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态变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变得非常“专业”,“专”到大脑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点东西了。因此,要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裁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尤其是知识储备方面多下点功夫。
1、正确理解、运用“热”字:
“热”一词多义,它可以表示“温度”“热量”“热能”等等。那么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明确用上述三个词来表述,而非要用一个笼统的“热”字呢?这是因为:初中生开始对有关热学的概念尚未建立,但很多跟热现象有关事物能用“热”字来具体表示,如温度概念就是通过“冷热的程度”来表达的;热量则是用“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的热的多少”加以说明的,而句中的“热”究竟指什么?可以说含糊而不确切,但却能使我们领会。事实上,很多热学概念都无法用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话来严格确切地表达。例如热量的确切定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能转移的量度”,在学习热能的概念前我们无法给热量下这样的定义;而建立热能概念又是在学习了温度、热量等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简单地一次给学生讲清每个热学概念。可是“热”又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模糊却又能表示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字,只要借助于“热”字就能自然而形象地建立或说明热学的概念,随着以后知识增加,再逐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因此,在热学教学上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⑴初学热学时,通过“热”字讲具体的跟热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认识。
⑵不要急于用“科学”的语言给热学概念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借助于“热”字建立初步的概念。
2、正确理解本章的教材编写结构,合理分散教学难点。
同旧教材一样,本章开篇讲的也是温度和温度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变化”进行的,“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海波和蜡的熔化”和“水的沸腾”这两个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但这两个实验不但探究程序复杂而且操作技能要求高,实验耗时长,数据处理难度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教学效果难度较大。教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课程标准》还要求“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这是“知识目标”与“过程和方法目标”相统一的结果。这就要求两个实验必须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2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3《升华和凝华》
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自然现象。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务必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
今后的改进意见
1、精练教学语言
2、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过急地把所要的答案讲出来,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所以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预设中,我本是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来上课,目的通过学生动手和亲自观察来真正体会到科学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从而喜欢上科学,爱上科学,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精神,并根据记录数字画出熔化表图象,得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特点,并根据熔点分析其中规律。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5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哪就为下面分析其中科学规律难以在课堂探讨。以致这节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
见到如此,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5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在学生观察时,也要求学生明确分工,1位同学搅拌,一位同学记时间,一位同学观察状态变化,一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要求试管内温度与水的温度保持5摄氏度之差。这样以免温度升得过快无法观察到温度在40摄氏度时保持不变。
3、海波和石蜡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4、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5、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汽化和液化》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随堂练习量不够,学生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现象,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2、在教与学这个环节,即师生间互动与交流还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讲解“白气”时,注意讲明白它是由水蒸气变来的小水珠。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4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5本节课课程标准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2)了解温度计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本节课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现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谈一些反思。
一、有待改进的方面
1.表达不够精炼
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指示不够明确,以致有些学生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没有想想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直接就记录数据。另外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
2.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在引入新课时,我提到“水还可以转化成水蒸气,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烧开水时冒白气”,但是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所以这里不科学准确。
3.小结过于简单
在小结时,我只提到了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忽略了这节课其他的重要知识点。
4、不善于引导
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思维没能充分拓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学生设计温度计,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再利用幻灯展示这个设计过程,相信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较好的方面
1、引用当地天气预报
在课堂中,为了说明℃的读法,播放了一段自己录制的中山港口天气预报,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
2、学生先动手使用温度计测量再归纳它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先讲解温度计使用前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而我在这节课中是先讲了使用前的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学生估测液体温度,接着测量,最后再根据我看到的刚才学生测量时犯的错误,大家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才得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做学生印象更深刻。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6反思一: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小组合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上面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反思二: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是传统物理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但新课程跟原有课程的很大的不同:一是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二是重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形成自觉节约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新旧课程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1)热爱自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爱护自然,保护自然;(3)善于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节约用水问题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度-时间图象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图象法这一直观、有效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学会利用图象对图像本身所表达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学结论。
反思三: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这是一节复习课,对于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普片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难度不大。再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知识应该说掌握的比较好了。而我在课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的复习
更有效率,也就是让学生怎样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与考点更好的掌握。还有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
