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议论文教学
教学设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重点:
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难点:
论据的典型性与简洁性分析,如何补充论据。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部分同学改错。
一 点评作业,点拨《轻巧》60页14题两段间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
二 结合《轻巧》62页第9题,引导学生明确论证方法,指导自主练习。
三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个别指导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个别指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子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层次,点拨同学的板书。组织进行练习10、11、12题。点拨补充内容中句式的一致。
四 组织学生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点拨 1探讨的话题——读书的好处,2找出其中论述的语句——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3引导归纳各段间关系——逐步深入的论证思路,组织学生结合文段来补充事例,个别指导。读《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自主改错,明确练习中段间的关系。明确论证方法,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用时
5分钟)
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思考列出本文的结构图,个别同学上前板书,其余点评改正。(用时
15分钟)
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归纳本文探讨的中心话题,思考段间的关系,自主阅读练习补充事例,当堂交流。(用时
15分钟)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点拨论据的使用与文章的复述之间的区别,结合论点的需要,提炼论据中的关键点,简洁的阐明,例:
“读《藤野先生》可以让我们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走近藤野先生,去聆听他对于学生的教诲,去感受他对人的热忱与希望”;
道理论据:
经历磨难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法宝,享受成功的人可以从中汲取避免失败的经验;
五 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完成第14、15题。
个别指导。
六、布置课下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结合一段中句式来补充相应的道理论据,交流。
七、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论据的简明与典型性。
63页《读“磨脑子”的书》 10、11、12题; 文
(二)第14、15题。《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第二篇:议论文教学
初中议论文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他知识: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6、杂文特点
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
且不论各单元的选文是否和单元重点匹配,也不论这些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们日常阅读议论文,是按照这些知识的指引来阅读的吗?这些知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回到原点的思考,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读议论文,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思考和辨析的途径通常有:(1)背景知识;(2)文章自身的论证逻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1)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国际学校作文题的故事:“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如:汶川地震,可以引发什么感想和思考?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2)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二、教材中议论文的整体把握
北京版教材把议论文放在说明文之前,且比例较大,我认为很有道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读多用的正是议论文。
教材中的议论文有 6 个单元,共 23 篇。
人教版教材中的议论文:
三、议论文类中的具体文体 1 .政论:如《为人民服务》。2 .演讲词:《最后一次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为人民服务》、《敬业与乐业》再联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了解演讲的不同类型与风格。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1)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2)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书信,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滔滔雄辩。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3、随笔、杂文: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
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于大散文之列;但和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温和、幽默;杂文:犀利、讽刺。
随笔: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
性鲜明。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写得也“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248 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情感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54 页)。4 .学术论文(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概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设计例说 1 .解读《谈骨气》。——作为所谓“标准议论文”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例文(所例知识:论据的选择)。知识定位:论据的选择(本文有得有失)。2 .解读《为人民服务》——作为政论和演讲文体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定篇。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同时全面呈现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3 .解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思想随笔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样本(基于特定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4 .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中议论文阅读和中考题的典型样式,是所谓“一般的议论文”,可算随笔。教学上也可以处理成样本。5 .提及《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功能定位:用件。(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法,而是文章内容给我们的读书启示)?? 研读 1 :《谈骨气》
很多老师都喜欢这篇议论文,因其“规范”、“好教”。一般教师这样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分析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 4、这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5、我们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一般老师的教法——
下面,我们就从老师们最熟悉的三要素说起。
一、论点:本文的论点究竟是什么?
