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背景
【教案背景】
2011年9月,我校迁入新校区,教学设备先进,教室皆配备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每间教室都联网,教师在课堂上即可利用互联网实施教学。
公元2012年2月7日即农历正月十六,是开学第一天。开学前夕正月十五晚,笔者所在市市区举办了大型焰火晚会,各种焰火花灯百花齐放,晚会现场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新年刚过,学生返校,尚且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如何让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自然入境,进入学习的情景中呢?鉴于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这首《青玉案﹒元夕》作为新学期第一课,既可以烟火晚会入情,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高二《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教学课题】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青玉案﹒元夕》。【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高二上学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对于选修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教师施教的自由度较大,只要能够入情入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千古名句,学生自是不陌生。但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意,更鲜有学生知道辛弃疾“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体会这一情感的复杂性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师: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二、释题
① 青玉案,词牌名 ② 元夕,题目。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互联网查询,查找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 三、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四、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思考: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③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思考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人所寻找的“那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辛弃疾生平遭遇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①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②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这个人正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明确: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3、四读诗歌,品味手法
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背景渲染来塑造“那人”的形象的?
明确:对“那人”的形象,词人是把她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连用两层比衬的手法来塑造的。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衬托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五、五读诗歌,总结全诗 六、拓展思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你认为自己处在哪一种境界?这对你的人生有何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教 学反思】
互联网的使用,方便了营造情景。语文诗词教学对营造情景要求较高,唯有入情入境,诗歌的情味才能得以体现,学生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当然,仅仅进入情境,若没有抓得住的真切感受,那也是无效的课,学生要能在入情入境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学习收获,那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情景营造,美读入情,研读悟情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让学生在体悟诗歌情感之外,也能掌握研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堂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当然,也有如下不足之处,有待以后改进:
1、开头导入元宵之夜的时间太长,使得后面鉴赏的时间稍嫌紧张。
2、最后的拓展阅读问题提得有点空洞,学生只是泛泛而谈,而无精彩的发言。若能将问题细化,涉及中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有实质内容。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09-10-18
青玉案 • 元夕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探究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 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 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演示文稿1)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2、问题设计
(一)初读
⑪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演示文稿2)
⑫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⑬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⑭“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演示文稿3),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④ “东风夜放花千树” 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
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⑤ “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
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演示文稿4)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
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
⑮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⑯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演示文稿5)
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 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⑰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
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⑱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⑲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照应开头提问,进一步探究词的深层含义)(演示文稿6)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四)拓展延读
⑳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演示文稿7)
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师明确。
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国维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把这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即经过艰苦奋斗,目标终于达到。这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⑴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演示文稿8)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⑵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做学问与这三境有何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