课后反思:在这节复习课感觉效果还可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根据所学,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空调冰箱的制冷问题,阴霾的天气是怎么一回事等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问答环节,和不可或缺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堂练习,效果都出乎我的预料。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以后改进。
反思四: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如:温度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和相关知识及应用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会问到和这章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华氏温度的规定?它和摄氏温度有什么关系?冰箱中提到的R134a是什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阴霾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这些问题如教师事先不搞清,就可能被学生问倒。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简单的解答:
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32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度,用符号F表示。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为:F=9/5C+32或C=(F-32)5/9,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7《物态变化》部分的授课结束后,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触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要放手学生;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感一: 由课上的几个案例我体会到,物理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的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发挥,才能学得更好,才会给你一个惊喜。但应当注意的是,当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应当理解尊重和鼓励他们。随感二:我们教学中要提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出错,大胆的去学去做,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推动学生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为“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的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物理语言是物理思维和物理交流的工具,要培养学生会用物理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就很好的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随感三:现在大多数学校受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及认可的约束和影响,仍没有一个有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心只想要教学成绩的形势下,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真正大胆的放手于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创新情况,实践情况和发展情况。可喜的是: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全面展开,各级教育部门都有了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的意识和行动;教师们也在逐步的把健康,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发挥她真正的价值——“培养健康成长的下一代,造就中华民族的未来!”
但不管怎样,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有爱叫做放手”,相信只要有“爱”这根“线”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放手”后他们就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更好!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知识请学生为大家讲,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学生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
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学生合作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讲课的学生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9复习完物态变化这一节后,我对这一节的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概念,如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和液化等概念模糊不清。在考试中仍大面积出现把熔化和升华混淆等。
2、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这张试卷的实验题中,其实考的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果单纯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的快慢,他们就无所适从。
3、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不太熟练。零下22度往往看成22度。最后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计算,全班只有少数同学答对,可见我在上温度计这节新课时,讲的过于简单。没有进行深入的训练。这个毛病有待在以后的课上改正。
4、探究实验仍是弱点。这就需要在以后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题的强化训练。此外,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应该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012月7日下午第一节课在楚都中学综合电教室举行的荆州区“课内比教学”全区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讲了一节《物态变化》复习课,整节课还算顺利完成,但是经过区教研员秦清德老师、评委张连杰老师,以及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点评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并且有了很多收获。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作为教师,我已向学生传授了多年,虽然每年的学生不同,知识的掌握也有差异,但近期总是感觉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可能适合一批学生,但对另一批学生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教育的整体观念在改变,学生的思维、认识、学习方法、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深深的思考。有时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某种程度上可能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不进行思考,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此次参加全区“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活动,使自己能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教学如何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传授为主导了,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才是解决学生成绩的最好办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自己做得很不够,应向
优秀教师多探讨、多学习。
对本节课的引入我没有设计太多的花样,也没有提出新颖的问题,而是采用直接引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还需要改进,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自然界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图片,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迅速进入课题。
在知识复习上的我把课堂复习共分了三个模块,基础知识复习,重难点知识解析,课堂小结。我先是把第四章的基础知识以学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以小组竞赛采用必答的方式来回答,并给每个答对的小组加分。本环节由于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教学效果也如我预期设计的,学生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每个小组的三道必答题。
接着分别复习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并且每一部分都穿插了例题讲解。在这个部分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回顾了两个实验探究、六种物态变化、三个区别与联系和三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整个复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抢答、典例解析来进行,应该来说还比较顺利,而且通过例题4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由于是在教室,投影用的是小电视机而不是投影银幕,对学生的视觉的较大的影响,靠近后面和第四小组的学生看不清楚投影,所以对部分学生的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预期设想的效果与一定的距离。今后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要注意,不能总是几个学生在抢答,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
最后对本节课作了小结,与学生再次回顾了本章的主要知识。本
来设计的对学生竞赛的成绩作总结与表扬的,但由于投影的效果耽误了一点时间而导致时间上不够,最后漏掉了这个过程,使整个竞赛如同评委所说的有点龙头蛇尾。这说明我在今后还要多多锻炼,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不够,对突发的事件的处理能力还需加强。
