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

时间:2019-05-11 21:2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

第一篇: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

概论

社保

1.中国社保制度框架: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存保险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1.让我们关注他们—农民工

2、矿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看病难,看病贵(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

2、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3、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4、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4、房奴生活 5.教育问题

6、就业难,难就业 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四大选择拓宽就业门路

1.去基层工作—— 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保和岗位补贴 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考研、考公务员优先;2.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取消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限制

招工企业可获200万元贷款扶持;3.参与科研项目——工龄和社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鼓励企业吸纳技术专长毕业生;4.进行自主创业——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

社会救济但确立了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原则。

1.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标志)德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俾斯麦政府: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 《工伤事故保险法》1885 《老年预残帐保险法》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收现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 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光荣与责任 铁血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即将全体人民的福利保障纳入到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从而使人民的命运与国家形成一体,打下了德意志人民团结的坚实基础,而由此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使得德意志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的涵义:国家和社会(主体);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对象:普遍性原则与特殊性原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制度 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既实施办法的总称,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定义的三个要点: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或政府;2.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3.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a、家庭保障力下降

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

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以及一系列法令,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康有为《大同书》

孙中山“民生” 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 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 英国,欧文《劳动公社》

二:19世纪初

(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社会改良思想:德国,俾斯麦采用新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福利国家”蓝图。

(二)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庇古:1920年《福利经济学》收入转移:对富人征税补贴穷人。

(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三项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原则共计六项。

§1.3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慈善事业→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

一、社会成员的互济行为

二、慈善事业:恩赐

(一)世俗的慈善事业

(二)宗教的慈善事业 三:社会救济:国家介入(社会政策)

(一)15、16世纪法国,官方济贫机构(常平仓:以工 代赈)2000年泰安磁窑。

(二)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北洋政府时期:天津、济南设劝业场。

(三)旧《济贫法》的原则 :a、亲属责任原则(家庭照顾的原则)b、教区救助原则(本教区居住三年以上才能得到救助)c、政府(税收)支持济贫的原则。1834年 新《济贫法》。评价:仍属于

(二)社会保险制度发展

1、英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国民社会保险法》。

2、美国 1935年 罗斯福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

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与技术基础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互助组织

1、原始形式:互助会 古罗马: 拉奴维姆丧葬互助会(士兵)→人寿保险的起源。古埃及:金字塔石匠互助会。

2、中世纪(11—16世纪)基尔特(Guild)行会互助会.3、近代: 德、英已具备近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友谊会(友爱社,Friend Society)工会俱乐部。我国上海人力车夫1937.5.1 互助组织为社会保险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a.非营利性保险模式

b.管理方式:行业、职业、地区、项目„c.项目:d、个人缴费制度:三三制。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技术基础:商业保险

15世纪海上保险(银行、放债人、抵押贷款)17世纪中叶:火灾(英国保险公司)18世纪 人寿保险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 商业保险(技术体系)爱德华·哈雷:生命表→精算技术。詹姆斯·多德森:自然保险费法→均衡保险费法;之后数学方法与位代方法; 二者的区别。

1.从第一张保单到世界保险业的兴起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海上保险的法律《涉及保险单的立法》

2.人身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博士于1693年用数学方法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 , 是指收取保险费 ,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 用来对其中因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和失业而导致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 , 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 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较: 1.性质、作用不同。2.立法范畴不同。3.保险费的筹集办法不同。4.保险金支付办法不同。5.管理体制不同。

精算师简介:精算师(Actuary,拉丁语意思“经营”)是一种处理金融风险的商业性职业。精算师采用数学、经济、财政和统计工具主要处理一些与保险、再保险公司相关的不确定的未知事件。另外,还与雇员保险金(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社会福利工程(社会保障和社会护理)有关。大部份的精算师都会于财产保险或人寿保险公司工作,工作范围包括设计新品种的保险产品,计算有关产品之保费及所需的准备金,为保险公司作风险评估及制定投资方针,并定期作出检讨及跟进。其余的精算师主要在咨询公司(主要的客户是规模较细的保险公司及银行)、养老金投资公司、医疗保险公司及投资公司工作。§1.5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保障大发展,基本上形成四种模式.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德国、美国、日本)(又名“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最早产生在德国”)

(一)代表国家:德、美、日

(二)特点:

1、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为补充,构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完备的社会安全网。

2、基金来源多元化:责任共担,个人与雇主投保

第二篇:社会保障课件整理

第一节社会保险

源起: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1883年—1889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残疾、遗属保险法》,三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和失业等风险造成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不能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况下(教材:从而失去全部或部分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劳动者以经济补偿,以维持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P4)

定义解读:

主体:国家(政府)

基础:立法

经费来源: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

对象: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

条件: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和失业等风险,造成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不能获得劳动报酬

补偿方式:经济补偿

水平:维持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

目的: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社会保险的特点(P4)

1、三、社会保险的原则与功能

1、基本生活是指高于最低生活、但又低于受保人原有收入的一种生活水平

(二)社会保险的功能

4、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商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对于合同约定的发生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一种合同行为

第三篇: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课件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2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2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4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8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10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6 第二章

养老社会保险..........................................................................................................................19 第一节

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19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22 第三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28 第三章

失业社会保险..........................................................................................................................31 第一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与产生...........................................................................................31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34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35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37 第五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38 第四章

医疗社会保险......................................................................................................................41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41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45 第五章 工伤社会保险............................................................................................................................51 第一节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51 第二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适应范围与实施原则...........................................................................53 第三节

工伤认定与职业病的确定...........................................................................................56 第四节 工伤社会保险的基金制度...............................................................................................59 第六章

生育社会保险..........................................................................................................................60 第一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60 第二节

生育社会保险的产生和作用.........................................................................................61 第三节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63 第七章

社会福利..................................................................................................................................71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71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分类.................................................................................................72 第四节

