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把握古今词义的区别。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联系和区别,学会准确运用词语。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理解和正确运用汉语语言,了解汉语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更好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现象。
一、课前热身导入
1.请学生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2.通过以上文本的翻译,你认为古今汉语词义是否完全一致?
3.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从字的意义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意义有所不同。
二、明确学习内容
1.师:从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要想得心应手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首先要准确理解词义。这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内容: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2.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画出今天内容的简单思维导图。
3.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绘制展示。
4.集体讨论、补充、修改,明确内容思维图。
三、具体示例分析
结合思维导图,分析教材前部分的例子,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板块的例子,探究、理解、分析、总结之后,分别派代表讲解有关内容,其他组员可作适当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并总结。
附:典型示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缩小
◎词义发生转移或强弱化
◎感情色彩变化
四、分组自主探究
把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收集整理古今词义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例子。
其中第一组负责一词多义板块,第二组负责古今异义板块,第三组负责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板块。先自主收集整理,再分组讨论探究,最后小组长归纳总结,分别派代表展示有关内容,其他组员可作适当补充。课后把结果形成文本和学习心得,分享到班级学习园地里。
1.根据思维导图,第一组自主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或找出所学课文或所知的一词多义的词。
2.根据思维导图,第二组自主阅读《醉翁亭记》,收集整理古今异义的词,或整理出所知道的重要的古今异义词。
3.根据思维导图,第三组负责收集语文学习活动中最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词(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五、成果展示分享
第一组成果:《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阶段一些重点字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1.鄙本义: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引申义: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毕本义:①田猎用的长柄网引申义:②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③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3.薄本义:①蔓延生长的草丛引申义:②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③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④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4.策本义: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引申义: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5.长cháng本义:①两点距离大,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引申义:②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zhǎng:本义:⑤年长引申义:⑥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⑦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6.故人为结束老人的生命(本义已消失)引申义: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7.诚本义:①诚实真诚引申义:②诚心(帝感其诚)③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观本义:①看(予观夫巴陵胜状)②引申义: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9.当本义:①被高大土墩遮挡引申义:②承当,承受(当之无愧)③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④将要(今当远离)⑤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⑥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⑦抵挡(“锐不可当”)
10.道本义: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引申义:②道义(引申义)(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1.发fā本义:①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引申义:②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à,本义: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固使护甲牢不可破(本义已消失)引申义: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第二组成果展示: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词义发生转移)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词义发生转移)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词义发生转移)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词义发生转移)
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词义发生转移)
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词义发生转移)
7.野芳发而幽香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词义发生转移)
8.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词义发生转移)
9.晦明变化者晦:古义:阴暗今义:晦气,倒霉(感情色彩变化)
10.佳木秀而繁阴秀:古义:茂盛繁茂今义:美丽(词义发生转移)
11.射者中弈者胜射: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词义发生转移)
其他的一些重要的古今异义词语。如:
