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例题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1—9的乘法口诀和会用乘加、乘减的方法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乘法、乘加、乘减等计算方法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新课标中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资源。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属于比较活跃的,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和动脑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完成课堂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学生对于电子白板中基本的书写笔、清除、拖动、漫游等功能可以熟练操作,这也是本节课学生能参与学习活动的必备条件。
教学目标: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能根据乘法和乘加、乘减,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看一看、画一画、算一算、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也不同。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1、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
3、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师准备:
客车座位示意图图片、交互式电子白板、检测练习题。
学生准备:
直尺、彩笔。
多媒体使用策略:
1、本节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直观有趣和充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图片资源:列车的座位平面图,运用主题图便于学生在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3、文本资源:使用当堂检测文本,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答题,便于学生及时订正,并使用检测练习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了解,以便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游戏,拍手对乘法口诀。
2、开火车式口算(并说出相应口诀)
2×5=
6×3=
8×4=
4×5+2=
6×5-5=
3、看图列式
(设计意图:口算基本功训练,明确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草莓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横看称为行,竖看称为列,并列出乘加、乘减算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加数一样的用线画出来,不一样的用圆圈圈出来。为新课座位示意图指引方向,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引言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求新知
(一)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及主题图
1、读例5,说一说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2名老师和30名学生,问题:能坐得下吗?
2、要想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1)、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然后进行比较。
3、解决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第二个问题要从座位示意图中找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体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把学习的难点相应分散,更有利于后面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探究效率)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质疑:这么多座位,你准备怎样观察。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3、小组汇报有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法,并请方法最多的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察,将自己不一样的算法也展示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做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不同的算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交流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学生上台逐图汇报自己是怎样看的并结合列的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1、指名说方法,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方法一、(横看)7×4+5=33(个)
方法二、(横看)8×4+1=33(个)
方法三、(竖看)4×7+5=33(个)
方法四、(竖看)4×8+1=33(个)
方法五、(横看)8×5-7=33(个)
方法六、(竖看)2×8=16(个)2×8=16(个)16+16+1=33(个)
2、观察并小结一图六式。
3、回到问题,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因为32﹤33 答: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
(设计意图: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座位示意图看一看、画一画、算一算、探索解题策略并在小组内议一议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梳理解决例5座位够不够的问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与拓展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幼儿园的王老师也请同学们帮她算一算这些鸡蛋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吃吗。你们看到了什么?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一起评改。
2、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6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直接带入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同类型的题型的训练,认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四、梳理收获,反馈评价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乘加、乘减解决了够不够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人? 2+30=32(人)
2、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33 个
①7×4+5=33(个)
②4×7+5=33(个)
③8×5-7=33(个)
④8×4+1=33(个)
⑤4×8+1=33(个)
⑥2×8+2×8+1=33(个)
32人﹤33个
答: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
学习
单
1、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2、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说一说、算一算)
3、想一想、算一算
画一画、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司
机
座
位
示
意
图
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内容是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1—9的乘法口诀和会用乘加、乘减的方法看图列式。教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对以后的问题解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中本着为学生快乐学习,获取新知为目的,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节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本课教学教师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交流环境“教是为了不教”,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法方式,让教学活动做到师生平等,让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本节课先让学生通过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最后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二、学生合作交流让新知的获得水到渠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尝试操作、列式计算等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注重过程的交流和总结。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并能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也能用语言完整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体会到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让个人和一部人的思维为大家所用,从而解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多样,有文字信息、图画信息、干扰信息和可用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处理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并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提炼问题情境和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组织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四、信息技术恰当的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既加快了课堂节奏,又节省了课堂时间,使教学方式更便捷。学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学习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的学习中,我利用草莓图片的拖动克隆,让学生眼前形成横看、竖看的观察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一图四式的对比。为新授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的为师生共享提供方便,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亲自参与操作,使他们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足与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做的不够好,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在抓学生习惯养成上不够细。如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提示语提醒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向优秀教师学习,善于积累宝贵经验,用现代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课堂中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并对后进学生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教学中,从细处着手,不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使每一个孩子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