反面:挽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
24、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
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才的交易活动,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具有到头重要的作用; 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国,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 违背的危害(损害企业形象、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秩序)。25家庭消费的内容: 含义(生活消费)分类:(内容:物质、精神、劳务; 目的:生存、发展、享受)(要注意分清)影响因素:(根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收入水平(直接);物价水平;人口数量。(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统一)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水平、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产生新劳动力;新消费热点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重要性)既关系到个健康,也关系到国家(如扩大内需;节约型社会)
内容:适度消费(与国情适应,不超前不滞后)物质和精神相协调
科学消费,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大吃大喝、迷信等)
发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传统美德;国情决定)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 消费者享有的主要权利:安全权(最主要)、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还有获得消费知识的权利等 维权机构:行政(政府、工商);司法(公、检、法);社团(消协);舆论(报刊、电视台)维权途径:协商和解——消协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消费者要依法维权(要敢、会)和遵守社会公德
26、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市场的含义(国际市场);
内容: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形成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原因: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旧的经济秩序)表现:剪刀差
危害(两极分化)——解决:建立新秩序;南南合作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贸组织(WTO):成立时间(95.1.1);性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被称为经济联合国。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作用:降低了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规定了各项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有秩进行;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条款,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区分:IMF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帮助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难。提供短期货款;世界银行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
作用:指导会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 全面认识: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影响:(双刃剑)加强了国际联系,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主要对发展中国家,表现为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应对:积极参与、坚持对外开放;趋利避害(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外汇与汇率:含义(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两种货币间的比价)
外汇储备:含义:外汇积累;内容:外币、外国公债、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债券等; 重要性: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的能力。(但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会增加经济风险和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
汇率变动:汇率计算(两种表示:外汇汇率(X本币/100外币)和本币汇率(X外币/100本币))
汇率变动与币值的关系:外汇汇率与本币币值成反比,与外币币值成正比。(多研究)
影响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
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外汇汇率升高,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资金外逃。汇率降低则相反(做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表述是外汇汇率还是本币汇率)
2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解决缺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实施走出去的必要性:(同上)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养大企业的实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及管理水平,使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规则参与国际竞争,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寻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措施:
28、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含义(略)形式:商品贸易(主要);劳务贸易;技术贸易。
主要内容:进口;出口;两者关系:出口是进口的基础;进口的外贸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促进进口。
外贸状况:顺差(进<出)(要辩证看待它的影响);逆差(出<进)关税:征收机关:海关(与其它税收不同)作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主要)(要注意全面看待关税在贸易保护中的作用,不是越高就好)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方式:对等贸易(相当于商品换商品);展卖(既交流的信息又促进了贸易);加工贸易(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补偿贸易(解决资金和销售问题)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可以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9、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表现:平等互利要体现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
我国应如何面对倾销与反倾销: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学履行国际义务;作为企业应避免“价格战”,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
第五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的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17、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制定程序暂行条件》规定及近年来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③征求意见;④审查;⑤通过与签署;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立法民主原则;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立法的分类:
(1)依据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
(2)依据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据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
18、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
(3)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4)行政监督(5)行政处罚
