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学习体会
本章包括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学习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四个方面的问题,共性都是具体指向可评价一点。评价如影随形在学习目标、课堂提问、课堂活动之中。评价过程、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同行并进,称之为教学一体化。
本章内容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谋而合。新接一个班,孩子不熟悉,学生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小组合作时进行及时评价,小组长随机为组员加分,不同的题目分值不同,只要回答就得一分,答得好加3-5不等的分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果也很好,涌现出一批明星队员。
在教学设计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基于学情设计。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朗读的训练要求也是层层推进,孩子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展示自己,看到学生的惊人变化,我特别欣慰。基于评价的设计,基于评价的活动,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也是教师希望的课堂。
【第二章《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学习体会】相关文章:
1.基于学习性评价取向的教学设计
2.逆向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3.《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4.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
5.第二章实数的教学设计反思
6.教学设计评价范文
7.《口语交际》交流学习体会教学设计
8.基于灰色模糊评价的水利工程管理绩效评价论文
9.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逆向求和》教学设计
第二篇:《解决问题·逆向求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
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
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
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
(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
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2.画图理解,自主探究
(1)用画图方式表达你对题目的理解。
(2)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组内交流
(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解读。
预设可能出现的作品:
(4)寻找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与剩下的口哨个数。
3.列式解答,构建方法(1)怎样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呢?
列式是:7+5=12(个)
(2)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个口哨,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决呢?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是整体,拿走的口哨是其中的部分,剩下的口哨是另一部分,把它们合并起来,就可以求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4.回顾反思,提升方法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回顾:读题(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画图(把数学信息转化成好理解的直观图)、分享交流大家画图的作品(在分享中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列式解答(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考)、找到用加法的道理(用数量关系说明这样解决问题的道理)。
总结:求原来一共的个数,就把拿走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合并起来。用到数量关系是整体=部分+部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解析交流不同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对比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建议:读题后,先画一画示意图,再解答。解答后,全班交流。
(1)
由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并出处算式。
(2)
师:题目中都有吃了8个鸡蛋这条信息,为什么两个题目用到的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
小结:第1题是已知原有鸡蛋的个数这个整体,因此要从整体中减去吃了的这一部分,就得到剩下的部分。而第二小题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就要将吃去的一部分与剩下的一部分,合并起来。两个题目虽然都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第一题求部分就要用减法,而第二题求整体就要用加法。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看到吃掉或去掉就用减法来解答,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
2.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0页第6题。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样多的呢?
②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③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你这样解答的理由。
(2)游戏提升。
①拿出上课伊始游戏中的魔法盒子,盒子中放了一些彩色的小球,两人一组,一边玩摸球游戏,一边解答下面问题。
②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③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又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明明从盒子里往外拿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在解决这样问题中还有什么困难?遇到困难大家有好办法吗?
第三篇: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 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讨论法、竞赛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案例一:司马光砸缸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案例二: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智力思维训练题: ABCDE所代表的省份
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研究地图。其中的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标上了标号A、B、C、D、E,让其他的同学说出他所标的地方都是哪些城市。
甲说:B是陕西。E是甘肃;
乙说:B是湖北,D是山东;
丙说:A是山东,E是吉林;
丁说:C是湖北,D是吉林;
戊说:B是甘肃,C是陕西。这五个人每人只答对了一个省,并且每个编号只有一个人答对。你知道ABCDE分别是哪几个省吗?
答案: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
第四篇: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知识评价、态度评价),以及同桌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况: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知识应用:会结合生活实例,知道其原因。
表现情况:认真思考,课堂上发言,表现积极。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
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等。(1)学生自评表:
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知道了现实中各个实例是光的哪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2)同桌学习互评表
同桌姓名:
等次:优、良、中、差
