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04: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8年修订)课程编号:

英 文 名:Social Securit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前 置 课: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后 置 课: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分:3学分

课 时:48课时

主讲教师:曹信邦、林治芬、陆解芬

选定教材:曹信邦,《社会保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概述:

《社会保障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的社会保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优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改革的趋势。教学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社会保障诸范畴的概念、性质、作用以及运用社会保障范畴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才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管理的需要。教学方法:

由于《社会保障学》课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教师课堂讲解、提供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意运用国际上社会保障实践上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有关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探究、剖析,从中找出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本课程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概念,社会保障的性质与作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的目标。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二、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

一、社会稳定

二、公平竞争

三、人权保障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 5.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社会保障发展过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重点掌握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和理论依据。本章的难点是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特别是西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史的考察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

二、慈善事业时代

三、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四、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第三节 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二.国外社会保障改革

第四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思考题:

1.社会保障发展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3.比较宗教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的异同。4.试评价早期的社会保障。

5.为什么说社会保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标志? 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主要包括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渊源、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社会保障与经济学、社会保障与社会学、社会保障与政治学、社会保障与政党政治等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重点了解社会保障理论基础,难点是社会保障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渊源

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渊源

第二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三、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

第四节 政治学与社会保障

一、政治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二、政治需要与社会保障

三、政治家与社会保障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经济学家与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 2.分析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 3.比较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保障。

第四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内容,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军人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模式。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部分及社会保障模式,难点是对社会保障模式的理解和区别。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和建设目标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正式制度安排

二、非制度化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一、福利国家保障模式

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

三、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

四、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与目标? 2.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3.比较非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与正式社会保障制度。4.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5.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

6.中国适合采取哪些模式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保障事业?

第五章 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社会保障立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法制化

二、社会保障管理

第二节 社会保障立法

一、社会保障法的缘起与历史演进

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三、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形式及内容

四、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五、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

一、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四、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的意义与价值。2.社会保障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3.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法的实质? 4.社会保障法有哪些主要形式? 5.社会保障管理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6.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有哪些?各承担哪些管理职责?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保障基金含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与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形式,社会保障基金支付条件与支付形式。重点、难点是社会保障费率(单位投保费率、个人投保费率)、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条件、形式,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等问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意义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基金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一、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三、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第四节 社会保障待遇及其给付

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分类

二、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

第五节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与监管

一、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标与条件

二、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监管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 3.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4.比较社会保险征税制与征费制。5.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如何进行管理?

6.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其职能的标志? 7.为什么社会保障基金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第七章 养老保险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养老社会保险的类型、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的一般规定,特别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难点是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二、养老保险及其特征

三、养老保险的目标与功能

四、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

五、影响养老保险的因素

第二节 养老保险模式

一、养老保险责任承担模式

二、养老保险筹集模式

三、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

四、养老保险金的缴费与给付模式

第三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覆盖范围

二、基金来源与筹集方式

三、享受资格

四、待遇水平

五、基金运营

六、管理体制

第四节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一、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历程

二、中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 思考题:

1.养老保险是如何产生的? 2.养老保险具有哪特征? 3.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4.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第八章 失业保险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失业及失业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失业社会保险对象、享受失业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失业社会保险是失业预防、失业补偿与失业培训相结合的制度。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与失业理论

一、失业及相关概念

二、失业的原因

三、失业的类型

四、失业的社会影响

五、关于失业的各种理论

六、失业的治理

第二节 失业保险的内容

一、失业保险定义及其特征

二、失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三、失业保险的目标与功能

四、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五、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六、失业保险待遇

七、失业保险的管理

第三节 国外失业保险

一、世界范围内的失业保险

二、部分国家的失业保险

三、失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和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演进

二、就业保障:失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思考题:

1.如何定义失业和失业保险? 2.失业保险有哪些类型?