19、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21、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2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3、行政赔偿案件处理程序及特点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受害人的赔偿请示书后,应首先对书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查和确认,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审请之日计算,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二个月)不予赔偿或赔偿请示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赔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1)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3)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5)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24、行政复议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6、行政诉讼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诉讼管理的分类主要有:
(1)级别管辖: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
(2)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共同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转移管辖
行政诉讼参加人有: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第一审程序中无论哪一级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一律实行公开审理,不能书面审理,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应一律公开审理,并于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一审判决,如延长判决,需上级法院批准;二审判决时间在二个月内。
27、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可分为:(1)维持判决;(2)撤销判决;(3)履行判决;(4)变更判决;(5)行政赔偿判决;(6)确认判决。
撤销判决适用的五种情形指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针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裁判。
行政诉讼决定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就判决、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其范围是:(1)有关管辖;(2)关于诉讼期限;(3)关于回避事项;(4)有关再审案件;(5)在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如指定法定代理人,确定不公开审理,承担诉讼费用等,这些事项往往以决定方式作出处理。
28、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9、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为:
(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0、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
(7)假释,必须是已执行了一定的刑期,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上;判处无期的,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累犯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十年以上刑罚的不得假释。
(8)时效
31、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行贿罪;(5)向单位行贿罪;(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隐瞒境外存款罪;(9)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徇私舞弊罪;(4)泄露国家秘密罪;(5)徇私枉法罪;(6)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7)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8)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3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33、法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特征:(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34、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5、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
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36、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37、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中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①发表权;②署名权;③修改权;④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38、人身权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法人为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身份权包括:公民的荣誉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和发表权,监护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礼道歉;④赔偿损失。
39、财产继承权
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0、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1、公司法的概念及原则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公司法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保障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42、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 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4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5、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46、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外商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为其他责任形式。
47、市场管理法
(1)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类型:行业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
违反垄断法的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种类型。
(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方要包括经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形式。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个产品质量方面的国际公约:《关于产品质量适用法律的公约》、《使成员国产品责任法互相接近的指示草案》、《关于人身伤害产品责任欧洲公约》、《关于对有缺陷产品的责任指令》。
(5)证券法律制度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证券市场的主体:证券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的服务机构、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6)票据法律制度
《票据法》中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支票。
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所实施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和保证等。
(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48、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我国现有已制定和颁发的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能法》。
财政法在理论上由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支管理法、财政活动程序法构成;在立法实践中,财政法包含了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税收各类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和资源税;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则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和税务争议的解决程序等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特征。
会计法的原则:真实、完整、合法;审计法的原则: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强制性原则、保守秘密原则。
对外贸易法的原则: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49、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
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
