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学生借助图片掌握生字的字形。教师指导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 教师指导分析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图文结合法、分析指导法。
学法 自读自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元宵、月饼等食品图片以及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
教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端午节,“尝一尝”端午节的粽子。
3.教师板书课题: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认读圈出的生字,互相纠错,看谁读得好。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小火车”认读。
5.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错字、不加字。
6.学生讨论交流: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第二段是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第三段是说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花样多,外婆还让“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第4自然段是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7.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读课文的四个段落,注意读好长句子。
8.学生学习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1)教师出示“午、节、叶、米、真、分、豆”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
(3)学生在本子上自由练习书写,写完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9.教师指导认识偏旁“”和其他需要认识的生字。
三、课堂小结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学生把生字抄写一遍。
板
书
设
计
10 端午粽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粽子图,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忆里吃过的粽子是什么颜色的?里面的馅是怎样的?味道如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的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
生: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3)师:想象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
2.学习第二段。
(1)教师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词语和句子,包括粽子的形状、颜色、味道。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又黏又甜)
师:箬竹是竹子的一种,箬竹叶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3)教师请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再读一读,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4)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色笔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更好看。
3.学习第3自然段。
(1)师: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请找一找。(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师:你们还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味道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3)师:“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外婆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师:外婆要“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善良、热情、大方等)
3.学习第4自然段。
(1)课文中的“我”长大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纪念屈原)
(2)学生分组展示上节课后回家查阅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3)教师简单介绍屈原和粽子的习俗。
三、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
2.学生齐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10 端午粽
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课
时
作
业
一、我会组词。
午(上午)(中午)米(大米)(小米)
真(真好)(天真)叶(叶子)(树叶)
二、我能摘录文中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句子。
资料链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教学反思
学习《端午粽》这篇文章,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见过粽子、吃过粽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对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的记忆,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通过讲解课文,我让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