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的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师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计算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出示“聪”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怎样让我们变得聪明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字:耳(认真听),上面两点相当于我们的眼睛(眼睛要看),口(嘴巴要说),心(用心想),课堂上只要做到这样四点,我们才能变得更加聪慧。今天课堂你们上能做到这些吗?
1、考考你。口答:
20×2
50×3
200×4
500×2
3000×3
()个()乘(),就是()个(),所以()×()=()
12×2
41×1
21×3
33×3
口算()×()时,把()拆成()和(),先算()×()=(),再算()×()=(),最后算()+()=()。
【设计意图】:分析“聪”字的各部分,激发学生兴趣,旧知的复习为本节课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学生收集数学信息。
(乐乐、点点和糖糖要参加绘画比赛,每人有12枝彩笔(用放大镜放大))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场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数一数每盒彩笔的数量。
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谁来分析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为什么用乘法算?(3个12)
所以:12×32、寻找计算方法。
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1:12+12+12
生2:12拆成10和2,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算30+6=36
生3:列竖式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请同学们快速的用小棒摆一摆来计算12×3。
学生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方法:
(1)、加法竖式。
(2)、摆学具。
(3)、数的分解组成方法:2×3=6、10×3=30、6+30=36(强调先算与后算)追问:2×3=6怎么来的?1个12可以分出1个10和1个2,3个12中就有3个2。10×3=30怎么来的?1个12可以分出1个10和1个2,3个12中就有3个10。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边对照小棒边引导学生说算理也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笔算方法算理。
那我们能不能把你们的这种想法用竖式表示呢?一起列竖式,学生说,老师板书。
×
6......3个2......3×2
0......3个10......3×10
6......30+6
请生继续说算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请生板书。
4、学生体验用竖式计算。
请生板书。
利用学生的竖式。
×
将学生的算法用展台演示出来。有问题老师用红笔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投影的展示让学生对学生的做法一目了然,并对出现的错误及时订正,提醒大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集体板书。
考考你:
请生板书。集体订正。
提问: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乘起。3、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边板书,边总结。
再请生说一说。
5、两种方法对比,择优选择。
问:既然两种算式都是对的,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它简单些。
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都是直接使用简便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针对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择优选择。
再次强调乘法竖式的格式。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竖式也就是笔算乘法(出示课题)
6、巩固练习。
(1)、判断:
×2
×
×
(2)、竖式计算:
22×3=
142×3=
(学生直接在屏幕上书写)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是针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学生在屏幕上直接板书第(2)小题列竖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也感受一下高科技的作用。
三、全课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乘法竖式应该怎样算呢?
生: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个位,再依次去乘十位、百位
(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四、作业布置:
1、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2、选做:思考题:一根木头锯两次,锯成每段23厘米的小段,原来木头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让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并对优秀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
五、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
6......3个2......3×2
0......3个10......3×10
6......30+6
简写:
×
【设计意图】:第一种方法是对算理的理解,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简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