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提对复员退休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第六部分
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 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 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18、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录用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上述几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一,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目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基本竞争方式。
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在试用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用无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当安排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满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用期,最多不超过9个月,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
19、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20、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形式。其具体的权限为:
嘉奖、记三等功,由县(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设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二等功,由市(地)以上人民政府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
记一等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
21、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及种类
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原则:依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适用行政纪律一律平等;行政处分的轻重与国家公务员违纪行为应承担的纪律责任相适应;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共六种。根据违纪行为的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责任大小,参照本人的一贯表现和认错态度,区别对待:对于违反行政纪律情节较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违反纪律,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给予记大过、降级;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任现职的,给予撤职;对严重违纪,不适合继续在政府任国家公务员的,给予开除。
22、公务员处分的权限
(1)给予国务院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和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须报国务院批准。
(2)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选举的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须先由本级人大罢免或人大常委会免职,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在罢免和免职前,国务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职务。
(3)给予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任命的正副司局长包括相当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由本部门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4)给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报国务院备案,给予这些国家公务员撤职、开除处分,先由本级人大常委员免职,再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执行,报国务院备案。
23、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一年;撤职处分自决定之日起满两年。被处分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行政处分。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24、公务员培训的根据、原则和类型
根据: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职位的需要。其原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公务员培训类型主要有:
(1)新录用人员培训。在试用期间进行,不少于10天。
(2)晋职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
(3)专门业务培训。
(4)更新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7天。
25、国家公务员辞退制度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编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或者造成恶劣影响,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应当辞退。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低于国家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辞退费,工作连续一年以上两年以下,发三个月;连续满四年,发四个月;连续满两年以上,每增一年增发一个月,最多不超过二十四个月。辞职的公务员不能领这部分费用。
26、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2)按照上下级之间享有的决策、指挥监控职权的大小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3)按业务性质和管辖范围不同,分为层级制、职能制和并用制。层级制也称“直线制”、“分级制”、“系统制”,其特点在是有利于指挥统一,节制严明,相互衔接,行动迅速,但有时难免草率;职能制亦称“分职制”、“机能制”、“幕僚制”,其特点在于分工精细,专业明确,有力于推动专业化和高效化。
(4)按指挥监控权是否集中或分散于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也称“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俗称“一元化领导”;分离是也称“独立制”、“多元化统属制”,俗称“多元化领导”。
27、非领导职务指数的限制
八个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75%。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置的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巡视员不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务职数,不超过处级领导职数的50%。
省辖市(行署、州、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不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
县级(地辖市、旗、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超过科级职务职数的50%。
28、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条件
(1)在近两考核为优秀或近三年考核为称职以上。
(2)晋升科、处级正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处、司、部级副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
(3)晋升处级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五年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工作部门任职的经历,晋升地(市)级以上政府机关处级以上职务的,需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4)晋升科级正副职,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晋升副处级到正司级职务,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晋升副部级职务,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9、行政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标志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4)“断”与“行”的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量化和技术化,成为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0、行政执行基本知识
行政决策执行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编制行政执行计划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工作安排;进行人力安排;进行物力安排;进行时间安排。
行政执行通过确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步骤,对决策执行进行控制。