徐江先生认为:
《谈骨气》一文 , 中心论点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吴晗先生讲的是“什么是骨气” , 文章的标题清楚地标示出了这一点 , 同时也号召中国人要做有骨气的人 , 文章结尾还谈及如何面对困难的挑战等等。而三个事例,也不是“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 而是用三个具体事例紧扣孟子的话 解释怎样做才是有“骨气” , 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要有这样的“骨气”。切莫以为文章开头说了一句“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论点。其实那仅仅是一句情感性宣言 , 是文章的引子。篇二:a4议论文教学策略
教师简介
王漫
专题讲座
第一节 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他知识: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6、杂文特点
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
且不论各单元的选文是否和单元重点匹配,也不论这些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们日常阅读议论文,是按照这些知识的指引来阅读的吗?这些知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回到原点的思考,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读议论文,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思考和辨析的途径通常有:(1)背景知识;(2)文章自身的论证逻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1)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国际学校作文题的故事:“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如:汶川地震,可以引发什么感想和思考?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2)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二、教材中议论文的整体把握
北京版教材把议论文放在说明文之前,且比例较大,我认为很有道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读多用的正是议论文。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1)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2)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书信,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滔滔雄辩。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3、随笔、杂文: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
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于大散文之列;但和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温和、幽默;杂文:犀利、讽刺。
随笔: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性鲜明。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写得也“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248 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情感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54 页)。4 .学术论文(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概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
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第二节 议论文教学设计例说 1 .解读《谈骨气》。——作为所谓“标准议论文”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例文(所例知识:论据的选择)。知识定位:论据的选择(本文有得有失)。2 .解读《为人民服务》——作为政论和演讲文体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定篇。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同时全面呈现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3 .解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思想随笔的代表。教学功能定位:样本(基于特定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知识定位:论点的把握与分析。4 .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中议论文阅读和中考题的典型样式,是所谓“一般的议论文”,可算随笔。教学上也可以处理成样本。5 .提及《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功能定位:用件。(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法,而是文章内容给我们的读书启示)?? 研读 1 :《谈骨气》
很多老师都喜欢这篇议论文,因其“规范”、“好教”。一般教师这样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分析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 4、这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5、我们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一般老师的教法——
教学《谈骨气》 , 一般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 都会问学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老师讲了 , 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 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 , 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 如找不出才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论点问题解决后 , 教师篇三: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教材。所选课文非常典范,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都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每册书的扉页《写在前面》中,编者以一封信的形式都明确了语文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如何来学好语文;同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写明此单元的教学目的、学习的方法。六册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呈循环式递进的形式,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编者心细如发,事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春风化雨,很适合教学。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教学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产生了迷惑,由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的思考
议论文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文章,其实是呈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时也是初中教学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过去,才会一马平川。
那么学习议论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作文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读不知所云。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考场作文中很多省市在体裁上没有设置障碍,但真正写议论文的学生不是很多。写出高水平议论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诉说上高中的感想时,很多人对于写议论文是非常发怵的。高中对议论文的要求很高。很多作文不像初中,感性的作文题目多一些,大多是偏向理性的。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议论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说,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它起到了一个台阶的作用。在初中,学生要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对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高中的语文教学很好的衔接。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世界观的完善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原因的分析
1、课文文本的指导作用有待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课本是上课的依据,是上课的根本。很多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剖析解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本质,以求一根红线穿起文章的所有知识点。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课本所选文章,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出现时间:九年级上册。我认为在九年级才出现议论文为时有些晚,议论文是中考阅读中三个阅读文中的一个,到九年级才出现,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其实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我认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
