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
Lesson Plan for Travel Journal(first period)Grade: Grade 10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After at least six years of English study, the students are already have the ability to express, to think in English.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objective Learn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 journal,transport,Laos,Cambodia, Vietnam,Mekong,finally,cycle,persuade,stubborn,atlas,glacier,Tibetan,rapids,valley,waterfall,plain,delta.2.Ability Objective ⑴Learn how to express their vacation activities.⑵Grasp some reading skills.3.Emotional objective Stimulate Ss’ love for nature by getting them to know the greatness of a river.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Learn the words listed above.2.Get students know to choose appropriate transportation and wh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use them correctly.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 up(7 minutes)1.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pictures of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and asking some questions.This step helps to ari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attention.Asking them questions like: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before? What can you benefit from traveling?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s will you use and why?(2 minutes)Now 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and discuss it in pairs.Some transportation means: by car(in a car)/by bike /by plane(by air)/by train(on a train)/by bus(on a bus)/by ship(by water or by boat)/in a hot balloon /by motorbike(on a motorbike)/by jeep /by truck, then complete the chart on screen.(3 minutes)
2.warming up by looking and speaking.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ell the whole class which object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and which one is the least useful.give a reason why you think so.(2 minutes)step 2.Pre-reading(10 minutes)1.Imaging and sharing that whether you like to travel along a river, a great river? what role does a river play in people’s life? in other words, how do people who live along a river use it? the suggested answers: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a river or wash their clothes.people can swim in a river in summer.people can use a river to irrigate their fields.people can travel along a river.(5 minutes)2.talking and sharing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a lot of rivers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re are many great rivers.now 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rivers , try to guess which rivers they refer to.(5 minutes)Step 3.While-reading(23 minutes)1.scanning: Ss read quickly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Mekong River originate from?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it flow through and what are they?(china, Laos, Thailand, Cambodia, Myanmar, Vietnam)Then complete the route of this river on the screen.(6 minutes)2.skimming: ss read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o will go on a trip along Mekong River? How will they get there? Where should they start their trip? How did they prepare their trip?(5 minutes)3.Students read and ge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6 minutes)4.Please listen and read aloud about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journey down the Mekong.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word and the pauses within each sentence.Then the teacher will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students shall read aloud twice, too.(6 minutes)Step 4.Post-reading(3 minutes)
Closing down by answering questions :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traveling?(before traveling, we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that is, to make a plan, decide the place to visit and get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with full preparations we’ll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trip.)Which type of transportation will you choose and why?(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s)Step 5 Refection and Homework(2 minutes)
Imagine you are going on a travel, try to make a plan.you should write down which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you will take and destination data.You may tell us why are you going there.(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60 words)Reflection: This lesson plan wa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Different from the Bottom-up model and Top-down model, Interactive model stresses on the new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on the whole background knowledge.In this lesson plan, the teaching of new words and phrases are involv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his lesson,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guess the topic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presented.The new word “transportation” is introduced after presenting pictures of car, plane, train and so on.In this lesson plan, the three stages, namely,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are involved..
第二篇:高中篮球教学设计
《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是水平五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进攻、突破上篮,它的特点是出手速度快、不易被封盖,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在实际的教学比赛中有很多学生对持球突破技术缺乏正确的应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篮球比赛进攻能力,把交叉步持球突破与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比赛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篮球技术的实用性。在素质练习中采用X跑训练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把练习推向高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概括和模仿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鉴于此,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在水平层次上差异不小。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习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技术以及素质练习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和完成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使6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动作,达到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动作协调优美;同时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X跑训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选择突破时机
2、运球与上篮的衔接
难点:
1、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2、手腕拨球的动作
