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浅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数学组:刘丹霞
为贯彻落实本学期我校数学科组申报的课题研究“自主学习模式”为主题的教学,在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中每一课的备课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通过将近这一个月的自主学习课堂落实里,让我深深的领会到了,自主学习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我这执教者深刻的明白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讲授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浅谈一下个人在落实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学习小组的建设和互动上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我觉得在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有这样几点要我们教师注意:
1、要求学生起立回答时声音清晰洪亮,注意站立姿势和位置,尽量不挡住其他同学们的视线。
2、老师首先要强调使用各种规范的展示语言,学生尽量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要有时间限制。
3、整个过程老师要致力于学生倾听、补充和质疑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耐心、包容、尊重、礼貌等品格的形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会倾听更为重要,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制止。
4、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讲解不透彻时,教师可启发引导分解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把问题讲透。
5、课堂讨论中要适时控制优势学生的发言,以便给其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所有这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给我们现代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气。通过学习这一课堂模式,我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上的几点体会,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和老师们进行交流,把我们的自主互助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搞得更好。
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通过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认为自己都有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
1、小组交流的时候,如何组织其他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不随便说话。
2、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如何适时引导?怎样寻找引导的切入点。
3、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4、别人的发言和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充。
5、对于低年级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如何应付乱说乱聊,无重点性。
6、发言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我校要开展好校本教研,抓好课题实验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达到“自主、互助、快乐高效”。崛起诚信实验学校
2016年4月10日
第二篇: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 王文敏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
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份量,即教师的训练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指导思想
模式的指导思想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
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6、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都在不断提高。学生也很喜欢听我的语文课,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很快。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
王文敏
第三篇: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实践是相当有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解读
模式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总结评价 巩固应用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提出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5、总结评价、加深体验
评价,既有学生小组间的互评,又有组际的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考方法的评价,重点是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二是对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
6、巩固应用
7、拓展引伸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
二、尝试实践
1、问题来源
有问才能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分数,老师很快判断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然后再让学生验证。“如何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既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鼓励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③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如学习比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在球类比赛中会经常出现“2:0”、“3:0”?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在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
如学习圆锥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5)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课本中有许多结论,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无疑是无益的。为此,我们经常把课本中的结论改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种结论,改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再引导学生找理由,探究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第四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议
以下是我对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教学模式的课堂的一点建议: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特别注重三习:“预习课,学习课,复习课” 预习,不止是要学生预习,老师也要预习,也就是备课。老师要提前备课,明确一周或每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学习质量,学习流程,然后再将要预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并指导学生预习的规则、要求。在预习中,学生可以认真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并会努力的读懂某一个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学习,在传授新课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在完成预习课的前提下与组内或班内同学进行合作研究商讨,把某一个学习任务当成一个项目来看,组长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经理” 以“项目经理”“学生”为中心,带领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这个项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呢的学习兴趣。共同商讨出这个“项目”的形成、开始、经过、检查、结果、反馈。让学生们把这一个学习过程当做一个“科学研究”一样。
复习,每节课上课之前,都要有一个“以旧带新”的过程,用“完成的项目”吸引出今天的“未完成的项目(”这里的项目指学习的知识点,下同;复习应在预习课前,复习之后再完成今天要预习的内容,也就是预习课),然后进行预习。不然学生们上一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还没彻底了解就遗忘了。在新课预习时,有的同学就会说:之前的还没学会(指不熟练)呢,又要学这个,当然学的慢啦。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的更多,学的牢靠,能够运用在生活中。
总之在一学期的教学课堂中,最好应该围绕“学生独立预习要学的知识点——学习新知识点,并与同学共同完成“项目”——复习之前的“项目”并以旧带新” 之后的教学过程就可以是先“复习课”再“预习课”然后“学习合作展示课”。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记得牢,用的快。而且,老师在工作中应该还要注意三导:引导,教导,指导。引导学生在独立预习中的目标,并教导学生在合作中注意的流程,职责,最后指导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足。
第五篇:“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杨海岚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056002
我国的物理教学历来拥有重视基础教育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视却不够,而这正是本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有所感悟、有所创造,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它反映了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构建的发展趋势。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到,“导学探索、自主解决”作为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高度自主参与的学物理、用物理的过程,是完成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开放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探索发现法、问题学习法、开放性学习法等诸多教学模式的共同优点。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法上,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
2.以学为主。现代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课堂的主体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主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使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和“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学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过程中体现“学法”,把教与学融为一体。
3.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控制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学生只有自己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这才是“导学”的最终目标。
二、“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设置问题或构建问题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微型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或者探究讨论,形成猜想或者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任务。对设置的问题可通过类比、实验、观察、归纳,形成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入探究、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分解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不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小车受摩擦力作用等因素。
3.激发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各自为战”、“分组分群”、“实验检验”、“集体辩论”。对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指南针”,让学生试着定向;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而是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4.引导评价,总结巩固成果。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如:探究发现是否充分?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又有何应用价值?要让学生说得更多些,教师不要把事做“满”。对学生的评价和小结,教师可让学生作评价的评价,也可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让学生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求异探新,把问题的探究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续课程
三、“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问题环境设计
1.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能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自己也尽早成为“导游”。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
2.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教师应立足于学生问题的分析,解决对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正确的解答为满足。教师应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其他同学。
3.重视并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学史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的源头,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而现在的学生实验,其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在课本或实验册中都有详尽的设计和安排,学生长期地按课本或实验册的安排被动地实验,思维显得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的作用,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直接兴趣转入操作兴趣;进而通过研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的意外及异常现象,体会物理学的逻辑兴趣。兴趣层次的升迁,可促使学生从被动观察者的状态变为主动实验的设计者和研究者。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