31、行政协调的分类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低头不语,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即适应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结构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动态性的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即沟通性的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高层协调,中层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与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32、行政监督
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指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向监 察机关提出的申诉,它不包括不服监察机关的行政处分的申诉,也不包括不服原处理决定而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诉。同时,人大、政协、工青女等单位所属的工作人员,不服本单位给予的行政处分而的申诉,不属于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范围。
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33、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算、决算;审查政府的法规、规定和命令;质询和询问;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范围为:法纪检察、经济检察、侦查监督、监所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的形式有: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信访监督;新闻宣传,舆论曝光;民主协商。
第七部分 科技人文
1、热带有几个季节? 2个
2、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
3、“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哥本哈根
4、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椭圆星系
5、称为“数学之神”的科学家是: 阿基米德
6、“薛涛笺”产生于哪个朝代?唐
7、产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引力
8、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天体
9、、领土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是: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
10、我国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的哪一个城市? 绥芬河市
1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 1789年7月14日
12、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一出戏?《沉江》
13、非洲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是: 黄金、金刚石
14、“杀龟大会”的“龟”是指: 吴三桂
15、被誉为“风车之国”是哪个国家?荷兰
16、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多少?6000度
17、晋与十六国时期,谁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氏
18、荷兰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海牙
19、新石器与旧石器的差别是:制作方法的差别 20、太阳在那一天离地球最远? 夏至
21、“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 22、1945年发明了第一个充气轮胎的工程师是:罗伯特汤姆森
23、是谁发明了磅秤? 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
24、第一架实用直升机的发明人为:西科斯基
25、千佛坛是哪个国家的?印度尼西亚
26、克里奥佩特拉是哪个王朝的君主? 托勒密王朝
27、青海湖蒙古语为“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海
28、布匿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罗马人,另一方是: 迦太基人
29、造成我国南北方水热资源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 30、“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
31、南北朝史书称住在今日西藏地区的民族为:宝髻
32、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位于: 太平洋
33、三星堆位于:四川
34、不惑之年是: 四十岁
35、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
36、夏启死后,出现了几子争权斗争?五
37、世界最重要的IT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位于美国的哪个州: 加利弗尼亚州
38、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哪个省? 山西省
39、构成地壳的九十多种元素中,含苞欲放量最多的三种是:氧,硅,铝 40、古稀指的是: 七十岁
41、为了表演的需要,芭蕾鞋的鞋尖内塞有一小块:木头
42、世界上昏迷时间最长的人,大约昏迷了多长时间? 37年
43、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是在哪一年?1956
44、约翰·克里斯朵夫有几卷? 5
45、西伯利亚的房屋一般都是歪歪斜斜的,这是因为: 大风吹的结果
46、云冈石窟创建于哪个时期?北魏
47、俄罗斯议会“杜马”在俄文中原意是:思维
48、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地区
49、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
50、我国梁式桥型的精品杰作洛阳桥位于何地? 福建泉州
51、我国第一大岛是: 台湾岛
52、下列国家,煤、石油和铁矿都很丰富的是: 中国
53、“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是谁提出来的? 林肯
54、下列哪位航海家找到了航海中治疗坏血病的方法?库克
55、国色指的是:牡丹
56、在四大金刚中“青剑天王”是指:南方天王
57、华盛顿担任了几届总统?2
58、下列岛屿属于火山岛的是:大堡礁
59、董小宛是哪里人?南京
60、内蒙古草原上的芨芨草最高可达:2米 61、国鸟是公鸡的国家是:法国 62、拿破仑死于哪一年?1821 63、生活在里海和黑海里的欧鳇,寿命: 高于100年 64、仰光是哪国首都?缅甸
65、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是在:1776年
66、唐卡是什么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表现形式?藏族 67、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于:**亭
68、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几月几号?11月7日 69、以下哪个国家建有消防博物馆? 罗马尼亚 70、楚庄王请谁当令尹,从而使国力大增?孙叔敖
71、在唐代长安城经常可以见到的“新罗人”是现今我们所说的:朝鲜人 72、最古老的石桥在:土耳其
73、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的时间?1912 74、卡通人物米老鼠诞生是在哪年?1928 32 75、印度教中的除十节是:公历9月到10月的10天 76、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
77、铁芒萁的生长反映了环境为:酸性土壤环境
78、海洋虽然是连在一起的水体,但海同洋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那么最大的海是:珊瑚海
79、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哪个州?安大略
80、第一人征服北极点的人是那个国家的?美国
81、我国大陆基本轮廓形成时期,陆地上出现了大量的:裸子植物 82、尼日尔河位于:非洲
83、义和团最基本的组织形势是:坛
84、地上、地下文物在我国居于首位的省分别是:山西、陕西 85、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在:印度 86、“枪杆子里出政权”是谁提出的?毛泽东 87、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 88、清朝皇帝退位是在:1912年
89、第一人征服北极点的人是那个国家的?美国
90、系列矿产地中,矿种伴生现象比较明显的是:金昌 91、我国东汉张衡制成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多年 92、不属于唐代三省六部中的“三省”是:直隶省 93、世界上最早发行金属邮票的是哪一国家?匈牙利 94、被誉为“风车之国”是哪个国家?荷兰 95、古玛雅人流传于世的水晶头骨共有?13 96、大月氏王国在5世纪后半叶亡于? 厳哒 97、我国的邻国共有几个? 12 98、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前秦 99、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标志是 微电子技术
100、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101、人们什么时候发现原子核反应 1938年 102、既是常规能源,又是二次能源的是: 焦炭 103、火星有几颗卫星: 2 104、尼日尔河位于: 非洲
105、解放后,我能能源增长倍数最多的是: 天然气 106、国际红十字会首次大会召开于: 巴黎 107、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于:**亭
108、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几月几号?11月7日 109、以下哪个国家建有消防博物馆? 罗马尼亚