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破。
四、课堂总结
1、回顾这堂课的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整体把握)(演示文稿9)
寻
→
那人
→
„„(想象)
↓
↓
↓
渲染
理想化身(辛弃疾)
联想启示
铺排
治学三境(王国维)
反衬
2、背诵课文,总结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五、对比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六、布置作业(演示文稿10)
1、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3、两题选作其一。
①将课堂讨论题“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写成文章,题目自拟。
②读其书,诵其词,想见其为人,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的爱国心和爱国词给了你怎样的精神感召、情感熏陶和人生启示?请以“我心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上片:热闹狂欢之所(倾城狂欢)——现实写照(世人)
下片:灯火阑珊之处(独守寂寞)——自我写照(词人)
附:教学小结:
本篇课文有两点学生不好理解:一是“那人”形象所寄寓的深层含义;二是该词形象之外所给人的联想和启示。前者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要善于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分析,从而领悟词作深层含义,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后者,要象新课标所提倡的那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领会词作给人的联想和启示。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前细致分工,帮助学生完成合作与探究的任务,同时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结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联系实际谈学习的体会,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品位。通过课堂教学的努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当然,如何大胆取舍和拓展,给学生更多的读、议的机会,还是本课应该进一步做足的深功夫。
附;相关知识链接:
壮志未酬 情归何处
──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花灯无数好像忽来的一夜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煞是绚丽璀璨!天空散落下点点如星星般的烟火,随风飘落。繁华似景的街道上飞驰着来来往往雕饰华美的车马,美妙欢快的乐曲如凤鸟相鸣不绝于耳,就连夜空那一轮明月都仿佛随之翩然起舞,整个夜晚人们都在舞弄着鱼龙形的元夕灯戏。好一派流光溢彩、欢歌燕舞的热闹场面!我悠然步行在十里长街上,怀想着我那梦萦于心的情人。可别离已久的她在何处?只看到那插戴着蛾儿般、雪柳般或黄金缀满头饰的女子,千娇百媚、笑语盈盈地从我眼前飞速来去。我依然在拥挤的人群中千百次苦苦寻找,无助地踽踽独行在繁华闹市中。不经意中转过头去,却发现原来她正在灯火阑珊处。真的是她吗?我不敢相信,但愿吧„„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前后期的分水岭,但我认为它更似一个寂寞潦倒英雄悲情迟暮之际所吟唱的徘徊与憧憬的哀歌。词的上阙写在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之夜,眼前所见的是许许多多的花灯,好像一夜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然踽踽独行的他却无心观灯,流露出的却是吹落满天星雨的感伤。香车宝马、凤鸣乐奏、悠转月光、鱼龙舞灯„„尽收作者的笔端,一派繁华喧闹的盛世之欢。然而眼前的浮光掠影,磨去的却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情壮志,存留作者内心的只能是“蛾眉曾有人妒”(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怀才不遇的愤懑,即使是繁华盛景也只如转眼即逝的零落“花千树”。下阙由状物转入到写人,将英雄豪情转化为儿女柔情。看似追寻梦中的“她”,其实则是追寻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这与《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如出一辙。千百度的寻找暗喻着词人人生的几起几落,早年的激情及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让他甘心为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献计献策,而这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淡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就流露出他的消极情绪和满腹牢骚。在被弹赅退隐后,词人似乎也厌倦了政治,表面上过着一种陶渊明式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然而现实使他不甘寂寞,所以才“众里寻他”,他曾一度聘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官,似乎不经意中竟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词中的“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满怀抱国之志的勇士,一个寄情田园与世相忘的文人,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实实在在体现在辛弃疾的身上。政治上的孤危无望和理想化的救国之情铸就了一个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历代文人的宿命一样,辛弃疾的政治抱负终究化成泡影,于无声息中融入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这正是: 戎马征战几时休,抱国志,何以酬?大漠征蓬随风起,烽烟万丈,金戈挥舞,沙场忠骨留。柔情儿女载不动,人生起落许多愁。是非成败终成空,英雄迟暮,空吟白首,惆怅付水流!
第二篇:教案背景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职高一年级
2、学科:就业指导
3、课时:15分钟
4、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明确什么是职业生涯阶段目标?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设计? 教学课题
本课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为将来择业奠定基础。说教材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明确阶段目标的三特点和四要素 ②能力目标:自己动手进行阶段目标设计
③情感目标:通过阶段目标设计,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规划个人职业生涯阶段目标 ②教学难点: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设计的具体操作 教法与学法
1、现在提倡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自主学习能够享受成功的愉悦,提高自主能力。
2、学法指导
A看:看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 B听:听讲解,从中获取基本知识 C想:思考并讨论今后的打算
D写:通过思考并讨论,写出自己的职业和学业生涯规划
教学过程
(一)导言
理想是一朵待放的花蕾,但它与世间的百花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花期,它需要拥有它的人用真心守护它,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理想之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哪怕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我们还有理想!(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引用音频直观又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
1、老师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职业目标设计与分解目标并实施?进行职业目标阶段设计的特点和要素是什么?然后解答。
2、出示案例《一个17岁少年的职业生涯路线图》
(说明)这一环节要简洁明了一些,不必作过多阐述,让学生从案例中直观体会。
(三)进入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做好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设计?