其他社会福利..............................................................................................................74 第八章

社会救助................................................................................................................................79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79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82 第四节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3 第九章

社会优抚..................................................................................................................................86 第一节

社会优抚概述..............................................................................................................86 第二节 社会优抚的条件和内容...................................................................................................88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优抚安置制度的管理和完善.....................................................................91

第一章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含义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一般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的各种项目总和。2.国外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有所不同,并且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欧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理解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人人都能够享受。更多的国家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张社会安全网,为需要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3.我国对社会保障定义的理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概念的含义

对社会保障的概念要给予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概括,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补偿弱化的家庭保障功能,解决特

定的社会问题以稳定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基于人的生存权的保护,二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应该无一例外地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法律法规:即国家以立法或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及支付标准等基本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以实现。法和行政条例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所依据的法律有两类: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和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具体操作时“小法必须服从大法”。

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保障的一般对象

按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一般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原则不同,从而社会保障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2.具体的保障范围:视各国保障的原则及国情而定。实现普遍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实现特殊性原则国家:保障对象有选择,为部分社会成员;

我国的社会保障范围:许多项目只面向城镇的工薪阶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由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大多数地区农民是家庭保障。但如果进城打工,就应该受到保障;

发展趋势:随保障内容的完善而不断扩大。但何时扩大到更广的领域,要视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承受能力而定。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一般概念

2、社会保障的含义 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单选)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2.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单选)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是非题:

1、社会保障不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1)错,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安全制度。

(2)因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使社会成员不至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陷于贫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

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3.最终目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

社会保障对象具有社会性,即其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社会性。社会共同承担制。

二是强制性

各国均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社会保障所规定的某些保障项目,不论个人或雇佣单位愿意与否,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参加并接受其保障;社会成员个人无权选择所参加的社会保障的项目、待遇,社会保障机构也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以立法形式保证实施,符合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缴纳,否则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是普遍性

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多个方面; 保障对象普遍:覆盖至全体社会成员; 四是公平性

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进步。五是互助性

横向互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济:代际之间的互济。如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六是储蓄性

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其实质是“取之于已,用之于已。”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盲目性、外部不经济、无法协调效率与公平等。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由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干预市场失灵。维护社 6

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补偿功能:是对因为市场竞争造成失业、下岗者的一种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客观地描述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性和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调节投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直接来源于社会保障费、国家资助(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经过长期积累,数量巨大,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国家调节投资的一大支柱。

平衡需求功能:经济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就要保持需求与供给的总体平衡。在经济扩张时期,就业比较容易,失业率低。在经济紧缩期,找工作困难,失业率高,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保障被称之为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具有非常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当经济衰退而失业增大时,由于失业给付,抑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以购买力,从而具有唤起有效需求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高涨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

因此增大,减少了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的环节,在一次分配的时候,将高收入者以征税的形式收上来,通过财政手段转移支付,再分配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失业救助,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就业培训,又使得失业者得到了新的技能,重新就业。

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通过社会保障调控,劳动者无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部分劳动力则通过失业救助,找到了最能发挥其能量的工作,也即实现了有效配置。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特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一般大致划分为核心(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两大层次。社会保险是核心保障,因为社会保险覆盖了人口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为补充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定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定义: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救助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3、社会福利

定义: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

作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4、社会优抚

定义: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类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这种基金一般是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建立的,如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社会优抚基金等。

特点:社会三大基金体系(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有所不同,个人消费基金一般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由个人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掌握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手中,按照保证基本生活需要或最低生

活需要的原则分配给那些暂时或永久性离开劳动领域、需要帮助的人们。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定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又称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是指由专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向计征对象征收社会保障费(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2、筹资的总原则:社会共同责任制原则,也即由三方合理负担。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坚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雇主)和个人的双投保,政府以目的税(一般是薪给税或社会保障税)形式从企业和个人那里收取用作社会保障的资金,然后再分配给那些需要保障的人,不足部分由政府以非目的性的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补足或补贴。

3、筹资渠道:各类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所不同,社会救助基金与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而社会保险基金则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多方筹集的模式。

国家的资助:国家对社会保障的资助和补助,可分为三种方式:财政拨款(根据预算的事前拨款和事后拨款)、国家让税(根据政策对税收让利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加,分为三种形式:税前征收、免税、享受的待遇也不征税)、国家让利(社会保障基金的存款利率、投资的收益不征税)。个人和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税前的,个人帐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利息税。

用人单位(企业或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 11

百分比缴纳。

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法律规定按个人收入一定的百分比缴纳。

4、资金的构成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2)社会保障费中由企业(雇主)缴纳的部分;(3)社会保障费中由个人缴纳的部分;(4)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运作收入;

(5)社会保障基金的自身增值部分,如利息、红利等;(6)其他来源:包括各种捐助和借款等。

三、资金筹集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原则:采用的是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即先作出当年或近一二年内社会保障所要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参加该保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如生育保险。

特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收费的比率必须根据支出的需要而加以调整,费率调整灵活但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完全积累制

原则:采用的是长期纵向平衡原则。即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一定 12

比例将提供保障所需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换句话说,本代人需要的保障金靠其在职时自身的储蓄积累,其本金和利息作为保险金。

特点:在较长时期内收费率保持相对稳定,并在计划初期形成大量的储备金。

3、部分积累制

原则:综合了上述两种原则,即一部分资金的筹集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以保证当前开支的需要,另一部分资金采取积累的方式以满足支付增长的需求。

特点:以支定收,略有积余。收费率分阶段调整,一般初期低些,以后逐步提高,以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还有个人帐户储存制模式,如新加坡的基金积累模式。在自愿储蓄基础上加以法制化。发展中国家较普遍。

四、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1、意义:是一种刚性支付,是保命钱。

2、只有积累制基金才需要保值增值

3、如何运作才能保值与增值

(1)储蓄:消极、保守的保值手段。特别是在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容易导致贬值;

