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乡村社会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掌握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掌握我国开展乡村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意义; 4.了解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实践; 5.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
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8.乡村建设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并由众多社会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其存在和延续的条件是一定规模的人群、相互关联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社会活动、被认同且共同遵守的规范。作业:
1.乡村社会有什么特点? 2.文化有什么特征?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什么异同? 5.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 2.掌握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内容 3.掌握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4.掌握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 5.了解乡村的社会结构 6.了解乡村居民的构成
7.了解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2.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3.社会结构的涵义 4.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
乡村居民是指以乡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居民比乡村人口更具体、更实在、更接近现实农村生活。乡村居民的构成:
乡村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人组成的。5.当代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6.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叫做个人社会化。个人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7.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8.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二)学习社会规范
(三)确定人生目标
(四)培养社会角色 9.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本章小结: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
2.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乡村家庭和家庭的特点、结构、类型、功能 4.掌握家族的特点、功能 5.了解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6.了解邻里的特点、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
7.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8.家族的涵义、特点 9.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10.邻里的涵义、特点 11.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12.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学习辅导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组织的构成要互 2.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 3.掌握乡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4.掌握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委员会 5.了解乡村社会组织类型 6.了解乡镇企业组织的兴起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组织的涵义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3.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4.泰罗制
5.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6.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7.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和基本类型 8.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与特点 9.村民委员会的特征 10.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11.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本章小结:
社会组织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泰罗制;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
第五章乡村社区 教学目标:
1.掌握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2.掌握社区与社会的异同 3.掌握乡村社区的特征和类型 4.掌握集镇的作用与特点
5.掌握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6.了解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7.了解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4.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5.乡村社区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6.集镇的特征与作用
集镇是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
特征:(1)它是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实际的经济实体。
(2)它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居住的社区。
(3)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比普通村庄要复杂一些。
(4)它的交通、通讯条件明显优越于普通村落社区。
作用:
(1)集镇作为周围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和政府对广大乡村的领导、管理,是依托于集镇来实现的。
(3)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
(4)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
(5)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7.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8.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本章小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2.掌握乡村消费方式的特点 3.掌握乡村的婚姻、文化娱乐方式 4.掌握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5.掌握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途径 6.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7.了解乡村劳动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生活方式的涵义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
此外,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个性等等也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4.乡村劳动方式的特点 5.乡村的消费方式及及特征 6.乡村的婚姻方式及特点
7.乡村的文化娱乐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8.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目标及特征 9.实现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途径 10.建设精神文明应作的几项工作 11.促进共同富裕应作的几项工作
本章小结:生活方式是人的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人们的各种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是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2.掌握社会分化的涵义、原因、过程 3.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 4.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 5.掌握乡村社会流动的动能 6.了解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7.了解新时期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特色 8.了解我国当前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分层的涵义、方法 2.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4.社会流动的涵义和功能 5.阶级的涵义
6.当代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
第一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二阶层是农民工。
第三阶层是雇工阶层。
第四阶层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五阶层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六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七阶层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第八阶层是乡村管理者阶层。7.乡村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中的特点 8.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第二,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第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9.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0.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由乡村向城市流动;
行业间的水平流动;包括向乡镇企业流动、向林牧副渔产业流动、向手工业、服务业流动。11.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
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和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2.掌握乡村人口问题 3.掌握乡村贫困问题 4.掌握乡村教育问题 5.掌握乡村生态问题 6.掌握乡村治安问题
7.了解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问题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2.社会问题的特点 3.社会问题的危害 4.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5.乡村社会问题的一般成因
第一,乡村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三,乡村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第四,行政行为的失误。6.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7.人口问题
8.乡村教育问题
9.贫困问题
10.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1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本章小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控制和特点与功能 2.掌握政权社会控制的表现 3.掌握法律社会控制的作用 4.掌握舆论社会控制的作用 5.掌握道德社会控制的作用
6.掌握乡村越轨行为的表现、成因及控制途径 7.了解制度社会控制的作用 8.了解宗教社会控制作用
9.了解习俗社会控制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控制的涵义
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2.社会控制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
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多重性。是指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控制手段共同作用于同一控制对象之上,使其受到了多种手段的控制。
统一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一类社会行为应该实施统一的社会控制标准。3.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
第二,社会控制是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本章小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2.掌握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3.掌握建立乡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掌握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5.了解五保、优抚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4.我国传统乡村的家庭保障方式 5.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6.原合作医疗制度解体的原因 7.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建
8.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9.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10.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
11.目前由政府倡导并力图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本章小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致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变迁的动因 2.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3.掌握社会趋同论 4.掌握依附性论 5.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
6.掌握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与支持条件 7.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了解乡村社会现代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动因 3.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4.社会趋同论 5.依附理论 6.可持续发展战略
7.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8.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 9.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教训