3.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国际上失业保险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5.试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九章 医疗保险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医疗社会保险的含义,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医疗社会保险的改革;重点掌握医疗社会保险范围、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支付等问题。难点是养老保险的费用控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健康与疾病风险

二、疾病风险的处置方式——医疗保险

三、医疗保险的特征

四、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医疗保障体系

二、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与费用控制

第三节 医疗保险实践模式

一、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三、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

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五、多元化医疗保险模式

第四节 中国的医疗保险

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回顾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三、中国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思考题:

1.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3.比较不同医疗保险模式的异同。4.比较不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异同。5.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第十章 工伤保险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工伤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原则,重点掌握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构成要素。本章的难点是工伤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工伤社会保险的预防、工伤社会保险补偿与工伤社会保险康复结合。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伤及工伤保险的含义

二、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工伤保险的原则

四、工伤保险的意义

第二节 工伤保险的主要内容

一、工伤保险的范围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与财务模式

三、工伤鉴定

四、工伤保险待遇给付

第三节 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

一、工伤预防

二、工伤康复

第四节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

一、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中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三、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确立 思考题:

1.工伤保险的含义是什么?

2.工伤保险是如何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3.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内容,4.简述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的关系。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及英美两国社会救助制度,重点掌握社会救助对象及其内容、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难点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和特点

二、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

三、社会救助的功能

四、社会救助体系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一、贫困的含义与类型

二、贫困的测量

三、社会救助的对象

四、社会救助的分类

第三节 最低生活保障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标和原则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与申领程序

三、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灾害救助

一、灾害救助制度的由来

二、灾害救助的特点

三、灾害救助的内容

第五节 慈善事业

一、慈善与慈善事业

二、慈善事业的基本特色

三、慈善资金的来源

四、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 思考题:

1.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征。2.试述社会救助的对象及帮助。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4.灾害救助有何特点?主要有哪些救助形式? 5.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特色? 6.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第十二章 社会福利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社会福利的内容。本章的难点是关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概念的区别。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三、社会福利的类型与分类

四、福利国家与福利多元主义

第二节 老年人福利

一、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福利

二、发达国家老年人福利

三、中国的老年人福利

第三节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与残疾人权益

二、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未成年人福利

第五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考察

二、社会福利发展构想

三、社会福利改革步骤

四、可行性对策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广义和狭义的社会福利? 2. 社会福利的内容有哪些?

3. 为什么说老年人福利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内容? 4. 残疾人福利包括哪些内容?

5.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附 录:参考书目

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进步报告(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王益英主编.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张选民著.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许琳著.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郑功成著.中国社会保障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0.左敏等编著.社会保障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执笔人:曹信邦

2006年6月 审定人:

2006年6月 院(系、部)负责人:

2006年6月

第二篇: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衔接机制研究

摘要: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制度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阻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基础理论入手,首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找出实现衔接存在的困难;最后,提出衔接的模式,并提出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引言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创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个制度体系,不难发现这一制度体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障碍,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社会保障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典型的二元分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消除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实现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问题,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实现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用搜集数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基本的研究,找出两种制度之间无法衔接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衔接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衔接的模式并提出当前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的对策建议。

第 1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理论基础和衔接的必要性 1.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中的一部分,它是“养老保险”的主要构成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就我国目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而言,“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第一支柱,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资金筹集、账户模式、待遇给付及管理等方面对接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城乡被保障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衔接,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① 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1.2 实现衔接的必要性

1.2.1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重点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农业发展开始处于徘徊不前甚至回落状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再一次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对农民仍然具有生活最低保障与最后防线的价值,农民对土地还具有相当强烈的依赖性。最低生活保障形态的农业具有小农经济的一切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地的生产效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嘅矛盾,必须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主动放弃对土地的依赖。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放弃土地意味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资源的丧失,是他们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抓紧建设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城乡制度之间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2.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五个统筹”的大政方针之一,并且位列第一。我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与工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城镇存在巨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桎梏。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开展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不但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