(2)投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储备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 13

益的基金运用行为。是一种主动、有效保值增值的手段,但风险相对较大。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1、给付形式

一律定额型:只要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某些统一的资格条件,如缴纳保险费的期限和数量,就业年限,等等,就可以领取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如生育津贴、保健津贴、价格补贴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支付方式。

所得比例型: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各个保险项目的保险金支付方式,然后根据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前的收入情况,确定具体的给付标准。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享受社会保险前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成员,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养老、失业等。

二阶层型:结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点,也即在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基本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再按收入比例发放另一部分的补充津贴。旨在在保障所有国民最低生活水准的基础上,使在职劳动者能尽可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

3、支付的形态

一是实物形式,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

二是货币形式。货币支付比较简单,但有时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会有出入,就是有钱买不到或不够买想要的东西。

4、支付的水平

(1)生存需要是确立待遇支付水平的立法基准;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适当调整的原则:第一,随物价上涨而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只是保值。第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六、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

案例分析: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1)不妥当。

(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本节重点:

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2、社会保障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英国: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规,称《济贫法》。

贫民救济:具有恩赐性和惩罚性的特点,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该法具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助的性质,成为未来社会保障的雏形。

社会救济:1834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新《济贫法》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三、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保障的项目和内容不同,所以保障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1、传统型保障模式。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采用国家、雇主和雇员三方负担的原则,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和保障缴费相联系。这种模式更注重效率目标的实现。

2、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为代表。为全民保障,保障项目无所不包,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保障水平偏高。其资金筹措方式是课税资助下的现收现付制。这种模式更注重公平目标的实现。但国家的财政负担严重,目前这些国家也正在实行改革。

3、国家保障型模式。以东欧及前苏联为主要代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受保人个人不需要缴纳费用,保障水平较高,保障待遇与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把公平与平均主义相混淆,不但牺牲了效率,而且助长了社会保障负功能——惰性和依赖性。

4、储蓄保障型模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国家通过强制储蓄方式进行。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保险费由劳资双方按比例缴纳。政府不提供资助,职工之间没有互助互济也不共同承担风险,完全是一种“自助式”的保障模式。

我国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体化多途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保障模式。建国初期到1966年,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模式相类似,低工资、高保障;社会保险金在全国范围内由总工会统筹调剂,但农村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阶段,企业保障阶段。1966至1976年十年**时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被解体成为企业保险制度,“企业办社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企业保险制度导致了两个严重的直接后果:一是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调剂职能丧失,造成行业间、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加重了企业负担,加重了企业办社会的责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实施,县以上大集体单位参照执行,社会保障层次单一 :只有国家法定保险一个层次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个人不交保险费,容易养成依赖思想,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利于群众参与社会保险,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保障资金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由政府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效率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办法及待遇结构不合理。管理上存在某些混乱和漏洞。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把历来实施的国家统筹模式,改革成为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强制劳动者个人也缴费的投保资助模式;

党的十四大以来,是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本节重点:

1、社会保障的发源地;英国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3、我国社会保障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章

养老社会保险

第一节

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

一、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

建立:1951年开始到“文革”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规定了统一的支付条件、待遇标准和缴费比例,而且规定劳动保险金的30%上缴全国总工会做为社会保险总基金,对各地和各企业进行调剂,实际上实行了全国统筹。1966年起,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了企业保险。

特点:起点高,发展快。从1951至1957年覆盖面达到94% 作用:前半段主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后半段主要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没有预积累,全部转为建设基金。企业统负盈亏,无自身利益可言,也不承担最终责任。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

产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地区仍沿袭原有的模式; 构成: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作用:在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性质: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国家提倡但不强求。

二、建立养老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1)养老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

(2)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的稳定,也有利于其子女群体的稳定;

(3)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正常更替;(4)养老社会保险是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手段。

判断题:1.实行多层次的养社会保险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答案要点:(1)对。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稳,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社会保险水平在国家统一政策下存在一定差别。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负担,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企业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多种保障需求。

工以及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实际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按此办理。

◇简单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在城镇就业的所有劳动者,包括户籍不在当地的城市户籍职工和农民工。

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资金筹集的模式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即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部分预积累,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制。

社会统筹部分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上按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较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实行平等分配,其基金来源为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个人账户积累金额则完全归属个人。

二、资金的缴付及费率的确定

原则: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将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费按规定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种不同类型的账户。职工所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自己的个人账户,企业所缴纳的部分则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另一部分划入社会统筹账户。

案例分析:小王在某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补贴7000元,企业只按1000元/月的标准为其代扣养老保险费,对此,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老板称:6000元是补贴,不必缴纳养老保险费,请问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错误。缴费工资基数包括固定的津贴和补贴。(2)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应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即:计时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3)照此计算本人工资低于当地企业职工平均工资60%时,应按60%计算,高于300%时,只按300%计算。

(4)小王的缴费工资基数应为:1000元×300%=3000元。

小贴士:单位逃避社保缴费的招术

一是迟缴:最普遍、最典型的表现是不为试用期或见习期内的职工办理参保手续。提醒: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就该为职工办理社保缴费手续,试用期和见习期不能排除在缴费期内。

二是漏缴:因为一个单位只办理一个社保登记证,这就为部分企业漏缴提供了方便之门。如用临时工不缴;没鉴订劳动合同,不缴;只为核心层员工缴,不为一般员工缴。更有甚者,将参加社会保险做为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的奖励。声称只有考核合格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者,单位才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提醒: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三是少缴:也即用人单位不按劳动者上月平均工资确定劳动者的缴费基数。提醒:劳动者每年的缴费基数根据本人上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确定。如劳动者发现缴费工资低于实际工资,可以要求补缴,如单位拒

