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六)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
课时跟踪检测(六)辛弃疾词两首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稼轩(xuān)揾泪(wèn)舞榭(xiè)迄今(qì)....B.岑寂(cén)菜羹(gēng)巷陌(mò)屹然(yì)....C.螺髻(jì)鲈鱼(lú)金戈(gē)敛财(liǎn)....D.堪脍(kuài)汜河(sì)嘉许(jiā)粗犷(kuàng)....解析:选D D项,“犷”应读guǎng。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千里清秋
楚天: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楚天..A.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断鸿声里
断鸿:受伤的大雁..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B.把吴钩..
种宝刀
会:理解,明了无人会.C.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风度,气质风流..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D.歌台 榭:楼台舞榭.
解析:选A 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的流风余韵;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3.对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想象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D.《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 1 相呼应。
解析:选C C项,这是作者在赏心亭所见景色,不是想象的。4.名句默写。(6分,任选6句,每句1分)(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水随天去秋无际(2)断鸿声里(3)树犹如此(4)红巾翠袖(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6)赢得仓皇北顾(7)金戈铁马(8)佛狸祠下
二、阅读鉴赏(31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11分)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①,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注] ①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②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送别词,开篇两句起笔突兀,开宗明义,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通过“落日”“酒”等意象表现了“离愁”。
B.“和月载离愁”一句不仅通过“月”这一意象烘托“离愁”,还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这与李清照《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两句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有远大的目标,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②D.本词使用了伊尹、周公、班超、王粲等典故,这些典故文字简洁、直白深刻,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辛词长于用典的特点。
E.本词上阕和下阕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以抒情为主。全词情由景生,作者因情明志,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
解析:选DE D项,“直白”有误,应为“含蓄”。E项,“上阕以写景为主”及“情由景生”有误。上阕兼用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6.请分析“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两句的用典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运用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的典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落得孤独寂寞。②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导致有识之士壮志难酬的行为的愤懑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0分)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②
①、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
③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漕:转运使的简称。②见说道:听说。③长门:汉代宫名。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住在长门宫。曾送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代写一篇赋送给汉武帝,陈皇后因而重新得宠。后世遂把“长门”作为失宠后妃子居处的专用名词。
7.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阕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是这首词中的“词眼”。因为,接下去作者以“春”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阕的内容,将他的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8.下阕一开始就用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写到杨玉环、赵飞燕,目的何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喻指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自己也是因小人谗言,满腹大志无处施展。作者在此对那些离间嫉妒者发出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0分)
鹧 鸪 天 代人赋
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9.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叫着;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0.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品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三、表达交流(14分)②
11.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4分)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参考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12.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做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抽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事”必须是“某诗人”在文章中记述过的。从“古卷残页”“穿越时空”看,“某人”应是古代的文人诗家。按照此思路,就可较容易地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与王维畅游大漠 与苏轼夜游赤壁
13.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一)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那稚嫩的臂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儿,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示例二)小男孩两手轻轻地托起小兔子,仰起脸,微笑着用鼻子亲热地碰触兔子毛茸茸的小鼻子,说:我愿意。”
我们做个好朋友吧。”小兔子也大胆地与小男孩对视着,说:6 “嘿,“好呀,
第二篇: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四)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
课时跟踪检测(四)柳永词两首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珠玑.(jī)
凝噎.(yē)钓叟.(sǒu)差.劲(chà)B.千骑.(jì)暮霭.(ài)叠(xiàn)
拙劣(zhuō)C.重.湖(chóng)罗绮.(qǐ)参差.(cī)喟.
然(kuì)D.天堑.(qiàn)羌.管(qiāng)寒蜩.(tiáo)囤.
