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相思》说课稿[大全]
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编整理和搜集了五年级上语文长相思说课稿,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长相思》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吧!(齐背《泊船瓜洲》《秋思》)
2、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长相思》
齐读课题。解析词牌名。
(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对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入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此环节并对词牌名《长相思》进行解读,让学生对词有大致了解。)
二、初读古词,知晓作者。
1、初读提示:诵读全词,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指名读古词。
3、知作者。(生介绍,师补充)揭晓词人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通过初读自学掌握字词句,然后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这首词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词句,悟词情。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将句意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说句意。
3、师生交流。
(1)感读古诗。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生:身在征途。
师: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齐读上半阙)
师:上半阙你读出了什么?生: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生:心系故园。(齐读下半阙)
师:下半阙你又读出了什么?生: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家乡。(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展开想象。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画面)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4、再读古词,感悟词情。(小组竞赛读。指名合作读。)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词意,指名说词意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再通过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感悟法进行师生交流,感悟和想象将士征途中的困难以及思乡之情。当学生理解这首词后便会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小组赛读以及指名展示读来升华情感。)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读古诗
知作者身在征途抒发思乡之情
解诗句心系故园
展想象
悟诗情
《长相思》说课稿范文2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其中《长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得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家乡”,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让学生能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能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感知诗词大意。
3.能过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乡之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过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由于它的体裁特点,所以我将
三、说重难点
品味诗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怀乡之情。
四、说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用本课的前两首诗引出乡愁,而且两首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乡愁,从而引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拓展,解词心部分,我引用《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读透词心。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开始的初读正音到有节奏地读及带着词的味道读、入情入境的读再到最后的背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走进作者内心,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读词,懂词意部分,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同桌互助来理解词的大概意思,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
五、说设计思路
1.还词的“完整性”。教学这节课,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景叙述,也没有过多地进行语言上的肢解分析,哪个词哪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悟诗情、解词心部分,从开始的两首诗不同的乡愁导课到最后的《菩萨蛮》,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词的意境,一种边关将士浓浓的思乡的意境,我觉得这正是这首词的终极意义,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终极意义。
2.把握一条情感脉络。《长相思》这首词,通过描写征途的艰难,在一个风雪之夜勾起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这一感情脉络,设置相应问题,如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是什么使作者如此的长相思?作者的心在哪里?纳兰性德的故园是怎样的一副情景等问题贯穿全课,让课堂始终是环节在变,方法在变,唯有这一情感脉络不变,整堂课都处于浓浓的乡愁之中。
3.落实一个训练点。按照国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说法:“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以读为主,有十几次要求学生诵读诗歌,但是,每次的诵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意境也不相同,每一次的诵读,都向诗的本体意义更进了一步。如开始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也就是课中讲到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到后边的带着词味读,带着身和心分离的感觉读、带着想象读等以及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而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将阐释的自由还给了学生,把想象留给了学生,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也从而完成了诗歌作品的意义。
4.培养两种学习习惯。培养“诵读、想象”和“主动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这两种习惯,既是学习的习惯又是学习的方法,它时刻体现在教学中。如在诵读中想象身在征途的情景及故园的情景,而在学生对作者的简介及作业的布置内容都是对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习惯体现。
《长相思》说课稿范文3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說课稿
宜君县高级中学 罗朋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直径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缠绵而不颓废,流露出男儿镇守边关慷慨报国之志。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情,在一课时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层面:
1、知识与能力: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与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故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本节课中,全文阅读共6次,分别为:(1)生默读(2)指名生读
(3)生齐读(4)师配乐范读(5)生配乐齐读(6)生背诵。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1)导入:周邦彦《苏幕遮》(2)乡愁: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3)想象:纳兰性德《菩萨蛮》(4)预设情景: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5)拓展:纳兰性德《蝶恋花》苏轼《江城子·记梦》。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 周邦彦《苏幕遮》引出思乡之情。可以说,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
2、预习自学
(1)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见课本P38注释,师作补充说明(2)品读诗文,感知词意
a、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的读词。b、配乐朗读诗文,谈读后感受。(乡愁)
乡愁,是王安石眼中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乡愁,是张籍笔下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c、文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碎)
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风雪之夜无眠的心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缠绵的思乡之情。——置身诗境
3、探究问题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您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又在何方?(3)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要求不少于100字)
4、成果展示,总结提升(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榆关
边塞之景千帐灯 风雪触景 乡心生情 思乡之情故园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中的故园(反衬手法)
小结: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缠绵而不颓废,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5、拓展知识、迁移运用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思考:这首词从题材内容来看,属于()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A、怀古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闺怨诗
对于这一题材,你最熟悉的一首词是? 苏轼《江城子·记梦》
五、说教学反思
此次赛教活动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加之所选篇目属于推荐作品,学生重视度不够,搜集的资料很少,另外,我的口语习惯也成为了自身成长的阻力。今后,我一定积极改进,向优秀教师学习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好在本节课,课堂发言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而且回答的很精彩,达到了预设要求,我也及时给与了他们奖励。
总之,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的效果。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谢谢!