绝补缴,可在结束劳动关系60日之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小贴士:别不在乎你的缴费基数

在现实中,企业故意压低职工缴费基数的现象较普遍。事实上,职工的缴费基数越高,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越高。尤其应该注意:缴费基数与生育期间的待遇、工伤待遇等直接有关。此外,还会影响到职工本人的公积金缴纳。

例:王女士去年的平均月收入为4200 元,单位为其确定的今年的缴费基数为2000 元。王女士本月难产生下女儿,按规定可以享受4。5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当月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照此计算,因为单位违法少缴了王女士的社保缴费基数,因此,王女士每月的生育生活津贴少了望2200元,总计少收入9900元。如职工不幸工伤,则少缴社保基数的损失则更大。

小贴士:劳动者对付企业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招术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让企业补缴;

单方解除合约:按《劳动法》规定,单位不缴社保费,其性质与不支付劳动报酬相似,员工随时可解约,不用缴违约金;

写匿名信: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劳动警察会立即上门查处,适用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秋后算账:为怕报复,或因企业员工人数较少,写匿名信容易招致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可暂时忍让,待结束劳动关系后60日内再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追讨。

三、缴费的年限

◇ 缴费的年限每人15年以上;缴费年限至退休年龄时不满15年的,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

◇《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此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足10年者个人账户一次支付。◇参保人员因工作流动在不同地区参保的,不论户籍在何地,其在最后参保地的个人实际缴费年限,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实际缴费年限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应合并计算,作为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条件。△如何计算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

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已参加统筹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固定工,缴清了社会统筹基金的,1993 年12月31日以前的实际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企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人个缴费制前的工龄按国家规定一律视同缴费年限。其视同缴费的 年限与实际缴费的年限合并后为职工计算退休养老待遇。

案例:某女,1978年1月1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企业工作,1988年1月1日调入当地政府机关工作,1995年1月1日进入一家企业任职,2000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2018年1月退休。问缴费年限和视同 25

缴费年限各为多少?

分析:2000年以前没有缴费,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1978年至于1995年期间的16年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5年至2000年期间5年应该缴而没有缴,因此应该扣除。200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18年为缴费年限。

因此该女士视同缴费年限与缴费年限合计为34年。

国外替代率=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临退休前在职工资 中国替代率:可分为传统模式和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下,替代率是按照退休时职工工资计算的;替代率偏高,平均在88%左右;国外一般在50-60%左右。

而在现行养老保险模式下,社会统筹部分以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个人帐户部分则是以职工本人历史缴费工资为基数的。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现行规定为20%。

个人积累部分月退休金=1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12/120,按一个人缴费年限满35年算,在不考虑工资增长、物价上升以及积累资金能够保值的前提下,一个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积累替代率为38.5%左右,合计为58.5%,即其退休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8.5%。假定其一生的平均工资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则个人积累部分的替代率降为30.8%,全部退休金收入的替代率大约为50.8%。

按最低限额缴纳的人员,其替代率只有38.48%,按最高限额缴纳者,其

替代率达到112.4%。

养老金调整机制: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指数变动,自动调整养老金金额,二是参考指数变动,经审议或立法措施而改动养老金额。△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养老金如何支付?

被保险人按《规定》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止个人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时,个人帐户的余额部分继续参照银行规定的同期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按《规定》标准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其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综合性补贴在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个人帐户中支付,并按企业与个人缴费的比例分别冲抵。

离、退休人员个人帐户养老金,在个人帐户储存额支付完毕时,由养老保险基金中继续支付,至死亡时止。

企业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有依法参与和行使监督的权利。企业有权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要求社会保险机构合理有效地管理使用养老保险金。

职工有权随时查询本人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情况,有权在退休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费,职工认为其养老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举报,或提请劳动监察机构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年金)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及其作用 1.补充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美国家产生。在基础养老金没有普及之前,补充养老金曾起到主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基础养老金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适用之后,企业养老金才明确作为补充基础养老金的配角位置。

我国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1991年。概念: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与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1年33号)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确定了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年26号)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4年6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实施,在管理上进一步加以规范。

截止2003年初,全国共有17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650万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积累资金300多亿。但参保企业不足10%。原因:税收优惠覆盖面不偏小,且不明确。

2、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别

(1)水平因企业而异。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水平可以高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可以低些,甚至可以不参加,是否参加由企业自行决定,国家不强制统一。

(2)办法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好时可以多补充,经济效益不好时可以少补充或不补充。

3、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1)可以缓解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养老金的支付危机。由于退休人数逐年增多,致使退休金的支付迅速增加,从而使企业负担加重,补充养老金的实行相当于退休金的事前分期积累,使负担均衡化;

(2)企业实行补充养老金制度,可以吸引人才。

(3)可以鼓励职工在企业长期连续工作(中途退职不予支付),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稳定性。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1、国外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一种是自愿性的,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一旦决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必须按照 29

既定的规则运作;具体实施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 另一种是强制性的,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等完全由国家规定,雇员不必缴费。

共同点: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基本养老保险。

2、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的类型 采用自愿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行为;

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等由企业与职工以协议形式确定;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办机构,实行利益调节,允许经办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与待遇水平

1、资金渠道

国际通行的做法: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渠道来源于企业,补充保险费允许计入成本,个人缴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缴基数。

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全部负担,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确定提取数额;二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计入个人账号,国家不负担任何费用的供给。

2、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

3、待遇水平

国外的补充养老保险一般不控制待遇水平,有的国家雇员退休后得到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高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二者之间完全脱离,没有直接联系。

我国一些地区的补充保险方案中,对待遇水平的上限规定均高于一个月工资总额的水平,一般规定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第三章

失业社会保险

第一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与产生

一、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一是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二是具有劳动能力,三是愿意工作,四是没有工作或虽有工作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失业的定义就不完整。衡量失业的指标

衡量失业的状况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失业率高说明失业问题严重,否则相反。在西方国家,当失业率为4%-5%时,则视为实现了充分就业,适度失业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概念和含义

1、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失业保险概念的含义:

失业保险仅限于非自愿性失业,不包括自愿失业;

失业保险中的物质帮助,不仅指失业救济金,也包括组织生产自救、转业训练等其他物质帮助形式;

失业保险具有双重身份,既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又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3、失业社会保险的目的:

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失业保险是一种竞争与保障相结合的制度。

4、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有什么不同?