通过对整节课的思考,我一、课堂结构要合理,问题配置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应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维、多讨论、多实验,自主的总结问题,掌握问题,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活动要组织有序、课堂纪律要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有解决问题的习惯,但缺乏耐性,有时要偷懒,容易知识断节;又有些学生既有好的学习习惯,又有探求知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全面学生的活动,或督促、或警示、或激励、或表扬,使他们遵守纪律,思维有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常常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代,喜欢新鲜的事物,而有时又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模仿的意愿。而对不认可的事情又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应用生活。《物态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
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六、深入探究教材,扩展知识。新课程教材是一个框架、一个参考、一个标准,课堂容量不够,照本宣科,既解决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尖子生对知识殿堂的探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活泉水。因此探究知识、深入学习显得尤为迫切、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探求、教学相长,也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细细回顾起来,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要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要完善的问题更多,一时不能以言表,仅以肤浅认识谈谈自我教学的想法,还望领导和同事们给以帮助。我会以一个教师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
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通过目标教学使目的性明确,教学网络清楚,今后一定多用这种方法。
2、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教学大纲》,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吉林省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清晰掌握学生的目标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查漏补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1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需掌握十一个主要概念,六个物态变化过程,两个探究实验,两组主要图像.考虑到概念和物态变化过程较多,学生容易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去理解。
以《汽化和液化》一节为例,理论内容很简单,仅仅是气态和液态两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和放热。但是如何合理应用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去,能不能用这一节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题目“100℃的水和100℃的水蒸气哪一个烫伤更严重?”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教师指导,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其中存在的物态变化过程,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进去。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
自然界中雨、雪、露、雾、霜的形成也是比较典型的物态变化,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的一个拓展。尤其是在教材所涉及的液化内容很少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学习,在讲解的时候还要强调吸热和放热。
水的沸腾探究实验是汽化现象的延伸学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能力。仅从操作上来讲,该实验很简单,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能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能不能按要求记录数据并进行总结,还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
总的来说,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得出的过程,并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物理中体验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物理”很重要。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物态变化的时候写了错字,熔化的“熔”字写成了“溶”或“融”、汽化的“汽”字写成的“气”,热胀冷缩的“胀”写成了“涨”。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学生看书不认字外,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强调,但没落实到写下来,这使得我吸取了一个教训:越是简单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老师就不能忽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他们。
第二篇:《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
《物态变化》部分的授课结束后,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触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要放手学生;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感一: 由课上的几个案例我体会到,物理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的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发挥,才能学得更好,才会给你一个惊喜。但应当注意的是,当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应当理解尊重和鼓励他们。 随感二:我们教学中要提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出错,大胆的去学去做,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推动学生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为“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的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物理语言是物理思维和物理交流的工具,要培养学生会用物理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就很好的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随感三:现在大多数学校受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及认可的约束和影响,仍没有一个有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心只想要教学成绩的形势下,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真正大胆的
放手于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创新情况,实践情况和发展情况。可喜的是: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全面展开,各级教育部门都有了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的意识和行动;教师们也在逐步的把健康,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发挥她真正的价值——“培养健康成长的下一代,造就中华民族的未来! ”
但不管怎样,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有爱叫做放手”,相信只要有“爱”这根“线”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放手”后他们就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更好!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2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3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变得非常“专业”,“专”到大脑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点东西了。因此,要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裁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尤其是知识储备方面多下点功夫。
1、正确理解、运用“热”字:
“热”一词多义,它可以表示“温度”“热量”“热能”等等。那么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明确用上述三个词来表述,而非要用一个笼统的“热”字呢?这是因为:初中生开始对有关热学的概念尚未建立,但很多跟热现象有关事物能用“热”字来具体表示,如温度概念就是通过“冷热的程度”来表达的;热量则是用“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的热的多少”加以说明的,而句中的“热”究竟指什么?可以说含糊而不确切,但却能使我们领会。事实上,很多热学概念都无法用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话来严格确切地表达。例如热量的确切定义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能转移的量度”,在学习热能的概念前我们无法给热量下这样的定义;而建立热能概念又是在学习了温度、热量等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简单地一次给学生讲清每个热学概念。可是“热”又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模糊却又能表示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字,只要借助于“热”字就能自然而形象地建立或说明热学的概念,随着以后知识增加,再逐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因此,在热学教学上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⑴初学热学时,通过“热”字讲具体的跟热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积累较多的感性认识。
⑵不要急于用“科学”的语言给热学概念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借助于“热”字建立初步的概念。
2、正确理解本章的教材编写结构,合理分散教学难点。
同旧教材一样, 本章开篇讲的也是温度和温度计。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变化”进行的,“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海波和蜡的熔化”和“水的沸腾”这两个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但这两个实验不但探究程序复杂而且操作技能要求高,实验耗时长,数据处理难度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教学效果难度较大。教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课程标准》还要求“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这是“知识目标”与“过程和方法目标”相统一的结果。这就要求两个实验必须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4