第三篇: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龙塘小学 尹易斯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有所款的缺。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三、说教学目标分析
这是一首词,全诗分上下两阕,36个字,为了让学生在学这首词时感到轻松自如。在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设定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书写“帐”“畔”两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2、体会作者的思乡怀家的思想感情,揣摸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说课前准备
在教学新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情景,布置学生用知诗人、晓诗题、学诗的方法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同时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教学做了铺垫。
六、说教法、学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古诗词犹如其中颗颗璀的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傲视群芳”。古诗词凝练隽永,其每一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但古诗词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孩子们对古诗词毫无兴趣。如何让今天的孩子去穿越时空,寻访古人,历其心志,激起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我推崇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所以,在教学时我改变过去的说教式,采用了激趣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有导有放、放扶兼施法、课件激趣法、榜样范读法、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古诗词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力浅,表象储备贫乏,很难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学着古人摇头晃脑的读,感受古人读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再以“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读中感悟、悟中升情、情中升华”中去体会古诗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情感表现,激趣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在教学新课前以欣赏古诗和沙画视频导入。(拓展)在我们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学过那些思乡的古诗呢?通过比一比谁记住的古诗多,鼓励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让学生用学习诗的方法,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检测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情况。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师生互疑:课题《长相思》中,作者在思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思的?你从那儿看出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深入的了解作者。一个个问题的抛出,激起了学生的想象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没有深入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情景,激活了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更进一步想了解作者和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3、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我知道作者是外出打扙,宿营在冰天雪地里,此时作者很想家。所以,作了这首词。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自信地说:“我是从课文插图上看到一个身穿盔甲的士兵、从文中千帐灯中知道在外安营扎寨得知。”(不错,你在学习上善于观察、思考。教师的肯定与评价,给予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其时,本课的作者不是外出打扙,作者是去干什么呢?刚才你们对作者的简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想知道,我们还得从知作者中去寻找答案。(农村的孩子在收集资料、查阅信息上是一个薄弱环节,由学习条件和课外阅读的限制。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仅局限于手中的一丁点教辅资料)。这一悬念的抛出,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更进一步想了解作者和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4、课文教学
(1)课件出示要学习的两个生字“帐”“畔”。会读会写这两个生字,同时读准“聒”字的音。这两个生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记字方法解决。
(2)把词板书于黑板。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点名读等形式,让学生把整首词读通顺、读流利,读出韵味,读得有板有眼,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结合背景想象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了情感。
(3)区分词与诗的不同。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在教学中,向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加别,由于词不像诗那样在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所以,词又叫长短句,(4)理解词意。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边学边想象画面,文中那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注释和对单个字理解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5)学生汇报。
学生1:(预测)上阕让我仿佛看到了人们相送的情景,下阕夜晚露宿的孤 独。
学生2:(预测)我从字中理解程:路程;帐:帐篷;更:旧时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故园:故乡。
学生3:(预测)词的大概意思: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晚,千余座帐篷里都亮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不禁思念起家乡,因为故乡宁静、温暖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
(6)师生合作。通过理解,学生知道了这首词的上阕是叙事、写景;下阕是写景叙事,从整首词来看,作者采用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思乡之情。
5、伴着音乐,老师范读,拓展想象
为了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词人的思乡情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边听想象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外安营扎寨。夜晚,在风雪声中醒来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你想到了吗?你看到了吗?这些提问,加剧学生的想象,这种看似无形的想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却是有形的记忆。由于作者从小在宫廷长大,从没吃过苦,受过罪,在想象中让学生接合看过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来想象作者如果此时在宫中正享受着怎样的待遇。学生想象到:有人更衣;有人盖被子;有人在生火;有父母嘘寒问暖等。这样的对比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冻的关外是如何的思乡家乡。同时也和开篇的导入起到了前后呼应。激兴地导入,拓展地想象,在学生理解词意上帮助很大。从而为学生理解性背诵课为打下基础。
八、说教学反思
《长相思》一课反应的是边塞军旅的思乡佳作。在教学时,我开始以学生赛思乡诗导入课题,激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多样性,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感知诗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虽然,这节课教学很成功,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够理想,所以,在归纳诗意时,表现很不是很大胆、很流畅。
第四篇:〈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沈家小学
黄莉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诗词。它向我们讲述的是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事情。课文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课文插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表达出来的,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点拨、质疑、想象,诵读法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着重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一体。
学法:指导学生用读、思、议问等方法理解,在整个文本中走过来回。
三、说教学流程
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直接引题,感悟诗蕴——按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读懂诗意——想象画面,读出诗情——提出疑问,寻找根源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直接引题,感悟诗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关于乡情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课题。
设计依据: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就会读出不同的感觉,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引出读诗就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这就叫味道、这就叫感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疑问、印证想法。
孩子们通过读课题,我们就把疑问定格在一个字(生:“思”),由此我产生了猜想(生:这是不是在写与“思”相关的诗?”)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2、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3、抽生读、评价,齐读,定格初步印象。
