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出师表(第一课时)教案
出师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导入)随着一段浑厚铿锵的旋律,我们仿佛来到了战火纷飞又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看大屏幕猜猜看,这是三国时期的哪位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诸葛亮创作的至情名文——出师表
二、了解作者历史背景,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解题,了解创作背景,积累关于“表”的常识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把握课文情感基调
2.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讨论翻译课文
五、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标出文中的音节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朗读时要在句中划“”处短暂停顿
2.标出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所谓意义停顿就是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停顿稍微长一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因前三个分句和第四个分句构成“分总”两个层次,因此朗读时需要在“
”处读断。
3.模仿范读,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饱含感情的激情诵读。
六、文言知识积累
整理积累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意的词语,记录在课堂练习本上。
作业:
1.查找积累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历史上关于后人评价《出师表》的对联诗句。
2.熟读课文,尽量成诵。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制作知识卡片
4.熟练翻译课文
第二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出师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
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
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 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1.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
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 “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五月渡泸”、“出师伐魏” 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第二部分小结:课文第二部分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之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三、字斟句酌,体悟深情
课文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看来作者出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再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和我们对历史上诸葛亮和刘禅的认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心情? 说恩情——先帝知遇之恩
表忠心——尽忠刘氏父子
谈忧虑——对国内对国外
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与刘禅长辈对晚辈情和君臣之情的地方是什么?
长辈晚辈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责
课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的作用: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械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结:《出师表》是一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至情名文。文中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之人的殷切期望。文章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深情。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
四、课堂练习五.拓展延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多少?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后代有大量赞美《出师表》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作业:
学习了这篇《出师表》,除了儒雅智慧,你对诸葛亮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请结合上篇课文《隆中对》,查找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第三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词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的相关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2.词的流派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秦观,字少游),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
内容上大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 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三、学习《望江南》
1、重点字词
倚(yǐ)(凭靠)斜晖(这里形容阳光微弱)脉脉(mò)(夕阳的斜光)悠悠(长久,遥远;闲静的样子。)肠断(形容极为伤心)
白蘋洲(pín)(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温庭筠: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作文。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 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理解大意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来。“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一人是良人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仍不见良人归舟。“肠断白蘋洲”,“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4、梳理总结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透着情感,情景交融,起到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词句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味。文笔洗练,无雕琢之痕。
本首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5、比较阅读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思考:在第2节中诗人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位在寂寞中等待着的美丽女子的?
•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2)简析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
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
第三节点明诗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
(3)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的异同。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四、学习《渔家傲》(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2)、创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3)、重点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11.羌管:羌笛。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4)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上片赏析: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 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下片赏析;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以承受。“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 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5)分析评价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异曲同工之妙。(6)中心思想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7)变型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8)思考题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五、作业
1.背默《望江南》《渔家傲》 2.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作业。
第四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谈生命第一课时教案
谈生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无助 弱小卑微 天地广阔,宇宙广博
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生命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在冰心老人的笔下,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谈生命》,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生长。
二、走近作者(1900—1999)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是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五四运动爆发时,冰心还是一名青年学生。她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1919年9月起,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1920年起,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春水》,被称为“春水体”。
1923-1926年赴美留学期间,她写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三、读一读,记一记 骄奢(shē):骄傲奢侈 清吟:文中指清脆地鸣叫。枭(xiāo)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yìn)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芳馨(xīn):芳香。怡(yí)悦:喜悦、高兴。
云翳(yì):阴暗的云,文中指丰富多彩的经历、经验。
一泻(xiè)千里:形容江河水 势奔流直下。
四、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抢答:
1、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阐释了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2、一棵小树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正,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
3、结构分析
1、(“我不敢说„„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2、(“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3、(“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 的全部生命历程。
4、(“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五、激情朗读 , 感受情怀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过程的呢?】
(一)自由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朗读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
• 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得轻松、活泼。
• 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语调要深沉。
【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话说一江春水
朗读提示:
1、第一个、第三个有时候情调高昂,要读得声音响亮,充满激情。
2、第二个、第四个有时候心情快乐、平静,要读得轻松、活泼。
3、春水到达大海时,没有快乐,没有悲哀,朗读时要语调深沉。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2、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 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平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 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 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3、“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与本质怎样的认识?
•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 归于消亡,其间
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 相伴相随。
•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大家分析得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交流答疑:
1、生命像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命如小树经历了四季 :春天充满朝气,夏天日趋成熟,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冬天渐渐走向衰亡。
破壳出来——出生
棵小树生命又像一。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青春生长——青年 茂盛中年——中年 叶子绯红——老年 消融归化——死亡
生命历程
断奋进的。生命的历程是不有什么异同?
“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一棵小树”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两段文字在情感表达上是一致的。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也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同样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六、拓展延伸 领悟主题
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2、“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
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之歌
• 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 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 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 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七、作业设计
1、请联系课文以及你自己对生命的领悟,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 而美丽”。
2、仿写句子: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愿你
,来造。
第五篇:名校名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课件-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点及难点 1、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2、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教学步骤:
(导入)大家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之滨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荆轲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战国策》中另一则关于游侠勇士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唐雎使秦不辱使命的千古传奇。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
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怫()跣()缟()傀()
挠()祲()抢()3.重点掌握以下词语。〖易〗交换。〖加惠〗给予恩惠。〖弗〗(fú)不。
〖说〗(yuè)通“悦”,高兴。〖因〗于是。
〖错意〗置意,放在心上。错,通“措”。〖广〗扩充。〖逆〗违背。
〖轻〗轻视。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岂直〗难道只是。〖怫然〗(fú)盛怒的样子。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布衣〗平民。〖免冠〗摘掉帽子。〖徒跣〗光着脚。〖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徒以〗只因为。徒,只是。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 土,但是他违背了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哉?”
安陵君从先王往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量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5.教师范读,进一步感知文章。
三、深入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段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第二段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第三段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
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死尸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第四段译文)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
四、研习课文
(一)第一段: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目的是兵不血刃吞并安陵小国。
②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识破骗局,不卑不亢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受之,弗敢易”
③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二)第二段: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认为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秦王认为自己有恩于安陵君(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不是。恩威并施,逼迫(安陵君)唐雎就范。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秦王的?
“否,非若是也。”首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挡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2、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3.概括段意: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经过。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发展)第二层(第3段),写 唐雎以“士之怒” 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第四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内心虚弱、外表强硬)
3、概括段意。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五.结构图示
六、课堂练习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②长跪而谢之()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
译文: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7.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9.课外延伸:
晏(yàn)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wéi)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ìn)者①更(gēng)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xiào)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bìn)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参考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置意,放在心上。错,通“措”。(2)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3)傧者更道
更,改。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宜,适宜。2.译句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译文)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4.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5.读了课文及《晏子使楚》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七、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文章的篇章结构,从中我们对整个故事有了清晰的了解。
八、课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