反思一: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小组合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其他小组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上面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反思二: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物态变化是传统物理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但新课程跟原有课程的很大的不同:一是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二是重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形成自觉节约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新旧课程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1)热爱自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爱护自然,保护自然;(3)善于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节约用水问题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度-时间图象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图象法这一直观、有效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复杂的物理问题。学会利用图象对图像本身所表达的信息推理分析,形成科学结论。
反思三: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这是一节复习课,对于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普片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难度不大。再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知识应该说掌握的比较好了。而我在课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的复习
更有效率,也就是让学生怎样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与考点更好的掌握。还有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
课后反思:在这节复习课感觉效果还可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根据所学,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空调冰箱的制冷问题,阴霾的天气是怎么一回事等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问答环节,和不可或缺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堂练习,效果都出乎我的预料。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以后改进。
反思四:物态变化教学反思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如:温度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和相关知识及应用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会问到和这章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华氏温度的规定?它和摄氏温度有什么关系?冰箱中提到的R134a是什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阴霾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这些问题如教师事先不搞清,就可能被学生问倒。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简单的解答:
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32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度,用符号F表示。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为:F=9/5C+32或C=(F-32)5/9,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5
本节课课程标准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2)了解温度计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本节课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现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谈一些反思。
一、有待改进的方面
1.表达不够精炼
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指示不够明确,以致有些学生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没有想想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直接就记录数据。另外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
2.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在引入新课时,我提到“水还可以转化成水蒸气,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烧开水时冒白气”,但是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所以这里不科学准确。
3.小结过于简单
在小结时,我只提到了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忽略了这节课其他的重要知识点。
4、不善于引导
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思维没能充分拓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学生设计温度计,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再利用幻灯展示这个设计过程,相信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较好的方面
1、引用当地天气预报
在课堂中,为了说明℃的读法,播放了一段自己录制的中山港口天气预报,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
2、学生先动手使用温度计测量再归纳它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先讲解温度计使用前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而我在这节课中是先讲了使用前的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学生估测液体温度,接着测量,最后再根据我看到的刚才学生测量时犯的错误,大家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才得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做学生印象更深刻。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6
《升华和凝华》
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另外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自然现象。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试验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掌握升华和凝华概念,关键是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务必要跟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时,学生也要扎实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
今后的改进意见
1、精练教学语言
2、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过急地把所要的答案讲出来,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有困难,说明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以及一些现象的观察,所以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间上花的太多,造成后面时间不够。还有觉得自己在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时候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预设中,我本是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来上课,目的通过学生动手和亲自观察来真正体会到科学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从而喜欢上科学,爱上科学,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精神,并根据记录数字画出熔化表图象,得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特点,并根据熔点分析其中规律。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5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哪就为下面分析其中科学规律难以在课堂探讨。以致这节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
见到如此,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5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在学生观察时,也要求学生明确分工,1位同学搅拌,一位同学记时间,一位同学观察状态变化,一位同学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要求试管内温度与水的温度保持5摄氏度之差。这样以免温度升得过快无法观察到温度在40摄氏度时保持不变。
3、海波和石蜡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4、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5、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汽化和液化》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随堂练习量不够,学生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现象,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
2、在教与学这个环节,即师生间互动与交流还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讲解“白气”时,注意讲明白它是由水蒸气变来的小水珠。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7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8
在进行《物态变化》的复习课中,我尝试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意义。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知识请学生为大家讲,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学生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还要
