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教案
故
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课前学习: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检查预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学习自由谈论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
第二块: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作恰当的点拨。)讨论、交流记录。
第三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写得最好?(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人物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比较辨析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闰土”这一形象:岁月能给人留下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一起来找找看闰土具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品味,讨论,交流 4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归纳,概括
课后学习:自己分析其他人物的写法,试说说鲁迅刻划人物的特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读课文 教学步骤 昨天我们了解了闰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人物有什么变化吗?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其他人物对表现闰土的作用。找出文中议论部分的语段,体会其含义,说说这些语段的作用。划出相关语句,讨论其含义。找出课文中所要求背诵的语段,认真朗读,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背出来。朗读,背诵
第二块:拓展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简介鲁迅的其他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 听讲读经典,可以让人永难忘记。在名著中汲取营养,是读书的好方法,你想阅读鲁迅的哪部作品呢? 制订阅读计划
课后学习:
1、选取一篇你喜欢的鲁迅小说,认真阅读。读后讲给同学听。
2、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第二篇:《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教学重点:从各种描写中领悟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及探究他们变化的原因。
二、自学指导
(一)1、2、闰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中年闰土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由“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三、自学指导
(二)1、2、杨二嫂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昔日的杨二嫂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今日的杨二嫂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呢?
四、自学指导
(三)1、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东西?说明当时的百姓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2、他们都变了,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练习
第三篇:故乡教案
七上:《春》、《济南的冬天》、《散步》
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黄河颂》、《社戏》
八上:芦花荡、阿长与山海经、背影、桃花源记、三峡
八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海燕、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升序、岳阳楼记 九上:沁园春雪、故乡
九下:孔乙己、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篇:《故乡》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故乡”是个很美丽的字眼,一提到故乡,同学们都想起了什么?(亲人、美景、美食),变化也是故乡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的家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家长在二十余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鲁迅的故乡。
展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下分析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毒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大比拼。
1、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谷、猹、獾、髀、嗤笑、惘然、恣睢。(解释词)
三、教学内容.同学们,一篇优秀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同学的提前预习,本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等),刚开始老师就已经提示过大家,“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最大,我们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由组合,给同学们六分钟时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闰土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1)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说话滔滔不绝,动作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还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对“我”友好、热情,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2)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脸,眼睛周围肿的通红;破毡帽,薄棉衣,像是松树皮的手。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无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木偶,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个天真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看看咱们班谁是第一个破案高手,谁是小福尔摩斯。
总结:多子,饥荒,岢税,兵,匪,官,绅。
教师提示:还有呢?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什么的影响?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和束缚。
3、教师总结。的确,这也跟《故乡》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展示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仅仅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在这种双重压迫下,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同时没有政治权利的日子中。
4、但是,对于这种毒害的根源,闰土认识到没有?(没有),对这种没有觉悟的国民,鲁迅是怎样一种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同学们在鲁迅的其他作品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藤野先生》中围看枪毙同胞的中国人,《药》中把革命党人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给孩子治病的中国人。
5、那么杨二嫂变了没有?变了,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
由一个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的圆规。
我们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6、猜猜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闰土“我”“杨二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判断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是跟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7、那么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以杨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来对比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厚实。
(2)从更深的意义上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示出封建传统礼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3)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对鲁迅由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分析,用到了许多描写方法,若时间允许,进行写作小练笔,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对比的手法要体现出来)
(4)若是时间不允许,结尾,因为他们的心灵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因为他们向困难的生活低头屈服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师希望同学们:
寄语:不管身处何境,愿同学们都能坚守住灵魂的那一方净土,用心品味,用爱生活!