积(tún)解析:选B B项,“霭”应读ǎi,“
”应读y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解析:选C C项,三秋:秋季。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 C项为直接抒情,其他三项与例句相同,都是融情于景。4.名句默写。(6分,任选6句,每句1分)(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2)市列珠玑,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4)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答案:(1)钱塘自古繁华 参差十万人家(2)户盈罗绮 菱歌泛夜(3)骤雨初歇 兰舟催发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便纵有千种风情
二、阅读鉴赏(3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7题。(10分)
婆罗门令 柳 永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敧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5.词开篇“和衣睡”的描写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衣睡”是细节描写,表现了客游他乡的词人的辛苦、孤寂。
6.“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寸心”对“万绪”,写出词人感情负荷的沉重难堪;“咫尺”对“千里”,表现出梦中两人相会而醒来却相隔万里的无限惆怅。
7.这首词在叙事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主要写词人中宵梦醒的情景,从睡前、睡梦、醒后等几个方面表述,运用了插叙(入睡之前)、伏笔(醺醺醉)等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9分)
少 年 游 柳 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8.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哀景写哀情,借伤柳抒发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9.“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11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0.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E.本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浅而情深。①
②解析:选CE C项,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E项,本词并未使用对比的手法。
11.“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句用语新奇,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多少次看到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这样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就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三、表达交流(15分)12.“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字。(5分)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柳词流传广泛的一个形象概括。“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答案: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风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
1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语意给以恰当排序。(只写序号即可)(4分)①这里镶嵌着当代伟人毛泽东手书的柳永词《望海潮》。
②在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大王峰下,坐落着新筹建的柳永纪念馆。
③一走进柳永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5米、宽2米的大型大理石碑刻。④在柳永纪念馆展示厅里,还存放着几百件柳永的词作品影印件和复制品。
⑤这首千古流传的不朽杰作与毛泽东那气势磅礴、奔放苍劲的行草融为一体,可谓是锦上增辉。
⑥纪念馆门前的绿色草坪上,塑立着一座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大型铜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是总起,然后按照由外及内的顺序进行说明。参考答案:②⑥③①⑤④
14.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找出并改正三处即可)(6分)老师: 你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期望。
你的学生 刘勇 2017年9月20日
(1)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改为“您”
(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您的帮助下学习,深深感谢”(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第三篇: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料峭()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
,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词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诵读《定**》,思考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指雨过天晴,实际指春风得意的顺境。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检测
1、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2、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是“特意”之意。)
3、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4、(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四篇: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热爱祖国。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我们知道,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豪放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豪放词在北宋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广泛的普及,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无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欲品其文,先识其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大家已经作了预习,我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和本词的背景知识。
生 大家好。这是我精心搜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大家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别对不起我辛勤的劳动。(笑声)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练飞虎军,积极作好北伐的准备。然而终其一生,皇帝怯懦无能,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还常受朝廷的猜忌,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年之久,壮志未能实现。满腔悲愤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聊且抒发抑郁之情。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故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复国。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师 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品,请翻开课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在课本上做停顿重读记号。
师 示范朗读的确是非常精彩,技巧高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得像示范朗读一样好。注意把握好朗读节奏和词人的情感。
(展示诵读节奏,学生齐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探究学习】
师 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登高而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可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而赋”?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生 有。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上面风景好,心情也好。
师 说得不无道理。但不一定因为心情好才吟诗作赋啊,有时恰恰相反呢,心情不好才要抒怀宣泄。
生 因为登得高,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故而很容易生出一些诸如“天地永恒生短暂,宇宙无穷人渺小”的慨叹,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师 说得很有道理。登高而赋常是因为凭高远眺时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生出慨叹。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否也是属于这种登高而赋的抒怀之作?
生 是。师 如果是,那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了?请把课文里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了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生 其实整个上阕都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这些景都触动了作者的心弦。“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已把镜头转向赏心亭上的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写人的动作,借外在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 哦,首先写江,然后写山,最后写人,原来作者的镜头里有水,有山,还有人。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能否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先思考讨论,然后我请几个小组分别来分析镜头里的水、山、人。
(学生热烈讨论)
师 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生 我们小组先来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于楚国;“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的“千里”“无际”极言视野之广。其意为: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师 说得很好,对景的分析很到位。如此气势雄浑的景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 触发了他一种悲壮的豪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秋景,即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一种莫名的人生慨叹。何况满怀报国之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报国豪情?“水随天去”的浩荡之势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千里”“无际”的苍凉秋景又怎能不令词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
(学生鼓掌)
师 分析得很精彩。这两句秋景,虽刚起首开篇,但已经蕴蓄了深厚之情。好,哪个小组愿意接着分析下面的写山之句?
