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目标:(1)速度指的是什么?怎么表示?
(2)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于生活。同时激发发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自学。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1、基本训练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练习八第5题)。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2)练习八第6题。
2、拓展提高(1)速度 时间
路程 225米/分 12分
10小时 1200千米 50米/秒
350米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他的步行速度是95米/分,每天上学放学要走两个来回。小明每天上放学一共要走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层次性作业,使各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作业:练习八的第7、8、9和10题(第10题是提高题)。
第二篇: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三篇: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2.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速度x时间=路程”,并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联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本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回答、校队。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在物流运输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出示信息窗的情境,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摩托车每分钟行驶900米,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摩托车从车站出发,经过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两辆货车分别从东城和西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预设2:从车站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西域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东城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西域到东城有多少千米?从西域经过物流中心到车站有多少千米?
师:像这样在行走中发生的数学问题,一般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里有哪些数量呢? 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第一个红点问题
(1)要求从车站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必须知道每分钟走多少千米和走了多少分钟? 怎么列式?900×8=7200千米 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时间=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路程。(2)要求西域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 预设:因为西域到物流中心是大货车走的,就用大货车每小时走的千米数×行驶的时间=西域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所以列式为:65×4=260千米(3)东城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 预设:因为东城到物流中心是小货车走的,就用小货车每小时走的千米数×行驶的时间=东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所以列式为:75×4=300千米 3.探究数量关系
(1)观察,这三题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这三题关于走路的问题,都是已知一小时或一分钟走的路,走了多少小时或几分钟,最后都是求一共走的路。
师:都是说的走路的事情,我们一般称之为行程问题,其中每分钟行900米、每小时行65千米、每小时行75千米,这样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一般而言,每分钟900米可以写成900米/分,读作900米每分,大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我们可以写成65千米/小时,读作:65千米每时。那小货车的速度可以怎么表示呢?(75千米/小时)如果老师每分钟行225米可以怎么表示?(225米/分),所用的8分钟、4小时是行走的时间,要求一共行的路是路程。(2)追问:
第一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 第二题和第三题里的速度、时间、路程又是谁呢?(3)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用速度乘时间得到一共走的路程。
你发现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问: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时间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两个。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填写自主练习第一题 2.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或问题?
(1)小红每分钟行走12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明家到学校有800米,他5分钟从家跑到学校,?(3)小轿车每小时行90千米,从南京到上海走了5小时,? 3.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量,要求的是什么量?再解答。(1)一辆大货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82千米,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互相交换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了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行程中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养成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 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昨天,我们在信息窗里找到很多信息,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昨天就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剩下的问题。
师:仔细阅读信息图中的信息,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他俩经过6分钟在栈桥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相遇:在栈桥相遇上或碰面。
相距:小萍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萍,你走了几分钟?小明,你走了几分钟?你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小萍6分钟走的路程+小明6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65×6+75×6 =390+450 =840(米)
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65+75)×6 =140×6 =840(米)
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5+75)米;6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5+75)米?走完6个(65+75)米她们就相遇了。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6分钟所走的路程和。提醒:做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
2、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6,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韧而解。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题目)(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如下图所示)(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指两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端正!(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
2、议一议(1)更正
①观察。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②纠错。师:和黑板上同学不一样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2)讨论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①先评议第一题。师:第一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70+60求的是什么?乘6表示什么意思?
②评议第二题。师:第二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110+100求的是什么?乘5表示什么意思?
③评价黑板上的板演。师:谁做对了而且写也字得漂亮?(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④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一下。
3、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相遇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相遇问题方法?(个别学生说)
4、作业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练习:课本第47—48页“自主练习”第3题、第6题。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 65×4+75×4 解法2:(65+75)×4 =260+300 =140×6 =560(米)=560(米)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能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解答相遇应用题的策略,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研究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说到“相遇” ,你怎么理解?
大家想一想,相遇问题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
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主要运用:速度×时间=路程 这一关系式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新授课
(一)出示问题
小萍和小明分别从家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谁来读给大家听?
谁来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
这段话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谁能来解释一下?