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说明文的文章在八年级就接触,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就有两个单元,学生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得来消化这些知识。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就更不要说,始终贯彻于三年的教学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我认为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
在九年级上册首先出现的议论性文章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文章:《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书中这样写道: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述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和平,但是对人类的关注是相同的。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本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本单元的教学目的特别是情感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微笑着面对生活,如何去做人的。如果从体裁上讲,前两篇是讲演稿,后两篇是书信。属于议论性的文章,但都不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当然从情感目的来讲,达到这些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在文章阅读分析上、写法上有所收益才好。但《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两片演说稿,并且文章比较长,学生从整体把握上有一些难度。《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是两篇书信。感情细腻而丰富,但随意性比较强。如果拿来向学生讲述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恰当。相对来讲,这四篇文章中,《敬业与乐业》还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论题,可以找出明确的论点,文中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总分总式的结构也比较明显。但本文对于第一次接触论辩性文章的学生来讲,从篇幅上,还是稍长了些。学生能读懂,但如果一下子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太容易的。
其实课本出现议论文的有关概念是在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目的:求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是通过作者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地论述语言。在这单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出现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特别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
《短文两篇》,课后补白部分出现了议论文的阅读知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才闪亮登场。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所选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我认为本单元的文章作为议论文的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认清其与记叙文的区别,把握其文体特点,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基本概念。特别是驳论文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是一篇非常典范的驳论文,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篇文章是一篇标本式的文章。我认为对于新知识,适合选择典范的文章,也不应该太难,学生的接受才会容易点。应选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地理解。可能有人认为我比较功利,忽视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事实上我没有忽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文章必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我认为过去教材中的一些短小的议论文就非常适合教学。它们在八年级甚至于七年级就引入,文章短小而且规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愉悦盈满心中。
现已《谈骨气》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①题目:谈骨气。可以由题目来讲清楚议论文题目的分类:论题型和论点型,教给学生拟议论文标题的方法,认清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②论点的提出:阅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 ?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③论证思路:提出论点 — 论证论点 — 总结归纳。文章的结构比较规范,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④论证方法及作用:文中的三个事例比较典型,在此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⑤论据的特点: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本文选用了哪些论据 ? 课文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事例呢 ? 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整 ? 有骨气的中国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以文天祥、齐国穷人和闻一多为例 ?在此可以告诉学生议论文中的事例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典型,第三要简洁。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启发他们认识课文所说的“骨气”,跟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等错误思想意识的本质区别。
议论性的文章出现得比较少,典范性的文章更少,这是学生议论文水平比较低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的议论文水平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翻过的火焰山。
三、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水平:
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文章,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
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可以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性。对议论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过去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来使用。比如《怀疑与学问》、《想和做》等。历年中考题中的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也可以拿来,作为辅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练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分析。到九年级时,再接触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45分钟教学。有的教师愿意以做题来代替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细读文本,是理解文章并开始解题的前提、基础;让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必须先学会通读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开的思路;通过以上的训练,最终让学生面对内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从规律上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块一块,然后又能以一条线轻松串接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也是提高应试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
3、阅读规律与方法的点拨指导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教给学生一点纯粹用于答题的所谓“规律、技巧”,从形式上给学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题方向明确、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带着他们分析,答案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形成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4、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在这种潜 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进行交流,在交流课中,我让学生说出选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赏本文的那一点,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让你扼腕叹息的思想?而后班中进行讨论,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让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或鉴赏,写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获。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我一般是先让学生写提纲,对学生的提纲教师要进行点评,而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铺垫,对学生来讲,这就不是太难做到的了。有时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总之,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能力、作品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当然还有学生的书写水平、写作心态和兴趣等等。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本文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欢迎与各方朋友探讨。篇四:议论文教学写作研究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文章中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来讲道理,最终使人信服。议论文,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二、为何写议论文