五、学法指导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次课通过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有机结合,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来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时,行为表现为“探索—研究—应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采用导学、导思、导练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观察)--研究(思维)--应用(迁移)的学习思维活动过程,达到了解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于教学、练习之中,在讲解与运用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选择学生一对一的“单挑”和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单挑”,在极富挑战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考虑运动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球。热身活动把侧滑步和急停跳起有机的结合起来,时刻在运动中去体验篮球美,应用各种形式的运球练习,来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专项准备活动,在配合动感音乐下,创编形式新颖的篮球操,来增强学生球性球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2、基本部分,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设疑(在一对一的对抗 中,进攻队员一般采用什么技术摆脱防守进攻得分?)看教学图。组织学生围绕提出设疑进行尝试练习,讲解、示范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动作。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纠错。继续练习及拓展提高练习,体能练习。放松身心,(在节奏鲜明伦巴舞曲伴奏下,师生共同练习伦巴舞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评、小结。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积极地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练习密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素质练习时强度达到最高峰。
第三篇:高中篮球教学设计
高中篮球教学设计
---------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及体能练习
一、指导思想
本课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结向上、勇于拼搏集体主义精神,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是水平五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进攻、突破上篮,它的特点是出手速度快、不易被封盖,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在实际的教学比赛中有很多学生对持球突破技术缺乏正确的应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篮球比赛进攻能力,把交叉步持球突破与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比赛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篮球技术的实用性。在素质练习中采用X跑训练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把练习推向高潮!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概括和模仿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鉴于此,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在水平层次上差异不小。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习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技术以及素质练习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和完成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使6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动作,达到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动作协调优美;同时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X跑训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选择突破时机
2、运球与上篮的衔接
难点:
1、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2、手腕拨球的动作
六、学法指导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次课通过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有机结合,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来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时,行为表现为“探索—研究—应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采用导学、导思、导练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观察)--研究(思维)--应用(迁移)的学习思维活动过程,达到了解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于教学、练习之中,在讲解与运用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选择学生一对一的“单挑”和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单挑”,在极富挑战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考虑运动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球。热身活动把侧滑步和急停跳起有机的结合起来,时刻在运动中去体验篮球美,应用各种形式的运球练习,来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专项准备活动,在配合动感音乐下,创编形式新颖的篮球操,来增强学生球性球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2、基本部分,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设疑(在一对一的对抗中,进攻队员一般采用什么技术摆脱防守进攻得分?)看教学图。组织学生围绕提出设疑进行尝试练习,讲解、示范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动作。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纠错。继续练习及拓展提高练习,体能练习。放松身心,(在节奏鲜明伦巴舞曲伴奏下,师生共同练习伦巴舞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评、小结。
八、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积极地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练习密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素质练习时强度达到最高峰。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1—2块,篮球若干
第四篇:高中绘画教学设计
篇一:人美版高中绘画教案全集
第一周、第二周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三.小结
第三周
中国工笔花鸟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工笔花鸟画有一个概况的认识,树立一些基本
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工笔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及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风格、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观念。同时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二、重点难点:
重点:1从临摹传统工笔重彩画,掌握其勾线、设色等技法;
2、体会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虚实等关系;
3、研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构图,意境等特点。
难点
1、如何将西方的明暗素描的造型转到东方以线造型方面来;
2、色彩观念的转变;
3、体会勾线中什么是见笔及用笔的起收、承转;
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教学过程:
一 概 述
中国花鸟画从总体上讲可分为工笔、意笔两种风格流派,其中工笔花鸟画的产生、发展较意笔花鸟画要早得多。
与写意花鸟画相比,工笔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追求精细,对形象的塑造力求精微,表现手法上力求完美无缺,生动自然。对格调的追求上与写意相同,力求清新典雅,古朴凝练。技法上虽上但求其写,以下其形而达到传其神的目的。
工笔花鸟画的雏形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稍晚些时代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便是一幅较有代表性的早期工笔重彩画,其中便有鸟兽的形象,造型十分生动。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游龙、飞鸟的形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有荷花、牡丹、人、鹤的形象,但这些花鸟的形象都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的,然而这一切都为花鸟画的产生奠定了一个人文基础。
二 唐、五代、两宋的工笔花鸟画
唐、五代、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确立、形成、发展、成熟时期。特别是五代、两宋是上笔花鸟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代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文化艺术的高峰。如:诗歌,书法等等。工笔花鸟画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确立形成起来的,与山水画一起从单纯的人物画配景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唐代的工笔花鸟画最初从形式技法上看以工笔青绿重彩为主,风格朴素、单纯,为工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是工笔花鸟画的形成、发展时期。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在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地位显赫,可以说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峰,这一时期,佳作频频,高手如云。南宋迁都杭州、钱塘一带,水土丰足,形成一股很强的绘画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工笔花鸟画更趋于成熟、完善,涌现出一批批成就不俗的工笔花鸟画家。
总之,工笔花鸟画在两宋时期,无论从技法到风格样式,都已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为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兴起,元、明、清的花鸟画是基于两宋工笔花鸟画之上的一个历史的延伸。
三 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
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基本上处于平和、稳定发展的状态。元代的工笔花鸟画继续沿习宋代的花鸟画风。但表现手法相对要自由一些,格调也大多偏于野逸一路,表现题材也有所拓展。以梅、兰、菊、竹为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明代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分支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形成并确立了工笔、写意、没骨三大花鸟画风格流派,并且各自都有较杰出的代表人物。清代是花鸟画的成熟时期。
四近、现代及当代的工笔花鸟画
当代的花鸟画可谓百花齐放。工笔花鸟画也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无论在技法上、造型上、用色上、构图章法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表现手法和题材较前代更为丰富。
提问:
1、唐、五代、两宋时期花鸟画的典型代表及典型作品?
