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进位加法 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两家子中心小学 霍丽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11---P12例1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认识到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捆扎好的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5+20= 30+6= 60+3= 5+40= 50+20=
30+60= 60+30= 50+40= 3+50= 40+10=
(二)、谈话导入
1、老师:假如我们班一起去参观博物馆。问:我们班学生多少人?答:67人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共多少人? 答:2人 合作探究: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小组讨论一下。
3、如果不会算,可以摆小棒,拨珠,想一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谁的方法好。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2、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4、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要加在十位上,先从个位算起!
(四)、练习,实践应用
1、堂上练习
2、黑板做题
3、评讲巩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六)、随堂练习
第二篇: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ppt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算法:23+20=43 43+5=48 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生4„„
2、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35+2= 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37+2=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3.小组汇报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5个一加上2个一;十位是3个十加上0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2.当医生诊断。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四、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12页和13页做一做
五、回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入:在学习新知识前,先通过一些小题目给我们的小脑袋做做操,同时,也观察哪些同学在说的时候最认真,听别人的时候最安静、最仔细,他就是我们班最会发言、倾听的学生。投影出示:口算题。
+ 50= 53+3= 400+200= 53+30= 600+ 40= 530+300= 师:在口算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在口算的时候要注意,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表扬用语。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题吗?
投影出示: 35+24=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投影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指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拿出本子写)师:你算对了吗?
生:...引导语:通过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个规律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中涉及到以前学习的加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本课的铺垫,同时,复习中,重点强调了“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从个位算起”口算和竖式计算关键点,为学生在后面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提供了帮助。]
二、新授 1.以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
引导语:这是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一年级85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提问之后,要说说如何列式,无需解答)生:......2.根据学生交流有先选择地投影出两个题(预设:可能有学生提不出其中的一道问题,就以老师自己的名义提出)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引导指出:本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提问并列式,也能够让学生体验提出并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后续探究新知的动力] 3.解决“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的问题。(1)自主探索竖式计算。
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谁知道怎样列式?
生:143+126 师投影出示:143+126=_____(本)
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桌之间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预设一:学生提出用计数器计算。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演示。
师注意学生拨珠的顺序(从个位拨)预设二: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
师: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来吗?(让学生到黑板前尝试)
及时提问:你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数位对齐)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想加)
师:也就是把哪些数对齐?计算又从哪一位算起?(6和3对齐,2和4对齐,1和1对齐)(要从个位说起。)
强调并投影出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同学板演,并说说笔算的过程。(全体同学注意板演过程)(如果这个学生到时候算不出来的情况,鼓励其他学生接着尝试)
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板演,示范竖式计算的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2)验算。
引导语: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这两个数相加的和,那如果想知道算的对不对,该怎么办?
师:验算的方法还有很多,通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板书或投影“验算:”)学生交流并尝试“143+126”的验算过程。
投影出示:126+143的竖式,要求学生照样子检查自己的验算,看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得数和第一次算出的得数什么的关系?(一样)假设反问: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那说明了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问题,并验算。师巡视,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订正。
5.小结:笔算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是否和第 3 一次一样,这样的检查,我们就叫作验算。
三、练习巩固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笔算。
(2)说说笔算过程。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按要求完成计算,并提醒学生写竖式时数位要对齐。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表中信息有哪些,要解决问题该怎样计算。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说说看图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式解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从哪一位算起,又来怎样验算?
第四篇:《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不进位加法
主备人:刘长荣
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出示课件)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1、2、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出示课件)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2015年月28日
第五篇: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不进位加法
类别:小学数学 编号:
教学内容:教材31-3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入:在学习新知识前,先通过一些小题目给我们的小脑袋做做操,同时,也观察哪些同学在说的时候最认真,听别人的时候最安静、最仔细,他就是我们班最会发言、倾听的学生。投影出示:口算题。
+ 50= 53+3= 400+200= 53+30= 600+ 40= 530+300= 师:在口算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在口算的时候要注意,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表扬用语。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题吗?
投影出示: 35+24=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投影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指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拿出本子写)
师:你算对了吗?
生:...引导语:通过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个规律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中涉及到以前学习的加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本课的铺垫,同时,复习中,重点强调了“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从个位算起”口算和竖式计算关键点,为学生在后面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提供了帮助。]
二、新授 1.以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
引导语:这是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一年级85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提问之后,要说说如何列式,无需解答)生:......2.根据学生交流有先选择地投影出两个题(预设:可能有学生提不出其中的一道问题,就以老师自己的名义提出)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引导指出:本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提问并列式,也能够让学生体验提出并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后续探究新知的动力] 3.解决“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的问题。(1)自主探索竖式计算。
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谁知道怎样列式?
生:143+126 师投影出示:143+126=_____(本)
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桌之间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预设一:学生提出用计数器计算。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演示。
师注意学生拨珠的顺序(从个位拨)预设二: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
师: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来吗?(让学生到黑板前尝试)
及时提问:你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数位对齐)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想加)
师:也就是把哪些数对齐?计算又从哪一位算起?(6和3对齐,2和4对齐,1和1对齐)(要从个位说起。)
强调并投影出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同学板演,并说说笔算的过程。(全体同学注意板演过程)
3(如果这个学生到时候算不出来的情况,鼓励其他学生接着尝试)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板演,示范竖式计算的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探索,学生能够顺利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或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并且学生在解决自己而非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解决更多问题的欲望。](2)验算。
引导语: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这两个数相加的和,那如果想知道算的对不对,该怎么办?
师:验算的方法还有很多,通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板书或投影“验算:”)
学生交流并尝试“143+126”的验算过程。
投影出示:126+143的竖式,要求学生照样子检查自己的验算,看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得数和第一次算出的得数什么的关系?(一样)假设反问: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那说明了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问题,并验算。师巡视,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订正。
5.小结:笔算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是否和第一次一样,这样的检查,我们就叫作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何验证算的对不对,学生交流中,会有很多的想法。教师引入交换两个加法的位置进行验算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自主用这个方法尝试验算。通过体验验算的过程,使学生更加熟练掌 4 握三位数加三位数或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同时,通过验算,也让学生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养成计算后再验算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笔算。
(2)说说笔算过程。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按要求完成计算,并提醒学生写竖式时数位要对齐。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表中信息有哪些,要解决问题该怎样计算。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说说看图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式解答。[设计意图:]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从哪一位算起,又来怎样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