110、下列对某些洋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秘鲁寒流是补偿流 111、以下哪一种不是发现在中国境内?巴比伦人 112、我国的长绒棉主要产在:新疆
113、以下哪一种不是发现在中国境内? 巴比伦人 114、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父子 115、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多少? 6000度 116、美国国务卿相当于我国的 外长 117、荷兰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 海牙
118、大气层厚度约为? 3000公里
119、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孙中山 120、卧龙先生”是谁? 诸葛亮
121、崆峒山在植被尤其珍贵的西部,堪称天然植物园,这里森林覆盖率几乎达到: 100% 122、五岳中的中岳是 嵩山
123、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 青海湖
124、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美、俄
125、小宝的七个老婆之中,年纪最小的是: 沐剑屏 126、哪一民族把奶制品称为“白食”? 蒙古族 127、《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诸侯王 128、中山陵在哪座山上? 南京钟山 129、我国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八月
130、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131、内蒙古人所说的“风季”是哪个季节? 春季 132、西印度群岛位于: 大西洋西部 133、归辛树属于何门派? 华山派
134、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考察站叫什么名字? 长城站 135、美国领土居世界第几位? 第四位 136、北京东岳庙主祀: 东岳大帝
137、下列国家中,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且平均单产量高的是:本 竹筒茶产于我国云南省什么地区? 腾冲 139、中国名山崆峒山在哪里? 甘肃平凉
140、一日之中,海潮有两个涨落周期,落差一般在多少米之间:3—5米 141、在国际上享有“恐龙墓地”的大型恐龙化石群出土于: 内蒙二连 142、鸿鹄之志最早出现在哪里? 史记 143、“息壤”是谁用来治水的法宝? 鲧 144、长江流经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 145、第一个研究色盲,发现色盲遗传规律的是:道尔顿 有机宝石 146、荷兰的官方语言是: 荷兰语 147、琥珀属于:有机宝石 148、最深的湖泊是: 贝加尔湖 149、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大运河
150、下列关于潜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有一个自由水面,与大气相接触 151、在俄罗斯一共有多少种语言呢?122 152、马可·波罗以各种身份服务忽必烈多长时间? 17年
153、在自流盆地及其边缘地区,可打孔开控形成自流井的区域是:承压区 154、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1/3 155、不足2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小国家的是: 摩纳哥
156、有关南亚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灌溉水源 157、原始生物的时代叫作: 元古代
158、中国最热的地方在哪里? 吐鲁番盆地
159、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监狱的凌里城位于现在的: 安阳 160、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处死路易十六相差几年? 4年 161、“回眸一笑百媚生”是指哪个美女? 杨贵妃
、日34
138162、美国微软公司的总部设在: 美国西部
163、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 椭圆星系 164、下列起义取得胜利的是: 武昌起义
165、国姓爷的二公子叫郑克爽,那么大公子呢? 郑经 166、香港的面积大约为: 10618平方公里 167、被称作“草原钢城”的是: 包头
168、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钞币是: 元代的中统钞 169、以“无字碑”名扬天下的是: 武则天 170、瑞士首都是: 苏黎世
171、大约再过多少时间,月亮绕地球一周正好是地球上的一天? 50亿年 172、我国古迹龙门石窟位于哪个城市? 河南洛阳 173、列国家,煤、石油和铁矿都很丰富的是: 中国 174、土耳其的首都在: 安卡拉
175、晋与十六国时期,谁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氏 176、广西郁江是通过广东的哪条江注入南海的? 西江 177、下列四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火山和地震 178、注入洞庭湖的沅江发源地在: 贵州 179、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 日冕
180、一年四季中,西藏没有哪一个季节? 夏季 181、目前世界上原煤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中国 182、“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谁说的? 普罗泰戈拉 183、解放后,我能能源增长倍数最多的是: 天然气 184、珍珠港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1941年 185、大陆自然带种类最多的大洲是: 北美洲 186、王重阳的成名绝技是: 一阳指 187、“卧薪尝胆”讲的是: 勾践
188、在自流盆地及其边缘地区,可打孔开控形成自流井的区域是: 承压区 189、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哪一天? 6月30日
190、新中国第一部临时宪法的简称是: 《共同纲领》 191、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在哪个洲? 南极洲
192、亚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洲,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30% 193、孙武是春秋时哪国人? 齐国
194、开封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以哪个朝代建都最久呢? 北宋 195、农历把每月初一叫做什么日? 朔日
196、哪一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性大豆和出口大豆生产基地? 东北 197、、今年是辛亥革多少周年?100周年
第八部分
安徽省情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 35 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铜矿也大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
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
佛教名山:九华山
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 20.楚庄王时孙叔敖在寿县建造水利工程---芍坡(安丰塘)全国唯一官方铜冶机构---汉代江南设“铜官” 21.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21.北宋毕升活字印刷,南宋寿州突火枪
22.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23.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创立了道家学说,老子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
淮南王刘安。著作《淮南子》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豆腐
南宋朱熹创立理学学说;东汉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桐城文派,24。保存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和古老的“目连戏”;发源于安徽的徽剧则是京剧的前身之一。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演出《天仙配》、《女附马》;淮河岸花鼓灯最为有名,被誉为“东方芭蕾”,36 25.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术的东汉医学家华陀;西汉天文历法创始者刘安;中国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现代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等;
26.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政治、军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时期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共产党和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等。
第四篇:常识教案3
动物睡觉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3、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4、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5、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活动准备
1、搜集动物睡觉的课件。
2、歌曲《小猪睡觉》的音乐,轻音乐两首。重难点:
1、了解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并用动作表现。
2、同时了解人类正确的睡眠姿势和睡眠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孩子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小朋友,听,是谁在唱歌?(播放小猪睡觉的课件)它是怎么睡觉的?