第 2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研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现状和实现的困难 2.1 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分割状态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并且政府还承担了最后的财政责任,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准公共品特性,也体现了社会保障的“互助互济”功能,可以帮助城市老人有效地抵抗养老风险。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个人储蓄,从而使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互助互济”功能,不利于农民抵抗其老年风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政府也不承担最后财政责任,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状态在不断加剧,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明显比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大,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的增加,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减小,也就是说,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些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必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提出迫切要求。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再不进行改革或改革有所滞后,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2 户籍制度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近些年来,虽然在有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制度,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户籍制度不能彻底打破城乡隔绝的壁垒,则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难以进行,也严重制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首先,户籍制度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享有地方性社会福利等待遇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居民因户籍而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的话,那么他们流动的欲望必将大打折扣。另外,对于农民而言,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由于户籍是其享有土地的依据,所以当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变为市民而没有固定工作的时候,会使其面临的风险加大而使生活没有保障,最终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在当前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出于本地区利益的考虑,还是把户籍作为是否享

第 3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有该地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其结果是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隔绝和不衔接。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城乡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使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程不一。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制度设计上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保障给付标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还表现在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部分人因此而缴不起养老社会保险费,需要政府财政的补贴。然而在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今天,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呈J下相关,越是贫困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越困难,对贫困居民养老社会保险补贴的能力越有限,往往导致当地的贫困者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因而现行的政府财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也直接制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2.4 观念的制约

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在农村要不要建立,有没有必要建立和怎样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都处于争论当中,这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和这项事业的发展。没有必要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观念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但高估农村社会保障的“家庭“和“土地”保障的客观情况,而且这种观点也是以丧失公平为条件而偏面追求效率。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观念思潮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衔接发展的舆论氛围。并且在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也给各级政府部门逃避和推脱责任寻找了借口。因此,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改变,真正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衔接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三、衔接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3.1 衔接的模式

当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改革后也建立了这种制度模式,那么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模式就基本统一,同时结合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可以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其衔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 4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员流动,其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都可以进入相应账户。也就是说,当农民注入城市时,其社会统筹部分的积累额自然进入城镇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仍然“保留”并可继续使用,对于城市居民进入农村也是如此。在这种衔接模式中,由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一致,只是在缴费标准上有所差别,因而可以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衔接。但是在衔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之间存在差额而存在困难,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降低养老金社会统筹部分领取水平;二是由个人补缴差额部分。这两种方式参保者可以自由选择。

3.2 实现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3.2.1 加紧相关制度改革,消除制度层面的衔接障碍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会涉及许多相关方面的制度,如劳动就业 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它们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城 乡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进程。因此,必须加大对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改 革力度,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3.2.2 加紧立法,以法律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法律作为保证。城乡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关键是依法调整社会保障资源,通过国家意志的方式保证 城乡老年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在我国,要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如果 没有法律作保障,就难以保证该项业务的持续、有序开展,更重要的是难以确 保参保对象的保险关系持续到退休年龄,从而无法保证城乡老人享受到应有的

第 5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权利。因此,在国家《社会保险法》这一基本法出台的基础上,制定《养老保险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以及个人在养老保险中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出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有序可循,有法可依。

3.2.3 加紧两种制度衔接的技术研究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账户模式、养老金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果要实现两种制度的衔接,从制度层面看,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账户的转换、保险费的折算、养老金待遇的调整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整与统一。这些方面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农村向城市转化的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缴费基数、年限、缴费标准等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衔接必须依靠精算技术和数学模型。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地记录参保人的相关信息,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通,这样才能及时无误地处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和衔接。3.2.4 加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试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不均衡态势,因此,在当前 这种状态下,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现阶 段,可以在有条件的东部地区开展这项工作的试点。通过试点工作,可以找出 比较规范和准确的基本养老保险要素的数据,比如参保对象的缴费率、政府的 补贴水平、待遇的给付水平等,同时还能发现在衔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 题。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后,先在东部地区全面展开,然而再扩展到中部地区,最后到全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总结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之一,是一项 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正是由于这项课题的重要 性,所以才激起了我对这项课题研究的兴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工作已走过了十余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也在不断增强,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也要看到,由于二元结构的第 6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重要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在新的形势下,我过不但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也要重视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分轨运行、分散管理的弊端。造成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在城乡衔接的具体操作中,应当正确和客观看待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相容的现实问题,并着力进行完善与改进,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宋宝安.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对策[J].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2007(3). [3]谢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 [4]郭士征,钟仁耀.社会保障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55. [5]杨方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与政府责任[J].冲国软科学,2005(2).