一、老师做理论分析指导
阶段目标的三个特点
1、必须“跳一跳”-----为之努力,不是轻而易举能达到。
2、“够得到”—可望可及,不脱离自身条件,不脱离社会现实;
3、“很具体”—在哪几个方面做出哪些具体的努力。
阶段目标的四个要素
1、“是什么”-----具体的职位,技术等级。
2、“何时”—什么时间达到。
3、“内涵”—从业者素质。
4、“机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学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阶段目标
作为一名高一在校学生,要想准确地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的确很难。原因很多:如年龄小,思维不够成熟,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人生阅历浅等,但在老师的指导,具体案例的示范下,做一个轮廓式的设计方案,还是能够成功的。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时解答、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展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指名朗读和投影显示
(说明)通过规划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设计,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社会,了解各行各业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和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了解各类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的变化,可以不断细化你的设计方案,使他更加明确,更加切实可行。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了解职业生涯阶段目标的相关知识及自我设计,重点是学习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阶段目标。从个人设计的方案看,大部分同学目标明确,积极上进,生涯阶段目标设计得比较成功。
第三篇:教案背景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制作生字卡片。
二、教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除了长大以后刻苦钻研以外,跟从小就爱好天文是分不开的。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2个生字及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北斗星等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后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讲述了汉朝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细心观察天文现象的故事。小时候张衡在院子里数星星,发现了星星的一些运行规律;说明张衡认真钻研,长大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在小张衡天真烂漫的求知故事里,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成才之理:成年的成就与童年的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会认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写本课的2个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北极星等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的张衡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生字较多,如果采用部件组合法进行识字,学生会感到很乏味。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字卡,两人一个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这样不但节省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了学习有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百度搜索张衡的头像和资料及地动仪和各种星座图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北极星等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产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欲望。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你们想为大家唱一首歌吗?《数星星》,小星星真美呀!你们数过星星吗?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一位数星星的孩子,齐读课题:数星星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师范读课文,听准生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本课的自然段。3.学生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及时进行评价。
4.学生小声地读课文,并画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每个生字读三遍。
(三)学习生字。
1.同桌为一个小组互相认识生字,可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也可以组词,也可以造句。
2.师任意说生字,学生们从字卡中找出生字,比一比谁找的快。3.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师以过电影的形式转动生字,让学生快速地读出来。)4.出示词语
钻研 珍珠 睡眠 汉朝 著名 忙乱 仔细 同甘共苦 学生齐读词语后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
5.指导书写“珍、乱”,写字前我们要注意什么?(一看二想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学生先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师范写,学生仿写。
(四)再读课文。
分角色读课文,说说课文中主要是谁的故事?课件出示张衡像和简介。[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a7bd34fdc8d376eeaeaa318c.htm师介绍地动仪。[百度百科] http://?w=)
六、教学反思:《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给了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由备课前的紧张,到上课时的平静,到课后的不断沉思,真可谓是我教学成长的又一个阶梯。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但学生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并会书写了本课要掌握的两个生字,而且学生们能熟练地读课文,并认识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转动规律。可见课前我做的
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把这节课上好,我不断地研读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四种不同形式的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生字的巩固。在识字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识字,首先让学生借助字卡两人一组自主识字,这一处我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们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很好。接着我读生字,学生们开始举出相应的字,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中,对生字有了更深的认识,紧接着靠字卡转动来认识生字,在词语中认识生字,回文识字。在突破教学难点上,利用星座图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本人性格急躁,所以课上的较快,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没有准确把握时间这个度。二是在放映时出现了失误,在北斗七星图中,图与图之间连接不上,但我还是及时改正了错误,使学生看到了我要展示给他们的星座,具有一定的审美观。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之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课上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性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更能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二是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电脑方面的知识,及时给自己充充电,使我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学校: 姓名:穆玉红 职称: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我的博客:http://edu.sy.jl.cn/blog/u/myh7866/index.html
本人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断地向老师请教。我深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哪怕是一个字的笔顺,我们都不允许出现错误,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百度搜索丰富了我的教学生活,我在课余时间听一些名师的课,使我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在网络上进行国培学习更是使我受益非浅。互联网给我的生活打开了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门,今后我还要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带领我的学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四篇:教案背景
一、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5.(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一、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思路。
二、绘春的五幅画面,每幅画集中描绘春天的一景一物。春草图,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象;春花图,写春花竞放的景象;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春雨图,描绘了雨中特有的美景;迎春图,写人勤春早。每幅图中围绕中心景物,又以此种方法扩展开去旁及他物,钩连映衬,借他物的烘托渲染,使画面春色更浓春意更浓。如春草图写儿童嬉戏,春花图中写蜂蝶及联想秋天的果实等等。