3、学生述说小猪是怎么样睡觉的。
4、森林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在睡觉,我们去看看好不好?
5、以小客人做客导入活动:(播放歌曲《小猪睡觉》)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谁吗?(小猪)
6、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学生讲述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7、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生边看边猜,并模仿)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小动物们是怎么睡觉的1、播放课件:动物睡觉
2、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在课件里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在睡觉?它们是如何睡觉的?学生说,师补充。
3、此环节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动物睡觉有着不同的姿势,并且开始尝试探讨动物们为什么要这样睡觉。
4、你听一听它在干什么?它是怎样睡觉的?(闭上眼睛睡觉,大耳朵扇扇,小尾巴摇摇。)还发出什么声音?(咕噜噜)
三、共同探究动物睡觉的秘密
1、小猪邀请大家去大森林旅游,看看别的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播放课件《动物睡觉》,让学生探索不同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小动物们有着千奇百怪的睡觉姿势,可是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秘密好不好?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寻找和探究动物睡觉的秘密)
小狗:捧着鼻子睡----保护嗅觉灵敏的鼻子,并且随时保持警惕,将一只耳朵紧贴着地面。这是因为,地面传声比空气传音要快得多,以耳贴地便能听到很远处的声音,稍有动静,就会立刻惊醒。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丹顶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鹦鹉鱼:要睡觉了 就用自己分泌的粘液,给自己“织”了一件睡衣,把身体包裹起来,好暖和哟。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海豚:具有一种奇特的睡眠方式,我们大脑的两半球从来也不是同时进入睡眠状态,左、右脑是轮流休息的.我们即使在睡眠的时候,也会保持奇妙的泳姿。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发现情况立即行动。
动物多样的睡觉姿势: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
谁倒挂着睡?蝙蝠。
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四、学一学,演一演
1、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时,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出来活动玩耍;播放安静的音乐时,学生立刻模仿小动物采取不同的睡眠姿势睡觉。
2、游戏:看谁说的对(出示课件,学生说出不同方式。)
4、游戏:看谁学得像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小朋友模仿动物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小朋友模仿动物就睡觉,睡觉时必须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2)教师组织游戏,播放音乐。
5、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
6、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
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 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五、结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我长大了》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由新生儿到现在的变化(身高、体重、职能等方面),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长大。
2、初步理解自己成长与妈妈的关系,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重点:
了解自己由新生儿到现在的变化,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长大。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自己成长与妈妈的关系,萌发爱妈妈的情感。活动准备:
选一名学生的从出生至今的系列照片,布置成“小小的我在长大”展览。活动过程:
一、出示孩子刚出生的照片,引出课题。
二、学生边看照片,教师边讲解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成长与妈妈的关系,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三、请学生看婴儿用品,与自己现在比较,感知自己长大了。
四、请学生讲讲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
五、启发学生讨论:我们怎样爱自己的好妈妈?
六、请学生对妈妈说一句祝贺妈妈节日的话。
七、请学生为妈妈表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乘车小常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乘车小常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激发学生主动关心别人,愿意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在绘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音乐《叭叭叭、汽车开来了》、A4白纸若干、油画棒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放音乐带领学生玩开汽车的游戏,引出主题。——在音乐声中,学生与教师一起开汽车进入课室。
——“小朋友,刚刚我们一起开着我们的小汽车来到了我们的课室,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乘坐过公交车?