生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上面的江景非常壮阔,而此处山景则显得秀丽多姿。不过这都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师 为什么如此秀丽多姿的景色却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生 因为祖国的江山是如此的美丽,不仅有壮阔之美,也有秀丽之美。但如此美丽的江山,却不能保住,备受外族铁蹄的践踏、蹂躏,词人当然无比忧愁、无比愤恨了。
师 他愁什么,恨什么? 生 愁的是如何保住这大好河山,让它不受外族蹂躏;恨的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即金人。
师 答得不错。但作者愁的、恨的仅仅是这些吗?(同小组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补充)
生 愁的不仅是如何保住这尚未丧失的大好河山,还有如何收复已经沦丧的国土,让百姓不再被外族蹂躏,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恨的也不仅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还有苟安于一隅,不思恢复的南宋小朝廷。恨的是自己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却备受冷落,空度年华。
师 很好,这一补充就完整了。词人接着把自己放入镜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几句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哪个小组愿意作一下分析?
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把自己也放入了景中,写得极其悲凉。
师 怎么悲凉?
生 从刚刚的分析已经知道,看着如此美丽的江山,作者不禁又愁又恨。仇恨交加的作者
独自一人登上赏心亭,望远凝思,本来就已经够悲伤的了,偏偏又看到落日的余晖照着赏心亭,听到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哀鸣,当然更悲苦伤心了。
师 看来你对作者越来越沉郁悲凉的情感揣摩得很透。这一句,把说不尽的激愤和悲苦,全浓缩在寥寥十二字里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一直为后人称道。能不能分析一下其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面的妙处?
(学生思考、讨论)
生 “落日楼头”是眼睛所见,从视觉入手,“断鸿声里”是耳朵所闻,从听觉写出,一见一闻,通过日暮秋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伤的气氛。而作者在如此苍凉悲伤的气氛中独自登高望远,其悲情就更生动可感了。整句以有声有色的景色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妙不可言。
师 词句妙不可言,你的分析也透彻精彩。好,还有没有同学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作者写的是实景,但这些景都有隐喻,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山、面临覆灭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 分析得很好。词接着写到了人的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为什么要看吴钩,拍栏杆?对作者当时的这些动作,我们该怎样理解?
生 因为看吴钩,拍栏杆其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很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师 哦,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
生 “吴钩”是吴地所造的一种宝刀,既然是宝刀,就应该作为杀敌的锐利武器,上战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跟着作者在此处闲度韶光。所以看着“吴钩”,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呢!因为自己不也正是这徒有锋芒,无处用武的“吴钩”吗?词人以物比人,把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巧妙地烘托出来了。胸中满是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却无处倾诉,无处发泄,只好拍遍栏杆,黯然叹息。“栏杆拍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时急切悲愤的情态。
(学生鼓掌)
师 词人写这么多景,无非是为了抒情。写完景后他喟然长叹:“无人会,登临意。”以此收束上阕,此处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对这一句我们该怎么理解?
(学生思考)
生 “登临意”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是对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南宋的深切忧虑,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沸腾激情,是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悲痛和愤慨。“无人会”是说当时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重用自己,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像他一样一心想着恢复故土的同道之人。表达了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用,难觅知音的刻骨的孤独寂寞。
师 很好,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庸懦无能、不思进取,国家备受外族欺凌,大片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像辛弃疾一样一心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只能把满腔悲愤寄于词间,聊且抒发抑郁之情的人不在少数。大家来看看这首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 知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生 岳飞。
师 词中哪一句所抒之情和本词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很相似?
