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感受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鉴赏的能力。
2、“以诗言志”。体会诗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
3、背诵,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诗词中语言运用的独特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诗中“排”字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在诗词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学会自我教育。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说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总结这些诗句中,秋天给人的感受,引出《秋词》(其一)给人的感受。(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并称“刘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世人所熟知,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秋词二首》是在作者刘禹锡人生失意时所做。当初顺宗任用王叔文对朝政进行改革,当时的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运动。无奈朝廷宦官等对这场革新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所以这场运动最终结果就是失败。革新运动失败后,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作者刘禹锡也被贬至朗州做司马。虽然刘禹锡经历了失败,受到了打击,但是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乐观的面对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创作出的。
3、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自古以来,人们每到秋天都会觉得悲叹秋天的寂寞与凄凉,但是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下有一只一飞冲天的白鹤,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4、赏析古诗
a、诗的第1、2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手法。作者把古人的悲秋与自己对秋天的歌颂相对比,表现出对秋天的赞美,并且否定了自古就有的悲秋论调,以此来表达自己乐观的心态。
b、从“自古”“逢”“我言”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古”和“逢”体现出悲秋这一看法的时代久远,以及“悲秋”这一思维定势。“我言”体现了诗人的自信,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颂秋。
c、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秋景中挑选了冲天的鹤来进行描写?
“鹤”有着丰富的寓意,如圣洁、清雅、长寿、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等。作者可能是用鹤来自喻,也有可能认为鹤是一种不屈的化身。诗句中“一鹤”描写出鹤的孤独,但是却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d、“排”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排:推开、排开。
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云霄的气势,同时展示出了作者昂扬的斗志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e、“便引诗情到碧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我”澎湃在心中的诗情,就如同这凌空而上的白鹤冲上了云霄。从中体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无法被磨灭的斗志。
f、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观的精神以及昂扬的斗志。
5、拓展延伸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sǒu):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赏析:诗的前两句,作者只是单纯的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爽敬肃的感觉。而后两句则与春色进行了对比,用春色的浓艳来衬托秋色的高雅闲淡。
6、课堂小练
■《秋词二首》都对秋天进行了描写,但是两首侧重点却是不同的,请说出这两首诗在思想方面的不同。
第一首诗是对秋天的歌颂,借此告诉人们要充满斗志,要有乐观的心态。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秋天的赞美,告诉人们要有清白高尚的人格。
■这两首诗中,作者对春所做的评价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第一首诗,作者并没有明确否定春的生机,而且用春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但是后者却否定了春的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以此衬托秋色的清净高雅。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A、“自古逢秋悲寂寥”点名了自古以来文人志士的共同心结,体现了作者的对秋的态度。
B、《秋词二首》打破了前人悲秋情绪,是秋的赞歌。
C、《秋词》(其一)赞秋气,《秋词》(其二)咏春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秋词》(其一)体现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如冲天的白鹤;《秋词》(其二)体现了作者如明山净水般高洁的心。
7、课后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自古、逢:时代久远
我言:自信
排:冲破云霄,冲破困境
乐观的情怀
昂扬的斗志
鹤
自喻
认为鹤是不屈的化身
到碧霄:乐观的心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