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情境导入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三、初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诵读及吟唱,学生听读正音加以体会。
2、苏幕遮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以配合《浑脱舞》。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3、把握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4、诵读提示: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学生自由读。
四、词意赏析
1、上片写盛夏晨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词人刚刚醒来,有着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拟人的手法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窥”让人想象出檐下之鸟雀跃争鸣之状。
2、上片第二层写雨后风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源,一一风荷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美在何处?妙在何处?
明确: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举”这一细节,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更显生动。多媒体显示: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借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王国维《人间词语》)引申:比较下列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体会本词写荷的妙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3、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4、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
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5、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明确:风、荷。
6、下片写思乡之情,分几层来写归思?
第一层写思归,“故乡遥,何日去?”由实转虚,由荷花引出乡思。“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故乡吴门之遥,长安羁旅之久,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上表露出淡淡乡愁。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第二层写归梦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初夏五月,联系自己昔日荡舟荷塘的美妙生活,所以初夏最易勾起久旅长安的诗人的乡愁。“梦入芙蓉浦”补足了上片对荷花的描写,且梦境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诗人的乡思得到片刻的满足。
7、讨论、探究: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五、课堂小结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抒写了自己淡淡的乡愁,创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板书设计〗 苏幕遮
周邦彦:词家之冠
上片景:盛夏晨景
清水出芙蓉 下片情:思乡之情
朴素见神韵
第二篇:苏幕遮教案(定稿)
【原文】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第三篇:苏幕遮教案
苏 幕 遮
水阜乡初级中学 王娟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学过的诗词,加深理解。
2、反复朗读,理解词意,学会从意境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品读,学会赏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引出描写秋天的诗词,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
如: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范仲淹的《渔家傲》、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另一首写秋景的词《苏幕遮》
1、自由朗读初步感受
2、听读感受
3、齐读感受
4、说说这首诗写了一副怎样的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和相关背景情况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两岁丧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当时边塞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写作背景 :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四)研读赏析
1、找出上片词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投影:
云----碧 叶----黄 波----绿 烟----翠
特点:色彩绚丽 烟雾迷蒙
山 水 斜阳 芳草萋萋 辽阔悠远
2、教师介绍文中的“芳草”的意象有深刻涵义。
“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烈、深挚,从下片的哪些诗句中能够体会到?
小组交流后明确:从“除非”、“留”、“休独倚” 等诗句可体会到作者离愁之深重,思乡之真切、感人,尤其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5、再读体会。
(五)类比学习
投影出示杜甫的《登高》,让学生谈整体感受。明确:空阔冷寂、悲壮不已,沉郁顿挫、深沉有力。
(六)作业
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苏幕遮》教案
授课教师:王娟
第四篇:《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
﹝宋﹞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把鉴赏的重心落脚到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分析:
由《长亭送别》导入 ,这首词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课外古诗词的最后一首。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全词上片写景,描绘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 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讲解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投影: 云----碧
叶----黄 特点: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投影: 山
水 画面:夕阳西垂 想起 斜阳 芳草萋萋 家 芳草
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读下片,试讨论回答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投影: 明月
高楼 赏析: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相思泪 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3、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 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课外作业
熟读本节课课文;完成基础训练有关本课的作业。
第五篇: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
(2013-10-01 15:29:20)转载▼
分类: 必修选修
《苏幕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余光中的《乡愁》