[6]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 孔令玉.我国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机选择和模式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8]杜瑞涛、樊文格、宋风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制约因素与政策措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9]卢驰文.基于统筹规划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J].经济经纬,2008(1). [10]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2009(7).

第 7 页/共 7页

第三篇: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陶瓷材料学》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时54,学分3。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从材料物理与化学的观点系统阐明了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组成与结构、显微组织及其演化。目的和任务是使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掌握陶瓷材料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与《金属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等课程一起构筑完整的材料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

(三)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本科生应先修《材料科学导论》或类似课程。本课程可与《金属材料学》、《材料物理》(或《固体物理》等相似课程)并行学习,以促进本课程的学习。本课程可以作为后续课程如《结构陶瓷》、《功能材料》、《材料合成与制备》等专业课程的先导。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本课程教材自编 参考书目: 1.《陶瓷导论》,(美)金格瑞等著,清华大学新型陶艺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2.《陶瓷材料学》,周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陶瓷材料工艺过程

2.1陶瓷粉体的基本性能及制备 2.2成型 2.3烧结

第三章 陶瓷晶体结构

3.1陶瓷材料的结合键 3.2鲍林规则 3.3 离子晶体 3.4硅酸盐结构 3.5共价晶体 3.6同质多相 第四章 玻璃与熔体

4.1熔体的结构与性质 4.2玻璃的通性与玻璃转变 4.3玻璃的形成 4.4玻璃结构理论 第五章 陶瓷晶体缺陷

5.1点缺陷 5.2固溶体

5.3非化学剂量化合物 第六章 陶瓷显微结构

6.1陶瓷的相组成 6.2表面与界面行为 6.3晶界

6.4吸附与粘附 第七章 固相反应

7.1固相反应机理 7.2固相反应热力学 7.3固相反应动力学 7.4固相反应影响因素 第八章 烧结

8.1烧结过程和机理 8.2烧结动力学

8.3晶粒长大与再结晶 8.4烧结影响因素

(二)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需51学时,另需3学时复习,总计54学时。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第二章 陶瓷材料工艺过程 6学时 第三章 陶瓷晶体结构 9学时 第四章 玻璃与熔体 6学时 第五章 陶瓷晶体缺陷 6学时 第六章 陶瓷显微结构 6学时 第七章 固相反应 6学时 第八章 烧结 9学时 复习3学时

(三)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章 绪论【一般了解】 第二章 陶瓷材料工艺过程

2.1陶瓷粉体的基本性能及制备【了解】 2.2成型【了解】 2.3烧结【了解】 第三章 陶瓷晶体结构 3.1陶瓷材料的结合键【掌握】 3.2鲍林规则【掌握】

3.3 离子晶体【重点掌握】 3.4硅酸盐结构【掌握】 3.5共价晶体【掌握】 3.6同质多相【掌握】 第四章 玻璃与熔体

4.1熔体的结构与性质【重点掌握】 4.2玻璃的通性与玻璃转变【掌握】 4.3玻璃的形成【掌握】 4.4玻璃结构理论【了解】 第五章 陶瓷晶体缺陷

5.1点缺陷【重点掌握】 5.2固溶体【掌握】

5.3非化学剂量化合物【掌握】 第六章 陶瓷显微结构

6.1陶瓷的相组成【重点掌握】 6.2表面与界面行为【了解】 6.3晶界【了解】

6.4吸附与粘附【了解】 第七章 固相反应

7.1固相反应机理【重点掌握】 7.2固相反应热力学【掌握】 7.3固相反应动力学【掌握】

7.4固相反应影响因素【重点掌握】 第八章 烧结

8.1烧结过程和机理【重点掌握】 8.2烧结动力学【掌握】

8.3晶粒长大与再结晶【重点掌握】 8.4烧结影响因素【重点掌握】 制定人:刘晓真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