1.卑鄙(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常用作谦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博学(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又例如: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
3.从而(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非常(词性发生转移)
今义:很,大(副词)古义:①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不同寻常的`(形容词)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5.风流(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乖(感情色彩变化)
今义:形容人听话乖巧。古义:偏执,不驯顺,贬义词(行为偏僻性乖张《林黛玉进贾府》)
7.绝境(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8.可以(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能够古义:可,可以;以,凭,靠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9.妻子(词义缩小)
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10.学者(词义缩小)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11.所以(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作文(词义发生转移)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第三组成果展示: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而误用。
1.望其项背:还可以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词一般多用为否定意义的句子,如“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非……所能望其项背”。常误解成赶不上或比不上。
2.叹为观止:好到了极点,常误当贬义词用。
3.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但总被写成“昨日黄花”。
4.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常被误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
5.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误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
6.焉:不能一味地当做句末语气助词来翻译,有时可能是兼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7.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不能画蛇添足,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
在后面加个“归来”。
8.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9.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不能误解
成违犯不改正。
10.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
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不能误解成能歌善舞,表演水平高。
11.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12.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
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也不能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13.阑珊:共有五种含义。一是表示“衰减、消沉”,如“诗兴渐阑珊”“意兴
阑珊”,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诗兴了,兴致不高了。二是形容灯光“暗淡、零落”,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不能将“阑珊”解释为: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14.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不能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15.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厅堂,步入内室。后来人们比喻为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终至高深境界。其主语应当是人而不应该是物,也不能将“登堂入室”当作很具体的一种动作,从而误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教案】相关文章:
1.区别1和许多的教案与反思
2.关于致辞、演讲和讲话的区别和联系
3.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教案设计
5.教学设计和教案以及课件有哪些区别
6.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7.黄瓜和丝瓜的区别教案
8.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9.工作汇报与工作总结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篇:《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一定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不同的方面。语言的三要素中(语音、词汇、语法),词汇的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词义的范围来看,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其次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也会转变,另外古今词义也有轻重的不同,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看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相对照,今义大于古义,(外延扩大)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睡:《说文》:“睡,坐寐也。”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今义扩大了:坐着睡,躺下睡,白天睡,黑夜睡。
词义扩大在词汇史上是常见的现象,再如《木兰诗》末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雌、雄”两字在这儿指走兽,但二字从“隹”表义,本义是指鸟之雌雄,后扩大为兼指兽类了。
再如“江、河”两词在古代汉语词汇史上一开始是专用名词,特指长江、黄河,现在变成通用名词了。古代汉语河流的通用名词是“水”,有淮水、汉水、江水、河水等称呼。
二、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外延缩小)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此“粪”字的理解,连有名的学者也出现错误。2002年《收获》杂志第4期上有一篇题为《美好的中文》的谈话录音,是复旦大学的章培恒教授和作 家陈村的一段谈话,其中,陈村在谈到《论语》当中这个“粪”字时,他的理解就和大家一样,认为是农田里常施的肥料,粪便。
《说文》:“粪,弃除也。”段玉裁注:“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今义之别也。”