积极参与实验研究的分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 表现积极,举手发言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我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程度(3)教师评价表
全体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参与教学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法的安排是否恰当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的体验,每一名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非常好(()一般()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学习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想法:
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很好))
第五篇: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附:
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设想:分五步:第一步明理示向,第二步示例明样,第三步现演树样,第四步示范促壮,教学过程:
第一步 明理示向
明确逆向思维的道理,指示创新的一种方向,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落实孔圣人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育思想,再通过阐释理论、指导方法,让学生认识、理解逆向思维,了解逆向思维的构思要点。
[引语]时代呼唤创造人才,作文渴望创造性思维,当创造性思维的藤蔓不断延伸的时候,必将开出璀璨的创造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在创造性思维这棵大藤蔓上最具鲜活力的一个分支就是逆向思维。
[事例导引]什么是逆向思维呢?下列名人的事例可以给我们启示:国外的,如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之举: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示,他从反面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呢?”通过认真思考和反复实验,他肯定了这个新的认识,于1821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国内的,有司马光砸缸之举:一般的救溺水者的方法是让人主动脱离水,而司马光却从反向去做——让水离开人:砸缸泄水。
[点拨]这些恰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可能正该从相反方向去想去做,即从事理的相反方向下手,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觅到新途径,发明新产品。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就是逆向思维。
[进一步拓展]事实上,生活中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是较广泛的,如吸尘器,人们在使用打扫卫生的工具笤帚、鸡毛掸子时,往往弄得满屋子尘土飞扬,这些能够使尘土飞扬之物完全可以看做是“吹尘器”,有人就从反向入手改“吹”为“吸”,经过研究试验就发明了“吸尘器”。
第二步 示例明样 [教学设想]先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这既要确定好逆向的观点,还要找到相应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加以汇总。(教师点拨一、二,其余留给学生思考解决)。
1.“有志者事竟成”: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与周围同学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得出的观点及题目《有志者事未必成》。B.论据及论证要点;(1)从实际情况分析:“有志”只是“事成”的主观愿望(条件之一),而“事成”还需要一百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失败往往只要一个条件就足够了。(2)例证:如某女有成“名”,尤其是成“家”之志,虽然她选择了舞蹈这个专业,但这个专业却没有选中她。
2.“金钱万能”: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与周围同学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是“金钱不是万能的”。B.论据及论证要点:一味追求金钱,只能使自己流于平庸,甚至于误入歧途。精神生活也很重要。金钱,在商品社会中的确是举足轻重的,但绝非是万能的。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劳动挣得金钱,成为物质生活上的富翁,同时,决不能使精神生活领域出现荒漠,否则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便难有真正的乐趣了。
3.“知足者常乐”: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及题目《不知足者常乐》。B.论据及论证要点: “知足者常乐”实质即是停滞守旧而无所作为、抱残守缺而无视未来。把“不知足”界定为乐观奋进的人生态度与改革精神,它意味着积极进取,始终向上。学生“不知足”有了佳绩,科学家有了“不知足”就有了新发明、新创造。
4.“不可异想天开”:①学生分析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逆出的观点及题目《要“异想天开”》。B.论据及论证要点:爱因斯坦:“异想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即发明创造的源泉。“异想”就是独创与打破常规,康德有“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布莱克有“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事实论据:如果没有把字从笨重的竹片上“请”到轻巧东西上的“异想”。怎么有纸的发明?如果没有通过屏幕显示图像的“异想”,贝尔德怎样能制造出第一部电视机?同样,如果没有凌空飞翔的“异想”,莱特兄弟的飞机也决不能上天。
5.“雪中送炭”: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雪中送炭未必好。B论据及论证要点:送炭何必要等下雪,送炭不必等下雪,雪中送炭非良策。
第三步 现演树样
现场演练树立逆向思维的榜样,通过对成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期让学生学会技巧、形成能力。
下面咱们就从成语词典中选一些成语,试试咱们学得是否到家。
选用的词语:见风使舵、我行我素、见异思迁、入乡随俗、心血来潮、杞人忧天、弱肉强食、愚公移山等。
[提示]此阶段重点是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落笔,之后抽学生口述要点. [强调注意事项]1.该词语本身所能显示出的意义及方向一定要明白,以便有“的”可放“矢”。2.由成语本有意义逆出的观点要有合理性,可被社会接受,观点要明确。3.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应有一定量的名言警句来印证观点,还要有一定量的典型事例来支撑观点。
成语及其逆向思维要点:
愚公移山:[原意]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对愚公有赞美意。[逆出观点]北山愚公的确愚。[分析与论证]第一愚在其不知变通之理。山不好移,但人好移,若苦于在山中居住何不搬离呢?若是搬离山区,那种经济账很明显呀。第二愚在于他死脑筋。出山不易,何不让人进山呢?让名人写一“国家重点天然博物园区”匾牌,再稍做宣传,则会游客商户云集,何必再要出去。第三愚在于其破坏环境,却不以为然。破坏自然环境,于子孙后代无益,于社会无益,移山纯属一意孤行。
弱肉强食:[原意]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强者是被指责和批评的对象。[逆出观点]要赞美强者,强者才是英雄。[分析与论证]1.有强者必然要带来竞争的局面,竞争才能增加人的危机感与挑战意识,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竞争的社会是公正的社会、有效益的社会。也就是说强者带来了竞争,竞争使人类的素质提高,使社会得以大发展。2.市场经济中有了竞争,少慢差的企业就要被淘汰,落后的产品就要被取消。3.美国西部为了让鹿过好日子,就把强者——狼赶杀殆尽,结果鹿大量繁殖,草不够吃了,鹿缺乏了活力与美感。然而当人们重新引进狼后,草原就有了改善,老弱病残的鹿被狼吃掉了,剩下的是有活力有美感的鹿,草原得到了恢复与生机。
杞人忧天:[原意]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多是批评人考虑得太多。[逆出的观点]多考虑些是对的、是好的。[分析与论证]1.多思可使人领悟人生、洞悉社会,摆脱肤浅,走向睿智;多思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多考虑些也包括了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精英心态;忧患意识激励人们发奋图强、抗争命运。3.不有忧患意识,近者祸患己身,远者殃及子孙。从政的没有忧患意识,就可能因贪污索(受)贿 而坐牢杀头;搞化工的不有忧患意识,就会祸及己身及一方百姓身心,甚而延及子孙后代。
入乡随俗:[原意]到一个地方就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逆出的观点]入乡不必随俗,应有个性、我性。[分析与论证]1.入乡随俗便有随波逐流,然而所随之“波”所逐之“流”很有一些是恶劣者,这便意味着学“恶”求“恶”,这难道是人们所愿意的吗?2.若到了落后地区,人们便入乡随俗,这便意味着倒退;如果同意到落后地区便入乡随俗,那么开发西部就是错误的,显而易见开发西部没错,那么入乡随俗就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