(1)对象不同,养老保险的对象是依据退休年龄的规定,被视为失去劳动能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失业保险的对象则是具有劳动能力,暂作为劳动力市场剩余形态的失业人员。

(2)目的不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动者年老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费用,而失业保险的目的则不仅是为了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其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使失业人员尽快找到工作。(3)保险金给付期限不同,失业保险有期限限制。对失业人员起作用只是在市场竞争中暂不能劳动的情况下维系这一部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决不包一生,而养老保险则是要长期给付,包到底。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产生

法国最早于1905年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一种非完全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是否参加取决个人意愿,但一旦参加必须接受失业保险法律规定的管理,包括承担一切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

1911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第一次将失业保险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险范畴;到1997年初,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68个,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我国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我国的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同年5月1日起施行;

1994年开始,我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待业改为失业;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同时废除1993年的规定。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节重点:

1、失业的概念

2、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区别

第二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类型

(1)由政府实行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凡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保障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体制等。

(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瑞士和芬兰三个国家,其特征是并非由国家管理,而是由工会自愿建立的失业基金会管理,政府则给予大量的补贴,但志愿加入失业基金的各工会委员,必须加入失业保险;

(3)失业补助制度。这种失业保险只适用于符合经济情况或收入情况调查规定的失业者,以及无资格享受正常保险的失业者,带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目前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新西兰等四个国家采用的便是这种类型的保险制度;

(4)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存的双重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只有德国实行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即既有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失业补助制度;

(5)由政府机构或雇主支付一次性失业救济或一次性解雇费。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主要是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故参保单位不分部门和 34

行业,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用工形式。只要本人符合规定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2、强制性。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缴费义务人必须履行缴费义务,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选择的自由。否则构成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单位筹集的失业保险费,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统一管理、使用。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作用

(1)能够有效地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内的基本生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有利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本节重点: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2、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一、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面向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农民合同制工人。

案例一: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

分析:农民合同制工人也是失业保险的参保对象,应该补缴这部分的缴费基数。

案例二: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1)不对。(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职工小林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工作比较辛苦,且企业经济效益滑波,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她于是辞职回到家中,并在职业介绍所登记要求重新工作。过了不久,职业介绍所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她借口拒绝,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为此,职业介绍所向当地劳动保障机构报告,要求停止其失业救助,小林知道后大吵大闹,她认为她在工作期间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现在她也有工作的愿望,政府没有理由不给她享受失业保险。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是否需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停止缴纳,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将档案存放在职业介绍中心或人才市场,以个人名义缴纳。

第四节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给付

一、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各国主要采取的是征缴费用、建立基金的方式。这一基金的来源分为几种,一是全部由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二是企业和被保险人双方负担,政府资助;三是全部由企业负担,如美国。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实行基金制,在基金来源上采取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和财政补贴的方式。▲用人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标准?

1、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

2、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300%以上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

的基数。

3、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 失业保险待遇有哪些?

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人员按照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1)失业保险对象缴纳的保险金;(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率与利息;

(3)财政补贴,即失业保险费经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补助;各省市有“失业保险调剂金”,各省规定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组成调剂金,目的是协调各地的失业保险金;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金的其他资金。

这是我国1999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作的规定。

本节重点:

1、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何种方式?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五节 失业社会保险发放的标准及程序

一、失业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

(1)在统筹地区采用统一的发放标准,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失业人员

失业前的收入状况及个人缴费时间等因素;

(2)参加失业保险并符合其他条件的失业人员才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3)根据失业人员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4)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

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

1、确立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则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失业前的工资标准;

给付标准无论如何不应低于,甚至不宜等于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

三、失业社会保险的申领条件

1、申领手续

(1)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2)到当地规定的失业登记管理机构进行失业登记。(3)领取失业保险金。

2、申领期限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 39

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

再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案例:王女士自工作后依法缴纳失业社会保险费,工作6年后失业,按规定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半年后重新就业,2年后又失业。请问:她现在可领取多长期限的失业社会保险金?

分析:

(1)王女士在第一次失业前已缴费6年,按规定可以享受10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但其在领取了6个月后重新就业,按规定未领取的4个月可以保留;

(2)王女士第二次失业前工作了二年,按规定可以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3)王女士总共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期限为:4+4=8个月。

第四章

医疗社会保险

第一节

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

1、一般概念

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2、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保险均是一种对收入的补偿,但医疗保险仅是对职工医疗费用的一种补偿,并不承担职工患病期间及非因工负伤期间的生活补助。医疗期内的生活补助(病假工资)由所在企业负担。

3、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构成 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国家保险。始于50年代初,后历经改革,但仍存在公费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企业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是农民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和互助互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初级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层次较低。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多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险模式。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医疗补助制度。

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制度,以解决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以及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建立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

(1)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苦乐不均的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能够落到实处。

(2)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遏制医疗服务中的浪费现象。(3)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医院,选择医生。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关联性强;

(2)服务面广量大。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广大的工薪劳动者;

(3)带有较强的福利性;

(4)具有短期的、经常性的特点;(5)按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建立原则

(1)医疗保险的待遇实行机会均等原则;

(2)医疗保险应该体现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五、我国的医疗社会保险改革

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基本思路及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根据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确定,只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广泛覆盖”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要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是指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帐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统账结合”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明确各自的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主要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六、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和范围

■ 哪些企业和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适用范围: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也即企业(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外资以及其他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2004年7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混合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作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案例: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社会统筹医疗帐户基金 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剔除记入个人医疗帐户基金后的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帐户,形成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

■个人帐户记载那些款项?