1.对生活的发现(填补)2.对众说的定夺(辨析)3.对前说的补充(完善)4.对歪说的纠正(批判)5.对问题的建言(解决)
三、如何写议论文
训练一:角度与论点
训练二:论据与论证
训练三:议论的条理
训练四:议论的辩证
训练五:议论与反驳
训练一:角度与论点
(一)论点的正确 论点的正确,包括两个基本点:第一,作者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注重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第二,作者下笔成文时要面对现实,针对现实的需要,突出文章论点对时代的积极作用。
首先,作者要力足于生活,从大量的材料出发,尊重材料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每一种感受都要“有据可查”。这就要求议论文不仅有论点,而且要求观点与材料能够和谐。我们既反对“小题大作”,即超实际地对材料进行主观发挥、人为“拔高”。同时,我们也反对“大题小作”,有些材料确实值得深挖,事情虽小,但包蕴着丰富的意味或深刻的道理,如果等闲视之,也会糟蹋一些好材料。只有对材料的性质、含义进行仔细地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如实”的判断,才能使我们的论点正确、适宜。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观念、意识也应正确,即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使我们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应当时刻有一种时代的意识,时常问问自己,现时写这样的文章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作者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捕捉时代气息,及时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文章论点才是富有时代精神的,才是正确的。
(二)论点的深刻
论点的深刻,是指作者见识高远、独到,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能够揭示生活的真谛。
论说性质的文章重在分析问题,谈道理。论说文立意的深刻与分析什么问题,谈什么道理有很重要的关系。写论说性质的文章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很多事物的主要矛盾,发现生活中有认识价值的事物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使论说文论点深刻,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可以考虑和尝试。1.善于发现,珍视每一种生活体验,挖掘世象背后的生活哲理,使之具有教育意义。2.善于怀疑,对人们惯常思维和“流行时尚”有一种冷静的评判,保留可贵的对世风的批判意识。
辨真假,明是非,判善恶,别美丑,是论说文章的重要任务。从前有个寓言,讲的是谣言说了三遍,听者便相信了。我们写论说文章时,对于那些貌似真理的谎言、貌似时尚的不良风气,敢不敢与之宣战呢?深刻的文章立意,便在这宣战中。
(三)论点的新颖
论点的新颖,是指一篇议论文的观点要能够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给人以新的启示。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选大家不曾选过的题材,塑造别人不曾塑造的形象,表现别人不曾表现过的主题。以创作报告文学见长的作家黄宗英说:“大伙和都嗡着去写的题材,再动人,我不选;别人写过的,我一般不选。”写作的大忌之一就是“撞车”,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创作道路广阔异常,完全没有必要挤在同一个题材和同一个立意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无论日常习作还是考场文章,都不讲“凑热闹”,否则用力不小,收效不大。2.对于那些大家写过的题材,若想表现出新颖的立意,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取最新、最佳的角度,表达单属于“我”的东西。歌德说过:“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正在于他有足够的心智,使一件平凡的对象现出一个有兴趣的方面来。”“平凡的对象”是我们平日司空见惯甚至早为人们说过的事物,而“有兴趣的方面”便是我们看问题、考虑问题的新角度。这样便能言人所未言,写出人们“眼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
注意运用新鲜的论据来证明论点 所谓论据的新鲜,指论述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新颖、别致。论据新鲜包含两个基本点:
第一,选择时代感强的材料,往往表现为新的信息,新近涌现的人和事。青年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敏感的群体,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对最新信息的捕捉比任何人都迅速。因此,在选择新颖的材料方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视野是很开阔的,在作文选材方面很是新颖,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感。
第二,选择那些并非新近发生,但是没有或很少被人采用过的材料。邓拓写过一篇文章叫《一个鸡蛋的家当》。作者取材于明代小说家编写的一个故事:一个穷人捡了一个鸡蛋,高兴地告诉妻子自己将要富了,蛋生鸡,鸡生蛋,卖鸡买牛,大牛生小牛,不到三年便可有一百五十多头牛??妻子一气之下打碎了他的鸡蛋,毁了他的所有家当。邓拓通过对这个材料的深挖,提示了“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这一深刻主题。可见,那些未被发现和使用过的材料如果能够挖掘出深刻含义,也可以成为新颖的材料。
掌握最新的信息掌观察,靠传媒;而获取“珍稀”材料,则很大程度需要靠阅读,靠对生活的琢磨。
议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结论是文章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议论文的结构
在写议论文时要做到有条有理,就要注意在论述部分(即上文所说的“本论”或“分析问题”)的构思过程中,掌握并列式和层递式这两种最常见的议论结构。(一)“并列式”论证结构
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式。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的。例如下面这篇论“转折”的文章。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面对转折,把握转折,转折就会(给你)带来成功。本论部分:首先,转折是对过去的反思??其次,转折是同过去的决裂??再次,转折可表现出对愚昧的否定?? 同样的题目,还可以这样分解论点: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希望转折;当生活平淡时,我们需要转折;当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我们渴望转折。
二是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例如课文《咬文嚼字》第一部分,朱光潜先生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你是”“你这”一字之差)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视之,石也”)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对“推”“敲”二字的品味)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可以灵活,但是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二)“递进式”论证结构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为了使文章富于说服力,又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写议论文时常常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抽象到具体、由读者熟悉的到读者不熟悉的顺序展开论述。篇五:议论文教学
中学语文议论文教学探讨
关于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分布
初中语文三年六册任何一版教材,篇目都在150篇以上,议论文在教材中占的分量很有限,不到10篇,而且议论文体也不典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专家们呼吁并有意淡化文体的结果。而且议论文重逻辑思维,不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类的文体,有人物,有情节,或者有生动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议论文教学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常被忽视而且不太受欢迎的一部分。
关于中考
请各位看最近三年河南省的语文中考试题,议论文阅读几乎是必考内容。2009《和谐明善》(12分)1.从(1)(2)两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和谐”与“明善”的关系是。2.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4)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何作用?请为第(5)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4.谈谈你对第(8)段含义的理解。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2010《匠人与大师》(12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12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一⑥段的论证思路。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举中考的例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最有说服力的是什么?用我们校长的话:靠实力打天下,拿成绩来说话。二是中考试题中确实有许多经典议论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平时注意阅读和关注好的议论文,无论思想境界和语言积累都会得到提高。
例如07年中考两篇: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选自《光明日报》)