生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 两位词人的情感相似,但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样,对照一下很有意思。(师生讨论交流)
生 情感是一样的,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不被理解、知音难觅的孤寂和凄苦。岳飞本是武将,却同样能写词,将满腔悲愤化作荡气回肠的词句,而且苦闷之时“欲将心事付瑶琴”,弹琴遣怀,很有文人之雅;辛弃疾本是文人,但二十几岁就能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悲痛愤慨时也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愤拔武器,怒拍栏杆,壮怀激烈之状,倒像一个武将。
师 这正说明,两个都是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材。从这句也可看出,南宋并不缺少勇武之将,忠贤之臣,之所以备受欺凌,山河沦丧,主要还是因为统治者庸懦无能、不思进取。
师 好,刚刚我们分析完上阕,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上阕主要是写景,借景抒情。那么下阕主要写什么呢?谁愿意概括一下下阕的主要内容?
生 下阕主要是写典故,用典抒情,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悲。师 都写了几个典故? 生 三个。
师 借这三个典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热烈讨论)
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典故的含义,我在这里对其中的第一个典故做点补充介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世说新语·识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可见他借口思恋故乡莼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并不是真心归隐,而是预见齐王要败,先辞官以保身。
生 哦,我还以为他是第二个陶渊明,是真心归隐,没想到是想明哲保身。我明白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图了。这个典故写的是张翰贪恋故乡安闲舒适的生活,辞官归隐的事情。但作者不想归隐,不以隐居为然,故在此是反用此典故,说: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风已起,可张翰真的回家了吗?在这里明言张翰,实指自己。言下之意是“我”没回家,也不想回家。张翰因为见到齐王将要失败而辞官,辛弃疾却并不因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两人的心胸、境界大不相同。这个典故表现了怀才不遇的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定、执著。
师 词人明知理想很难实现却仍然坚定不移、执著不弃,很是感人。那么他为什么不肯辞官?为什么耻于归隐呢?
生 之所以耻于辞官归隐,归根到底是因为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心里始终放不下国家。这在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里有更充分的体现。
师 哦,能不能具体一点?第二个典故如何更充分地体现他的雄心壮志? 生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它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明哲保身的张季鹰,也不学只顾求田问舍,为自己打算而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许汜。“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警醒自己的同时也告诫天下之士:我们绝不能成为这样的小人。在表达志向的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
师 你的分析非常透彻,作者在表达志向的同时也批判了小人。也就是说,作者的笔触已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把矛头指向了现实,指向了某些人,对吗?
生 对。
师 现实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加以批判?
生 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不思进取,投降派得势,像许汜一样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太多了。他们求田问舍,吃喝玩乐,国家却因此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诗人怎能不担忧呢。所以在此给予了愤怒的责问和批判。
师 作者愤怒的责问和批判能改变现实吗? 生 不能。
师 有雄心壮志却又不能改变现实,作者还能怎样呢。或许在最后一个典故中可以找到答案。好,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最后一个典故,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 词人诗中执著于理想,壮心不改,但在自己长期不受重用的时候,有一样东西是最致命的,最令人伤心的,那就是时光的流逝。“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即典故里感叹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我最忧心的,就是这风雨飘摇之中的国家,然而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空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只看着柳树在不知不觉间又长成十围粗了。表现了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师 哦?为什么说这里是作者感情的最高点?
生 上阕主要抒发的是“无人会,登临意”的孤苦愤懑,而在下阕中,前两个典故主要表现的是执著不弃的雄心壮志;可是,就算有执著不弃的雄心壮志又能怎样,只能看着白发慢慢爬上双鬓却无能为力;“无人会,登临意”的寂寞孤独很让人伤感,但尚可忍受,但最难忍的就是“树犹如此”,看着年华一点一点流逝,理想一点一点落空的悲痛。所以,作者的感情至此已经到了最高点,已经感慨唏嘘,悲痛难忍了。
师 鄙视不顾国事的小人,又耻于辞官归隐,感慨唏嘘,悲痛难忍的作者最后还能怎样呢?