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在学生合作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应该随时可以对质,如果讲课的学生没法回答,老师再给予澄清。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老师一定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讲课的同学,在讲课的同学讲完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能保证了物理课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而我们的课堂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2.在进行复习中还存在课堂容量较小的问题。
我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相信在我不断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9
12月7日下午第一节课在楚都中学综合电教室举行的荆州区“课内比教学”全区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讲了一节《物态变化》复习课,整节课还算顺利完成,但是经过区教研员秦清德老师、评委张连杰老师,以及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点评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并且有了很多收获。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作为教师,我已向学生传授了多年,虽然每年的学生不同,知识的掌握也有差异,但近期总是感觉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可能适合一批学生,但对另一批学生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教育的整体观念在改变,学生的思维、认识、学习方法、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深深的思考。有时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某种程度上可能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不进行思考,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此次参加全区“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活动,使自己能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教学如何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传授为主导了,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才是解决学生成绩的最好办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自己做得很不够,应向
优秀教师多探讨、多学习。
对本节课的引入我没有设计太多的花样,也没有提出新颖的问题,而是采用直接引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还需要改进,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自然界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图片,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迅速进入课题。
在知识复习上的我把课堂复习共分了三个模块,基础知识复习,重难点知识解析,课堂小结。我先是把第四章的基础知识以学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以小组竞赛采用必答的方式来回答,并给每个答对的小组加分。本环节由于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教学效果也如我预期设计的,学生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每个小组的三道必答题。
接着分别复习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并且每一部分都穿插了例题讲解。在这个部分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回顾了两个实验探究、六种物态变化、三个区别与联系和三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整个复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抢答、典例解析来进行,应该来说还比较顺利,而且通过例题4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由于是在教室,投影用的是小电视机而不是投影银幕,对学生的视觉的较大的影响,靠近后面和第四小组的学生看不清楚投影,所以对部分学生的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预期设想的效果与一定的距离。今后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要注意,不能总是几个学生在抢答,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
最后对本节课作了小结,与学生再次回顾了本章的主要知识。本
来设计的对学生竞赛的成绩作总结与表扬的,但由于投影的效果耽误了一点时间而导致时间上不够,最后漏掉了这个过程,使整个竞赛如同评委所说的有点龙头蛇尾。这说明我在今后还要多多锻炼,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不够,对突发的事件的处理能力还需加强。
通过对整节课的思考,我
一、课堂结构要合理,问题配置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应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维、多讨论、多实验,自主的总结问题,掌握问题,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活动要组织有序、课堂纪律要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有解决问题的习惯,但缺乏耐性,有时要偷懒,容易知识断节;又有些学生既有好的学习习惯,又有探求知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全面学生的活动,或督促、或警示、或激励、或表扬,使他们遵守纪律,思维有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常常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代,喜欢新鲜的事物,而有时又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模仿的意愿。而对不认可的事情又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应用生活。《物态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
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六、深入探究教材,扩展知识。新课程教材是一个框架、一个参考、一个标准,课堂容量不够,照本宣科,既解决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尖子生对知识殿堂的探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活泉水。因此探究知识、深入学习显得尤为迫切、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探求、教学相长,也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细细回顾起来,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要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要完善的问题更多,一时不能以言表,仅以肤浅认识谈谈自我教学的想法,还望领导和同事们给以帮助。我会以一个教师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一、教学内容反思:
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
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后的反思:
1、通过目标教学使目的性明确,教学网络清楚,今后一定多用这种方法。
2、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教学大纲》,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吉林省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清晰掌握学生的目标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查漏补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0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需掌握十一个主要概念,六个物态变化过程,两个探究实验,两组主要图像.考虑到概念和物态变化过程较多,学生容易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去理解。
以《汽化和液化》一节为例,理论内容很简单,仅仅是气态和液态两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和放热。但是如何合理应用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去,能不能用这一节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题目“100℃的水和100℃的水蒸气哪一个烫伤更严重?”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教师指导,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其中存在的物态变化过程,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进去。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
自然界中雨、雪、露、雾、霜的形成也是比较典型的物态变化,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的一个拓展。尤其是在教材所涉及的液化内容很少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学习,在讲解的时候还要强调吸热和放热。
水的沸腾探究实验是汽化现象的延伸学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能力。仅从操作上来讲,该实验很简单,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能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能不能按要求记录数据并进行总结,还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
总的来说,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得出的过程,并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物理中体验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物理”很重要。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物态变化的时候写了错字,熔化的“熔”字写成了“溶”或“融”、汽化的“汽”字写成的“气”,热胀冷缩的“胀”写成了“涨”。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学生看书不认字外,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强调,但没落实到写下来,这使得我吸取了一个教训:越是简单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老师就不能忽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他们。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1