“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选自《人民日报》)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议论文给人思想上带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刻。再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议论文也是常用文体,如辩论、评论、专业论文等,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关于教材中文体淡化的现状和缘由,不是我能解释清楚的。我想说、能说的是议论文教学不容忽视,需要用心设计,有效教学。就以现行教材中的议论文为例,谈谈议论文教学的一些实践。
两大困惑:
在准备这个讲座之前,我在身边的语文老师中做了一项调查:那就是议论文教学最大的困难和困惑,结果是这么两个: 1.怎样使枯燥的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 2.文体特征不明显的议论文怎么教?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梳理一下议论文的知识,即明白“教什么”。阅读议论文常做的五件事
一、明确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中,作者总要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就是论点。就论点的设置而言,有的可以在文中找到作为论点的现成句子,而有的则需要我们在阅读中通过领悟,自已归纳出。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多数有现成的表现论点的语句,这些表现论点的语句应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或陈述句,有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可用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
(1)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例如:《敬业与乐业》开篇第一句话“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就其位置及其和题目的联系看,我们能肯定这句话是中心论点。
(3)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学生容易将论点和结论混淆。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又如《想和做》第五段中有“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一句,第七段中又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一句,将这两句相比较,不难判断前句是中心论点,后句不过是归纳并且揭示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4)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例如《学问和智慧》中的过渡句:“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就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的分论点,又提出了下文的分论点。还有的议论文的论点没有直接、明白地说出,而是比较含蓄的,一下子不容易抓准。遇到这种议论文,要先概括各段、各层的意思,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的过程中归纳出论点。
二、把握文章论据
论据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①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②历史上的典型史实;③ 准确的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①名人名言;②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③广为流传的谚语、俗语;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要使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有代表性。事实论据准确而有代表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分析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下面几种。1.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3.对比论证。把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运用正面的事例或道 理同反面的事例或道理加以对比来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一篇议论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四、理清论证层次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要先了解各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相邻段落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过程,要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论证的结构层次。
五、体会语言特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阐明事理要严密,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要准确,态度要鲜明。举例叙事要简明,有概括性。有的议论文也讲究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结: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训练方法—抓准论点、找准论据、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力量。
以上我们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下面谈的是怎么教。
议论文常态课我们一般是这样上的:
一、检测预习(处理字词)
二、整体感知: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2段: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三、精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任务: 1.本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敬业)2.作者是如何来展开论证的?(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到敬业?)
(二)朗读第5、6段,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1.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来展开论证的?
四、体验拓展(学有所悟)
作者认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 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来论述作者的这一 观点吗?(举一个课外的事例或名言进行补充论证)(科学家、清洁工)
议论文一般都可以这样上,但上下来学生感觉没意思,老师也觉得特没劲。名师是怎么上的呢?下面我来说议论文教学的艺术化处理。
我们来看湖北武汉的特级教师,学长式教学的倡导者胡明道老师是怎么上的:
一、由当年“感动中国”人物导入:贵州 李春燕 费俊龙、聂海胜
李春燕,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大塘村是一个苗寨,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任何待遇。生命的意义在隐秘的收费单和先进的手术台上曾经被轻视和失落,却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位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
【颁奖辞】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
第二个事例我们比较熟悉:在太空中遨游五天五夜,再次见证中国航天实力的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辞】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他们令我们感动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梁启超在上海给大学毕业生做的一篇演讲,将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梳理文章脉络:
给作者列一个演讲提纲。也就是用十句话左右压缩这篇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在你认为重要的、最能代表作者意思的句子上做记号。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中心论点)第一要敬业。(分论点1)
“主一无适便是敬。”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何为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三篇: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解题指要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近年来,议论文阅读逐渐成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的文章。题型上,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各地语文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都是围绕这个要求来设计的。常见的考点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清、划分;5.对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了解;7.对文或段的结构进
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及理解其含义。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
1.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同时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紧扣文章的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地评述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3、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的语文试题一般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组织表述语言的能力。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我们还必须把这种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即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然后就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下面我们对考点作逐一分析:
一、对论点的把握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上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如某地的语文考试中的题目《别伤害自己》的第1题要求回答出作者的观点,这里要回答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观题目,读内容,便会发现,其实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再如某地的考卷《跨越困难》的第1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集中在哪一处直接交代,需要纵观全文后归纳概括:“接受并战胜苦难,就会走向成功。”
除了以上利用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的方法外,还可以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对论据的认识和分析
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②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③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分析出它们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哪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某地的语文考试卷《黑森林的猫》的第2题:“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这道题答出“在有些国家,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以了。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④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例如某地的语文考卷《坚持“一件事原则”》的第2题“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
初中阶段,议论文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是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所例举的事例确凿典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来证明论点,这一方法往往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故事作为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可以使抽象有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对比论证是拿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它能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
四、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和理解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从各地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看,主要有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等题型。如某地语文考卷《时间的价值》的第5题:“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答此题时,要先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懂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性词语,最后按题干要求答题。
五、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和领悟
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议论文的语言还很严密周到,往往无懈可击。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某地的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3题:“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 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这道题要求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从提示上看,要求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进行点评。答题时,就需要从句式的特点、修辞、语气等方面考虑作答。
六、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创新
议论文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了解基本思路,领会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试题。如某地语文考卷《读“死”书与读“活”书》的第5题:“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再如某地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4题:“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这是两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文章后的内心感受,答题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讲述的理由充分即可。但是,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宜作消极回答。
总之,考查议论文的阅读,一般是从论题论点的提炼、论据的归纳概括、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结构的梳理、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来考查。由于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寻找和归纳论点往往有一定难度。论证方法的判别应该不 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当几种论证方法同时使用时,不要有所疏漏。议论文结构的梳理也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辨识它的结构形式。议论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样含蓄,因而理解上的难度要小一点。但议论文为了论证的严密,语言很有分寸感,有时正面说了,反面也说,答题时要能辨清主要方面,不要主次不分。
第四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讲义
(议论文阅读)(4课时)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属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一、走向预测
1、课外材料为主
2、人文内涵丰富
课外命题材料,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2年《吃苦是一种资本》(南京市)《宽容是美德》(河南省)《读书·养气·写作》(上海市)等。这些材料可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考查整体把握
《大纲》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课标》也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不应在阅读题中考语法、修辞、作家作品常识和文体知识,而应注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以片段文字作命题材料的将更少见,趋向以整篇文章来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课标》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 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这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题型分析
1、客观题减少。
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简答题等客观题将进一步减速少。选择题甚至可能在议论文题中消失。对议论文知识如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等单纯辨识的题目,比例也会降低。
2、主观题主导。
《课标》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对文章内容要点即作者观点、法、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探究,这类主观性试题将是议论文题的主导。
3、开放题增加。《大纲》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法或疑问”。《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答案不惟
一、鼓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 试题 会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读书·养气·写作》最后一题:第4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要点:
1、课外阅读的篇名(书名)
2、从中的得益
3、表达完整。(三个要点各1分,如以课文为例,不给分)至于读的是什么书,从中得到什么益、吸收了什么,则不求一致。这一类开放性试题,会有所增加。
三、复习重点
初中生外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全面、深刻。《课标》只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也没有涉及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术语。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不是死记这些术语的定义,再到议论文中去“对号入座”,而应注意下面几点;
1、区分观点、材料。
议论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课标》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误认为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内容联系 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课标》要求“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是“发现”。如《谈骨气》的论点是“中国人有骨气”,并引用孟子的话说明骨气的三项内涵,文天祥、齐人、闻一多三个事例分别对应三句话,因此顺序不能调换。这项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有效的复习方法是练习列文章结构提纲。