生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最后这位壮志不展、满怀悲痛的作者只能留下英雄泪。
师 “红巾翠袖”指代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词人说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否表明,词人已心灰意冷,放纵于游宴娱乐,寄情于青楼歌妓了?
生 有可能,像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柳永就是一个。仕途不顺,便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浅斟低唱”,潦倒终身,死后竟然都是歌妓们一起出钱把他下葬的。辛弃疾或许也有这样的想法。能得到歌妓的尊敬和爱戴多少也能有点安慰嘛。
师 或许对别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是辛弃疾啊,看来大家对辛弃疾还是不够了解。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 我有。我不认同他们的看法。师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 我想先问个问题再回答。师 什么问题?
生 “倩何人唤取”的“倩”是什么意思? 师 “倩”在此处读“qìng”,是请求的意思。
生 哦,那就没什么疑问了,词义跟我猜想的差不多。师(笑)该你回答问题了。生 作者唤取“红巾翠袖”,是为了给自己拭眼泪。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是痛苦之极时撒下的悲苦之泪,是最赤诚的爱国之泪。对作者的这种眼泪,我们应该同情,更应该感动、钦佩。一句“红巾翠袖”就认为作者像柳永、杜牧一样,流连于青楼,放纵于声色,是没读透这首词,没读懂作者,是对作者的不敬。
生 是啊。从“倩何人唤取”也可看出,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作者连个帮忙拭泪的人都没有,最终只能独自悲伤,一个人流泪。这句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把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堂小结
师 说得很好,行文至此,词人的悲情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从写景入手,慢慢渗透情感,层层推进,至结尾而悲情到达极致。全词气势豪壮,而感情却极为沉郁,体现了不同于苏轼的另一种豪放之风。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品读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无可发泄而寄托于词间的满腔悲愤。这满腔悲愤历经千年时光的涤荡,仍在人们心头震荡回响。悲愤的后面,是辛弃疾的词作永远不朽的主题——爱国。对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来说,品读此词,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下面,我们一起把全词深情地朗读一遍,再一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悲情,同时结束今天的学习。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下节课检查;同时预习下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五篇: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六)鸿门宴新人教版必修1课件
课时跟踪检测
(六)鸿门宴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做„„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 .解析:选C C项,“窃”,常用来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私下里,私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功高如此劳苦而.A.拔剑切而啖之.
当项王乎料大王士卒足以.B.为乐军中无以.击破沛公军为.C.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君为.善遇之不如因.D.因击沛公于坐.
解析:选A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均为介词,用来。C项,均为介词,给,替。D项,均为副词,趁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选D ①意料;②神态;③这样;④然而。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长于臣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此天子气也 ⑨沛公安在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⑨/⑥ B.①⑦⑧/③⑨/④⑤/②⑥ C.①⑦⑧/②③⑨/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⑤/⑨/⑥⑧
解析:选C ①⑦⑧判断句;②③⑨宾语前置;④⑤状语后置;⑥被动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解析:选D 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3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是我自己没有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3)您给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划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B.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C.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D.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解析:选A 句中“上”“雍齿”“什方侯”“丞相”“御史”“群臣”“我属”皆为名词、代词,可为断句的依据。结合语境,可知A项最为合理。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是中国古代封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自先秦时始设;秦以后各朝代亦设此爵位,其所属等级大同小异。
B.拜,古代指授予官职。另外,辟、除、察、举、征、迁等也指授官,而左迁、左除则指降职。
C.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现代干脆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D.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解析:选C 古代已将“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厚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以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解析:选B B项,错在“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的表述,原文无此意思。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5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5分)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能刺杀秦王的刺客。
(2)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而被你杀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
三、表达交流(11分)11.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5分)《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 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无奈的心情。
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 张良机智的安排 樊哙忠勇的行为
12.下面是关于音乐的思维导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或音乐可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根据旋律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