第五篇:故乡教案
一:导入课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啊,“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
(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请齐读这一句,(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惊讶)
2、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三:研读课文
1、哎。。。,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闰土)
(多媒体展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生阅读,圈点勾画)
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2、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好像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那究竟又是什么变化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分别画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使用的省略号。(生勾画。)少年闰土的语言中用了四个省略号,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说明闰土说的话非常多,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你能试着朗读一段吗?谁再来挑战一下,很快很流畅地读。
同学们听完他们精彩的朗读,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可爱、淳朴天真。)
3、在“我”的心中,少年闰土就是一个小英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二十年后的闰土呢,这个当年的小英雄说起话来还是这样滔滔不绝吗?中年闰土的话语中也用了很多的省略号,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了吗?对比一下,中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和少年时的一样吗?(这些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
和少年时完全不一样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点,老师把中年闰土的语言中最短的一句挑出来:“老爷!„„”这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两个阔别已久的好朋友见面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我想请两位男同学扮演迅哥儿和闰土来进行一次情景对话。
4、由此可见,阔别二十年的好友见面想说的真是太多了,可是闰土见了“我“却只说了两个字,把刚才同学说的全都隐掉了,是什么原因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找对了,而且你的音质很美.能不能再把这句话读得沉重些?(指导朗读:语气缓慢、沉重,“可悲”重读)“厚障壁”就是障碍物,在这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什么?(封建的等级观念)
5、就是这封建的等级观念让闰土欲言又止,只能挤出“老爷”这两个字。闰土这句话虽短,但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两颗原本相融的心被硬生生地撕开了。我们再来,闰土说得最长的一句话,也是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句。
多媒体展示: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什么意思?表明闰土说话时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说话断断续续,生活很苦)是什么原因让原本说话很流畅的闰土现在却断断续续地诉说粉自己的苦处呢?请同学们在下文中找一找。(“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6、是啊,闰土的苦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是他又形容不出。鲁迅先生写他叙说时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石像一般。”)说了那么多苦处,脸上应该有悲苦之情,为什么那刻着许多皱纹的脸上却一点表情都没有?(麻木)因为什么而麻木了?(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麻木了。)
你一语道破天机.闰土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苦。请齐读这句。(生读)同学们读得很齐,但请把每个词读得再清楚些,注意每个词之间是用逗号隔开的。(生再次朗读。读出了沉重的语气。)读完这一遍,你有什么感受?(在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
小结:这七个词语仿佛七块巨石,一层层压在这么一个老实巴文的农民身上,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何止是闰土一个人,当时的广大农民都处在这种重压下,这是一个社会现象。闰土的悲苦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时的农民日趋萧条的生活。鲁迅先生用对比的手法和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把一切都描绘了出来,却留给我们像省略号一样的深思。
1、闰土迎接“我”的到来时显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热情、亲密,但文中有一个人似乎对“我“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谁?(杨二嫂)
杨二嫂出场时,鲁迅先生对她哪一方面进行了描写?(语言描写)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往往这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泼辣)杨二嫂除了泼辣,还有什么性格特点?请你选择一处你觉得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读一读,品一品。(生示范朗读)
听了这位同学精彩的朗读,你觉得杨二嫂除了泼辣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尖酸、刻薄、势力、唯利是图。)这样一个尖酸、刻薄、势力、唯利是图的杨二嫂,你能感受到她对“我”的热情吗?这只是表面的热情,表面这般热情的背后目的是什么?(贪小便宜。)
2、是呀,杨二嫂的热情不仅没让“我”感到融洽和睦,反而更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隔膜。“我”与闰土之间有隔膜,“我”与杨二嫂之间有隔膜,还有杨二嫂与闰土之间也有隔膜。请在后文中找一找。(83段)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怎能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师板书:哀世人之隔膜。)
3、这样的故乡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我”感到非常气闷,于是一声呐喊从胸腔中喷发而出,请同学们齐读第86段中的“我希望„„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生齐读)
同样的“辛苦“,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请联系上下文,并参看课文下相关词语注释,解释这三个“辛苦”不同的含义。(“辛苦辗转“是说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辛苦麻木”是指闰土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神灵身上,“辛苦恣睢”是说杨二嫂挖空心思占便宜。)
4、闰土想改变命运吗?想。但是他只是想祈求神灵的帮助,不会去抗争,他的生命已失去了活力,只能成为一个木偶人。这三种生活都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我”所希望的下辈们的生活。现实生活如此压抑,那么“我”是不是为后辈们构想了一个新的生活呢?请一女生读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多媒体展示:我在蒙陇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你的朗读真让我们神往那新的生活。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章的前面也有一段类似的景物描写。
多媒体展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那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不是对这一段的简单重复?(不是。再次出现海边的美景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憧憬,深化了主题。)
5、既然是一种憧憬,一种新生活,鲁迅先生为什么不重新描绘一幅美景?按人之常情憧憬当然是和现在以前不一样的,全新的,那鲁迅先生为什么用和文章前面一样的景物呢?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表明“我”对故乡依然怀念。虽然故乡让“我”失望,但它仍是“我”牵挂的地方。)
那“我”想的美好生活是不是跟儿时故乡的一模一样?(不是)但一定是建立在对儿时美好回忆的基础上的、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新生活。鲁迅先生很巧妙地再次描写这段景物,请大家齐读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生齐读)
6、美丽的梦想该怎么实现呢?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了没有?请齐读文章的结尾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生齐读)
你明白了鲁迅先生告诉你的话了吗?你听到他的呐喊了吗?(我们要拥有新生活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创造美好新生活的。)
四:拓展延伸
希望在于不懈地奋斗、创造,这样希望就会成为现实。现在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这声呐喊启迪了无数的后人为新生活奋斗。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他所希望的新生活,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如果现在让你对鲁迅先生或闰土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五:课堂小结
“故乡的风,故乡的云······”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在我们耳旁响起,不惆怅,不茫然,因为我们正真真切切地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真诚祝愿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乡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