第四篇:《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Metal Materials Science 课程代号: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 时 数: 48 学 分 数:3 执 笔 者: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金属材料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修完《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之后,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合金化的一般规律及各种主要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等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1.理解合金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2.了解工程机构钢、机械制造结构钢、工具钢、不锈耐蚀钢、耐热钢和耐热合金等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3.初步掌握根据材料应用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材料及制定相应的热处理工艺。

三、课程教训内容与学时数分配 绪论(2学时)2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6学时)(1)铁基固溶体

(2)合金与钢中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3)钢铁中的碳化物和氮化物(4)钢中的金属间化合物(5)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6)合金元素对钢在加热时转变的影响(7)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8)合金元素对淬火钢回火转变的影响 工程结构钢(6学时)(1)工程结构钢的合金化(2)铁素体-珠光体钢(3)低碳贝氏体和马氏体钢(4)工程材料钢的冶金工艺特点 机械制造用钢(8学时)(1)结构钢的强度与脆性(2)结构钢的脆性(3)调质钢

(4)低温回火状态下使用的结构钢(5)高合金超高强度钢(6)轴承钢(7)渗碳钢和氮化钢(8)其他机械制造结构钢 工具钢(6(1)碳素及低合金工具钢(2)高速合金钢(3)冷作模具钢(4)热作模具钢 不锈耐蚀钢(6(1)钢的耐蚀性(2)不锈耐蚀钢的组织(3)不锈钢的强化与脆化(4)不锈耐蚀钢钢种 耐热钢和耐热合金(6(1)耐热钢和合金的工作条件及性能(2)铁素体型耐热钢(3)工业炉用耐热钢(4)奥氏体型耐热钢(5)镍基耐热合金

学时)

学时)

学时)

(6)新型耐热合金 铸铁(6学时)(1)铸铁中石墨的形态控制(2)常用的铸铁(3)合金铸铁 实验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内容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科学基础》等 后修课程: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金属材料学》 吴承建等编著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金属材料学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二)课程简介:《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根据材料物理专业先修课程和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金属学和金属材料两大部分,其中金属学的内容作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深入,金属材料部分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金属材料合金化的一般规律及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及应用的关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有关金属材料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研究开发和合理应用金属材料的初步能力。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1.金属材料的成份、组织结构及性能三者间的关系,金属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原理和规律;3.钢的热处理原理以及其与合金化的配合;4.掌握各类铸铁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特点;5.常用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热处理特点.(三)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崔忠圻 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金属材料学》 第二版,吴承建 陈国良 强文江 等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金属材料学》 第二版,戴起勋 主编 程晓农 主审,化学工业出版社。《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荀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

(一)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1.金属材料的发展概况。

2.了解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3.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一节 金属的结合方式 第二节 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节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组成材料的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及其与性能间的关系。2.晶体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5.刃型位错、螺型位错的结构特征、应力场、相互作用、增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重点掌握】:

位错的概念,柏氏矢量及其性质。位错的运动,两种位错的应力场的特征,位错的能量,位错的受力和线张力,位错的相互作用。实际晶体中的位错,不全位错,堆垛层错,位错反应,扩展位错,位错的增殖。

【掌握】:晶面间距,晶带,六方系的三轴制和四轴制的表示方法晶体、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晶胞中的原子数、配位数和致密度,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晶体结构中的间隙。

【了解】:三种典型化学键的特征与材料性能的关系。位错概念的提出过程。汤姆逊四面体。

【难点】:合金的相结构和分类。位错结构、柏氏矢量、应力场和相互作用。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第一节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第二节 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第三节 形核规律 第四节 长大规律