三、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写春天景物特征,用语非常准确。比如写春草,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绵的”“偷偷的”“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及特征。文中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此外,文中还运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体会。这是一篇优美散文,适合朗读,读起来朗朗上口,应充分运用朗读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如“散在草丛里”“应和”等等。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诵读中品味其优美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推敲“闹”“逼”等字眼为什么用得好,写春景的生动语句如何为课文增色等等。课文练习四要求全文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达到要求;可让学生当堂背诵一部分。
二、举一反三,抓住重点语段细细品味。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小,阅读时
比较粗疏,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钻研不深。教师可选重点段落作较细的讲解示范,比如选五幅画中的其中一幅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笔细绘的地方,突出“细”与“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依着教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己动脑、动手,积极思考体会,完成其他几幅画面的阅读。也可先让学生自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面自读,互相交流中,老师再作示范。
三、结合课文,说明怎样观察和如何有层次地写景。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前,应在本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并且有层次地组织安排在一篇文章之中的,这样写景的知识与作者的体验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感觉空洞;并且阅读与写作也在这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学写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2.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3.(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4.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5.(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6.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7.(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8.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9.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10.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11.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12.(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13.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14.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15.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16.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17.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18.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2)“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3)“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4)(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5)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6)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7)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8)布置作业(9)积累词语。(10)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
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六、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青州市
学校:何官镇口埠初中
姓名:
杜巧玲
职称: 中学二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口埠初中
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老师,工作以来,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担任初一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未来路漫漫,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第五篇:教案背景
《水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三年科学上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表面张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实验器材、实验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②、具备基本的信息搜索技能
③、有固定的合作小组,选举组织能力好的同学担任组长的职务。
二、教学课题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该教学课题正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水作为对象,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将学生脑海中零星的观察记忆提升到对水的内涵属性层次——表面张力上,进而到对其他液体的表面张力的研究比较。在有趣的实验和细致的观察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自主实验解决问题。
1、通过比较“一枚硬币上能承载几滴水滴”的猜想和具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用科学实践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自发引出课题。
2、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所研究的“问题”由简单概念型转变为实践应用型,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并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为每个小组提供电脑和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根据自己搜索到的数据和实验分析素材,让学生制作幻灯片将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以报告会的形式和同学分享。
三、学习者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为我校综合实践课校本教研教材,适用于初二年级学生学习。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到百度搜索引擎上搜索信息的能力,虽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成熟,但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求得赞许的需求。我们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1、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
3、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其他因素。教学难点:
1、液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解释;
2、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为什么回形针浮在水面上的问题;
3、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自己搜索、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
教学之前,我用百度在网络上搜索《液体表面张力》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水黾的视频,引课时放给学生观看,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液体表面张力比较突出的比如绿叶上的水滴的图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层合作法、操作实践法、发现学习法、兴趣激励法
1、每个小组有4位同学组成,都有各自的分工(一个组长、一个记录员、一个实验操作员、一个网络搜索员)。
2、抛出问题、提供材料,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教学准备:
分组:透明塑料杯2个,1盒回形针,硬币1枚,滴管一个 教师:记录表6份,实物投影仪一台。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视频导入】前几天,老师在公园里看到有一种动作很灵巧的昆虫在水面上跳舞,非常好玩。它利用多毛的长腿,在水中制造出螺旋状的旋涡,借助旋涡的推动力,在水面上行走而脚却不湿。(播放水黾的视频)有没有同学也看到过那种昆虫呢?[有同学讲就请学生来说。]
原来这种昆虫叫做水黾。又叫水蜘蛛。它的高明之处是,既不会划破水面,也不会浸湿自己的腿。
【百度百科】水黾http://baike.baidu.com/view/65837.htm?fr=ala0
水黾是如何练就如此水上绝技的呢?其实,它能在水面上自由行走除了和它自身的生理功能有关,还跟水的表面张力有很大的关联。
【板
书】液体表面张力
咱们班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滴和水滴之间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团结呢?