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2、整体把握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诵读指导
(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 作者心情如何?——烦闷
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
语速呢?——稍慢
我们试读一下。(生读,然后教师范读)
(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
(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
——风荷举。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生读)
2、揣摩词句
(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呼”,“窥”
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
(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
1、触景生情
(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
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
(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
渔郎
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 现实中痛苦。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齐读一下。(4)“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六、作业:背诵《苏幕遮》 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风荷)
四、周邦彦
词到周邦彦,人称已至“集大成”的地步。而这种“集大成”,主要是指对于经历了数百年由唐五代一路发展而来的词的艺术法度的总结和深化。其成就主要是在于艺术技巧方面。如果说苏轼以诗为词,在词的表现领域、境界等方面,“指出向上一路”,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表现空间。表现出“广”的一面;而周邦彦则是从艺术技巧方面,对传统婉约词的艺术性进行了更为规范,更为深细的探索和追求。则表现为“深”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周词可以说是北宋婉约词创作的终结者,也是集大成者。周邦彦不仅是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而且对南宋词的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他既是北宋婉词的终结者,同时又是南宋词的开启者。所以他在词史上的地位,虽比不上苏轼、甚至也比不上柳永。但他在艺术技巧上对歌词内部之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进行了规范、总结和创新,并为南宋词人的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借鉴的创作程式。即以其创作为范式的“清真词风”——调美、词雅、句工,律细。在南宋词坛也最为流行,并汇聚成声势浩大的“雅词”创作潮流。
1、周邦彦生平
(1056-1121),即生于宋仁宗嘉祐八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字美成,晚年自号清真居士(“清真”即“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的意思,晋山涛语,见《世说新语•赏誉》。可见周受道家思想的深重影响),并以“顾曲”为堂名,钱塘人。少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宋史•文苑传六》)。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周二十四岁入汴都为太学生,二十八岁因向神宗皇帝进献《汴京赋》,受神宗赏识,并由诸生而被任命为太学正。周一生仕途与党争相连。这一点和苏轼经历相近。但不同的是,二人属于不同的党别,周倾向于新党。故旧党执政后,周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周遂得以重返朝庭【即绍圣四年(1097),时年周42岁】。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提举大晟府,时年周62岁。因不愿与蔡京合作,在大晟府任上仅一年左右又被逐出。周邦彦一生仕途并不顺达,曾前后十数年宦游南北各地。宣和三年(1121)去世,享年66岁。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大晟府实则时间很短,和大晟词人的创作亦有着很大的不同。王国维在其《清真先生遗事》中就说他在提举大晟府时,“不闻有所建树,集中又无一颂圣贡謏之作”。在任上,“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共曲遂繁。”(张炎《词源》卷下)【关于周邦彦生平事迹,可参读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刘扬忠《周邦彦传论》,见书122页注释19】
有《清真集》传世,又名《片玉词》,存词206首。(目前通行的周邦彦词集有:
1、《全宋词》本周邦彦词——唐圭璋辑。收词185首,断句一。
2、《清真集》二卷附补遗——吴则虞校。共收词206首,断句一。)
2、周词内容。①周邦彦的词大多写爱情和身世之感,同柳永词有很多相似之处。写爱情的词篇,有的是在酒筵歌席上的赠妓应歌之作,有的则真实地表达了对所爱女子的感情。(但和柳永此类词在情感的表达上还是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柳永一生蹭蹬,在混迹歌楼酒肆的生活中,其思想感情能与下层歌女倡妓互相拍合;而周邦彦一生仕宦相对来说还算顺利,(和苏轼、秦观等相比),当其听歌宿妓之际,固然也不乏柔情绮思,却缺少柳永与歌伎之间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感情。故张炎《词源》评其“意趣却不高远”。)
②写身世之感的词篇,在其《清真集》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内容较为广泛,举凡羁旅行役之苦,缅怀故乡之情,物是人非之叹等等,皆摄入笔底。这类词大多写于外放期间,精采之作较多。代表作有[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见书116页)地卑山近,气候潮湿,处境类似白居易贬谪“地低湿”的江州。何况年年像社燕一样,辗转飘零,无有已时,所以尽管有清圆的树阴,溅溅的春水,优美的乐曲,也无法使词人心情愉快,只能一任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乌鸢自乐,不想一切身外之事,长日沉醉酒中,躲进梦乡,以避闲愁。这种羁旅飘泊的孤独疲倦和失意无依之情,可以说代表了周邦彦此类词的情感基调。周活动于北宋末期,本身也缺乏苏轼等前中期士人那种高扬的士大夫淑世精神,故其词中主要是表现一己的痛苦失意,而缺乏闳深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鲜明地体现出末世情怀:即悲苦、悲观、失望、落寞等情绪。
③咏物也是周邦彦词的主要题材。(见书116页下)
周邦彦所作咏物词很多,有21首。同时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参见王兆鹏《论宋代咏物词的三种范型》,见书注解22)
“如果说苏、贺等人咏物词的拓展功绩主要表现在注意了物与人的融合,丰富了形象的内涵,提升了咏物词的品质;那么周邦彦咏物词的拓展功绩则主要表现在重视内容的组织,扩大了词的容量,在铺叙中融入主体的情怀。” 虽“多是个人的哀叹”,“缺乏闳深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但是,“周词将羁旅行役的悲苦大量带进咏物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咏物词的情感领域,这是值得肯定的”。(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第三章《宋代咏物词研究》,136页,中华书局)
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见书118页)④周邦彦的怀古词也写得很好,但数量极少。代表作是[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胜事谁记)。用词的形式来写金陵怀古的名作,当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周邦彦在此基础上,别开生面。全词分为三片。第一片先以发端两句撇去史实不说,然后着力总写金陵气象巍峨的山川形胜。第二片写莫愁旧迹,物是人非,更以夜景托出凄凉,读之令人生哀。第三片再写王谢故居依稀难认,而当年燕子已飞入寻常巷陌人家,千古兴亡之感因此油然而生。从全词的题旨来看,本来不过是檃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但由于浑然天成,多从景上虚说,兼以气韵沉雄,苍凉悲壮,故意蕴沉厚,较出色。