3、自主思考、判断。
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如19世纪30年代有些人宣扬“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就不符合事实,鲁迅先生据理批驳:“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近年中考试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哈尔滨市《智者无言》最后一题:“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就能得满分。
4、组织表述语言。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还要转化成外部语言,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要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难点,了解考什么,怎样考,复习方法得当,就会化难为易。学法一点通
阅读理解切忌急于求成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初中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的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有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疱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议论文阅读训练与指导
(一)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诉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实际行动,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能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 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摘自《人的价值》。作者:张岂之)[命题意图] 阅读材料对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的第1、2题,旨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同时,完成与教材中学过的课文的对接,引导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第3、4题考查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也考查阅读积累;第5、6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把握与理解;第7题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多角度分析阅读的能力;第8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运用。[阅读训练]
1、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孟子的原话是:
2、课文《谈骨气》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 这一论点;以上文段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
3、用一位名人的话或诗句补在第二段引用的范仲淹的名言之后,所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要与范仲淹的名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致。
答: 也曾这样说:“。”
4、如果用“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许多人人可以做却未必人人去做的好事”替代第一段中关于居里夫妇探索科学奥秘的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谈出一点理由来。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对比论证的运用颇具特色,试举一例说明。答;
6、如果把第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作一点改动,使其成为比喻论证,该怎么改? 答。
7、有不少科学工作者的“心灵”和“精神领域”都很高尚,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也非常勤奋,但终其一生,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在其研究的科学领域有所突破与建树,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该如何评价?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答。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是不能去掉的,请你谈谈理由。
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 答:。
(二)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一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俩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便是在探索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科学的成果一开始便要直接和社会见面,产生广泛的现实影响,作为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勇气,又要掌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应积极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摘自《“挑战者”号追思》,略有改动。作者:郝铭鉴)[命题意图] 阅读议论文,要落实文体特点。以上文段适宜于中考考生阅读,因为文体特点比较明显,与《大纲》及新课标的精神吻合。第1题考查关于论点的知识;第2题在考查论据运用的同时也考查课内外知识的积累;第3题检测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第4题检测对文章中句子的解读,既有意义内容上的理解,也有其作用上的理解;第5题考查概括段意与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第6题属常规试题,考查对文章布局与结构的理解;第7题考查积累与运用能力。[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文章第一段的空缺处用一句简洁的话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3、本文共两段,从论证方法的运用上说,第一段主要以 为主;第二段主要以 为主。
4、第二段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其作用是其作用是,同时,又。
5、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当填入的一句话是。
6、本文采用的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总分”结构,试作具体分析。
①总:从开头至“ ”。②分:先在 段从 角度论述中心论点;再在第 段从 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7、写出一句关于探索或创新的名言警句。
答:
(三)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近10万美元。不仅自己多年用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摘自《天天读写》。作者:徐继发)[命题意图] 议论文可以有不同的样式。选择这一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旨在引导考生理解议论文样式的多样性。依据阅读材料设计的训练题,主要考查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第1、2、3、4题。第5题检测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同时考查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第5、6题均属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其创新意识。[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二段用两个 论据,旨在引出本文的论点。
2、如果要把本文的结构调整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形式,应当怎样改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①②
4、补全下列句子,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
①如果让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去写小说。②假如让篮球运动员姚明去跳芭蕾。
5、有人喜欢经营自己的长处,有人却总是在弥补着自己的短处,你如何看待?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一谈。
答:。
6、如果用文章第二段的事例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行不行?为什么? 答:。
7、说出你所知道的爱因斯坦的最重要的一项科学贡献和马克·吐温的一部作品名。
答:①爱因斯坦: ; ②马克·吐温:。
(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胡锦涛
①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②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③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④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⑤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⑥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⑦这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⑧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⑨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⑩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摘自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命题意图] 用上文作阅读材料,可引导考生关注时政,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根据阅读材料的设计的第1、2、3、4题,从论点、论据、论证几个方面检测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第6题检测对文字解读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第4、5题考查平时的课内外积累,第7题检测联系生活运用材料的能力。[阅读训练]