(二)多种方式理解题意
1、演一演
除了用语言表达这段话的意思,大家能不能用其它方式表达这段话的意思? 我们能不能把两人相遇的过程表演一下? 谁愿意跟老师来表演? 你打算怎样表演? 情景表演:
(1)老师不动:有意见吗? 为什么要一起走?(体现同时)(2)老师反向走(体现相对)
(3)学生表演(中间停下来:体现相遇)
我们来看一看小萍和小明是怎样走的?(课件动画演示)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了? 小结:
通过我们这么一演,我们再来看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觉?(更清楚、明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意了)借助表演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题意。
2、画一画
(1)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下面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试一试。(2)汇报展示: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画的?
与上一个同学比较,好在哪里?
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画的把已知信息和问题表示的更清楚?(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你认为用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三)解决问题
出示线段图: 怎样解决呢?
同学们,现在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做在练习本上.汇报(教师板书,65×4+75×4
谁来解释一下这种做法?(指线段图,来前面讲解)谁还有问题吗?
老师:总结:路程+路程=总路程 谁还有不同的做法? 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4?总结: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质疑并出示方法)
(四)回顾整理
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相遇问题的?
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借助表演、画一画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理清思路,所以遇到问题寻找帮助的办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练习
1、下面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为什么这样解决?
2、现在两车相遇了吗? 怎么解决?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3、其实相遇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会解决吗?
4、下面的问题你能读懂吗?会解决吗? 画一画,试一试。
谁来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相向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相向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类
别:教案作者姓名:王星明职
务:副教导主任职
称:小学高级教师单
位:重庆市忠县任家镇中心小学校手
机:邮
编:
*** 404343
相向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页例7,“议一议”、“试一试”,“练习七”的第1——2题。
学习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学习重点:使学生理解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解答相向而行求路程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会解答相向行程问题。正确理解速度和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课件出示题目
1.“张华每分钟走60米,他5分钟走多少米?(1)学生读题2遍
(2)列式解答
60×5=300(米)(3)说说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根据:速度×时间=路程。
2.谁能把这道题改变成求时间的应用题吗?
(1)编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300米需要几分钟?(2)读题列式:300÷60=5(分)(3)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3.谁还能把这道题改变成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1)编题:张华5分钟走了300米,他每分钟走了多少米?(2)读题列式:300÷5=60(米)(3)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二)速度、时间和路程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这些都是一个物体的单向运动。........二.学习新知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的行程问题都是一个物体的单向运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也就是“相向行程问题”,板书课题。
1.相向行程问题的几个问题(1)出示课件
(2)当两人在一条公路上行走时,在运动方向上可能有几种情况? 运动方向:相向、向背、同向
(3)相向而行的两人,出发地点会不会是同一地点? 相向而行出发地点:两地
(4)两人的出发时间可能会是什么情况呢? 出发时间:同时、不同时(5)相向而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结果:尚未相遇、相遇、交叉而过 2.小结:
解答行程问题应用题,在审题时,我们应该注意运动的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理解题意,才能采取正确方法解答。
(二)学习例7 1.教学例7的第一种方法:(1)读题,理解题意
①说说题目中告诉我们那些数学问题? ②求什么?
③两人怎么走的?[同时(出发时间)、家(出发地点)、相对(方向)],结果怎么样?(在少年宫相遇)(2)进一步理解题意,分析题意
①相遇时,余刚走了多少时间?苗苗呢?(他们9:00出发,9:16相遇,走了16分钟)
②余刚每分钟行75米,16分钟行了多少米? ③苗苗每分钟行70米,16分钟行了多少米? ④求出了余刚和苗苗16分钟行的路程,就可以求出什么? ⑤谁会完整的分析一遍?(3)根据刚才的分析,谁会列式?
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① 余刚16分钟行了多少米? 75 × 16 = 1200(米)② 苗苗16分钟行了多少米? 70 × 16 = 1120(米)③ 两家相距多少米? 1200 + 1120 = 2320(米)谁会列综合算式?
