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鉴赏: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1.注音 遥岑远目(cãn)

玉簪螺髻(zān)..揾英雄泪(wân)舞榭歌台(xiâ)..寻常巷陌(mî)封狼居胥(xū)..祖(zēnɡ)下(shâ)曾舍..

曾经(cãnɡ)舍弃(shě)..(xiànɡ)小巷. 巷道(hànɡ).2.写对字形

发jì(髻)kuài(脍)炙人口双bìn(鬓)ɡuì(刽)子手 zōnɡ(鬃)毛群英huì(荟)萃输yínɡ(赢)旗ɡān(杆) lãi(羸)弱 钓鱼ɡān(竿)蜾luǒ(蠃)

◎写法归纳(1)善于用典。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因为辛弃疾的才智高,大多数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委婉强烈,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写法精讲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为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地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微写作训练 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意旨更加丰富。辛弃疾就很善于用典。学习文中这种手法,试分析《南乡子》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主旨。

南 乡 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课内素材

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3 下马草军檄”。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延伸阅读

郁孤台之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而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乃至知道了城内叫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肃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下一派败落不堪的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西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二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1000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我总结的答案是:贯穿着中华文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辛弃疾词中强烈地闪光。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起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4 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或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②③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即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节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1)词的上阕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破”是“撑破”的意思,写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透明薄膜的情景,传神地表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鸣”写出黄犊在平坡上乍见春草而发出欢快叫声的神态。“破”“鸣”两个字表现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词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用憔悴伤残的情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作鲜明的对比,表现荠菜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的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2)“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试分析这两句结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从另一角度描写暮春景色,“烟柳断肠”,与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②“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点出了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语言运用

4.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D)A.树冠/衣冠楚楚 塞车/闭目塞听 症结/对症下药 ......B.给以/家给自足 便利/大腹便便 载重/怨声载道 .......C.脉络/恪尽职守 殉难/徇私枉法 缉拿/打躬作揖 ......D.逡巡/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褴褛/滥竽充数 ......解析:A项,guān,sāi/sâ,zhēng/zhâng。B项,gěi/jǐ,biàn/pián,zài。C项,luî/kâ,xùn,jī/yī。D项,qūn/quān,bì/bài,lán/làn。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6 A.概率

陶冶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渲泄 开销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倾泻 凑合 摄像机 相儒以沫

解析:B项,渲—宣,暴—爆;C项,彩—采;D项,儒—濡。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A.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B.每对自己的爱车进行一次改装,他都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发现自己的爱车卓尔不群,能够引来百分之百的回头率时,那种快感更是妙不可言。....C.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D.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解析:D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有“顾虑太多,犹豫不决”的意思。此处使用第一个义项,符合题干内容;A项,“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此处望文生义;B项,“卓尔不群”指人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用于形容车;C项,“三令五申”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句中的“强调”与之重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尊重苏丹南方公投结果,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继续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维护苏丹的和平与稳定。

B.他打开门时,看到屋子里已经有了许多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气氛很沉闷。C.古往今来,成才的人,大都承受过超乎常人的压力。没有压力,多难以成才,但绝不是只要施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

D.他们谩骂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互谅互让”后面加上“的原则”。B项,“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歧义。D项,“实属”和“是”重复。

8.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并非尽善尽美。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A.⑦③①④⑥②⑤

B.⑦③⑥④①②⑤ C.⑦①④③⑥②⑤

D.⑦①④②⑤③⑥

解析:⑦的后面的主语一定要换,可以排除C、D两项。③谈到“并非尽善尽美”,①则进一步说明。⑥排在③的后面则“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

9.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5字。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____①____。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____②____。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____③____。

答案:①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②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③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第二篇: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料峭()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

,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词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诵读《定**》,思考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指雨过天晴,实际指春风得意的顺境。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检测

1、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2、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是“特意”之意。)

3、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4、(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篇: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

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1 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三、课文阅读

1、注音: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

寻常 :

草草:

北顾:

可堪:

3、阅读《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稼轩(xuān)揾泪(wèn)舞榭(xiè)迄今(qì)B、岑寂(cén)菜羹(gēng)巷陌(mò)屹然(yì)C、螺髻(jì)鲈鱼(lú)金戈(gé)敛财(liǎn)D、堪脍(kuài)汜河(sì)嘉许(jiā)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③娖:整理。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练习:6 辛弃疾词两首]

语文·必修4(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鉴赏: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

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烽.火(fēng)

输赢.(yínɡ)蜾蠃.(luǒ)

仓.皇北顾(chuānɡ)B.祠.堂(chí)

伺.