《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如是得两手奉箕,恭也,谓初执而往时也);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谓扫时也,以袂拥帚之前,扫而却行之);以箕自向而扱之(扱读曰吸,谓收粪时也,箕去弃物以向尊者则不恭)。
《论语》中的这个“粪土”是指泥墙年久风化后掉下的土屑。粪:除秽(V.)→所除之秽(N.)→粪便
再如: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黑金(铁)、赤金(铜)、青金(铅)。现在只指黄金、白金。
丈人,古代指长辈、老者,现在就指岳父。
三、词义转移
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但新旧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应该属于同一个上位语义场。
我们举一个古今词义转移的典型例子:走。
“走”字在古代,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跑”字,古时“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故有“飞禽走兽”、“飞鹰走犬”等成语。古代还流传有“走马观花”的故事,说有一个跛足者去相亲,为掩饰自己的残疾而乘马从女子面前跑过去;而女子是兔唇,手持一朵鲜花放在鼻子下掩盖着,结果双方的生理缺陷都没有被对方发现。
今人用现代汉语理解成语“走马观花”,难免出错。如1997年《当代》杂志第2期上有铁凝的《疾步热岛》:“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
《现代汉语词典》“走”字第二义项即为“跑”,举例是“奔走相告”,成语“走马观花”的“走”字正是此义,这些都是古语的留存。现在我们所讲的“走”,词义发生了转移。
再如: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词义正好相反。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由“之徒”构成的成语都含贬义,如“亡命之徒”、“不法之徒”等,不能说“守法之徒”。受此影响,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这篇文章中以今律古,认为古人用“之徒”时也有贬义,他说:“对宋玉首先提出了严正批评的应该数司马迁。这位对封建秩序不大买账的大历史家,他在《屈原列传》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请细细玩味这几句话吧。司马迁对宋玉、唐勒辈称为‘之徒’,首先就表示了有些鄙屑的意思。”
这里郭沫若先生犯了一个语言学的错误,他不知“之徒”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既可用于坏人,也可用于君子以至于圣人。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谦,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显而易见,司马迁不可能对古代文化的圣人周公、召公及姜太公这类伟人表示鄙屑。
“徒”在古汉语中用作名词指人时是“徒党”的意思。⑴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徒。” ⑵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⑶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也可引申为徒弟、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直到宋代,“之徒”仍然是中性的。但现代汉语中,它带有贬义色彩。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方式也有多种:
⑴由古代的中性、褒义色彩变为现代的贬义,如“爪牙”在唐宋前一直是褒赞之词,指“勇猛的得力帮手”,近现代汉语变为贬义。
再如“横行”,古义指“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⑵由古代的贬义色彩变为现代的中性、褒义,如“锻炼”一词本指“酷吏拼命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用于体育而成为褒义词。
第三篇: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
感情色彩
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杂技表演的女艺人,是中性词。而在现代,“妓”常常带有贬义的色彩,指卖淫女。
最后,古代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古汉语中的“走”,古义可以作动词意为“跑,逃跑”,也可以作名词意为“被驱使的人”,而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的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而“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假”字,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很细微,相当容易造成误解。词义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
参考文献:《古代汉语》 郭锡良等
《古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王力等
第四篇: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江、河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意义范围扩大。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
之形。“皮是剥皮,引申为兽皮,带毛,去毛称之革。”“皮之不存,毛之将焉附”《左传》《公羊传·宣十三年》“皮不蠹”注:“皮,裘也。”这里皮是经过加土制作的裘皮衣服,但也带毛。《周礼·天官·掌皮》“掌秩欠皮,冬
革。”至于人的皮,古代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是不能改成“皮”字,现在“皮”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去毛也称作“皮”“皮鞋”“皮夹克”“皮带”。而人的肤也称作皮,如“植皮”“手擦破了点皮”。
醒《说文》“醒,醉解也。”以字的结构上分析,它同醉都从“酉”,酒坛状,从“酉”的字都与酒有关。《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左传·僖二十三年》“(齐)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到了唐代,醒的词义就扩大,睡眠状态结束也称作“醒”“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韩愈诗)“鸡声催欲曙,蟾景照初醒”(元稹诗)
脸,是后起字,(《说文》中无),中古广泛使用《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可见“脸”仅仅指的是颧骨部分。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脸”是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常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红脸桃花色”(陈后主词)古代面和脸区分很清楚,“匀面泪脸珠融”(欧阳修《凤楼春》)现在“脸”“面”,同义词。
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睡,《说文》:“睡,坐寐也”“孝公见卫鞅,语事良文,孝公时时睡,弗听”《商君书》“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词义的缩小 在先秦泠指金属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把银注为“白金”“铜”注为赤金,“铁”注为黑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金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甲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出现“金”“铜”但没有“铁、银”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予木属,试诸土 1 壤。”郭沫若说:“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到了铁、锡、银了现后“金”逐渐专指黄金了。《史记·文常本记》“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个“金”的词义就缩小了。现在也只在“金属”“五金”“金工”这些词中保存着古义的痕迹。