第五节 结晶理论的某些实际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纯金属的凝固过程。2.结晶的热力学条件。3.形核及长大的规律。4.凝固理论的应用。【重点掌握】:

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的概念。

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条件和规律,形核率。长大的方式和规律,线长大速度。细化金属铸件的晶粒的方法。【掌握】:

单晶、微晶、纳米晶、非晶、准晶的概念。定向凝固与快速凝固。【了解】:

单晶体的制备,急冷技术。【难点】:

形核的条件和规律,长大的方式和规律。

第三章 二元合金的结晶 第一节 合金的相和相结构。第二节 相图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匀晶相图及固溶体的结晶 第四节 共晶相图及其合金的结晶 第五节 包晶相图及其合金的结晶 第六节 其他类型的二元合金相图 第七节 二元相图的分析和使用 第八节 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与缺陷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合金的相结构:一次固溶体、二次固溶体、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固溶度的影响因素,超结构,中间相,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

2.相图的基本知识,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二元相图的分析与使用方法。【重点掌握】:

相律,杠杆定理,二元相图的几何规律。

匀晶相图,固溶体合金的非平衡凝固,溶质再分配和成分过冷,合金生长形态。共晶相图,伪共晶、非平衡共晶、离异共晶的概念。包晶相图,具有包晶转变的非平衡凝固。二元相图的基本分析方法。

合金的相结构,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的分类、特征。【掌握】:

其他类型的二元相图。复杂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根据相图判断合金的性能。铸件组织与缺陷,偏析。【难点】:

非平衡凝固、溶质再分配、成分过冷。二元相图的分析和使用。金属间化合物的分类、特征。

第四章 三元相图

第一节 三元相图的成分标示法 第二节 三元系平衡转变的定量法则 第三节 三元匀晶相图 第四节 三元共晶相图

第五节 三元合金相图的四相平衡转变 第六节 具有化合物的三元相图及其分割 第七节 三元合金相图应用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三元相图的成分表示方法及定量法则。2.三元匀晶相图、三元共晶相图。3.四相平衡转变。4.三元相图应用举例。【重点掌握】: 直线定律和重心定律。

三元匀晶相图和三元匀晶合金的凝固过程。三元共晶相图和三元共晶合金的凝固过程。三元相图应用举例。【掌握】: 四相平衡转变。

具有化合物的三元相图及其分割。【难点】:

三元共晶相图和三元共晶合金的凝固过程,四相平衡转变。

第五章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

第一节 金属的变形特性

第二节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三节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四节 合金的塑性变形

第五节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第六节 金属和合金强化的位错解释 第七节 断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塑性变形的机理,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滑移系,晶体转动。2.金属强化的位错解释。3.断裂理论。【重点掌握】:

滑移,滑移系,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滑移时的晶体转动,多滑移和交滑移。孪生及其特点,扭折及其特点。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晶粒尺寸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应力应变曲线。

变形过程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应力和织构。金属强化的位错解释。Griffith理论和断裂韧性。影响材料断裂的基本因素。【掌握】: 弹性变形机制。孪生晶体学。裂纹的萌生机制。【难点】:

多滑移和交滑移,固定位错。金属强化的位错解释。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一节 形变金属及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节 回复 第三节 再结晶 第四节 晶粒长大 第五节 金属的热加工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形变金属材料退火时的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及其机制。2.金属的热变形。【重点掌握】:

形变金属退火是显微组织的变化过程。不同温度下的回复机制。再结晶的形核机制。

影响再结晶的因素,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晶粒的正常长大和异常长大过程及影响因素。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掌握】: 回复动力学。再结晶动力学。超塑性。【难点】:

再结晶形核机制、晶粒长大过程及其机制。

第七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四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第五节 钢的退火与正火 第六节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七节 其他类型的热处理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固态相变中的形核、长大。

