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教学设计
张庄中心小学 李姗姗 [教材说明]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孙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因此,在重点处多引导学生朗读。
《荔枝》一文,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了浓浓的母爱,文不甚深,因此,根据孩子的能力与经验,可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相结合;采取读读、画画、做做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把心放到文中去,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探究,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了解作者。
3、歌曲《母亲》。
4、幻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重点讲了几件事。[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文中深厚的爱,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诗激趣,导入新课。
一:预习探究:默读课文,回顾大意。
默读课文《荔枝》,看文中讲了什么事?
二 合作交流:看文中讲了什么事?嘟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体验:三次“舍不得” 几次写到母亲舍不得吃荔枝,并在让你心灵为之一震的地方做上记号,如果能写一写为之震动的理由就更棒了。
(一)、品读第三自然段。
1、文中几次讲到母亲舍不得吃荔枝?哪一次让你深受震动?
2、大多同学说第一次吃荔枝时,母亲舍不得吃的情景让人震动,你能读一读这吃荔枝的情景吗?
3、母亲为什么“舍不得吞下”呢?
4、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你能读出这种舍不得的心情吗?
5、谁还从这段描写中读出了别样的感动?
(二)、品读五、七自然段。
1、还有哪处“舍不得”让你心动了?
2、为什么让你觉得心动?
3、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三、走进“舍不得”的背后。
1、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母亲舍不得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用“因为„„所以„„”说说话。
3、这是怎样的母亲?她老人家“这样的一辈子”是怎样的一辈子?
四、体会思念之情,走进作者心灵。--巩固延伸
1、母亲走了,她把满腔的爱都留给了我们,同时也让我有一个深深的遗憾,“我”有许多心里的话想对母亲说,却没有机会了。“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同学们,你们能把“我”心中。
2、总结。
3、播放歌曲《母亲》。
五、作业。
1、给母亲一份礼物;给母亲一杯热茶,一个拥抱,一句贴心话;给母亲写一首小诗„„
2、背诵喜欢的段落、3、有人说“荔枝”这个题目换成“荔枝情”更好,你认为呢?和同学课后交流一下。六[板书] 荔枝 舍不得
母亲 儿子
第二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2、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2、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们提前背诵,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图片)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荔枝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提问学生背诵情况。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出示)
1、介绍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忆江南》、《琵琶行》、《长恨歌》等。
2、序:一种文体,多用于著作的正文之前。
3、体裁:说明文
4、重点生字
树形团团如帷(wéi)盖 壳如红缯(zēng)
膜如紫绡(xiāo)瓤(ráng)肉 醴酪(lǐ lào)
(四)疏通文意,通译全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于巴州、峡州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帷帐的伞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绿色的;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样红,夏天成熟。它的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核像枇杷,壳像红色的丝织品,膜如紫色的生丝,果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汁液酸甜酒和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样,但它的实际情况要超过它们。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就全都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居易让画工画了荔枝图,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是为了给那些不认识荔枝的人和虽然认识荔枝但不知道荔枝摘下后一天、两天、三天的变化的人看的。
(五)问题讨论
一、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观赏到品尝。
二、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1、作比较
如:叶如桂、华如橘、实如丹、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2、打比方
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六)拓展延伸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荔枝的诗句?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七)课堂小结:
1、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2、能熟练翻译句子,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掌握课文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模仿并尝试自己造句,提高写作水平。
(八)布置作业
请从自己喜欢的水果中任选一种,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介绍给大家。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和两种修辞手法。
第三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设想:
文章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五、教学方法:
(1)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你见过或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珍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唐玄宗为了能让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诗讽刺这件事,请大家一起品读一下。一骑快马飞奔上了骊山,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的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情来报,原来是送荔枝的。到底怎样的荔枝令杨贵妃如此喜爱,让唐玄宗不远千里运来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二)解说题目
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吃过荔枝。也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去了解它。那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怎样向人们介绍荔枝呢?(画图、写文章)1.序”这种文体(课件出示,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了解荔枝的哪些知识?(由题目生成问题)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作者简介:从五个方面补充——名、时、地、评、作(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强调第二段节奏
3.指名读课文
4.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六)朗读翻译第二段,了解作者写序的目的
(七)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词的用法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标记。
(八)精读课文,理解荔枝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各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荔枝的介绍形成清晰的表象。并且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对荔枝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抓住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全面的,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从而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介绍事物要抓主要特征,层次清楚的表达。
(3)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荔枝的色香味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而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本文的朗读及背诵便水到渠成。
(九)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小练笔: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字数150字左右。
(十)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3.背诵课文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荔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反映浓浓亲情的文章。这篇文章围绕着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情节简单,但感情强烈真挚,反映了母亲深爱儿孙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宜采用读悟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读读——悟悟,读读——做做”的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筋脉、剥开、妥贴、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之间的深厚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交流课前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名言诗句。
3、揭示课题《荔枝》
二、自读课文,读读划划,整体感知
㈠、出示自学求:
①将课文读正确、通顺。
②边读边想边划,课文什么地写了是母爱子,什么地方写的子敬母?