(出示一角硬币)提问:如果我们在硬币上滴水,我们来 猜一猜:一角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
做一做:将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角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注意:
1、硬币放在桌上要放平,不要碰撞课桌。
2、吸管底端离硬币近一些,慢慢的滴,要滴在中间。
3、当滴下去的水漫出来的时候,现在的滴数,减去1就是硬币所能容纳的水滴数。
4、实验结束后,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水在硬币表面的形状,画在实验报告单上,并和自己的猜测作比较。
5、小组讨论:为什么小小的硬币,却能容纳那么多的水?
【学生活动】各小组开始做实验,记录员负责记录。遇到问题由网络搜索员到百度网站上搜索相关疑问。
【教师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还可以拍下几个小组的实验过程照片,并提醒每组的记录员完成记录表中第一个实验的填写。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滴的滴数都比我们原先猜的要多很多,看来,猜测和事实是不同的,猜测不一定正确,我们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投影仪展示:一枚装满水的硬币)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
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为什么水鼓成这样也没有流出来呢?
【学生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研究报告单,分享各自取得的实验结果的喜悦。【教师小结】水是多么团结啊!好像有一股力让它们互相手拉手不往外溢出来,而是不断鼓起来,科学上把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静止液体的表面,好像有一层拉得紧紧的橡皮膜。它有一种把液体表面缩小的力量。这种作用在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收缩到最小面积的力,就叫做「表面张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观察过水的表面张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活动】从实验回归生活,举例帮助理解:“比如草叶上的露珠和雨伞上的小水珠„” 【教师过渡到第二个实验】我们一起再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枚回形针,那回形针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到水底呢?【生答:沉下去。】
对了,因为回形针的密度比水大。今天,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
介绍研究中要用到的材料:一杯水,回形针,纸巾(幻灯片)。下面,每组同学利用这些材料,利用网络,动起小手动起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老师发给你们的“研究报告单”完成你们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各组的记录员要记录好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
【学生实验】实验成功的小组举手示意,并用吸管到老师这里吸取少量肥皂水。在水杯中滴入肥皂水,观察回形针的情况。各组的实验员仔细认真的进行实验,组长进行辅助,记录员及时记录各项信息,百度搜索员及时搜索解决各个问题,并搜索相关数据。组长做好小组总结。
【老师走动指导各组实验研究,提醒学生填写研究报告单】
【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小组开始制作PPT,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活动】研究汇报(各组小组长用幻灯片展示各自的研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并把有趣的实验与同学分享。)
【教师总结】各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从了解什么是液体表面的张力,到如果利用水的表面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再通过观察滴入肥皂水的实验变化,发现了不同液体之间的表面张力存在差异,并通过实验通过网络,获取更多发散知识的链接。尤其是同学们擅于研究、乐于动手、和谐合作、惯于搜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同学一直发扬下去。
刚才的忘情水游戏,也带给我一点点感悟跟同学们分享:就像我们学习知识,当你觉得你的脑子已经满满的了,已经饱和了,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可实际上还是能装下的,觉得装不下去只是自己的心理作用罢了。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好,这次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到此告一段落,如果还有不理解或有新的疑问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五、教学反思
该教案已经用于实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选择了“液体表面张力”这个教学中的“果子”,用心地包装,使其能符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他们看到“果子”时,就有“摘果”的冲动,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以前总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但,一涉及教学,教师一般不敢放开,于是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总存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的现象。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实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考虑问题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片面,从以上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他们的思考与讨论,能将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提出来,并且能做到辩证的分析问题,理性的回答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出,同学们是抱着极大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知识的研究中去,他们能借助网络查阅资源、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搜索图片加以解释说明。他们既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又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对自己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由于他们亲身体会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因而更加热爱学习。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向现在的主动探索,从而培养了自己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品质。
对于教师而言,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我充分意识到教师应该改变以前传统的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要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必须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只要我们能给他们足够的资源(可以是来自书本的,也可以是来自网络的)和信心。
第二,就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当有的小组得出了“肥皂水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这类错误的结论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给予引导。相信他们是一个独立主体,不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过多的干涉,否则将影响其思维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