机(sì)伺.候(cì)

脍.炙人口(kuài)C.金簪.(zān)

巷.道(xiànɡ)曾.祖(zēnɡ)

退避三舍.(shè)D.鲈.鱼(lú)

发髻.(jì)鸿.雁(hónɡ)

遥岑.远目(cén)

解析:A项,仓cānɡ;B项,祠cí;C项,巷hàng。答案:D

2.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鲈鱼堪脍.

脍:把鱼、肉切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B.赢.得仓皇北顾

赢:获得胜利)

求田问舍

舍:房舍 .C.元嘉草草

草草:缭乱、潦草 ..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作的一种宝刀 ..D.无人会,登临意

会:领会 .断鸿声里

断鸿:失群的孤雁 ..

解析:赢:这里指“输,失败”,“赢得”即“落得”。答案:B

3.下列诗句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解析:A项,正常语序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倒装;D项,“多情应笑我”倒装。

答案:B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解析:B项,廉颇的典故是作者对比今昔,表明自己得不到重用。答案:B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

②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③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

④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

⑤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

⑥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A.①③④⑥⑤②

B.③④⑤⑥①② C.④⑥③⑤②①

D.③④⑥⑤②①

解析:观察答案选项,先比较哪句更适合开端。第③句提出“都不同”“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作用,作开头更合适,因而可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的不同,关键是⑤句⑥句的顺序。⑤句“也是”一词,表明是对其赞美的递进,应放在第⑥句后。

答案:D

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_。

(2)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

答案:(1)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3)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冠/衣冠楚楚 塞车/闭目塞听 症结/对症下药 ......B.给以/家给自足

便利/大腹便便

载重/怨声载道 .......C.脉络/恪尽职守

殉难/徇私枉法

缉拿/打躬作揖 ......D.逡巡/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褴褛/滥竽充数 ......

解析:A项,guān,sāi/sè,zhēng/zhèng。B项,gěi/jǐ,biàn/pián,zài。C项,luò/kè,xùn,jī/yī。D项,qūn/quān,bì/bài,lán/là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概率

陶冶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渲泄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倾泻

凑合摄像机

相儒以沫

解析:B项,渲—宣,暴—爆;C项,彩—采;D项,儒—濡。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B.每对自己的爱车进行一次改装,他都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发现自己的爱车卓尔不群,能够引来百分之百的回头率时,....那种快感更是妙不可言。

C.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D.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解析:D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有顾虑太多,犹豫不决的意思。此处使用第一个义项,符合题干内容;A项,“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此处望文生义;B项,“卓尔不群”指人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用于形容车;C项,“三令五申”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句中的“强调”与之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尊重苏丹南方公投结果,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继续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维护苏丹的和平与稳定。

B.他打开门时,看到屋子里已经有了许多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气氛很沉闷。

C.古往今来,成才的人,大都承受过超乎常人的压力。没有压力,多难以成才,但绝不是只要施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

D.他们谩骂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互谅互让”后面加上“的原则”。B项,“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歧义。D项,“实属”和“是”重复。

答案:C

5.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是()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并非尽善尽美。④精华与糟粕搀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A.⑦③①④⑥②⑤

B.⑦③⑥④①②⑤ C.⑦①④③⑥②⑤

D.⑦①④②⑤③⑥

解析:⑦的后面的主语一定要换,可以排除C、D两项。③谈到

“并非尽善尽美”,①则进一步说明。⑥排在③的后面则“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请找出这首词中所使用的典故,并说出运用这些典故的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鲈鱼堪脍。既说明自己不会弃官归隐,也写了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②求田问舍。表明自己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要以国事为重。③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时光匆匆,功业无成。