2、分析徐熙、黄筌两者不同画风?
第四周
工笔花鸟画的线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通过勾线临摹的手段,学习
前人勾线技巧,掌握其方法。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工笔花鸟画入手,逐步解决花鸟画中的造型,构图等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使学生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使
其绘画思想深深扎入这片土壤,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
二、重点难点:(1)勾线中见笔及用笔的起收。
(2)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
三、教学过程:
一 工 具 介 绍
笔:勾线笔,(叶筋,大红毛,点梅,衣纹,小狼毫)
染色笔,(大、中、小的云羊毫,兼毫,白鹭)。
墨:墨色要亮、润、匀、重、清(一得阁,中华)。
纸:画工笔要用熟纸,熟绢,以不漏矾为宜。
砚:砚中不可有陈墨、残渣,砚面要平,质地要青亮、光泽。(端砚,歙砚)
色:宜用块状中国画颜色,高级中国画颜色。
其他工具有:画毡,白瓷盘,明矾,笔架,纸巾、枕尺,笔洗(两个),小水勺,回形针。
二 如何学习工笔花鸟画
学习工笔花鸟画首先要在“法”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宏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的方法、过程、步骤,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从微观的角度说就是学习工笔花鸟画所涉及到的章法、线条、晕染、造型体的问题。另外,学习工笔花鸟画也不能忽视对“理”的探究,因为“理”直接影响到“法”的进一步提学习工笔花鸟画从总体上讲要经历四个环节,即:临摹、写生、习作、创作。这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交替进行,这主要看学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法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变化的,法的主体是人,不能被动而法,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自然的流露。法不是用来表露的,而是含在作品里面的,一张作品中所 篇二: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教材:湘版
年级:高一
单元课时: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
第一课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
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
第三课形的空间及质感
共三课时。
课题: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第一课时)
课型:综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图形、线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功能。
2、尝试运用图形、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3、通过欣赏、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图形、线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功能。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图形、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示范用具及相关资料等。学生:教材、笔记本、绘画的纸张工具等。
教学过程及内容: *欣赏导入:
利用课件展示典型的绘画作品。提问:绘画是靠什么来传达信息的?答:图形。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形”这问题。板书课题: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 *讲授新课:
绘画,是人类造型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经常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借助绘画的形式来传达或获取信息,表达自身的心理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远古时代如此,而今更是如此,大家称现在为“读图时代”。
一、会说话的图形
一般图形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它表示或隐喻某一事物的本质或含义。图形的大小、方向、位置、繁简和组合的变化妒能产生特定的含义,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意味。
练习:你们看了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原始洞穴壁画,觉得他们为什么而画?能谈谈自己的理由吗?
你们能尝试画一画,少女与和平的主题吗?
月光如轻纱般笼罩大地 天边飘过一朵白云风呼啸着,闪电像剑一般刺穿黑幕似的乌云 故乡的荷塘 你们能选一段画画吗?具象、抽象不限。
二、线——来自心灵的感悟
绘画中的线在客观物象中是不存在的,它来自我们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心灵的体会。分析:结构转折所产生的体面分界,让我们感受到线。
画家的思维活动的轨迹可以用线来表达。
从雨点运行的轨迹中,我们感到了线。
线可以表现我们对玻璃材质的综合印象。
方向性让我们感到线。
从动势中让我们想到线。
音律也具有运动的轨迹也可以让我们想到线。
练习:除了上述的,你们还能想到哪些能用线来表达?
