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3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3.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两遍,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题目中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是什么意思?(和好)
2.由“和”可以推想他们以前可能“不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抓住题目中的“和”字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记录所需的时间。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得罪
同心协力 无价之宝
出示课件2: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3: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4:
第一个故事(第1—9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第10—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第15—17自然段):负荆请罪。
4.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三、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找出将相不和的理由,出示课件6: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2.小结:在廉颇的心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出示课件7: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爬上去的吗?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故事。
设计意图:
首先弄清楚他们“不和”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学生学起来会有目标。
四、完璧归赵,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课件8,自学提示(一)。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2.学生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9—16: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动作: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A.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动作:“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B.蔺相如真的会拿着璧撞柱子吗?(师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C.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D.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E.你们读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2)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有关蔺相如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他该不该升官?这次他被封为了上大夫。廉颇服不服?可是在渑池会上,他却再次升官,为什么他会升官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中,继续感悟人物的形象。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习这一课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17:
课文中写了几个故事?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渑池之会。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出示课件18,自学提示(二):
思考题:(1)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是怎样立功的?
3.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再次上前要求”“不答应……同归于尽”“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只是靠一张嘴升官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往下学习。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方法,进一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负荆请罪,抓住人物的言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1.分析蔺相如的语言、动作:
出示课件19:
(1)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①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出示课件20: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有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出示课件21:“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动作:“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分析廉颇的语言、动作。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出示课件22:
语言:“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出示课件23:
动作:“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四、总结与拓展。
1.出示课件24: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找出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他们由“不和”到“和”的原因。
2.出示课件25,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五、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更深入学生的心里,将来能在作文中应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