3、周词艺术特点(见书117页)
就题材来说,周邦彦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并没有超出北宋其他婉约词人的樊篱。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说得是比较中肯的。周邦彦在词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主要是在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其创作的核心就是“法度”。即追求法度,讲究规范,所谓“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这就为后学者提供了可以效法学习的门径,“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张炎《词源》)。从而开启了南宋一代词风。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1)章法结构上,章法严密而结构极富于变化。有一种“沉郁顿挫之致”。周词在情感的表达上体现出一种“沉郁顿挫之致”。即并不直接表达,任由感情一泻而下,而是欲语还休、欲说破又咽住,几经回旋,颇耐人寻味。正如陈廷焯所说:周词“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梁启超先生称这种表情法为“吞咽式”,“他们在饮恨的状态底下,情感才发泄到喉咙,又咽回肚子里去。所以音节很短促,若断若续。”(见《宋代文学思想史》125页)而这样一种情感的表现特点,主要是通过词人对慢词章法结构的处理上加以表现的。
周词章法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铺叙手法的运用上。周词长于铺叙,且富于变化,往往将顺序、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即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和空间上的我方、他方相互交错地加以表现,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曲折回环、沉郁顿挫之致,更显情韵深厚。而周邦彦对慢词章法结构所进行的大力改进,也使原先有些散漫、软弱、啴缓的慢词,朝着“整严”的方向发展。因而周词也便成了后代许多词人作词的一种范式。
如: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此词当作于元丰元祐年间,周邦彦游学汴梁,即词中所说的“京华倦客”。词中首片“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为一篇立意所在,但整片只写眼前之景物,不写羁旅淹留之故,而凄恻愤闷之情则时时隐现,无一语不吞咽出之,并不直白道破。在章法上,则表现为别前送行——过去的追忆及别后的设想——别后之景转到对过去的回想,结尾点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瑞龙吟》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2)大量用典,并善于借用、化用前人诗意诗句词句入词,并使之浑然天成。化俗为雅。(词雅)
张炎《词源》卷下:“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又:“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
尤其是多用唐人诗句入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清真词》“多用唐人诗隐括入律,浑然天成。”
这实则是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法在词中的体现。(可以看出黄庭坚诗法说对周词创作的影响。)
这和周邦彦“博涉百家之书”且长于辞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清真词》中,有一些是通篇借用唐人诗意的,如[瑞龙吟](章台路)一词化用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及其他诗人诗歌的诗意,[西河]《金陵怀古》一词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三首诗而成。这类词虽说是“旧曲新翻”,然而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却不但如出己手,而且同原作相比,具有了其独特的机杼和风姿。如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3)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周邦彦是一位“妙解音律”的人。以“顾曲”自命其堂,即可见出他对音乐的爱好和自负。(三国时周瑜妙解音乐,时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在此即俨以知音的周瑜自比。)《宋史》本传载:“(周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可以说,周邦彦在词的音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善于创调,工于持律。新创制了为数不少的自度曲(约五十多首),并进一步提高词的雅化和格律化。他所创的词调,“音韵清蔚”,与柳永的市井新声自有雅俗之殊。同时遣词用韵皆有法度,并严守四声。周是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人,作调严分平、上、去、入,用法精密。成为南宋词人创作的典范。清人就谈到:“词守四声,滥觞南宋。在北宋并无宋四声之说。”(蔡嵩云《柯亭词论》,唐寺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版。)可以看出,周对“法度”的追求。
其次,周词追求音律和谐,并注重词调和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另外,周词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
(4)开创了一种“富艳”、“典丽”的语言风格。
4、周邦彦词的地位和影响。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尽于此矣。” 沈义父《乐府指迷》:“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字面。”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所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陈洵《海绡说词》:“词至清真,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其妙处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沉厚,且一篇有一篇之旨。”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王国维是第一位对周邦彦作全面研究的学者。但他早年对周词的印象很坏,说“美成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明确表示“不喜美成”,甚至将清真词目为“倡伎”,“当不得一个‘贞’字”。后经过反复研读,看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后写《清真先生遗事》中竟给予极高的评价。前后判若两人。)
5、关于大晟词人。
北宋后期词坛上出现了一个所谓“大晟词派”。其得名来自于北宋后期出现的音乐机构“大晟府”。“大晟府”是徽宗所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创建于崇宁四年(1105)。周邦彦是政和六年(1116)提举大晟府的。但任职不到两年,即遭贬外放。在他前后为大晟府制撰者的,尚有万俟咏、晁端礼等人,故称之为大晟词派。该派词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多“雪月风花”、“脂粉才情”之类的侧艳之作;一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应制之作。在艺术上向周学习,追求声律,追求雅化。这样一种词风,在某种程度上,正适应了北宋后期征歌选舞、穷奢极侈的上层社会生活的需要。客观上反映了亡国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不景气景象。后人曾感叹道:“观欧、晏词,知是庆历、嘉祐间人语。观周美成词,其为宣和、靖康也无疑矣。声音之为世道邪?世道之为声音耶?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矣。悲夫!„„”。但就周邦彦而言,他并不算真正的大晟词人,而且他的词中“无一颂圣贡谀之作”,这是有别于大晟词人的创作,同时也是应予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