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慧眼发现美”
在教学《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一文时,我出示句子“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翠绿的是平原,淡绿的是沼泽,浅蓝的是海湾……”同时,我把这句中表示颜色的词用相应的颜色表示出来。
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文字的韵律美,还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文字,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首诗的第二小节是要求重点要理解的。而这一小节中的有些句子写得非常美,如“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南沙诸海岛,撒开珍珠串。”这一句通过夸张、比喻修辞手法,把山的高,岛的美展现出来。
教学中,我先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它们的美。在“找、读、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画面,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无声无息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用心欣赏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课前就指导学生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视频、图片、也可以是古诗、文字等),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时,相互交流、展示。
当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之后,在欣赏美的文字的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些祖国的美景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中的“意境美”,切身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理解了诗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我就顺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之美,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情趣。
三、引导学生“用情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写作则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训练。在写作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写作表现出来的美感更强烈,更持久,并逐步塑造出充满个性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当把第二小节学完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美读,在读中深刻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因势利导,让他们进行练笔: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并运用自己学过的优美的词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这样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自己试着创造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美的情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地体现着美。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从点滴入手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让“美”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