瓦:现代主要指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罐”“瓦盆”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瓦是上古的一种纺锤。《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锅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陶器”
亲戚:古义比现在意义宽,除了称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外,还可以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国策秦策》“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是指苏秦在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侧目而视,他的嫂子跪地上问他请罪。亲戚指的是妻子嫂子。现在谁要把父母妻嫂称作亲戚一定要被讥笑。
爱:古两意:
一、亲爱、疼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这是古今一致的。
二、爱惜
吝啬。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分吝啬如然后遭致巨大的浪费)《孟子·果志王上》“吾何爱一半?”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现在吝啬义已消失。除:“古而总,一宫殿台除”
《世说新语》“听事前除,雪后犹温”
二意义除去,引中为除旧生新、除夕、岁除,指一年最后一天,当除旧生新意义有联系现在主要是“除去”台阶和“除去”的其它引申义都不存在了。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固陵互堀穴而处焉。” 秦汉以后,帝王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雍和宫”
现在除了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少年宫”“文化宫” 3.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新旧义间有一定的联系。
坟:上古指大的土堆或河堤。
《楚辞·九章·夜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河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后来墓上堆土,就把土堆称作坟。《史记·文帝记》“不治坟,欲为省。” 《说文》“坟,墓也。” 替:在先秦指废弃,衰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废弃孟明的职务。
替:代替是后起的意思,《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汤:本义是指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九歌·云中君》“洛
汤兮沐芳”
汤今义是菜汤、米汤“赴汤蹈火”还保留着古义 色:古代“色”相当于今天的脸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 《战国策·赵策》“赵后之色少解。”
《史记·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都指脸上的气色,神情。
“颜色”和“形容”都是联合词。《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后来颜色指色彩,或而指脸色,相当古代的“色”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犯:敌人胆敢来犯,就消灭它。(贬义)而在古代是个中性词
《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说我郑国的队伍如先进攻陈国队伍,陈国军队必然会溃逃。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说他是有力的助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到了后来爪牙引申指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就变成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爪和牙,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帮凶。”
谤:《新华字典》“恶意地攻击别人”(贬义)
古代中性,批评议论,多是下级臣民对上级,往往不是对面,而是在背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普通百性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 3 君有错误就进行批评)
《史记·夏本记》“女无面庾,退而谤予。”(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批评指责我。)
《朝国策·齐策》“能谤议与高朝,闻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面刺”“上书谏”并列,可见不是恶意造谣中份。
(二)词义基本无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古代是词,现代往往是一个词素。
如:巩,现在汉语有两个意义,一指姓氏,一指“巩固”,后一个意义属于词素义,不能单独使用,只用来构词,“巩固”“巩膜”然而在古代它是一个词,可单独使用。
《诗经·大雅·瞻仰》“藐藐昊天,无不克巩”这里“巩”是“巩固” 济:在古代是常用词。①渡河;同舟共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成功:无济于事,使成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3、帮助
救济
接济
李白诗:“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帮助别人并非为自己获得好处,处于也俗之中使人不猜嫌自己。)
我们说古今词义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上述词义已体现了这两方面,有些出版物就注意从古今词义的联系上来注释古书,《左传》记载一件事,楚武王侵犯随国,派一个使臣前去随国淡判,而把楚军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等待随国的答复,下边有这样一句话,“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什么意思,是关键词,“董”是主持、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这种适当联系现代汉语词素义来说明汉古语词义,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从事这种工作要慎重,要多查字典,不能凭印象出发。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另出现了口语形式,而原来的词作为一个构词部分,继续保持着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奉”,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捧”,“捧”是一个词“奉”虚化变成一个表敬词素,可构成“奉还”“奉送”“奉告”“奉劝”等“饮”在广东话里还用,在普通话里被喝代替,但“饮水站”“饮水处”“饮水思源”却不能换成喝。“惧”相应的口语词是“怕”,在先秦没有“怕”这个词它是后来产生的。唐韩愈已用“怕”字:“鬼神怕嘲咏”(《双鸟诗》),现在“惧”成为一个重要的词素,恐惧,畏惧,疑惧,惧内等,都不能改成“怕”字。从构词能力来说,有这种情况,古汉语流传下来由词变成词素的,其构词能力很强,而相关的 4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最后谈谈社会的发展对词义的影响,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敏感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赋予许多新的意义。我们研究词汇就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而要联系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情况进行考察,如寺庙在先秦的意义与东汉以后就不同百姓一词先秦也不同于西汉(“百官族姓”)秦汉指的布和唐所织的布就不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居我上”然而乘马车例外“左”的尊贵。