——“公交车是什么样子的,和其他车子哪里不一样? ——“公交车前排座位是留给谁做的? ——“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上的学生做得对不对?为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小乘客呢?
(1)出示图1:有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与其他小朋友大声吵闹,走来走去的。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 么做?
(2)出示图2:有个小朋友把头伸到窗外东张西望,而且把手伸出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3)出示图3:有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吃东西,而且把垃圾乱扔。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三、教师小结:
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都要做一个注意安全,讲文明、讲礼貌的小朋友,不能像图中的小朋友那样不注意乘车安全,不讲文明礼貌。小朋友你下次乘车时,你会怎么做?请个别小朋友讲述正确的乘车方法,然后让全班小朋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乘车的行为。
四、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教师鼓励、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绘画,同时细心的添画细节部分,丰富内容。活动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讲述作品内容。
2、在交通安全模拟城,组织学生玩“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
五、教师总结
有趣的水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学生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生: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生: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二、学生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生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生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生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评:提供材料,学生在自己的尝试操作中感知水会流动,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结论,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为下一尝试活动奠定了基础。)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生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生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生: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3、引导学生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生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生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生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生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三、教师小结
第五篇:伪装常识教案
伪装常识教案
教学提要
课目:伪装常识
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了解高技术条件下伪装的重要性及在作战中的作用,掌握伪装的原则、伪装的纪律,为以后的训练和实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
一、伪装的目的和任务
二、伪装在作战中的作用
三、伪装原则
四、伪装纪律
方法:理论讲解、组织讨论
时间:2小时
地点:教室
要求:略
教学保障:略
教学进程
讲授准备
1、清点到课人数
2、宣布教学提要
讲授实施
现代条件下,由于侦查技术与精确制导武器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战场侦查监视与捕获攻击能力空前提高,给地面目标(武器装备、野战工事、防护工程等机动目标与固定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任何军事目标,都处在一定的背景之中,其性质、颜色、形状等与所处背景存在的差异是目标暴露的根本原因。战场上无论是在前沿、纵深或后方,凡是未经伪装或伪装不良的目标,都易被敌人的光学、雷达、红外线侦查所发现,从而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而目标一经发现、识别,就存在着被攻击系统摧毁的危险。
一 伪装的目的和任务
伪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包括光学、电学、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植物学、仿生学、材料科学等。而作为一种专门性的应用技术,其所涉及到的领域就更为广泛。
(一)伪装的目的
伪装是为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包括隐蔽真目标,设置假目标,实施佯动,散布假情报和封锁消息等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隐蔽自己,欺骗、迷惑敌人。它是对付侦查的主要手段,是作战保障的重要内容。
