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

时间:2019-09-01 07:4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

第一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第二篇:《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三篇: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体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细纱,摇匀摇平,读出细纱体积V1,将物体放入量筒细纱中浸没,再次摇匀摇平,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二)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盐水,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盐水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启发,学生设计此实验。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V1

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放入石块后量筒中水体积V2(cm3)石块体积V(cm3)石块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石块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第四篇: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潞城三中 郝花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授

一.密度概念的引入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二.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 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三、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密度的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密度的单位有:或。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 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 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 是 kg/m3。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 水 1.0×103 铝 2.7×103 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A.5:3B.3:5C.15:4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 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A.200gB.125gC.160g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课堂小结

密度定义 密度公式 单位 作业 完成学案内容

第五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并在最后探究物质的密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合作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下载《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推荐5篇)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是力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要知道引入密度的......

    《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

    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 学校:莘县古云镇中心初级中学 姓名:张士占 时间:2012-9-12 大家好! 我是来自莘县古云镇初级中学的张士占,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本次......

    《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

    物质的密度教案

    6.3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

    物质的密度教案

    典型课例考评课教学设计 黟县渔亭初中 汪云海 课题: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第三节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时间:2013.10.13 地点:屯溪四中 教材分析: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也......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