复习完物态变化这一节后,我对这一节的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概念,如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和液化等概念模糊不清。在考试中仍大面积出现把熔化和升华混淆等。
2、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这张试卷的实验题中,其实考的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果单纯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的快慢,他们就无所适从。
3、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不太熟练。零下22度往往看成22度。最后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计算,全班只有少数同学答对,可见我在上温度计这节新课时,讲的过于简单。没有进行深入的训练。这个毛病有待在以后的课上改正。
4、探究实验仍是弱点。 这就需要在以后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题的强化训练。此外,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应该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篇: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课
教学设计
(2010-12-30)
复习目标: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制造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知道摄氏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2、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会查熔点表.3、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知道沸腾过程要吸热。
4.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蒸发过程要吸热.5.知道液化现象.6.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7.能用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教学程序:
知识梳理→例题讲解→习题练习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概念复习:
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的含义:
2、温度计: a.原理; b.使用方法:
①读法,看法,②量程,分度值,③放法,④拿法。
3、单位[℃]: ①写法,②读法。
4、冰点、沸点的规定:
二、物态变化:
六种物态变化的含义;
1、熔化与凝固:
① 物质三态;②熔化的含义;③凝固的含义;④晶体的含义;⑤非晶体的含义;⑥熔点的含义;⑦凝固点的含义。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的含义;②汽化的两种方式;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沸腾的含义;⑤沸腾的条件;⑥沸点的含义; 【列表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⑦液化的含义;⑧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含义;②凝华含义; 【图表】:六种物态变化关系图 第二部分、例题讲解: [1]、[2]、温度计的读数 [3]、温度的含义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晶体的熔化图像 [6]、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7]、[8]、沸腾的条件 [9]、温度计的选择
[10]、[11]、[12]、液化的实例
[13]、[14]、[15]、[16]、升华与凝华的实例 第三部分、习题讲解:
[1]、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单位; [2]、[3]、[4]、晶体的熔化特点; [5]、[6]、[7]、[9]、液化的实例; [8]、汽化(蒸发)的特点; [10]、沸腾的条件;
[11]、[13]、[14]、升华与凝华的实例; [12]、液化的方式; [15]、汽化与液化的应用; [16]、物态变化综合题。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
第四篇:物态变化 练习
10月6日(新生)课堂作业
反面是答案,做完后自己批改,不懂的问老师
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C.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5.我们到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个最重要来源是声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B.我们不能够直接听到超声波
C.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6.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D.不同人说话的响度一定不同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 B.“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D.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一般在室内讲话声音相对室外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
C.“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中考期间,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对需要休息的考生来说也是噪声
9.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雨天打雷时,我们总是先听到雷声,后看见闪电
B.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高低的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D.燃放鞭炮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10.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他“吼”出声音能将玻璃杯震碎。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递了能量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主的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有振动,不一定有声音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A.一样大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D.无法判定
1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14、敲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A.大钟的回声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5、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米/秒和1.5米/秒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气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气球在上升
C.以甲气球为参照物,乙气球在上升D.以乙气球为参照物,甲气球在上升
16.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汽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正确的说法是:()A.甲车必定向北行驶B.乙车必定向北行驶
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D.三辆车行驶方向可能相同
17.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18.人们经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好坏,以下做法中不是用以达到这一目的是()
A.花匠用手拍打花盆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D.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1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20.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21、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时,“快放”比正常播放()
A.音调提高B.响度变大C.音色变好D.完全相同
22、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2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4.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扣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25.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二、填空题
1.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_,课桌的长度是60.0,课本的长度是地球的半径是6.4×1032.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处减弱噪声。
3、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增大,后者是要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4、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
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5.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______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____m.6、“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
7.一把琵琶。当弹奏的人用力拨动弦时,弦振动的增加,发出的声音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发出的声音___改变
9.大鼓的声音很响,但音调很低,这是因为鼓面振动时而振动的可以很小。
10、如图甲所示,该尺的分度值是__,甲图测得木块长度是cm,结果中的准确值 是cm;乙图测得木块长度是cm.丙图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填A、B)。10题图甲10题图乙10题图丙
11、一物体的真实长度是3.408323m,甲同学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去测,结果为m,乙同学用另一把刻度尺测量,测得结果是3.40832m,则乙同学的刻度尺的精确度是mm,12、如图的三种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和图;响度相同的是__图和__图。
12题图13题图
13、如图,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从左至右依次;
若向瓶中吹气也能发声,音调从左至右依次。
14、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2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此物体的长度是.
