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
2、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明确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经度与纬度的排列规律;
3、利用经纬网说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迅速在经纬网图上找到某一地点。【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有两项要求:一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二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认识地球仪的关键是认识经纬网,使用经纬网定方位是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功能,而了解经线和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又是认识经纬网的前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仪。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连接南北两个极点的弧线,这些线条分别是纬线和经线,它们标有度数,在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组成了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从而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地球仪、经纬线、经纬网。新课: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地球仪的样式和结构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讨论,总结:
1、地球仪制作成圆球;
2、地球仪有底座,球体被固定在支架上;
3、球体能绕一根斜置的轴转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并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赤道和两极,并说说各自特点。
教师按地轴—→两极—→赤道的顺序解释:地轴是地球自转的绕转轴,实际是看不到的。
引导学生观察在地球仪上地轴的放置的点:倾斜的。为什么是倾斜的?(为第3课学习埋下伏笔)
南极、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上方为北极点,下方为南极点;赤道是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引导: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强调: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也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
二、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以北极点和赤道为视觉中心观察纬线,然后把观察的结果画在平面图上。生描述: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间隔均匀,并标有度数的圆圈是纬线。给出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纬线。说明: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在南北极点纬线缩小为点。
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分别以北极点和赤道为视觉中心观察经线。师生共同描述: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说明,所有的经线都等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也叫子午线。
三、纬度和经度:
提问:纬线和经线有无数条,我们如何区分每一条纬线和经线呢? 引入纬度和经度的概念。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给纬线标注度数,应该以哪条纬线作为起始线?即作为零度纬线?
最终确定最大的纬线圈——赤道为零度纬线。
启发学生:赤道是零度纬线,那么南北极点应该是多少度呢? 启发学生:经线都是等长的,找不出特殊的经线作为零度经线,怎么办呢?
解释:只好人为规定。国际上,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作为经度划分的起始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教师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出30°纬线、60°纬线、90°纬线,30°、60°、90°经线,总结出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有什么规律?思考:度数重了怎么区分呢? 总结:
1、纬度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分北纬(N)和南纬(S)。北纬越往北,度数愈大;南纬越往南,度数愈大。南北纬最大值都是90°(分别为南极和北极);
2、经度以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为界,分东经(E)和西经(W)。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是东经,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是西经。
四、经纬网:
展示地球仪或经纬仪,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经纬网,并且知道地球上任一地点都可看成特定的经线和纬线的交点。
设计练习,巩固提高:
1、查找并读出一些著名城市的经纬度,如:上海、伦敦、华盛顿等;
2、告诉经纬度找地点,并特意只给度数,让学生明确经纬度位置要书写完整。
最后,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经纬网?”。可由学生查找资料后再交流,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构造;
2、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二、经线和纬线:
1、经线(子午线)的概念;
2、指示方向:
3、纬线的概念;
4、指示方向:
三、纬度和经度:
1、纬度的划分;
2、经度的划分;
3、东半球、西半球的划分;
四、经纬网: 作用:
第二篇:《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维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和工具
1、小组合作学习。
2、表格法。
3、游戏法。
4、问题解决式教学。
5、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我们苦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地球仪,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然后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纬线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所获得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2)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度及18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度W和160度E。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首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选项)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自动返回到远处。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依次请位于一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3)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三、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2、要求学生课后利用毛线、篮球,乒乓球、作物的秸秆制作经纬网模型,其同桌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第三篇:中考地理考点专题:地球仪和经纬网
·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并且能够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状况、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轴:
在地球仪上,人们假想的穿过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转的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两极。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南极与北极星位置相反。南北极分别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极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减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
度数起点线
赤道(厄瓜多尔基多市)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的划分
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
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20°W160°E、180°经线
·
·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的变化规律:以赤道为分界线,越靠近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的是,靠近北极是北纬(N),靠近南极的是南纬(S)
2.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
经纬网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也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GPS技术用于全球板块运动监测和区域板块运动监测。我国已开始用兵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了中国地壳形变观测网、三峡库区形变观测网、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等。GPS技术已经用于海洋测量、水下地形测绘。
第四篇:如何进行经纬网教学
如何进行经纬网教学