2.钢的加热转变过程,扩散对奥氏体化转变、均匀化和晶粒长大的影响。3.钢的冷却转变及动力学过程,TTT曲线和CCT曲线及应用。

4.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区间。5.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转变的机理和特征。

6.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目的和特点。回火过程组织的转变。回火脆性。【重点掌握】:

1.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

2.钢的加热转变过程,扩散多奥氏体化转变和均匀化的影响。

3.TTT曲线和CCT曲线。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区间。

4.碳和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

5.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转变的机理和特征。

6.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目的和特点。7.回火过程组织的转变。回火脆性。【掌握】: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难点】:

加热和冷却过程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马氏体、贝氏体转变机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目的和特点的区分。第八章 钢铁材料基础

第一节 钢铁的冶炼

第二节 碳和杂质元素对碳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钢的分类和编号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钢铁冶炼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

2.碳和杂质元素对碳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3.钢的分类和号。【重点掌握】: 钢的分类和钢的编号。

碳和杂质元素对碳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掌握】:

钢铁冶炼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钢铁冶炼工艺。【难点】:钢的编号方法和规律。

第九章 工程结构钢 第一节 工程结构钢的合金化 第二节 铁素体-珠光体钢 第三节 低碳贝氏体钢和马氏体钢 第四节 工程结构钢的冶金工艺特点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工程结构钢的性能要求和特征。2.工程结构的合金化原则。

3.碳素工程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微合金钢、低碳贝氏体钢、针状马氏体钢、低碳马氏体钢、双相钢的合金化和热处理特点。

【重点掌握】:

不同种类工程结构钢的组织、性能、合金化的区别。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掌握】: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了解】:工程结构钢的冶金工艺特点、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程构件用钢的发展趋势。

【难点】:不同种类工程结构钢的组织、性能、合金化的区别。

第十章 机械制造结构钢 第一节 结构钢的强度和脆性 第二节 钢的淬透性 第三节 调质钢

第四节 低温回火状态下使用的结构钢 第五节 高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 第六节 轴承钢

第七节 渗碳钢和氮化钢 第八节 其他机械制造结构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3.结构钢的强化和韧化原理和特点、合金化原则。4.淬透性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调质钢、低温回火钢、非调质微合金钢的种类、组织和性能特点、热处理特点。6.滚动轴承钢、弹簧钢、渗碳钢、超高强度钢等特殊结构钢的性能和工艺特点。【重点掌握】:

调质钢的种类和特点、合金化、热处理。低温回火钢的种类和特点、合金化、热处理。轴承钢和弹簧钢。

【掌握】:非调质钢、超高强度钢的种类和特点、合金化、热处理。【了解】:渗碳钢和氮化钢、高猛钢、易切削钢。

【难点】:各种结构钢的性能特点、组织特点、热处理工艺、合金化特点的区分。

第十一章 工具钢

第一节 碳素及低合金工具钢 第二节 高速工具钢 第三节 冷作模具钢 第四节 热作模具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碳素工具钢、低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组织性能特点和要求。2.高速钢中的合金元素和作用,高速钢的热处理。

3.冷作模具钢和热作模具钢的组织性能特点和要求、合金化特点。【重点掌握】:

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的组织、性能和合金化特点。

【掌握】:掌握各种工具钢和模具钢的热处理特点。【了解】:量具用钢。

【难点】:各种工具钢的分类、组织和性能特点的区分。

第十二章 不锈耐蚀钢 第一节 钢的耐蚀性 第二节 不锈耐蚀钢的组织 第三节 不锈耐蚀钢的腐蚀特性 第四节 不锈耐蚀钢的强化与脆性 第五节 不锈耐蚀钢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4.钢的钝化现象,提高钢抗蚀性的途径、不锈钢组织、性能的要求,不锈钢的合金化。

5.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热处理特点。

6.复相不锈钢,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及微量元素的作用。

【重点掌握】:

钢的钝化原理,提高钢抗蚀性的途径、不锈钢组织、性能的要求,不锈钢的合金化。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热处理特点。