不同形态和材质的线条(图例说明)。
不同的感受(图例说明)。
练习:尝试用线的形式表达词义。分析不同的线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比较毕加索的《线描头像》和吴冠中的《春如线》,体验其中各自的情绪,然后模仿着画,看看能否画出自己的心情。
三、延伸意义的图形
许多形象,由于长期固定地表现某种事物而具有一种符号是的象征意义。
练习:找找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画了哪些形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小结:
线是最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线可以构成图形,线可以表现轮廓,线可以表达思想等。
第五篇:高中机械功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物理 《机械功》教案(1)《机械功》
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
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
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
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
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
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
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 w?flcos?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如右图所示。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w?flcos? 只适用于恒力,l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w?flcos?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弓箭、重物、锯、木板、榔头、钉子、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通过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work”不就是“工作”吗?那“做工”和“做功”意思是不是一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互动演示:请同学背或抱着一桶纯净水。教师“命令”:“你今天的‘工作’就是抱着这桶纯净水站一个小时。”
提问学生:“这个同学有没有在工作?”,“有没有使这桶纯净水的能量发生改变?” 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明白这种情况是劳而无“功”,对纯净水桶的运动能量并无影响。因此从有没有对物体的能量变化产生影响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影响做功的因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汽车刹车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要使两辆完全相同的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从受到的阻力大小和通过的位移大小考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大的阻力,通过较小的位移,使车停下;还有一种是车受到较小的阻力,通过比较长的位移使车停下。两种方法在改变车的运动能量上是等效的,可见,做功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做功是和两个因素相联系的,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
实际上物理学家在定义功的过程中,还考虑了大量的实际生产工作。
演示:锯木头、敲钉子等工作。
我们说物理来源于生活,功的定义也是如此。
如锯木头,可以分为“推锯”和“拉锯”两个动作;敲钉子,可以分为“举锤子”和“碰钉子”两种动作。物质生产工作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的。即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实也只是一些推、拉、踏、旋等简单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连续的活动罢了。而推是向前用力,拉是向后用力,踏是向下用力,举是向上用力,旋是边推边拉,碰是快推或快拉,而拉又是向后的“推”。归结起来,所有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说都是不同方向的“推”,而“推”显然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单位。而之所以能构成推的动作,必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作用力,二是移动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显然,功定义成力和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是非常准确的。这也是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和生活相统一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四.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 特殊情景1: 如图,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
前进l位移,力f做功多少?
特殊情景2:
如图用竖直向上的提力提水桶水平匀
速前行一段位移l,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
功?做了多少功?
一般情景3:
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
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
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 a.提出猜想:
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启发引导
学生进行猜想,并交流猜想。可能提出
几种猜想:
(1)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没有关系。
(2)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有关系。
同样一个力f作用方向不同,在改变物体能量上效果不相同,可从两种特殊情况作定性分析,否定猜想(1)。
对猜想(2)提出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理论验证的思路。b.师生交流协作,学生分析论证,验证猜想:
1、教师启发: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题,同时渗透等效思想。
2、学生论证: f 1? fcos?f2?fsin?w?f1l?flcos?l1?lcos?l2?lcos?w?fl1? flcos? c。优化表述论证成果:一般的情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lcos?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w?flcos?的认识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1)当?= ?/2 时,cos ?=0,w=0。表示力f方向跟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物体在这个力f作用下能量不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
(2)当0 ? ?< ?/2 时,cos ? > 0,w>0。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正功。
(3)当?/2 < ? ? ? 时,cos ? < 0,w <0。
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负功。
功既可以是正值,还可以是负值。
结合书本图5.2-5进一步讨论正功和负功含义(仅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运动只学习了直线运动,因此对物体的能量也只限于讨论运动物体的能量):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动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入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增加。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阻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出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减小。也可以表述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某个力做了-10j的功,可以说这个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顺便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即1j?1n?1m?1n?m 六.功的拓展研究1: 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引导学生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讨论功是标量还是矢量。
得出:力做功的效果表现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减少了)。也就是做功能增加(或减少)作用物体的能量。而能量没有方向性。那么促使能量变化的力的作用效果——功也没有方向性。可见,功是标量,正负不表示方向,仅表示做功的性质。
通过例题探究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例 质量为m的物体沿着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下滑l的距离,斜面保持不动,求物体所受的各力做功多少?物体的合力做功多少?