1、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2、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3、个人帐户存储额的利息;

4、依法纳入个人帐户的其它基金。

案例:老李现年46岁,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上一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假定宁波市上一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500元。请问今年他应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月工资基数是多少,到年底,他可支配的个人账户资金总额将达到多少?

解答:个人应该缴纳的月基数:4500元(超过300%部分不作为工资基数); 个人每月的缴费额:4500 × 2%=90元;

每月单位缴费划入:4500×2%=90元;

年底时可支配帐户总额由二部分组成:(90+90)*12=2160元。个人医疗帐户为什么要做到专款专用? A.保证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属于职工自己专用;

B.可使职工养成关注医疗费用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很早就用完;

C.保护账户拥有者的利益,如果个人账户的资金未用完,可以累积使用,以解决将来的可能较高的医疗费用。

第三节 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享受资格 1.在职职工在缴费的次月即可享受;

2.退休人员有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各地不一样。宁波:医保缴费年限包

括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计算方式同养老保险);实限缴费年限满5年;但近年退休人员只要连续缴费就没有5年的限制。医保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不足的,可在办理退休变更手续时补缴,按补缴当年的基数补,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

二、医疗社会保险的支付范围

社会统筹基金和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1.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支付范围: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参保人员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和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一般的门、急诊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支付标准:统筹基金的支付设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称封顶线):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或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用,主要通过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起付标准:就是准予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国家规定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年年收入的10%;之所以定这个比例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目前各地均采用“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如上海:退休人员为当地城镇职工上一平均工资的5%;中人为8%,新人为10%。最高支付限额:指的是统筹基金所能支付的最高限额。目前的标准为当地城镇上职工工资收入的4倍,这一比例根据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的测算而定。4倍的比例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职工的医疗费用问题。46

由于工资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最高限额随当地平均工资的波动而波动。

分担比例:在社会统筹支付部分,个人仍需承担一定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视年龄而定,上海:45岁以上承担30%;35-45岁承担40%;35岁以下承担50%。此外还同医院的等级有关。

特殊处理:在职职工的门诊大病(含重症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和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设起付标准,但设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同上。

例题1:某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的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是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为10%。现假定某职工一次住院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万元,其中2000元为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试问,该职工的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1)该职工自付段费用:800元;

2)个人需承担的非《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发生的费用:2000元 3)属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发生的费用: 30000-800-2000=27200元 4)可以用统筹基金支付的部分:27200*90%=24480元; 5)该职工承担的自付部分:30000-24480=5520元。

■个人帐户余额能否跨使用?

基本医疗个人账户内的金额可以跨结转使用。

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 世界通行的做法:

(1)直接支付。也即当患者生病,其医疗服务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支付;

(2)报销医药费。也即患者在看病时先垫付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凭单据到医疗社会保险机构进行报销;

(3)向患者提供服务。也即病人必须在医疗社会保险机构定点的医疗服务点就医,享受其指定的免费医疗服务。

我国的支付方式:采用直接支付和患者报销两种方式。

三、医疗社会保险准许及不予支付的规定 准允支付的项目种类

(1)在指定的可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或购药;(2)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3)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4)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范围。

符合上述规定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不予支付的服务和医疗项目

第一类是服务项目类: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第二类是非疾病治疗项目类: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型手术等;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各种健康体检;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第三类是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子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各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第四类是治疗项目类: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近视眼矫形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第五类是其他类: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婴儿保温箱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及损坏公物赔偿费;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膳食费;文娱活动费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准予支付的药品类:只有纳入《国家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的药品,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哪些情形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具体包括:

(1)工伤(含职业病)、生育及其并发症;

(2)因犯罪、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伤自残、蓄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3)交通事故;(4)出国、出境期间;

(5)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6)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7)医疗事故;

(8)其他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

案例:小李是某企业的一名职工,其所在企业参加了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小李最近外出时遭遇了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小李负主要责任。小李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隐瞒了交通事故的事实,医疗费用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报销。请问小李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不对。

(2)根据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社会保险费用的支付范围。

(3)小李隐瞒发生交通事故事实的做法,违反了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的规定,是错误的。其由统筹医疗基金支出的费用应该予以追回。

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

1、一般的门、急诊费用:按规定,由个人帐户支付,用完后自负,50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衔接机制研究

摘要: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制度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阻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基础理论入手,首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找出实现衔接存在的困难;最后,提出衔接的模式,并提出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引言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创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个制度体系,不难发现这一制度体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障碍,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社会保障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典型的二元分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消除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实现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问题,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实现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用搜集数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基本的研究,找出两种制度之间无法衔接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衔接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衔接的模式并提出当前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的对策建议。

第 1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理论基础和衔接的必要性 1.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中的一部分,它是“养老保险”的主要构成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就我国目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而言,“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第一支柱,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资金筹集、账户模式、待遇给付及管理等方面对接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城乡被保障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衔接,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① 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1.2 实现衔接的必要性

1.2.1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重点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农业发展开始处于徘徊不前甚至回落状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再一次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对农民仍然具有生活最低保障与最后防线的价值,农民对土地还具有相当强烈的依赖性。最低生活保障形态的农业具有小农经济的一切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地的生产效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嘅矛盾,必须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主动放弃对土地的依赖。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放弃土地意味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资源的丧失,是他们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抓紧建设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城乡制度之间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2.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五个统筹”的大政方针之一,并且位列第一。我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与工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城镇存在巨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桎梏。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开展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不但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