10.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 11.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本章小结:所谓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第二篇: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三)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三)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要点及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一方面是说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为适应外界环境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群体的社会性还表现在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与角色。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角色所要求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标准。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任何群体要维持其生存、发展和维持其成员间的关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这就是群体规范。群体的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要遵守的,它使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得以协调进行,并使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与利益得以实现。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群体意识,就是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一旦群体意识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之外的人有了明确的区别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交往关系。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彼此了解并有着共同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的。这些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时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而必须会形成多种关系。在这种多种角色中,其成员并没有严格的分工。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理需要、劳动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等。这些需要大部分都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满足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一是正式控制,另一是非正式控制。一方面,正是初级社会群体教给了人们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些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一个社会稳定就是靠着其广大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和规范来维持的。另一方面,初级社会群体也是社会能统率其广大成员的重要群体形式。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小群体对社会组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组织的稳定、工作效益及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当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初级社会群体可以协调和促进组织的稳定的发展。相反,当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则初级社会群体不利于组织的稳定的目标实现。
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
第一,核心家庭,也称小家庭,它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或未婚配的子女构成的家庭。第二,主干家庭。它也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典型的主干家庭是三代家庭。
第三,联合家庭。它是由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两个(或多个)核心家庭或准核心家庭的联合。
第四,其他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形式。
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10.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11.家族的涵义、特点
所谓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特点:
第一,家族是一种历史现象,最终将走向衰亡。
第二,家族的形成既与人们的血缘关系有关,又与人们的地缘关系有关。
第三,家族虽然也会举办一些公益的事,但总的说来表现和反映的是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12.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家族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与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传统、观念,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共同生活与人们的共同利益。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家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群体,它通过一定仪式、文化娱乐和游戏活动等反复不断地教育儿童,就会使他们逐渐地形成对具体事物与行为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有造成或反对的态度。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看,一方面,个体作为社会化的客体,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被社会化;另一方面,被社会化的个体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他又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村级政权是党和政府在乡村的基础组织。有的族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摆布村干部。另一方面,家族往往被一些村干部当作工具加以利用,直接导致干部队伍中家长制、终身制、一言堂等不良风气的滋生。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启用本族人和亲属进厂做工对生产经营带来的便利。出于对致富之道的垄断,必然导致对技术的垄断,封闭和保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些乡村企业,又阻碍了跨地区经济组织的联合,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特征。
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在有些地区,家族族权有时成为与国家的行政、司法权力相平行的一种权力,甚至以族规代替国法。对违法犯罪分子不是诉诸法律而是以族规来惩处的事例,在当前乡村生活中屡见不鲜。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在乡村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区,改嫁、离婚、老年人再婚被视为耻辱,见不得人,个人婚姻不以情感、幸福为目的,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须以家族利益为前提。
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传宗接代人生价值取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深远,甚至影响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村干部为了壮大本族势力、削弱异族势力,通常在政策的执行上偏袒一方。
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家族中,族长一支一派一房,是层层统治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关系,甚至连权利、义务、地位、消费水平也存在不成文的等级。家族的排他功能导致人们在观念上产生懒惰、自大的思想。
13.邻里的涵义、特点
邻里是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特点:
第一,地理范围小和居民间有直接交往,形成了邻里彼此之间比较密切的社会关系。第二,邻里之间在生产与生活上守望相助、共同生活。
第三,邻里这种群体是自然产生的,并且相互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全靠彼此之间的信任
而建立。
第四,邻里是变动的,而非固定的。
14.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
15.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家庭主要的社会功能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与消费)、生物功能(包括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赡养)、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与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另外,家庭还有宗教功能等。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上述全部功能,也不是所有家庭都具有上述功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家庭承担着较多的功能。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专门化的部门来承担原由家庭承担的功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组织。这使得家庭的部门功能外移。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完全移向社会专门机构,比如在教育比较发达、学校众多的现代社会里,家庭的教育功能还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时至今日,传统家庭的功能有些已经外移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但是家庭不可能将全部功能外移给社会,在某些情况下家庭的某功能还可能增强,这也就是家庭存在的理由。
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A4.B5.A6.B7.C8.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E3.ABCDE4.ABCD5.BCD6.ABCD7.ABCDE
三、名词解释
1.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2.初级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3.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4.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
5.邻里:是指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
四、问答题
1.社会群体的特点 参见教材P32或本课程辅导1;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参见教材P33或本课程辅导2;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参见教材P34或本课程辅导3;
4.家庭和乡村家庭的功能 参见教材P37或本课程辅导6、15;
5.家族的特点和功能 参见教材P41、42或本课程辅导11和12;
6.邻里的特点和功能 参见教材P43、44或本课程辅导13和14;
7.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 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第三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勤劳
第四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设计理念】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说、写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田园诗又是古诗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田园诗,就是赏一幅幅清和淡雅的水墨画;读田园诗,就是听一曲曲悠扬婉转的乡间小调;读田园诗,就是看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立体景。在宋朝,有一位诗人,走进了乡村四月,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激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课堂)
二、简介作者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乐清人,他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本诗以前从未学过翁卷的诗作,故此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名字即可,而教师对于作者的介绍应简短易记。)
三、初读正音,学习生字 那么,作者笔下的乡村四月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咱们来读一读。
1.请同学们齐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
2.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生字,(教师板书:蚕、桑)我们该怎样记住它们?(“蚕”是天底下最可爱的虫子。“桑”是木上三又)
3.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笔,动笔在生字表下面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初读诗作,要求能读正确即可,关键是在读中学生两个生字,并做到读写结合)
四、练读掌握节奏
1、这是一首七言诗,同学们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自由读,觉得自己读不好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指名泛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文,让学生基本掌握住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为入境悟情打下基础。)五、三读悟画
跟随翁卷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看看他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1.边读边思考,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在写什么?分别写了哪些景?谁能把这些美景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美景?这样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四月的乡村美极了,人们在四月会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后两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诗意。教师在教学中放手给学生,不用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如果教师真正放手,孩子们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六、诵读入境
乡村四月景美、人忙,让我们带着一份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带着一份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再次读诗:
这是一个清和淡雅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悠扬婉转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鲜活灵动的乡村四月„„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与赞美的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语下、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边诵读边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诗歌描绘的乡村风光图,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
七、拓展链接
1.自古以来,多少位文人墨客用一首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呢?
2.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田园生活的诗句,举行一次诗词大会。
(设计意图:拓展是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此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宋)翁卷 景美人勤
【姓名】师艳彭 潘孝丽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 【个人简介】
师艳彭,男,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九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潘孝丽、女、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十一级岗位。现在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思品与社会和班主任工作。
第五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