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1 21:4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小结: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第一个 2004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第二个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个 2006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 2007年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个 2008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第六个 2009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七个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 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 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参考答案 ①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③ D、① ③ ④ C C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7.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A 8.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B 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综合运用 * *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并取得基本成功。关注热点――“嫦娥二号” “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 服务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修建青藏铁路 农业生产 电视机装配生产线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北京航天指挥中心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关注热点――“嫦娥二号” “嫦娥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 探究活动 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 √ √ × × √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③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讲课 ④2004年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⑤学生教室里听课 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堂检测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直接现实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① ③ ④ ⑥(主体)(对象)(性质)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特点 分析:“嫦娥工程”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 基本形式(最基本的)1 “嫦娥工程”是何种形式的实践,此外实践的形式还有哪些?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关注

活――了解厦门BRT 材料1: 为改善城市交通、破解市民出行难题,厦门BRT建设于2006年7月31日拉开帷幕,于2008年12月1日建成通车。厦门BRT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畅通工程,还促进了岛内外联动发展、岛外居民可以共享厦门建设成果。材料2: 厦门BRT建设采用创新模式,市区采用全路段高架,公交车享有全封闭专用路权,无红绿灯,道路和站台设计采用升级轻轨的标准,为未来改造预留空间。目前轻轨方案正在重新论证和修订,将在近期上报国家发改委。材料3: 目前厦门BRT日客流量保持在22万以上,最高客流量达到了29万人次,有些高峰期已是超负荷。这对于一个人口在300万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指标,在国内仅次于千万人口的广州,《人民日报》头版曾报道过厦门BRT,文中盛赞厦门BRT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关注

活――了解厦门BRT

1、当年厦门为什么要修建BRT工程?

2、厦门BRT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什么还要计划将BRT升级为轻轨?

3、在我国众多城市BRT建设中,厦门BRT建设方案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是什么?

4、作为厦门市民,你觉得今后厦门的交通网络还可以怎样规划? 分组讨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1、当年厦门为什么选择BRT建设方案?(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① 新问题 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促进 ③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 提高

2、厦门BRT在凸显城市公交优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什么还要计划将BRT升级为轻轨? 实践 符合 客观世界 认识 实践结果 指 导 改造 不符合 错误 正确(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在我国众多城市BRT建设中,厦门BRT建设方案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是什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作为厦门市民,你觉得今后厦门的交通建设还可以怎样规划? 实践 含义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形式 巩固练习: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C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C * * * 人们改造不是认识 * * *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第二篇: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单位: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授课:李程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实例中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从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2、激情投入,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和快乐。【学习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____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_____和实践中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探究案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1.材料一: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时间有可能长达7年。若美国政府真的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中兴通讯将遭遇麻烦,因为该公司所需的元器件无法完全找到美国企业之外的替代方。现在,中国正在从防守转成进攻!这一制裁反而刺激了中国现有的计划——即在未来十年投入约1500亿美元,抢占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曾经,中国航天饱受歧视:国际空间站,16个国家参与,唯独不让中国加入。美国认为太空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所以反对中国加入。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唯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

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2.材料二: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但要想完成这个规模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高的工程绝非易事。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

航天产品研制涉及总体、结构、控制、气动等多个专业,一体化程度高,各专业紧密配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了总体协同设计系统建设,运用数字化设计分析工具开展工作,积累知识数据,推动着技术的快速研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如何推动技术的快速研发?

3.材料三: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再入大气层燃烧,残骸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天宫一号是我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的首个试验飞行器。这座“天宫”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曾经先后与三艘“神舟”飞船完成对接,并完成了从自动对接、“太空授课”到内部细节设计等一系列试验。从这艘试验飞行器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将应用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中。

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4.材料四: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地球卫星先后承担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气垫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三、练习案

1.“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变化发展性

2.Google、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

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从“只生一个好”到“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再到“単独二孩”,然后再到全面放开二胎,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6“乡愁”即“愁乡”“思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意着相同的家庭之爱 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2年卡尔.兰德斯泰纳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第三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程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P42-43,通过“走进生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通过对“屠呦呦采访稿”的感悟,理解实践的特点。从中体会屠呦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2.自主学习教材P44-46,结合“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学习屠呦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担当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难点:实践的含义、特点。

六、教学方法 情景、问题引领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提纲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王者加冕---实至名归

播放《屠呦呦诺贝尔获奖》图片及视频片段

【设置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王者归来----忆往昔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学习目标一】结合教材P42-43,通过“走进生活”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通过对“屠呦呦采访稿”的感悟,理解实践的特点。从中体会屠呦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主探究】实践---(结合教材P42-43,注意把握关键词)

1、含义:主体、对象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教材P43专家点评)

【设置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能力。

【走进生活】图片中展示的活动哪些是实践,进而追问是实践的哪一种形式? 1.蜜蜂筑巢 2.辩论赛 3.农民喷洒农药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科学家研究发现抗疟新药

【设置意图】通过图片的判断进一步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知识整合】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创设情境】王者归来-忆往昔 采访稿一: 记者:当时我们对青蒿的研究经历了很多波折,那后来是如何成功的?

屠呦呦:我和成员们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同时我们改用将温度控制在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才得以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问题引领】

1、青蒿素的研究中,实验的主体、对象、手段、结果分别是什么?

2、以上结论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细化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采访稿二: 记者:当时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启了对青蒿素的试验的?

