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1: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六年级 教学内容:工程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应用题的印象,提高学生解决类似题型的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确解决工程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他们之间的关系式。

3、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要会灵活机动,会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找准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题目内包含的信息; 关键:知识的联系与拓展。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2

一项工程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分析题意。

3、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提示学生能不能用多中方法解决问题。

4、做一做:一项工程,甲队单独施工要用 20 天,乙对单独施工要用 30 天。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5、练一练。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1)甲单独,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2)乙单独,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3)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4)甲、乙合做,()小时完成任务.三、总结。

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仍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同的是,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因而工作效率就是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第二篇: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难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类比迁移

1、出示准备。

修一条长30千米的村级公路。甲队单独修10周完成,乙队单独修15周完成。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2)反馈、交流。

2、把30米改为60米、9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修一条村级公路,甲队单独修10周完成,乙队单独修15周完成。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1)比较。(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 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

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四、巩固性练习

1、填空: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2)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列式是()

(3)甲、乙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列式 是()。

2、猜一猜 熊老师今天要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我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熊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

第三篇: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2、教学例10(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工作总量甲独修完成时间乙独修完成时间两队合修完成时间30天10天15天0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 合修的天数都一样?(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 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1)组织学生讨论:(2)列式解答、讲算理.(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习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2.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第四篇: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权印小学 王续红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1、复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列式。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用除法)2.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谁就做除数。)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用投影出示)(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4.板书应用题。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分析: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谁是标准量? 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呢?

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例3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板书: 实际比计划多的÷计划的

(6)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14-12)÷12 =2÷12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问:14-12是在求什么?

问:为什么除以12,而不除以14呢?(7)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

14÷12-1 ≈1.167-1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14÷12得到的是什么?再减去1又得到什么?

2.把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问:你怎样理解“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这句话的? 问:谁做单位“1”?(实际公顷数)问:怎样用文字算式表达? 板书:少的÷实际的 问:怎样列式计算? 投影订正:(14-12)÷14 =2÷14 ≈0.143 =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问:14-12得到什么?为什么再除以14呢? 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板书:1-12÷14 问:为什么例3与改变后的题得数不同?(单位“1”不同。)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解题思路完全一样。)3.把例3的一个条件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2)指名说解题思路。(3)板书算式: 多的公顷数÷计划的 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4.把3题的问题稍作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1)学生只列式不计算。(2)说解题思路。

板书:实际比计划少的÷实际的 2÷(12+2)(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四)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问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4)1999年电视机的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6)第二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提高了百分之几?(7)十一月份比十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4)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题。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抓住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两个知识点连成一线,融会贯通。在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题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区别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篇: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知一般连乘应用题的特征,会口述解题思路,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运用直观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投影出示)

用 划出已知条件,用 划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二年级一班有9个小组,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 向雅安地震募捐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师:噢!也就是先划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默读题目,会做吗?(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找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答案后,教师可问学生:还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解决问题不是至少要有两个已知条件,第二个问题怎么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学生问不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这里的“复习”用作铺垫,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连乘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其中两个条件的组合,可以寻求中间问题,从而解决最后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动态出示信息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绿色生态园吗?看生态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朵。(课件出示信息图)有粉色的、黄色的,还有红色的。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漂亮吧!这里面还藏着数学信息呢!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学信息吗?(有的会发现每行有8盆,还有的会发现每种花有5行。)(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形成板书: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每种颜色各摆5行,每行8盆。)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每种颜色的花各多少盆?直接让学生解答,如果学生提出: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则板书。)

抽生完整地读一下这道题。

【设计意图:在动态出示信息图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将题目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为接下来的分析问题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2、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师:到底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盆呢?(课件出示:由实物图到点子图的变化)你能借助点子图来圈一圈、画一画,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下来吗?

学生借助点子图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

3、交流讨论,算法多样

师:谁能借助点子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预计生可能出现:

第一种: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再算3种颜色的花有几盆?

8×5×3=120(盆)

第二种:先求一大行有几盆,再求5大行有多少盆? 8×3×5=120(盆)

第三种: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盆? 5×3×8=120(盆)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师在交流反馈环节,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如果有错误方法,可以在巡视时搜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思想。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议论、去探索,在引导学生自己介绍选择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梳理了解题思路。】

4、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师:这个问题咱们已经解决了,写上答句就可以了。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解决同一个问题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回顾)

师:仔细观察,(教师指课件和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三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如果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三种方法之间„„)

(学生找不同点时,会发现三种方法的“先算什么”也就是中间问题不同;学生找相同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连乘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板书课题:“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样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大家再来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什么帮了我们的大忙?是啊!我们以后解决问题的时候,咱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画一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比较中感悟到思考的角度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队列问题

师:同学们再请看,(课件)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国庆大阅兵。多么壮观,多么振奋人心呀!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学做小军人”的队列比赛,看!这是二年级的参赛情况,谁来读读,会做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示意图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示意图上圈圈画画,然后在下面 列式计算。

(交流时学生有不同方法,在学生对照示意图解释完算式后,教师用笔连到对应的算 式上。)

2.做贴画(教材自主练习1)

做一朵花需要6个贝壳,做这样的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抽学生读题后,教师问,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48个)

师反问:你们同意吗?(期待学生会发现问题,即还需要一个隐含的信息,即:每张画有5朵花,根据学生回答,课件补充完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3.讲数学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来讲讲数学故事吧!就讲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

(课件:每只羽毛球4元,一盒有6只羽毛球)你能接着讲完吗?(抽生解答)就像这样,你能再讲一个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吗?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仿例练习,由国庆大阅兵引入,旨在巩固新知,同时进一步体验连乘问题的结构及解决方法;第二个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隐含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练习安排了讲数学故事的练习,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提升思考

师:好了!同学们结合板书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么疑惑也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小,不但解决了生态园中的数学问题,还弄清了连乘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会了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或困惑吗?

有的同学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很了不起!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设计意图: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不仅将教学内容结构化,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结合板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疑惑,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提升方法的能力。】

下载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片断 教学片断: 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合作学习要求: 1.自己独立试做,争取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自己做完后,小组同学交流算法,说出你的......

    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 执教:桦甸市公吉乡中心小学 毛云鹤 一、导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数学学习的最主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头疼了半年的敌手。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就像一道无形的......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一、设计思路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而且数学对于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数应用题,为聋......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书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

    图画应用题教学设计

    《图画应用题》教学设计 顺东小学:刘梅清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知道大括号和问......

    比多少应用题教学设计

    《比多少应用题》教学设计 丰满区石井学校刘艳秋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思考中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 2、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用减......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者: 田利霞 (初中数学 河南安阳滑县初中数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9 / 2555 发表日期: 2011-01-05 17:53:29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归总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