(2)“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悲愤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1)词的上阕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破”是撑破的意思,写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透明薄膜的情景,传神地表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鸣”写出黄犊在平坡上乍见春草而发出欢快叫声的神态。“破”“鸣”两个字表现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词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词人用憔悴伤残的情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作鲜明的对比,表现

荠菜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试分析这两句结语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的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2)①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从另一角度描写暮春景色,“烟柳断肠”,与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②“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点出了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连。

三、语言运用

9.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字(含标点符号)。

①“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弗兰基·萨帕塔研制而成的。

②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③这种装置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

④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⑤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飞行板是水上的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附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10.根据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西关大屋”的建筑特点。要求:①每点内容后用分号标示;②连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大屋外墙用水磨青砖砌建。门廊是西关大屋的最大特色,它由矮脚吊扇门、趟栊和硬木大门组成。临街为矮脚吊扇门;矮门之后是趟栊,由13~15条直径为8厘米粗的圆木横架而成;趟栊之后是厚约8厘米的大门,用料多为坚实的坤甸或樟木。过了门廊,正中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厅与厅之间有小天井分隔。厅堂左右两侧是由两条挂廊隔开的书房、客房等。大屋厅房的这

一布局,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左右对称结构。大屋两侧还各有一条青云巷,用以通风、采光、排水等。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水磨青砖砌墙;矮脚吊扇门、趟栊和硬木大门组成门廊;小天井隔成三间两廊、左右对称的布局;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11.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都吸引了无数人参与。学校受此启发,以深情的目光回望人类文明史,推选出了孔子、司马迁、杜甫、毛泽东、鲁迅、贝多芬、达尔文等“感动世界”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评价准确、得体,讲究文采,60字左右。

示例:巴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鲁迅 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人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

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本文有删节)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课下注释和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从整体上理解引用典故的作用,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完成15分钟,独立完成。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名句集锦:

青山遮不住,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众里寻他千百度,——,二、自主学习引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课时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

境。

3.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4.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玉簪.()

螺髻.()

鲈.

()鱼

堪脍.()

倩.()揾.()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脍:

倩:

揾:

断鸿:

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苏轼合称 “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 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主要代表作品集有。

◆整体感知:

(1)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3.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目标:

1.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

思。

2.背诵并默写《永遇乐》。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舞榭.()狼居胥.()佛狸祠...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

北顾:

可堪:

烽火扬州路:

◆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

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

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

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写了哪两个人物?共同点是什么?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3.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一.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精句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

5.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吴当时强盛的局面,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凭吊而已。

8.“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烽火扬州路”语序倒置了。请写出正确的顺序,并说明倒置的好处。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展阅读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诗歌鉴赏答题简易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苦,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京情伤,来日无望,一步三顾,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景幽气和,闲适平淡,内心愤闷,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同流合污。

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从容赏景,乐于民谈,乐于劳动,远离红尘,平和情趣。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思苦景凄,望眼欲穿。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已)逝,韶华将逝,怀才不遇,壮志难(未)酬,寄情山水,情苦心怨,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爱国之诗: 收复中原,知音难觅,难赋心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人生已老,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我 的

收 获

下载【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1

    编制人: 审批人: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班级 小组姓名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

    【金识源】高中语文 2.6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4

    6 辛弃疾词两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cén)玉簪(zān)水龙吟(yín) ...B.倩影(qiàn) .C.巷陌(mî) .D.螺髻(jī) .答案:A 2.下列......

    新人教必修4_示范教案(7.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双基限时练6辛弃疾词两首]

    双基限时练(六) 辛弃疾词两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玉簪(zān) .糌粑(zān) .B.螺髻(jì) .鬓发(bìn) .C.揾拭(wèn) .愠怒(ǎo) .D.会稽(ɡu......

    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对比阅读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 一、词人生平经历: 二、写作时期的对比: 三、古迹的特点对比: 四、古人典故数量涵义对比: 五、抒发的情感对比......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案6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 课题: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人:树林 审核:领导签字: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能够运用这两种手法进行句段仿写。......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5.柳永词两首)

    5 柳永词两首 从容说课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

    4诗两首学案

    4 诗两首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