解:wg?mglcos(90? ??)?mglsin? wfn?fnlcos90?0 w合=(mgsin?)l?mglsin??wg?wfn 我们发现:物体所受合力做的功恰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若斜面粗糙,上面结论是否还成立? ? wg?mglcos(90???)?mglsin? wfn?fnlcos90?0 wff???mglcos? w合=(mgsin???mgcos?)l?mgl(sin???cos?)?wg?wfn?wff 若斜面粗糙,同样发现上面结论成立。因此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而这再一次验证了功是标量,运算遵循代数法则。
上例中,若物体在光滑斜面上向下滑行过程中,斜面 同时往后退,试判断重力和支持力做功的性质。我们发现,同一个客观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位移是不同的。因此,一般在中学物理中我们约定,计算功位移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七.功的拓展研究2 新的问题情境:如图:小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1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向右移动了 l=1m后,再然后拉力大小不变又向左拉了来回
到原处。求:拉力f所做的功。
通过分析、引导得出:功的计算公式w?flcos?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拓展推广研究并留下新的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功的计算式w?flcos?不适用于变力做功,那
么对于物体在受到变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做功的情况是不
是有新的求变力做功的理论和方法呢?例如用水平力f拉伸弹簧 l的距离,如何求这个变力做功呢?(留下悬念,为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好伏笔。)
这个问题留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解决
板书设计 ? 教后反思
学习《功》是为了追寻守恒定律服务的,也为后面的动能定理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通过五个问题的设置(见板书方框部分的内容),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和下一个问题的引出都很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前面部分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完成了整节课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又为后面的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设下伏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地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篇二:鲁科版必修二1.1《机械功》word教案02 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一章功和功率
第一节 机械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该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知道正功、负功的含义;应用功的一般公式,会计算恒力、合力的功。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一)导入新课
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 操作的方式:大部分学生
会上提,小部分学生会平推、斜推、斜拉,如右图所示。
问题1 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
(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
预测1 都有做功。
预测2 图(a)恒力f有做功,图(b)恒力f没有做功。
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也就是说,如果施力于某物体,并使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1节 机械功(二)新课教学
[板书]1.机械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2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
预测1 都有做功,w = fs。
预测2 图(a),w = fs;图(b),w = 0。
说明应用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
问题3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
设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
预测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2呢? 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2。
预测1 不做功。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预测2 有做功,w = fs。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
预测3 有做功,w = fscosα。因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 = f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 = fsinα。
沿f1的方向发生的位移为s,f1所做的功w1 = fcosα· s = fscosα;f2与s的方
向垂直,f2没有对物体做功。由于f的作用效果与分力f1和f2共同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 = w1 = fscosα。
说明 分组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小结:一般地,对作用于物体上方向与物体位移s成α角的任何一个恒力f,都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把它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位移s方向的两个分力,再结合功的定义,得到 功的一般计算式 w = fscosα
教师:由于位移是矢量,也可以将位移s分解,再结合功的定义来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式,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完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p4第三自然段,并回答1焦耳是如何定义的。
[板书]2.机械功的计算
[板书]⑴功的公式:w = fscosα(适用条件是f必须是恒力)
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投影出示下列表格
让学生阅读课本p5后,由小组讨论得到结果,填入表格中。1预测1 w1 = fs 预测2 w1 = fscos150° =3fs 2 问题5 试比较图甲、乙中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预测1 w1 > w2 预测2 w1 = w2 说明 设置以上几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正负功的含义。
教师指出:功是标量,其大小的比较,是取绝对值进行比较的,w1 = w2才是正确的。又如做功-9j > 1j,-1j < 3j,5j =37° = 53°,所以 wg = glcos53° = mglsin37°≈100 × 10 × 1.5 × 0.6 j = 900 j 方法三:用力的分解等效。将重力分解为使货物沿斜面下滑的分力g1和垂直
紧压斜面的分力g2,则有g1 = mgsin37°。
由于g2与位移垂直,g2对货物没有做功,所以重力所做的功等于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1所做的功,即
wg = g1l = mglsin37°≈100 × 10 × 1.5 × 0.6 j = 900 j 摩擦力f对货物所做的功 wf = f lcos180° =0.2 × 100 × 10 × 0.8 × 1.5 j =f = mgsin37°μmgcos37°)l = mg(sin37°0.2 × 0.8)× 1.5j = 660j 说明 例题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①温故,如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知新,如求功公式的应用,对正功、负功、不做功的求解具有普遍性。③求重力功时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④可以体现出外力做的总功与合外力做的功的关系,以便归纳。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该例题,请好中差三位学生上台扳演,教师可以及时地订正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
小结 在多个力共同作用下,这些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总 = w1 + w2 + ? + wn,代入时应考虑功的正负号;若合外力为恒力,则求总功时还可以用w总 = f合scosα来求解,其中α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s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让学生亲手移动课桌进行功的探究,使学生学习物理与生活拉近了距
离,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功”的热情。在本 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获取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和应用知识的重要性。分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完善和重组。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了知识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情绪和浓厚的探究,为课堂教学增强了活力。在例题的设计上,既温故又知新,既考虑到问题的完整性和思维的多样性,又突出重点知识的检测和疑难问题的解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