屠呦呦: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疟疾席卷战区,而引发疟疾的寄生虫对当时的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我国开启了对青蒿素的科学实验。【问题引领】

1、我国为什么要开起对青蒿素的科学实验?

2、这说明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采访稿三:

记者:当年我们国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您能给我们谈谈吗?您又是如何来看待今天的荣誉的?

屠呦呦:青蒿素在青蒿里的含量只有千分之几,这就需要一个很大的容器去浸泡,但是我们没有,只能用7个家里使用的大缸。今天的荣誉和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离不开研究团队集体协作。【问题引领】

1、材料中影响青蒿素实验的因素有哪些?

2、这说明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置意图】通过设置情境,使知识更加的形象化、生活化。【知识整合】实践的特点

第二环节:王者归来---话历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教材P44-46,结合“青蒿素的研究历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学习屠呦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勇于担当的精神。【自主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教材P44-46,把握关键词)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P45第一段)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注意P46第一段)

【创设情境1】1970年青蒿素在动物身上实验时,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问题引领】

1.材料中屠呦呦是如何获得认识的?

2.以上两个结论给我们共同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设置意图】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2】1970年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能用传统方法-冷浸提取青蒿素,此法需要经过多次萃取浓缩,有精制困难、费料等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1992年我们用超生波提取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的10倍)【问题引领】材料中哪些因素推动了我们认识的发展?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创设情境3】1971年通过动物实验,屠呦呦发现了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经全国的共同协作,反复验证了2000多病例,确证青蒿素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问题引领】

1.你如何运用“化学实验”来区分盐酸和硫酸?

2.上述材料是如何证明青蒿素对氯喹恶性疟有特效的? 3.以上两个结论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设置意图】通过设置生活化、梯度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分析,总结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创设情境4】PPT展示图片及相关数字2.4亿、150万、15年、50% 【问题引领】屠呦呦不断进行青蒿素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设置意图】通过形象化的图片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升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堂小结】

第三环节:光荣与梦想

假如屠呦呦当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要求:

1、结合本节课知识

2、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思路参考】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千百轮回,是证于斯。

你,临危受命,攻坚克难,诠释了中国人的协作与担当

你,心怀天下,以身试药,展现了医者的大爱和智者的无畏。你,心装使命,勇于实践,用青蒿驱逐病魔。你,惊诧了世界,展现了炎黄儿女的光荣与梦想。你,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一直行走在世界科研之巅。

十、板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一、课后作业

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第四篇:浅谈对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全新认识

浅谈对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全新认识

一、教师对《生活与哲学》应有的全新认识

笔者在一线教学有近二十五年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哲学教材大的改动有两三次,均是在内容的调整或删减方面做些文章。这次与以往都不同,从教材的名称上看,《哲学常识》――《生活与哲学》。前者注重理论、观念的灌输,条理性强,但颇显严肃、呆板、说教,后者通篇贯穿着一个主题,即哲学的功能――生活处处有哲学。

过去的《哲学常识》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想事和做事。现在的《生活与哲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生活和实践,也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为了什么。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视角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个全新的定位,以适应新版教材的要求。

二、知识结构或框架的全新把握

大家知道,《哲学常识》理论性、条理性很强,分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版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也从中梳理了一系列的哲学原理。

《生活与哲学》打乱了原有的格局,设置四个单元即四个模块为核心问题。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讲“哲学”,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容纳了许多哲学史的东西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涉及了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讲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整理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

大家不要小看了《生活与哲学》的新格局,它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秩序。单元之间、课之间、框题之间、目之间,富含逻辑的推导和理论的衔接。我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过诸多的牢骚,仔细思量,其实是我们传统的观念抑或习惯的东西被新的变化碰撞了,我们不愿改变而已。我们教哲学课程,就得与时俱进,主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时空观念,以简化对复杂问题的认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重复化,重复的问题快乐化。

时空的坐标:

时间――横向――客观存在――整体部分

空间――纵向――历史发展――过程阶段

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可以放在这个坐标上来分析。

诸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规律;实践与真理;联系与发展;矛盾与创新等。具体实例:第三课《时代精神的升华》核心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为共产党的哲学,既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又有其变化过程。

四、关于对相关概念的处理

这本教材对众多的哲学概念的表述上进行了微调或修正,讲内涵讲外延,大家要加以注意。例如,整体与部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强调了“一”和“多”的关系。

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概括了日常生活的表象。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和对哲学范畴的诠释。事物内部都有矛盾并不否认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关系,但当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发生关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对这个事物来说是外部矛盾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则是它的内部矛盾,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不构成一对矛盾。

总之,宏观上,要牢牢把握教材严密的逻辑秩序,从头贯到尾。微观上,看似通俗化、生活化,实则表述更加细腻严谨。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只管深入,而浅出却要留给我们教师,我们任重道远。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辨证唯物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静止: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4、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联系: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无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无物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②所处的状态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三)基本问答:

1、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哲学依据)

(2)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认识论部分

(一)基本概念:

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二)基本问答:

1、实践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们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唯一性。所谓真理的唯一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脱离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下载《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与哲学》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

    生活与哲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B.个人与社会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哲学与生活......

    生活与哲学(五篇材料)

    通过陈老师的讲述,我又进一步的认识到哲学这个大学堂。记得第一次接触哲学,是在图书馆里。以前听老师讲,要想学会生活,就要懂点哲学。一直不是太明白什么叫做哲学。虽然在上马哲......

    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

    《生活与哲学》课件-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目标展示: 1、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3、理解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 相关原理方法论 注意:记住第三单元单元标题 1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