《地理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经纬网知识,历次考试也把其视为考核重点,而课本却只有寥寥数语。因此,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部分学生直到初三毕业,也不能正确写出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座标。
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根源有以下两点:一是经纬网为假想线,从认知规律来说,属抽象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缺少了感性认识这一基础,也就难免有空中楼台之感;二是教法不当,教师照搬课本中的概念和《教参》书中提供的教法,不遗余力,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因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谁都知道,一个优秀的撑杆跳教练员,必须给他的队员一根强有力的撑杆,并授以运用的要领,这个队员才能跃过理想的高度。同样,在经纬网教学中,教师也应因材施教,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经纬网现场,作为学生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撑杆,这个现场就是教室。另外,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还应在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之者”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有了形象的地理现场后,教师还应紧扣教学内容,力争在教法新颖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激发兴趣,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几个兴趣高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让学生说出自已在班内的准确位置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如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出来,也非易事。因此,成绩好的同学就会认真思考,准备回答。差生也自以为找到了自我表现的绝好机会,所以,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推上高潮。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在纵排和横排的第几排上,说出自己在班内的准确位置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让学生用经纬网说出自已的位置在学生能够按纵横排说出自己位置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将每一纵排和横排标上经纬度,让学生按经纬网说出自己的准确位置。这一环节可分为四步走:一是引导学生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说出纵排、横排各属经线还是纬线;二是教师给每一纵排和横排标上明确的经纬度,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哪条经线和纬线上,教师书写该生的地理座标;三是引导学生观察现场,得出以下规律:向北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北纬,向南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南纬,向东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东经,向西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西经;四是教师给每一纵排和横排只标度数,待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先让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做一做示范。然后,教师读经纬度点名,点到谁请谁站起来。这个任务一经提出,学生就会积极进行思考和准备。因为点到谁,谁就会成为全班目光的集中点。如果不能及时站起来,那可能是一件大丢面子的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3.拓宽经纬网的知识面在教师不断变换经纬度、学生能准确说出自身地理座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拓宽知识面。如说相对方向,说低、中、高纬,说半球等。在这一环节中,有两个难点:一是相对方向中的东西方向。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习惯于“左西右东”的判断,而对两点间所跨经度的大小不太注意。所以,教师应提请学生注意,并授以判断的方法。二是东西半球的判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在20°W←0°→160°E的范围内,即是东半球,超出这个范围即为西半球。当然,这一环节也需要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同类站队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第三个高潮。4.将现场绘制成经纬网图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绘图,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能将自己班的座次绘制成图,那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学生的兴趣再次形成高潮。绘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给每一纵排和横排标定经纬度。然后,指导学生将其绘制成经纬网图,并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低、中、高纬,所在半球,以及与另一同学的相对方向等。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慎重对待,力求准确无误。
5.指导学生读实际上的经纬网图读实际上的经纬网图,是经纬网教学的根本目的。这一环节,是认知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完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虚设的现场,步入实际。这一环节,看似新授部分的继续,实际上,它已带有相当的复习巩固的成分。对学生来说,攻克这个堡垒已是游刃有余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适当提高难度,将所要分析的各点分别放入不同的经纬网中,让学生综合分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叠起,使学生在看似游戏的学习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还必须对经纬网知识,不断加以丰富完善,不断练习,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
第五篇: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_地理教案
(王树声)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树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
2.通过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关系,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
二、教学时间 约2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该怎样回答?
生:是圆的„„,是球形的„„,像梨形„„ 师:最准确、最科学的回答是什么? 生: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师:对,[画板图、画圆、圆心、圆半径]我们看,这是圆,有圆心、圆半径、圆周。[再画出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表示球形] 请看,这是球形,有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地球是球形。[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的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生:球心和球半径在球的里面,最大周长叫赤道,在地球仪的中部。
师:[指地球仪上赤道]对,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这是地球的两个端点,叫北极和南极,赤道正好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出示经纬网地球仪]地球的球心叫地心,球半径叫地球半径,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心和地球半径了。[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请大家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 生: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
师:对,大家想得很好。那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 生:地球是正球体。
师:对,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 生:是两极之间长的椭球体。
师:对,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地球实际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因此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哪个长一些?
生: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些。
师:对,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二者相差多少千米?[学生看书] 生:赤道半径6378.2千米,极半径6356.8千米,两者相差21.4千米。
师:很好,大家计算出极半径略短于赤道半径,[板书6378.2,6356.8]说明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里的“稍”和“略”说明差得不多,几乎看不出扁了多少。因为6300多千米只差21千米,约为1/300,我们说地球是扁圆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学的。[出示卫星照片]请看,这是从36000千米高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多少吗?
生:看不出来。
师:对,所以我们画出地球的图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体。
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生:[画图](选自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