第 2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研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现状和实现的困难 2.1 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分割状态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并且政府还承担了最后的财政责任,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准公共品特性,也体现了社会保障的“互助互济”功能,可以帮助城市老人有效地抵抗养老风险。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个人储蓄,从而使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互助互济”功能,不利于农民抵抗其老年风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政府也不承担最后财政责任,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状态在不断加剧,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明显比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大,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的增加,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减小,也就是说,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些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必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提出迫切要求。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再不进行改革或改革有所滞后,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2 户籍制度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近些年来,虽然在有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制度,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户籍制度不能彻底打破城乡隔绝的壁垒,则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难以进行,也严重制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首先,户籍制度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享有地方性社会福利等待遇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居民因户籍而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的话,那么他们流动的欲望必将大打折扣。另外,对于农民而言,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由于户籍是其享有土地的依据,所以当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变为市民而没有固定工作的时候,会使其面临的风险加大而使生活没有保障,最终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在当前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出于本地区利益的考虑,还是把户籍作为是否享

第 3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有该地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其结果是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隔绝和不衔接。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城乡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使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程不一。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制度设计上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保障给付标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还表现在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部分人因此而缴不起养老社会保险费,需要政府财政的补贴。然而在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今天,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呈J下相关,越是贫困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越困难,对贫困居民养老社会保险补贴的能力越有限,往往导致当地的贫困者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因而现行的政府财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也直接制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2.4 观念的制约

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在农村要不要建立,有没有必要建立和怎样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都处于争论当中,这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和这项事业的发展。没有必要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观念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但高估农村社会保障的“家庭“和“土地”保障的客观情况,而且这种观点也是以丧失公平为条件而偏面追求效率。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观念思潮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衔接发展的舆论氛围。并且在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也给各级政府部门逃避和推脱责任寻找了借口。因此,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改变,真正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衔接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三、衔接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3.1 衔接的模式

当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改革后也建立了这种制度模式,那么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模式就基本统一,同时结合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可以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其衔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 4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员流动,其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都可以进入相应账户。也就是说,当农民注入城市时,其社会统筹部分的积累额自然进入城镇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仍然“保留”并可继续使用,对于城市居民进入农村也是如此。在这种衔接模式中,由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一致,只是在缴费标准上有所差别,因而可以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衔接。但是在衔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之间存在差额而存在困难,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降低养老金社会统筹部分领取水平;二是由个人补缴差额部分。这两种方式参保者可以自由选择。

3.2 实现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3.2.1 加紧相关制度改革,消除制度层面的衔接障碍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会涉及许多相关方面的制度,如劳动就业 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它们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城 乡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进程。因此,必须加大对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改 革力度,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3.2.2 加紧立法,以法律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法律作为保证。城乡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关键是依法调整社会保障资源,通过国家意志的方式保证 城乡老年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在我国,要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如果 没有法律作保障,就难以保证该项业务的持续、有序开展,更重要的是难以确 保参保对象的保险关系持续到退休年龄,从而无法保证城乡老人享受到应有的

第 5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权利。因此,在国家《社会保险法》这一基本法出台的基础上,制定《养老保险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以及个人在养老保险中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出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有序可循,有法可依。

3.2.3 加紧两种制度衔接的技术研究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账户模式、养老金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果要实现两种制度的衔接,从制度层面看,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账户的转换、保险费的折算、养老金待遇的调整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整与统一。这些方面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农村向城市转化的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缴费基数、年限、缴费标准等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衔接必须依靠精算技术和数学模型。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地记录参保人的相关信息,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通,这样才能及时无误地处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和衔接。3.2.4 加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试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不均衡态势,因此,在当前 这种状态下,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现阶 段,可以在有条件的东部地区开展这项工作的试点。通过试点工作,可以找出 比较规范和准确的基本养老保险要素的数据,比如参保对象的缴费率、政府的 补贴水平、待遇的给付水平等,同时还能发现在衔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 题。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后,先在东部地区全面展开,然而再扩展到中部地区,最后到全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总结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之一,是一项 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正是由于这项课题的重要 性,所以才激起了我对这项课题研究的兴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工作已走过了十余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也在不断增强,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也要看到,由于二元结构的第 6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重要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在新的形势下,我过不但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也要重视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分轨运行、分散管理的弊端。造成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在城乡衔接的具体操作中,应当正确和客观看待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相容的现实问题,并着力进行完善与改进,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宋宝安.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对策[J].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2007(3). [3]谢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 [4]郭士征,钟仁耀.社会保障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55. [5]杨方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与政府责任[J].冲国软科学,2005(2).

[6]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 孔令玉.我国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机选择和模式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8]杜瑞涛、樊文格、宋风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制约因素与政策措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9]卢驰文.基于统筹规划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J].经济经纬,2008(1). [10]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2009(7).

第 7 页/共 7页

第五篇:社会保障课程论文

浅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社会保障

摘要: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个原来不是问题的概念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步伐,其严重性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毕业即失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等多社会背景下,毕业生是问问题更加考验着社会的神经。大学生失业更多意味着国家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诊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原因,2、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据此,主要是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国家政策的帮扶,社会保障无疑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在我国社保因范围窄、保障程度低等背景下,我们还应在资金管理、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完善社保制度,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必要保障,最大程度上缓解、特别是“摩擦性失业”给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关键词: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

一、大学生失业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大学生的人数总体太多了?了解这一问题对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至关重要。我国高考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连创新高,2006~ 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和559万人,2009年高达610万人。对比更早之前的数据:1995年为93.6万,1996年为96万,1997年为101万,1998年为108万,1999年为155万,2000年拟招175万,可见大学录取率呈急速递增的趋势。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指出本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而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庞大的高学历就业人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就业结构。因此,面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国内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

