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时间:2020-04-26 15: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篇:《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纯碱的物理性质,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判断一些物质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碳酸钠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际应用,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和应用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碳酸钠固体及其溶液,蒸馏水,无色酚酞,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火柴,烧杯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多媒体展示关于纯碱的谜语,并简单介绍纯碱的一些重要用途。

[过渡]由于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碳酸钠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碳酸钠的性质

[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引导]探究物质的性质一般是从观察物质的外观开始,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现在请大家来观察这瓶药品。

[展示碳酸钠样品]

[板书]一.物理性质

[过渡]通过观察碳酸钠的外观我们了解了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那么碳酸钠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引导]分别叫学生演示

1.碳酸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结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变红,故碳酸钠虽是盐类,但却称其为纯碱。告知学生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2.碳酸钠固体与酸反应

结论: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多媒体展示拓展应用问题,并要求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和以上碳酸钠和酸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得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思考:碳酸钠溶液可以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吗?氢氧化钾溶液呢?

4.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溶解。

提示:也可将氯化钡换成氯化钙。

[归纳并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溶液显碱性

2.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4.与某些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向盛有待测物质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木条熄灭(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展示]多媒体展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分析,由此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板书]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酸碱盐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过程。

[解释]氢氧化钾溶液不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原因。

[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都有哪些?

[练习]多媒体展示

倾听

观看

观察、总结出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个别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观察并思考

整理实验现象及结论,总结出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归纳

讨论、总结

倾听

回顾与思考

思考,并完成练习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碳酸钠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突出学习要点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纯碱的性质》说课稿

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3.纯碱的解释及造句

4.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5.人教版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6.盐的性质教案

7.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8.《铁的性质》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9.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二篇: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设计理念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一、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大家再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 2 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第三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10-2011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 主备人:胡伟 审核人: 使用人:

第11周 讨论时间: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办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想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期达到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流程

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叙述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顾.探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

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较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

1.根据8>3,用“>”或“<”填空: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对比,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例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x-l>2,x-l+l>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x>3.(2)2x20(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x<-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不等式化成x>a或x

1.如果a”或“<”填空:(1)a-2_____b-2;(2)3a______3b;(3)a+c_____b+c;(4)- a_____- b.2.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8x+1;(3)x>-4;(4)-10x<-5.(五)当堂训练

1.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1)若a-3<9,则 a ______12;

(2)若-a<10,则a______ -1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已知a<0,则

(1)a+2 ______2;

(2)a-1 ______ -1;

(3)3a______ 0;(4)a-1______0;

(5)|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 a-1<0.

(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3.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当 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4.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5.用不等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若a ______ 0,b<0,则ab>0;

(六)教后反思

第四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作辅助线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2、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等。

四、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一)、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二)、什么叫等腰三角形?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底角.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一般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四)、图片展示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新课讲解

(一)、动手实验,发现结论

请学生折叠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观察除两腰相等外,它的两个底角还有什么关系?

(二)、(电脑或几何画板演示)结论:折叠等腰三角形或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后,两底角之间依旧保持相等关系。

(三)、证明结论,得出性质

1、性质定理的证明。

(1)学生找出文字命题的题设、结论、画图,换成符号语言。(2)引导学生寻找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3)电脑显示证明过程。

(4)阐明“等边对等角”的作用。

2、推论1的证明。(1)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2)阐明这条性质的作用,总结等腰三角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电脑演示)一般三角形不具备这条性质。(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一:

1.△ABC中,AB=AC.(1)若∠B=50°, 则∠C=______,∠A=________.(2)若∠A=100°, 则∠B=______,∠C=________.2.(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9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其它两角时,(a)若已知角为钝角或直角,则它一定是顶角;

(b)若已知角为锐角,它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五)、运用性质,得出推论

提问:上面定理的证明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后,还可以证明那些对应元素相等呢?

对 应边:BD=CD---------------AD是BC边上的中线

对应角: ∠BDA=∠CDA,又∠BDA+∠CDA=180°

从而∠BDA=∠CDA=90°-----------------AD是BC边上的高

(学生探讨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1)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推论1用几何语言表示:

在△ABC中,(1)∵AB=AC,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AC,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一般三角形是否具有这一性质呢?(几何画板演示)

提问:等边三角形的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角为多少度?(学生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2)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六)、深入实际,举例应用

例题: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檐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首先用多媒体给出学生熟悉的人字梁屋架,然后分别介绍顶架上房屋的屋椽(两条椽相等)、横梁、立柱(垂直于横梁),而后把顶架结构抽象成数学模型,寻找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推论1(“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中经常用到的辅助线

六、布置作业

课本73页 第 2,3,5,8题。

第五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三角形的边及角相关概念,图形的变换中的平移变 换,旋转变换后,进一步引入的另一种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变 换,研究特殊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后面研究特殊的四边形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图形变换的初步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心。

4、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5、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

6、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探究——感悟——交流”教法

7、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感悟、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8、课时:1课时

9、教具准备:见到,长方形纸片

10、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活动1

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问题: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用剪刀剪下阴影部分(如教科书),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3)除了剪纸的方法,还可以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2

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

(1)

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与角。请写出来。

(3)

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

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从轴对称的概念出发折纸判断;

(2)学生能否用清清晰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自己的猜想;

(3)学生能否归纳全面;

(4)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

活动3

问题

(1)

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

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

如何证明?

(4)

受性质1的证明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定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曾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关注:(1)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

(3)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

二、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活动4

问题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

(2)

在△ABC中,AB=AC,∠BAC=90°,AD是BC边上的高。则∠BAC=___,BD=__

=___。

(3)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2)。教师评判。

学生讨论问题(3)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并引导。

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变式训练,拔高提升

活动5

变式训练: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6°,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

(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1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____。

(3)

如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师生行为:学生思考,练习,教师指导,给出答案。

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学生能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一定是锐角;

(3)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

(4)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3第1、4、6题。

下载《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

    9.1.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 十六中 尚进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例题。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 运......

    分数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做一做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

    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明仁小学 刘海艳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

    分数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基本性质 约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2页。 重点:分数约分的方法 难点:将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