设计依据: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及时反馈,才能得知相应朗诵的情况,通过抽生的朗读,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这样一字一顿,节奏有序,就叫字正腔圆,就叫有板有眼,这就是诗的味道。在反复朗诵的础上,这时他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初步印象。
(三)抓住重点词、读懂诗意
1、借助课文插图和注释,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作者“身”哪里;第二,作者“心”在哪里? 生汇报,师点拨。
读上阕,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 ——将士们翻过悬崖峭壁,渡过惊涛骇浪,向山海关前进,辛苦。你的感觉是辛苦,你来读
——夜晚,他们露宿营地,点起篝火,好壮观的场面,你的感觉是壮观,你来读。……
c、读下阕,感受心在“故园”。(相机板书,说出发现)
设计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如“拨云见月”。
(四)想象画面,读出诗情
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
1、想象画面,领略诗人意思。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思念起我的故园,因为故园——(生:无此声),此是什么意思,此声又指的什么呢?让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闭上眼,听老师朗读,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2、感受故园,写下感触,感受相思之苦。(配乐)。
那可能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喝着下午茶……那也可能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上,父母们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那还可能是……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不存在了,这里远离故园,没有鸟语花香,这里只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了妻子的相伴,这里只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没有了父母的嘘寒问暖,这里只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山水程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雪更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设计依据:创造意境,才能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
(五)提出疑问,寻找根源
1、读简介,提问题。
2、回归课题,寻找根源。
设计依据:情到浓时自然水深火热,我们不仅要从读出情,更要从情中走出来。
四、说板书设计
身在征途
碎
心在故园
了
设计依据: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长相思 说课稿 教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八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全词分上下两阕,36个字。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雨雪大作,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不能入眠,不禁思念起故乡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温暖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会读会写“榆”、“畔”、“帐”,“聒”等生字。
3、通晓全词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1、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2、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情感,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三、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以教材为蓝本,由课内到课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切实实践新课程改革。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整体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同时,对于部分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五、重点难点
针对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一)重点: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矛盾情感。
(二)难点:想象“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
六、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设置的教学目标,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教法:古诗词凝练隽永、哲理深刻,为避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在教学时我将改变过去的说教式,采用激趣导入、情境教学、放扶兼施、榜样范读、读悟教学、想象教学、对比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二)学法:鉴于五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反复朗读、圈点批注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中升华”,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头脑风暴、激趣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储备量,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竞赛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文章背景,以及关于词的知识(上下阕、词牌、与诗的不同等)。激兴地导入,拓展地想象,对学生理解词意帮助很大。从而为学生理解、背诵课
文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自学体验(预计用时:8分钟)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四步:第一步播放诗词朗读音频,使学生在聆听中把握字的读音、词的节奏;第二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把词读正确,读出词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一步体会作者,感知诗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第四步,指导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方法,如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读懂词的大意,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深层感悟(预计用时:20分钟)
(一)解决教学重点: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矛盾情感。
1、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提问两个问题:“诗人的身在哪里?”“诗人的心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情感。在此环节中,我会让学生举例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身”“心”分离的经历,从而体味诗人“身”“心”分离的情感。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实现读写结合。此时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
(二)解决教学重点:想象“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
1、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聆听录音范读,边听想象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外安营扎寨,以及夜晚在风雪声中醒来难以入眠的情景。提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使学生将无形的想象化作有形的记忆,体会到作者在天寒地冻的关外是如何的思念家乡。
2、播放《琵琶语》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围绕“作者在故园的生活”这一主题进行写话。我会以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作者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深切感悟家乡的美丽、安宁,用文字释放“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
因为此环节中的言语实践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会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一个段落或一篇短文,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选择完成一个句子,但要求句子要经过反复斟酌,避免出现差错。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迁移训练(预计用时:5分钟)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文本的拓展,引入其它具有类似情感的诗词,例如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感悟词人的卫国壮志与思乡愁情。
第五环节:最终小结、布置作业(预计用时:5分钟)
(一)小结
我会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在总结了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们相互讨论解决,对于学生们解决不了的,我将给予解答。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疑问,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我还会回扣到先前环节中所进行过的提问,加深学生印象。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二)布置作业
1、巩固性作业:把本课生字描红,完成“四字两词”的练习并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2、拓展性作业: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未学过的思乡主题古诗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
八、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卫国壮志 心系故园思乡愁情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说课只是我对课堂的预设和构想,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使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因材施教,力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