1、文段的标题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文中却用了不少篇幅艰苦奋斗,其原因是(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2、从论证方法上看,文中第 句正面阐述了坚持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第句从反面论述了丢掉艰苦奋斗作风的危害。
3、划分本文层次(用“/”在句子序号中标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写出两条关于艰苦奋斗的古代名言。
① ②
5、请举出两个“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典型事例。① ②
6、文中有三个短语,可以概括⑧⑨两句话,这三个短语是。
7、滨江市委要在机关大楼墙上书写一大幅标语,请你从以上文段中选几句最恰当的话作为标语内容。
答:。
(五)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工具。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经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数的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 到基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选自《张志公文集》)[命题意图] 把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著名论述作为阅读材料,有利于考生充分认识语文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设计的训练题,重点检测考生是否具有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第1、2、3题考查的是关于论点、论据、论证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第6题检测对语言的感知与品味;第5题结合文段阅读,考查对课内外阅读的有关知识的积累;第7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谈一点认识,由于联系了生活实际,有话可讲,其实也是对于文章中的论点所作的补充论据。[阅读训练]
1、文段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论点“ ”,然后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的是先 后 结构。(论证思路,即论证的过程)
2、文段在证明论点时,除了循循善诱讲道理外,还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
3、从你掌握的数、理、化公式或定理中,举一例子,说明其“精练”“严密”的语言特点。答:。
4、从文段中找出与画曲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在其底下画直线。
5、许多自然科学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外,在为文为诗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试举一个例子。答:。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用得很好,试具体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①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
②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
7、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由于学好了语文而促进了其他功课的学习的经验,或说说你由于语文学得不好而影响了其他功课的学习的教训(不超过60字)答:。
8、为本文拟一个言简意赅的标题。答:。
(六)长期以来在日本有少数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煞南京大屠杀这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对美国某杂志的谈话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石原称:“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论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大屠杀这种)事情,当时的外国记者为何没有报道呢?”曾经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果真是无据可查的“谎言”吗?果真是没有目击者的报道吗? 所谓“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纯属明知故问。当时在日军攻城战和以后大屠杀中,日本战地记者都作了报道。如《东京日日新闻》记者浅海一男就报道了日军第16师团中岛部队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岩进行的屠杀中国人比赛。该报分别以“百人斩大战”“百人斩超纪录”为题予以刊载,并刊登了向井和野田的照片,称他们为“皇军”的“英雄”。当时在东京出版的英文版《日本报知者》也报道了日军在南京的所谓“战绩”。为了防止日军暴行流传于世,日军当局曾限制刊登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前坂俊之根据《出版警察报》统计,被禁的有关文章仅1938年头三个月就达182篇。不仅日本记者,当时在华的美国《纽约时报》《生活杂志》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记者也据实发表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照片。
任何人的谎言和诡辩都抹杀不了中国人民用血和泪铸成的历史。故意歪曲掩盖历史,往往就是重蹈历史覆辙的开始。日本少数右翼势力如石原慎太郎之流不断利用各种机会企图歪曲和篡改日本侵华历史,这种做法是违背中日两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决不能容许的。(摘自《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略有改动。作者:张益锦)[命题意图] 阅读材料是一则驳论文,拒此设计的训练题旨在考察对驳论这种论证方式的理解与运用。第1、2、3题检测阅读驳论文的一般能力;第4、6题考查对驳论文语言的感受与揣摩,引导考生体悟驳论文的语言风格;第5题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查理解能力;第7题侧重于积累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同时也是考查运用论据的能力,属开放性试题。[阅读训练] 1. 文章引用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的话是为了揭露。
2石原慎太郎的论点是
,其虚假论据是 ;本文是通过驳其 而驳倒其 的。3.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若干外国随军记者报道南京大屠杀事例,如果把美国、英国记者报道安排在第二段“当时在日军攻城战和以后大屠杀中”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答:。
4.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明日本方面“故意掩盖历史”?在其底下画线。第二段中加点的“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5. 第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6. 文中用了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请选择两个贬义词,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① ;②。
7、本文的论据主要是 论据;请再从你积累的名人名言中,选两条作为道理论据,反驳石原的论点。① ②
第五篇:议论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课教学设计
(议论文)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学思路:
按照议论文的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教学体会编写。按照“解释概念——教给判断 ——关注中考题型——如何分析表达。”
教学要点:
(1)、找准论点。(2)、分析论据。(3)明确论证方法及作用。
(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5)、议论文的结构。(6)、论证方式。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中考说明》和考查的内容
二、复习讲授: 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论点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考试中常见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概括论据的内容。
2、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
3、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4、论据的作用。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方法的一般类型: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包括:运用历史 事实、现实事例、故事、列举生活现象来证明论点的。(其实,在文章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地方,就一定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方法在考试中的题型。
1、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四)、议论文的语言
1、议论文语言风格——概括性、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2、品味词语含义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五)、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层进式结构: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2分析过度句的作用,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六)、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三、小结:
注意文体特征和中考题型(中考热点题目)关注热点,体验生活
纵观近年来中考,议论性文章阅读的选文往往紧跟社会热点,代表社会主流思潮。因而,对古诗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文学名著等必须广泛涉猎,择其重点进行积累。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的是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感悟,手中有事例,人就会更敏锐而富有智慧。
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