第三,就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管他们做得是否正确,毕竟他们己有付出,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从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中体会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坚韧的求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次综合时间课开展之后,学生反应很好,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许多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课后学生们还自行衍生出许多子课题作为后续研究,不仅小组内部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了分工,有了合作。比如天天向上小组负责研讨“不同溶液的表面张力”;闪靓锋芒小组负责探讨“不同温度的水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梦心小组负责探讨“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表面张力的影响”;超越梦想小组负责探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对表面张力的影响”;WaVe小组(小组长告诉我,他们的组名代表We are very excellent的意思)负责探讨“不同浓度的糖水溶液对表面张力的影响”;蚂蚁团小组负责探讨“不同水深对表面张力的影响”;Can-Can小组负责探讨“杯子口径大小不同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各位小科学家们的研究积极性极其高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所蕴涵的是一个团结的合作团体的意境、是一个和谐的综合体;它所彰显的魅力在他们的实践中感悟、创造。
当然,在这次探究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解释“表面张力”这个概念的时候,对“表面张力”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解释得不够具体形象,使学生对概念产生了误解,把浮力和表面张力混淆。在讲述概念提出例子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再比如在学生汇报完他们的研究成果之后,不要给予否定,而应该引导他们用实验法做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讲评,通过老师的总结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尽量做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水的表面张力》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和空气》单元中《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学习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水的特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了水有滴在玻璃片上会有水滴出现(其实水滴的形成就和水的表面张力有关),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没有就水的表面张力设计有关的活动,只是在这一单元最后的“资料库”中向学生介绍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而苏教版的科学教材中倒是在三年级上册的神奇的水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环节水的表面张力的研究活动。鉴于水的表面张力在教科版教材中已经提到但没有安排相应的活动,以及水的表面张力对学生来说还是值得进行探究的等原因,我就借鉴了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有关活动设计和有关学生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刊物上的活动设计,自行组织安排了本课的教学活动。上这一内容的目的一个是想就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上给老师们一点启发:我们的科学课活动内容还可以引入教材之外的内容。另外一个目的也是对教材活动内容的补充和丰富。
一、探究活动的有序性
教学的安排主要有五个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水黾的这种动物的观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通过使金属大头针待在水面上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水的表面张力的存在。然后教师向学生揭示水的表面张力概念,并揭开水黾等在水面上不沉下去的奥秘,进而再认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第三个环节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通过对硬币容纳水的实验及满杯水中加玻璃球的实验,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还不小,并通过观察水的表面的形状,进一步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第四个环节是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会改变,在表面张力托起大头钉的水面上滴如稀释的洗洁精,就可以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进一步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最后的环节是课外拓展活动,引领学生自主研究其它液体的表面张力。
二、观察记录的细致性
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更注重实验的结果,过程性的现象会有所忽略。本课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强调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测的记录要求,并和最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还要求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水面的形状细致地画下来。对于实验中数据的统计要求,老师也和学生进行了明确,统计水在溢出前的数据。这样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一种观察记录的细致性,不要放过一些细微的东西,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在科学家进行细微观察的情况下获得,这种科学素养也是值得我们在课堂加以重点关注。
三、研究材料的结构性
好的研究材料对于科学课的实际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一些探究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还是精心选择的。使大头钉留在水面的实验中用的纸片是很有讲究的,如果用一般的纸,实验的效果和完成的时间可能都不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我经过反复的实验后,选择了滤纸。因为滤纸的吸水性好,又相对硬一点,在放钉子的过程中既不易变形又能较快地沉入水底,实验成功的概率就大。而在后面的往水杯里加物体的实验中,很多书上都选择了放硬币或放回形针,但是我认为放回形针等的速度太慢,就改用了体积相对大一些的玻璃球,既保证了实验的效果,又能较快地完成实验。总的来说,要和学生完成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材料选择的结构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兴趣上这一课的老师也可以去体验一下。
四、概念表述的通俗性
本课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引导学生认识水的表面有着一股收缩拉紧的力即表面张力开展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的表述没有这么简单,涉及到分子力等因素:“在水内部的一个水分子受到周围水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但在表面的一个水分子却不如此。因上层空间气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小于内部液相分子对它的吸引力,所以该分子所受合力不等于零,其合力方向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结果导致液体表面具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这种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一些科学概念可能要比用一些科学术语来描述更能为他们接受,特别是对于表面张力的描述更如此,所以我在课堂上就将水的表面张力概念进行了通俗化的描述,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来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并用掌握的新概念来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