业、结构性失业等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个原因,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是高校短期扩招行为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摩擦性失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就业中介、强化就业指导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的;只有第三个原因,结构性失业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一是自身原因(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北上广”这个名词的出现就是大学生毕业聚集地的集中体现,长此以往,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亦或是2、3线城市)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竞争压力骤然上升,大学生犹如一粒粒小石子一般投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波澜。在一个国家内部,总会存在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的不同区域。由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东、西部区域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上,各区域的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也就不尽相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职责的高等院校在不同区域难以做到均匀分布,所以供给本地区市场的劳动力总量往往失衡。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往往是供大于求,而西部地区则供过于求。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大学毕业生个人偏好的就业选择往往是大城市、高收入和贪图安逸,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选择工作时,普遍希望进大城市。所以每年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局部的就业压力,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

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这是加上还是对自身不恰当评估带来的后果,因为在当今社会就业整体环境下,一次性寻找到心满意足的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大学毕业生应持先选择一份工作,在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同时观察自己对此份工作的适应程度,继而寻找适合的工作。三是看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导致一些开始工资不高但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无人问津,这也是大学毕业生眼光不长远的表现(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这给将来进入社会实际动手

操控来来了极大的不便,专业知识不强,不能独当一面。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

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大学毕业生自身社会角色定位不准,或者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或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或者盲目追求高福利、好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摩擦性失业的增多。

2、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我国外贸出口率的降低必然强烈冲击以制造业为重的中国产业结构,其中,受负面影响较大的必然是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的一系列制造产业及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这使得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自然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也会降低。(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样,它们也是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主体。

三、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当前我国失业压力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余波尚未平复,就当前看来,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以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大学生的扩招,每年有400 多万大学生进入社会,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上缓解当前我国失业的严峻形势,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二)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巨大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花费大约在22 万左右,这部分投资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大学生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人力资本投资失去应有的收益,给

国家、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效果。如果长期下去,将降低人们对教育的良好心理预期和对教育事业的公信力,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存在,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问题是出现了失业问题后,如何进行积极引导以降低失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失业,并不是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和就业渠道的不畅造成的。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有利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疏通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到基层就业开辟新的信息平台,顺利实现大学生的尽快就业,为缓解大学生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

目前世界范围内应对失业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我国也有相对比较系统的失业保障制度体系。一般来说,失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两种方式: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以法定的方式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资金帮助的制度;而失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因失业原因引起的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失业保险是一种保险制度,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要体现不同失业者在失业前对失业保险基金贡献程度的差别,即发放金额与当事人失业前缴纳的失业保险金额的大小有关。而失业救助是对那些具有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失业者,在领取保险金的期限内没有实现再就业仍处于失业状态而发放的救济性资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对失业者的双重保障,共同发挥着失业保障制度的功能。

五、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

失业保障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以及帮助失业者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就现实情况来看,针对失业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还是建立失业救助制度,通过资金的合理应用均能达到上述目的。有所不同的是,失业保险制度更加突出其保险性质,它根据参加失业保险者缴纳保险金的时间与缴纳金额的不同而领取的不同保险金额。这种制度的缺点在于它过于强调有缴有得多缴多得,而现实中需要失业保障金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大学生,很有可能属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而没有缴纳或不愿缴纳失业保障金的群体,因此选择失业保险制度不容易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保险金额的使用上更多依赖个人的分配,政府在其中的指导和干预作用不强。而高等教

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当介入从大学生培养到毕业后的配置和安排的各个阶段。对于失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政府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失业救助制度,则可以实现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将国家现有的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为一体,在保障大学毕业生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同时,合理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工作介绍等就业援助服务,同时还以由政府牵头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培训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降低他们毕业后的失业风险。失业救助制度是在政府救助基础上的全社会的救助,大学生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论是政府、学校、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也有为失业救助基金进行捐赠、提供资助的义务。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失业救助制度比较担忧的是,包括失业救助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都会有一整套被称为家计调查的法定前置程序,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会给接受失业救助的大学生贴上贫困的签,伤害到失业大学生的自尊心。

本文认为,失业本身就具有暂时性,大学生短暂的接受救助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同时,一旦失业救助形成一种制度,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必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申领资格及申领程序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对于领取失业救助金的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审批,而可以选择不采取民主议评等公开的形式,这样就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消除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阶段宜采取失业救助的方式来应对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相关数据也显示: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这个政府文件中就有针对失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失业救助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采取失业救助的形式对失业大学生提供失业保障不仅具有理论可行性,而且也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国家已经采取失业救助的形式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何文举,殷志云:《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如何构建》,《求索》2007年第5期

[2]陈红霞:《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的选择》,《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第4期

[3]谢勇:《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 制度选择与政策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4]孙翔龙,李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5]翟学伟:《个人地位: 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1999年第4期

[6]洛晓萍:《大学生求职费用问题探讨》,《教育艺术》2007年第1期

[7]周贤君,宋啸燕:《经济学视角下高校收费问题的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王义芳:《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年第14 期。

[9]杨克瑞:《建立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北京教育》2006年第10期

[10]陈小玮:《谁要我!——大学生就业寒流透视》,《新西部》2006年第7期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 期

[12]何韬:《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初探》,《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1 期

[13]宣杰:《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下载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课程课件word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 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和经......

    华南理工《 社会保障法 》课程作业

    【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 一、 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国家为了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制定的,保障因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伤残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社......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精选5篇)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 本学期,通过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原先并不知道的知识点,特别是将初时将社会保障单纯理解为“救济”,理解为只是出于困难的人们才可以......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8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 文 名:Social Securit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前 置 课: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

    线描校本课程课件

    绘画校本课程 前言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目录 认识点、线、面 点、线、面的运用白描花卉临摹 线描风景画前言 美术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课程课件资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精选课件大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单祖良 单位:新密市职教中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

    课程(课件设计与制作)

    课件设计与制作 一、课件的定义和模式 二、课件基本结构形式 三、课件的制作流程 四、课件制作准备阶段 五、课件制作制作阶段 六、课件制作结束阶段 七、课件的制作技巧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