× 16 + 70 ×16 ①求什么? 余刚16分钟行的路程
① ② =1200 + 1120 ②求什么? 苗苗16分钟行的路程
③
=2320(米)③求什么? 两家相距的路程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2.教学第二种方法
(1)教师课件一分一分逐步演示。注意每走1分钟,稍微停一下,经过16分钟,两人相遇。
(2)谁还会用其他方法解答吗? 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呢? ①两人每分钟共行了多少米? 75 + 70 = 145(米)②两家相距多少米? 145 × 16 = 2320(米)③列综合算式(75 + 70)×16 ①求什么? 两人每分钟共行了多少米?
①
= 145 × 4 ②求什么? 两家相距多少米?
② = 2320(米)他们两家相距2320米。3.比较两种解答方法:
(1)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种解法有没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思路:“第一种解法是先分别求出每个人所走的路程,再加起来。而第二种解法是先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我们叫它‘速度和’,再乘以两人同时走的时间——16分。”(板书:速度和 × 相遇时间= 路程)...(2)这两种方法,那种比较简便?好在什么地方?(3)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 16 + 70 × 16(运用乘法分配律将16提出,就转化为第二种....方法了)=(75 + 70)×16 两种方法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
(一)做第30页“议一议,算一算”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认真看图中的条件。特别要让学生注意两人行程的方向和相遇这个条件,还有时间。防止有的学生没弄清题意就套用例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式解答。
(二)做第31页“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再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①2000米
②1000米
③无法解答 为什么无法解答? 运动无结果。“两人走了10分钟”的意思不明。两人走10分钟后的结果有几种情况?
① 10分钟后,两人相遇了。两地相距多少米?
(52+48)×10=1000(米)
② 10分钟后两人还没有相遇,还相隔50米。两地相距多少米?
(52+48)×10-50=950(米)③10分钟后两人相遇后交叉而过,继续往前走,在两人相距50米的地方停下来,两地相距多少米?
(52+48)×10+50=1050(米)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同时相向运行的行程问题。同学们在解答这样的应用题时,一定要先弄清两个物体运行的方向,出发地点和出发时间,根据运动结果,考虑解答方法。用第二种方法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必须两个运动的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才可以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的第1——2题。
第五篇: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5.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结合具体事例,列出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注重数学练习生活实际,快乐学习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教师: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速度×时间=路程。(2)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3)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2 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小林家和小云家相距4.5km。周日早上9:00 两人分别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两人何时相遇?
教师提出问题: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相距”,“相向而行”,“相遇”含义)
3,你能用图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我知道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是:小林每分钟骑250m,小云每分钟骑200m.小林和小云相距4,5k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学生:“相距”是说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向而行”是他们两人互相面对着面而行;“相遇”是他们两人碰到了一起。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为
老师:对,你们很棒!回答的很正确。
教师:有同学知道这副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吗?你们用手比划比划这两个人。他们是怎么走的,边比划边说说。
同学用手比划:两地 同时 相对(相向)相遇
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学生: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的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程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驶全程用的时间。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教师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俩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X=10 答:两人在9:10相遇。
教师: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思考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汇总:学生1:
(两边的路程分别分成了若干段,分别表示每一分钟行驶的路程)
学生2:
两人每分钟骑的路程和)×x=总路程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0.2)x=4.5
0.45x=4.5
X=10 答:两人在9:10相遇。
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这每一步是怎样来的。这一段一段的路程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汇总:
学生:可以先求总速度,就是他们两人一分钟骑的总路程,相遇时间一样,再乘以一起骑的时间(相遇时间)就是他们一共骑的路程。设相遇时间为x.教师:真聪明,你回答的真棒!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两人每分钟骑的路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3.巩固拓展
教师出示例题:
两个工程队同时开凿一条675m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25 天打通。甲队每天开凿12.6m,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教师引导:1 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2.用方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完成。
若干分钟后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汇总: 学生:解:设乙队每天开凿x米。
(12.6+x)×25=675
12.6+x=675÷25
12.6+x=27
12.6+x-12.6=27-12.6
X=14.4 答:乙队每天开凿14.4米。4 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①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的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②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③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的解答。5 作业
完成课本上第82页11,12,13,14题。
(谢谢)
设计人:沙口镇下新河中学 杨燕
2017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