第五篇: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
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生相怜,死相捐。”古语中“可怜”常有“可爱”义,如《孔雀东南飞》诗:“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有时表“可惜”义,如韩愈诗《赠崔之》:“可怜无补费精神。”有时表“可羡”义,如白居易《长恨歌》:“可怜光采生门户。”有时表“可怪”义,如陆游《平水》:“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现代“怜”的通用义是怜悯、哀怜。
勤——古代的通用义是“辛苦”、“辛劳”。《说文》:“勤,劳也。”“劳,剧也。”段玉裁注:“剧,用力甚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句中前面用“劳”,后面用“勤”,词义相同。“勤”的现代通用义则是工作努力,不偷懒,不懈怠。
穷——古代义为“极”、“尽”、“到尽头”。《说文》:“穷,极也。”《荀子·富国》:“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杨倞注:“穷,极也。”《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张湛注:“穷,尽也。”“穷”也指生活极端困难,《战国策·赵策》:“振困穷,补不足。”特指仕途不通、不得显贵,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这个意义上,“穷”的反义词是“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现代“穷”的通用义“缺少钱财”,古代用“贫”表示,“贫”的反面是“富”。
狱——上古指案件、官司、诉讼,与现代所指的“监牢”不同。《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代有“断狱”之说,意即“断案”、“听讼”。
逐——上古的基本意义是追赶、追捕、追击,与“追”同义。《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由此义又引申出“放逐”、“流放”之义,如《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又引申出“驱逐”、“驱赶”之义,如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义是现代通用义,与“追”不同。
淫——古代的常用义是“过分”、“过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又指长期下雨,《尔雅》:“久雨谓之淫。”又指奢侈浪费,《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又指生活放纵,《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特指男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尔雅》:“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意义是“淫”的现代通用义。
写——上古的常用义是“铸刻”、“镕铸”。《国语·越语下》:“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由此义发展出“摹仿”、“摹拟”之义,以及“描绘”、“描画”之义,“抄写”、“誊写”之义,等等。“写”在现代表“书写”义,此义古代用“书”表示。
塘——上古表“堤防”、“堤坝”之义,一直沿用到中古,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池塘”指水池岸上。现代“塘”表“水塘”之义,与古代不同。
售——古代是“把东西卖出去”的意思,不同于今义所表之“卖”。《广韵》:“售,卖物出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而不售”是“出卖却卖不掉”的意思。
乳——上古指“生殖”,《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是动词。又指生产后
处于哺乳期的动物,如“乳虎”、“乳彘”、“乳狗”指处于哺乳阶段的母虎、母猪、母狗。又指“乳房”、“乳汁”,此义是现代常用义。
去——古义是“离开”,如《诗经·魏风·硕鼠》的“逝将去女”,意即“我发誓要离开你”。“去世”即“永远离开人世”。现代“去”表“到„„去”之义,与古代“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快——上古义为“高兴”、“喜悦”,《说文》:“快,喜也。”《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由此义发展出“畅快”、“舒畅”之义,如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大约中古时期,“快”表“迅速”、“速度快”之义,《正字通》:“快,俗谓急捷曰快。”这也是现代“快”的通用义。
布——上古专指麻布、葛布。《说文》:“布,枲织也。”(“枲”是不结子的大麻,泛指麻)后来,棉织品也叫“布”。古代的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葛布衣服,因此,“布衣”代指平民。现代“布”的词义更广,连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织物或膜,也统称“布”,如:塑料布、石棉布、尼龙布,等等。
伪——上古是“人为的”之义。段玉裁说:“盖字涉于作为则曰伪。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伪”。’是也。”《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引申出“虚假”、“欺诈”、“假装”之义,此义为今之通用义。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夫,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又泛指所有男人,包括刚生的男孩,《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
亲戚——古代词义范围广,包括父母、兄弟以及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所涉及到的人。例如,《大戴礼·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亲戚”指父母。《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指所有亲人。现代“亲戚”不包含父母兄弟等家人。
牺牲——古代指牛、羊、豕等祭品,《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祭神之物。”现代指为正义事业或因公而献身。
烈士——古代一般指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代则指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经济——古代指“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今义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便宜——古义为“方便适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便”读biàn),如《史记·汲黯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民。”今义指商品的价格低廉(“便”读piá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