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④ 130×0=130-0。()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100-25×4)×36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2第四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有关于0的运算教学反思
2.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课件教案及板书设计
3.0的运算教学课件
4.数学加法运算教学设计
5.四年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6.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7.春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测试题
8.人教版数学上《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9.数学乘法运算教学设计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学设计
课题:
0的运算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关于0的运算;通过合作学习,归纳总结0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重点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学习过程
第6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关于0的算式,对吗?那谁能试着说几个?请几个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打在电脑上:
如:8+0= 0÷12= 98+0= 342-0= 0×76= 97-97= 将学生说的这些与下面的一起出示: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8+0= 0÷12= 98+0= 342-0= 0×76= 97-97=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原来接触过很多关于0的运算,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编写算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然后把学生自己编写的算式与教师事先准备的一起出示,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感觉到是在为自己的算式分类,引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将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口算出结果。
2、请学生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并到小组内交流一下。
3、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任何 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5、师:同学们对这些发现还有什么问题吗?
6、学生可能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7、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8、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9、【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在0除以任何 数,都得0的空白处加上“不是0”。
10、让学生默记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将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口算出结果,然后请学生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并到小组内交流一下。这样培养了学
生认真观察和细心比较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方法应用
1、同学之间互相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2、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3、给小金鱼排排队吧!(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互相编题,培养了学生自己出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然后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扎实的掌握。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填一填:一个数加上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3、直接写出得数。
34+4-34+4 430×0÷45 28+(69-27)÷7 125×8÷125×8(100-25×4)×36 378÷1+378÷378
4、课堂检测B
1、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28除以32的商,再乘272与168的差,积是多少?列式是()A.128÷32×272-168 B.128÷32×(272-168)(2)40×(10-30÷3)的结果是()A.400 B.2300 C.0 D.2390(3)一本笔记本3元,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2元,一个计算器比一只钢笔贵3元,一个计算器是()
A.5元 B.8元 C.9元 D.18元
2、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深化练习
六、作业布置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文山州砚山县稼依镇中心学校 作者姓名:高永华 联系电话:*** 邮编:663107 电子邮箱:340539052@qq.com 详细通信地址:文山州砚山县稼依镇店房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现过程,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符号、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吗?你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学生发言)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自行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观看场景
师:你能从场景中得到哪些信息?(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问题:
李叔叔上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的路程?
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回答)
二、探究学习新知识。
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2)、观察对比
师:以上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结果怎样?那么下面这组算式○里填什么符号?
课件出示:40+56○56+40
生1:填等号。
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50+43=43+50 60+27=27+60 师:总结以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3)、揭示规律
师:观察的很仔细,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生1:加法交换律。(4)、全班总结,师板书: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5)、用符号或字母表示。
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生1:我喜欢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 ▲+★=★+▲ 生2:我喜欢用这样的字母来表示 a+b=b+a(6)、根据加法交换律完成课本第28页的“做一做”: 300+600= + +65= +35
2、加法结合律
(1)、出示例2主题图。
(2)、生叙述题意,分析数学信息。师:你们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先后出示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图:
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56-
第四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武店中心小学 朱守丽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4~55页。
内容简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算律的有关知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率奠定了基础。本课时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交流出现的两种算法,把两个式子写成一个等式,通过比较,发现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概括它们蕴含的共同规律,并用字母式子表示,从而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通过计算说理,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知识,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1)(34+6)×9 3×10+10×7(2)125×69×8 25×65×4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在学生口答(2)讲到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基础上导入:“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展开 1.激情导入
师:我们班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愿意做回小会计帮老师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吗?(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买夹克衫用去多少元?买裤子用去多少元?买5套衣服一共用去多少元?夹克衫比裤子贵多少元?)【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选择买5套衣服一共多少元?(其他一步计算的问题随机口答解决)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出“买5套衣服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你们可以帮助郑老师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都表示什么意思
(3)学生列式解答,完成后汇报解法和想法。A: 65×5+45×5
B:(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师: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什么的?再求什么的?(先求5件夹克衫要多少钱,再求5条裤子要多少钱,然后把两次的结果合在一起。)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什么的?再求什么的?(先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再求出5套衣服要多少钱。)师: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又什么发现?(随机评价“原来变和不变可以如此和谐的溶于一道算式中”)
师:结合实际你能说说为什么左边的算式会和右边的算式相等吗?(小组轻轻的讨论)
(4)这两个算式能写成等式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算式算出的得数都表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钱,应该相等;两个算式都等于5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
课件出示:(65+45)×5=(65)×(5)+(45)×(5)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举例探究
师: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你能举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来验证一下吗?学生举例,算出得数,如果相等,用等式表示出每组算式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进一步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 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自己写,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挑选几组板书:(35+65)×12=35×12+65×12(23+27)×7=23×7+27×7(56+14)×50=56×50+14×50(28+2)×16=28×16+2×16 4.体验感悟
(1)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能说得完吗?看来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的,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中间隐
藏着什么规律呢?请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谁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2)小组讨论交流:
有的可能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也有的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全班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规律表达清楚。
结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把两个积相加(注:多找几个学生回答)
(3)如果我们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怎么写?结合文字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也可以写成c×(a+b)= c×a + c×b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分配律的算理,使得抽象的运算定律不再难理解——其实学生很早以前就接触过分配律,在观察、比较中感知分配律的外在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举例验证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进一步理解算理,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
5.同桌对口令(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一生说出一边的算式,另一生说出另一边边相应的算式)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学生乐于参与。针对分配律的左右算式的变化规律设计的练习,强化对规律“外形”的感知掌握】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两种形式,使学生都能顺利变化,做完填空后让学生试着再进一步口算结果,让学生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作好铺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28+16)×7 28×7+16×7 □ 15×39+45×39(15+45)×39 □ 74×(20+1)74×20+74 □ 40×50+50×90 40×(50+90)□ 学生自己判断?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把74看成74×1)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下图)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是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插漏补缺。】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第3题是开放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5.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率
A: 65×5+45×5
B:(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a±b)×c=a×c±b×c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乘法分配率,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利用乘法分配率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比较粗心,需要加强练习。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
5、例
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25×35×
2125×8
45×4
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
1、例
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乘法口诀,并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里应用了什么?
2、学习例2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2:我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同学们想好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250桶。)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25×5)×2=25×(5×2)
你还能出类似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3)师:从上面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a×(b×c)
4)思考: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3、学习例3
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总人数。
预设2:我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加起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结果是多少?(150人。)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4+2)×25 = 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3+2)×4
○
3×4+2×4
(5+10)×2 ○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 a×c+ b×c或a×(b+c)=a×b+a×c
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同学们,乘法的三个定律你觉得学得怎样?老师这儿有些练习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7
3×4×8×5=(3×4)×(×)
117×13+117×7=117×(+)
167×2+167×3+167×5=167×(+)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 画“×”。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32×(8×2)=32×8+32×2
()
87×87+13×87=(87+13)×87()1+2×3=1+3×2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说?对同学有什么温馨提示?还有什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