【掌握】:复相不锈钢,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及微量元素的作用。

【难点】:各种不锈钢的成分、性能及热处理特点的区分。

第十三章 耐热钢和耐热合金

第一节 耐热钢和合金的工作条件及性能

第二节 铁素体型耐热钢 第三节 工业炉用耐热钢 第四节 奥氏体型耐热钢 第五节 镍基耐热合金 第六节 新型耐热合金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3.热稳定性与钢的成分、组织关系。

4.珠光体型耐热钢、马氏体型耐热钢、奥氏体型耐热钢的合金化特点。5.工业炉用耐热钢的性能要求和组织、性能特点。6.镍基高温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特点。【重点掌握】:

热稳定性与钢的成分、组织关系。

铁素体型耐热钢和奥氏体型耐热钢。【掌握】:工业炉用耐热钢,高温镍基合金。【了解】:新型耐热合金

【难点】:各类耐热钢的成分、组织、性能、热处理的特点和区分。

第十四章 铸铁

第一节 铸铁中石墨的形态控制

第二节 常用铸铁 第三节 合金铸铁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石墨组织的形成过程,石墨形态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2.灰口铸铁、球面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的组织、性能特点。3.耐磨、耐热、耐蚀等特殊性能铸铁的组织和性能。【重点掌握】:

石墨组织的形成过程,石墨形态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灰口铸铁、球面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的组织、性能特点。【掌握】:耐磨、耐热、耐蚀等特殊性能铸铁的组织和性能。【难点】:石墨组织的形成过程,石墨形态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第十五章 有色金属及合金

第一节 铝及铝合金

第二节 钛及钛合金 第三节 铜及铜合金 第四节 轴承合金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铝合金的分类、强化方式和机理。变形铝合金的成分、组织、工艺特点。铸造铝合金的成分、组织、工艺特点。

钛的特性,冶金基础。

2.钛合金相图和主要合金元素。钛合金的分类,强韧化原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钛合金的发展和应用。

3.铜的特性,杂质对纯铜的影响。铜的合金化、组织和强化。铜合金分类,黄铜、青铜、白铜的成分、特性、用途。

4.轴承合金的组织和性能要求及特点,常用轴承合金的种类。

【重点掌握】:

1.铝合金的强化方式和机理,变形铝合金的成分、组织、工艺特点。

2.钛的特性,冶金基础。钛合金相图和主要合金元素。钛合金的分类,强韧化原理。

3.铜的合金化、组织和强化方式,铜合金分类,黄铜、青铜。4.轴承合金的组织性能要求。

【掌握】:铸造铝合金的成分、组织、工艺特点。白铜。钛合金的加工工艺、发展和应用。

【难点】:铝合金的合金化原理。

第十二章 铜合金

第一节 铜合金中的合金元素

第二节 工业纯铜 第三节 黄铜 第四节 青铜 第五节 白铜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铜的特性,杂质对纯铜的影响。2.铜的合金化、组织和强化。

3.铜合金分类,黄铜、青铜、白铜的成分、特性、用途。

【重点掌握】:铜的合金化、组织和强化方式,铜合金分类,黄铜、青铜。【掌握】:白铜。

【难点】: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的合金化、强韧化原理。

制定人:张旭东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2016.06.28

下载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文):园林植物栽培学 课程名称(英文):Aboriculture 课程代码:B214005 1、学分:2.5 学时:48 (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16 ) 2......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一、基本信息 学分:2.5 总学时: 40 适用对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204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709 食用菌栽培学 苏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食用菌......

    社会保障学

    1.社会保障的定义: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首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2.社会保障制度的......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2014.6 委考课程《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7484)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9日下午14:30——17:30 考试教室:教一401、402、405、406、501、502一、识......

    社会保障学

    作业1四、论述题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参考教材 1.机械制图,参考书:胡建生.机械制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机械设计,参考书:陈良玉. 机械设计基础.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3. 机械制造基础,参......

    《神经病学》(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