③在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㈡、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㈢、交流自读情况
①学生汇报读自已喜欢的段落。
②交流汇报:课文什么地方描写的是母爱子,什么地方写的子敬母?
教师随机引导、评价、鼓励、板书
儿子
母亲
买荔枝给母亲尝鲜
准备了沙果
我夸沙果好吃,便宜
批评我买了这么贵的东西
母亲巧妙地端走沙果
我每年总要买上一两斤
舍不得吃,大个留给我吃
母亲临终前我买了好多的荔枝
让给了儿孙吃
㈣、再让学生自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议读课文,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㈠、学生分组朗读,读后提出不懂得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究。
㈡、重点引导体会领悟下列语句:
1、“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
①“咬咬牙”是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②让学生表演作者“咬咬牙”的情景。
2、“这是一种比海棠在不了多少的小果子,……这般模样。”
①让学生反复地读
②让学生演演母亲认真细致、反复地洗沙果的情景。体现母亲心中无限的爱意。
3、“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
①议:这是母亲恨儿子,还是疼儿子?
②补:“你……”后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母亲没说完的话补出来。
4、“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
①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时我尴尬的情景。
②母亲为什么这样做?
5、“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我感到慰藉……”
①这段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②我为什么感到慰藉?
6、“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①体会作者的心里感情?
②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
四、品读课文,反复咀嚼,体验升华。
1、学生自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2、同桌互读
3、汇报表演读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实践积累。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了解母亲节及其来历。
3、帮助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来。
第五篇:荔枝图序_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荔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也可以买到。
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
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片]
二、围绕目标学习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片]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ēng)
绡(xiāo)
醴(lǐ)酪(l ào)
华(huā)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
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三、思考讨论
1、学生质疑,互相讨论,师巡视答疑(同学们四个同学为一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一起来)时间5分钟 有问题吗?
2、刚才同学们讨论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强调下作者在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围绕目标质疑,重点提示并让学生理解[演示](1)、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两段第二段介绍写作目的 第一段具体介绍荔枝,刚才划横线的重点词句就是作者的说明对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清晰的条理)[演示]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首先是一个远镜头群山起做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生长的环境)
接着镜头推进,枝叶繁茂的荔枝树开花结果。先从整体上介绍树形,再从细处介绍树叶、花朵、果实。同时又按照冬春秋的时间顺序 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了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最后来一个花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总括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对前面介绍的小结,却让人产生“荔枝不过如此”的心理,“其实过之”又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我们去想象荔枝的美;紧接着陡转直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语气急促让人遗憾,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对鲜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仅百多字却一波三折,让人叫好(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这篇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作者通过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仅用百余字就展现了荔枝特有的风姿,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总结:
1、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2、善用比喻、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力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4、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运用
七、作业:《题优》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