(二)伪装的任务
伪装的任务是有计划地实施隐真示假。
隐真是使目标在一定的距离外不被发现或难以分辨;分为隐蔽目标、降低目标显著性、改变目标外形。
隐蔽目标是消除目标的各种暴露征候,使其不被发现。各种目标在条件具备时,都应实施隐蔽。
降低目标显著性是降低目标暴露征候在背景上的显著程度,使其难以发现;通常在隐蔽目标的条件下具备时实施。
改变目标外形是改变目标原来的观察形状,使其难以识别或误以为丧失军事价值,从而不被敌侦查所注意;通常在目标难以隐蔽或降低显著性达不到伪装要求时实施。
示假是模拟目标暴露征候,使敌误假为真;主要包括显示假目标,实施佯动和散布假情报。
二 伪装在作战中的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伪装是作战保障的重要内容。正确地实施伪装,不仅能隐蔽作战意图,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而且能降低敌方杀伤兵器的命中率,减少己方人员、工事和兵器的毁伤,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争取战场的主动权。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伪装手段,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条件下,由于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场,侦查与反侦察的斗争异常激烈,对伪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侦查手段有机会地采取隐真与示假措施,隐蔽自己好欺骗、迷惑敌人,直接影响作战的成败,成为组织指挥作战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伪装是对付敌方侦查的主要手段
实施伪装能够有效地欺骗、迷惑敌人,使敌人认假为真。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连续38天的空袭,平均每天出动飞机2600架次,总投弹量达20余万吨,然而由于伊拉克成功地实施了伪装,被摧毁的指挥中枢、导弹发射架、机场、坦克等目标有80%是假目标。就连美军自己也承认,有70%的炸弹未命中真目标。
实施伪装能够以小的代价换取敌人大的消耗。一般战争用成套伪装技术装备的价值很少超过被防护装备价值的1%。如法国的一个制式假坦克为6-9千美元,而美军一辆M1A1坦克的价格为250-400万美元,一枚“海法尔”激光反坦克导弹的价格为4万美元。假设真目标被发现的概率为50%,毁伤概率亦接近50%。如果每套目标配置2套假目标,则真目标受攻击概率为1/3,其等效毁伤概率为16.7%。不仅有效地保存了真目标,而且伪装的效费比为17.5:1。我军研制的苏-27假目标研制生产费数十万元,而一架真苏-27为2亿多元。可见伪装是对付侦查和突袭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伪装是通过目标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为了保护汉堡火车站,在车站大楼上架起了两个很长的掩盖遮障,模拟通往车站街道延长部分,使车站大楼分割成了几个小建筑物,同时还消除了车站大楼的所有阴影。由于伪装遮障的作用,使汉堡火车站长期未遭到英军航空兵的袭击。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普里什蒂纳机场是北约重点打击的目标,曾被反复突袭。但南军撤出普里什蒂纳时,南空军的11架米格-21战机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似的飞走了。秘密就在普里什蒂纳机场的下面还有一个伪装的十分巧妙的地下机场。
(三)伪装是高技术条件下以劣抗优的有效途径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东欧小国南联盟使用了各种先进兵器,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发射巡航导弹1000余枚,突袭34850架次,投掷炸弹23000余枚,突袭强度大大超过了持续17天的“审慎力量”行动,持续3天的“沙漠之狐”行动,持续38天的“海湾战争”行动。然而,在这样一个高强度、高密度、高精度的突袭中,南联盟的军力却有效的保存下来了。据报道,南联盟驻科索沃的部队85%得以保存。其中坦克保存90%,飞机保存70%,车辆保存80%,人员保存95%。以一个弱小之国何以抗住一个强大北约78天的狂轰滥炸,使北约的地面部队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伪装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 伪装原则
伪装必须统一计划,严密组织;伪装作业应当严格按照战术、技术要求实施;综合运用多种伪装手段,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以保证伪装的连贯性、自然性、多样性,积极与敌高技术侦查手段作斗争。积极性是指在军事活动中,不仅要采取各种隐真措施,而且要积极示假,主动地造成敌方的错觉和不意,为达成作战意图创造条件。
连续性是指将伪装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贯彻于目标的出现和使用的全过程。
多样性是指伪装的方法及具体手段的运用要不拘一格。应根据背景情况,采用不同的伪装方法;在同一背景上的目标,也应该选择不同的伪装外形,以防敌识破一个目标而引起其他目标的暴露。自燃性是指对每一伪装行动以及每个目标的伪装处理应做到自然逼真。采用伪装措施的时机、位置、手段都应符合背景的特点和技术战术要求。
四 伪装纪律
伪装纪律是为达到伪装目的、保证伪装效果而制定的行动规则。伪装纪律通常包括规定人员、车辆的活动时间、路线和范围;保持目标背景原貌;消除破坏痕迹;实行灯火、音响和无线电管制;保守秘密等一切防止暴露目标和制止破坏伪装效果的规定。伪装纪律应贯彻于伪装的全过程,全体人员都必须强化纪律意识,增强纪律观念;严格遵守伪装纪律和保密措施,确保工程伪装任务的完成。
课终讲评
1、简述本课内容;
2、总结教学效果;
3、指出需要掌握的重点。
复习思考题:
1、伪装的任务有哪些?
2、伪装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
3、伪装有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