第五篇: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知识梳理——温度、温度计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思考讨论问题,并回答:
什么是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0℃的水与0℃的冰哪个更冷一些?为什么?
冷热程度一样。因为他们的温度相同。
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1℃)
拓展应用
在一个大气压下,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________。
2.知识梳理——温度计的使用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迅速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拓展应用
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下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A.-4℃
B.-6℃
C.6℃
D.16℃。
小虎用一只装有水银的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图所示:请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两个问题:
① ; ②。
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量程是
℃,它的分度值为 ℃。
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方向观察(“A”、“B”或“C”),这是利用。
3.知识梳理——熔化与凝固
(观看视频)
1.同学们,请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时要用到酒精灯,点燃时不要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发火灾,熄灭时要用盖子盖灭而不要用嘴去吹灭。
固定铁圈时先固定下面的铁圈,高度以能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为妥,然后固定上面的铁圈,高要让温度计液泡能全部浸入海波中,低不要让液泡碰到试管底。
加热时采用水浴法,可以保证受热均匀,同学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搅拌好,保证海波受热均匀,否则内层还没到熔点外层就开始熔化了。
2.开始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海波与石蜡的状态。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加热说明什么?
对,熔化时吸热,同学们看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石蜡边熔化边升温。
画出海波的熔化图像。
AB段海波什么状态?──固态
B 点海波什么状态?──固态
BC段海波什么状态?──固液共存
C点海波什么状态?──液态
CD段海波什么状态?──液态
由此可见:海波在48℃时既可能是固态(B点)也可能是液态(C点)还可能是固液共存(BC段)。
3.停止加热,我们看到海波停止加热后,不断降温,当降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凝固,温度不变。画出海波的凝固图像。
4.同学们比较一下物质熔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即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
拓展应用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
C.秋天,薄舞缥缈
D.冬天,瑞雪纷飞
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物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图2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图象的是()
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
4.知识梳理——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liguefaction)。
拓展应用
夏季是雷电多发季节,强雷电的内部温度可高达3×10℃。因树木中含有水分,当雷电劈中树木时,强电流通过树身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树木中的水分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这些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会将树木劈开。请同学们雷雨天不要在树下避雨。
5.知识梳理——汽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拓展应用
“炖”菜是鹤岗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4参考答案:①不会(1分)
②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1分)
继续吸热(1分)
③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1分)
但由于煲中的水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所以盅内的汤水不会沸腾(1分)
评分标准:考生对③的语言表述能表达出温度相同,没有热传递发生,盅内的汤水不能继续吸热即可得此2分
如图6是水沸腾时观察到的实验情景,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则此实验环境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不断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知识梳理——蒸发快慢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拓展应用
在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丽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如图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她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有关。小明同学则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2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__有关。
7.知识梳理——液化方式
常用的液化方式有哪些?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拓展应用
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①汽化②液化
B.①液化②汽化
C.①升华②液化
D.①升华②凝华
“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8.知识梳理——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吸热;
凝华过程要放热。
拓展应用
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白色的雾凇。产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小结梳理
观看水循环的视频,总结出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物态。拓展应用)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
本章的重点是实验,实验复习采用了观看视频回顾知识,总结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练习巩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