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建设新思考—以学生权利保护为视角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德 学生权利 保护
论文摘要:文章从目前教师中存在的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出发,指出学生权利保护的意识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新时代更应注重以现代法治意识构建教师道德基础,并时如何培养教师学生权利保护意识进行了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师中存在的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的,但是,近年来在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时有报道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各种事件。这些少数的害马之群,素质低下、道德败坏、目无法纪,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比如,语言的简单粗暴或不当,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侵害与幼小心灵的挫伤;行为上伤害学生身体,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部分老师还打着教育者、管理者的旗号侵害学生的隐私权、受教育权和名誉权等,随意使用手中的惩罚权侵害学生的权利或加重对学生的处分等级,甚至取消学生的学籍等,这些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事例,虽然不具普遍代表性,但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2.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原因思考
这首先源于当代中国学生权利意识的缺失。首先,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可以说是历史使然。郝铁川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重义务、轻权利。”又加之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难以平等。而实践中强调的也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绝对服从,强调的是学生的义务而非权利。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弱势的状态,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老师的侵害,也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更不敢投诉或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其次,学生所受到的权利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不足,对自己的法定权利了解有限,特别是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又不强,加之社会的其他层面维权意识淡漠,客观上也阻碍了其充分享受自身权利。第三,这与校园,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中国大多数的高校都还没有建立起学生权益保护组织,学生如果权利遭到侵害的时候,没有相应的保护组织,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条例可以参照,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这又与教师自身相关。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的调查,77.4%公众感觉师德水平在下降。此种状况令人堪忧。各种评论常常将此类事件的发生归结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笔者认为,道德观念滑坡只是此类事件发生的表象,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权利意识与人道主义观念,才是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的深层原因。这些事例警醒我们,在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切实加以研究。
二、学生权利保护意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古代的师德特别强调为人师表,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基本品质。
新时期,在当前“从权力走向权利”的社会中,只有更好地让教师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时期卞师德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应不断有新的内容,师德建设应注人新的内涵,那就是要注重保护学生权利。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的一切道德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如果不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看待,不尊重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只有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权利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到自身的法定权利,并敢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才是我们培养新时期人才的应有之意。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要将一个“爱”落实在我们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具体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学生,不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能真正得到“师爱”。离开人权意识的爱,可能是野蛮的爱。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是骨子里文明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是含有野蛮成分的师德。无人权意识的师德往往使人产生虚幻的优越感,以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师德能使人产生高尚的平等感。
三、新时代的师德建设需要怎么样去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
1.教育理念上,强化教师的学生权利意识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在教学观念上把学生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现代师德的应有之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将权利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得到启发。卢梭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权利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就要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目的,懂得维护自身权利。最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都应重视有关学生权利内容的教学,并从教育观的高度强调确立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2.教育宣传中,加强校园权利文化建设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权力走向权利的时代”,要使学生的权利意识得到普遍的提高,学校应营造出一种权利文化的氛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举办法制讲座,举办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对权利文化加深理解。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时,应将学生的权利具名化;应从文化观念、文化制度、人际交往方式上形成以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权利是否受到尊重,应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管理和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权利文化的普及可能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权利文化不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通过权利文化在高校普及和传播,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意识的新时代公民,成长为一个富有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的新型公民,这也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3.教育立法上,完善学生权利保护法规
首先,应明确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发生矛盾冲突。当“私法”或部门行为管理规范与公法相冲突时,前者应当服从后者,应当维护后者的尊严。在制定教育法规过程中,不能与《法律》、《教育法》、《婚姻法》等法律相违背,要体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使学生权利不受侵害。其次,一些学校内部制度的自治性规范文件中与有关的法律规章相违背。因此,学校在制定内部制度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时,也必须用法律的眼光加以审视,使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并且按照法治原则和精神的要求,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权力作出限制,防止其被滥用,以损害学生享有的权利。最后,要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体系。在教育领域中,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学生权利的规定大多是概括式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对学生权利的规定上,也不够全面具体,甚至出现漏洞,对学生权利的保护不够充分。还有小部分法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加以修改或废除。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办好中国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建设的核心在于师德建设。在过往的研究中,师德建设着重于伦理和意义方面的研究,而缺乏法律视角的研究。法律是道德最低标准,以现代法治意识为基础构建师德的高楼大厦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二篇: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以往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范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构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法德相济,便成为高校的现实选择。
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 本位 教育管理 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人,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状告学校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绝对权威的质疑。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后,使得高校也开始审视自己部规定的合法性、惩戒程序的正当性等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形成以道德教化学生的历史传统,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以德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过程中,学校未能及时区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以至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构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法德相济,便成为高校毋庸置疑的现实选择。
一、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基本内涵
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权利而不是以学生义务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教育管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以道德和政策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法律纠纷,已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权利正在从一种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学生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与公正,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中对自身权利的确认与维护。从学校看,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能否实现或不被侵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否在制度设计或执行时都遵循了合法、公正的原则,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过去由于儒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育管理往往重义务,轻权利,以学生义务、学校权力为本位。这种教育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建学生教育管理规则。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导致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冲突,甚至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相应也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必须明确学生权利的范围。首先,绝大多数高校的在校学生不是未成年人而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自主能力的人,其法定权利大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权利范围,这是高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校学生的根本特点。其次,高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受教育者,二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由此决定了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双重性。作为受教育者,高校学生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受教育权,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学位权等权利;作为公民,高校学生享有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规定的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等权利。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两种权利的关注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视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所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充分反映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完整的公民权。
二、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从行政法学的角度看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范畴,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做出的学校教育管理行为规范。一般而言,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制度:
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教育救助制度和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包括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知等制度;
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包括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
学校制定这些教育管理制度的宗旨和目的必须符合学生权利本位的原则。因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之所以可能对学生合法权利造成侵害并引发诉讼案,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下位法违背上位法,校内管理规章违背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开除学籍、剥夺学位权等重罚,从而直接侵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另一个是学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学生做出处罚时,缺乏符合法治要求的正当程序,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接受处罚结果。因此,高校要真正构建起一套集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于一体的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应注意和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间题:
首先,制度内容的合法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都必须首先制定内容相对完备的规章。法治化模式下规章制度的制定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或相抵触,尤其是涉及学生权利的限制或剥东
其次,处理程序的正当性。这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没有程序的正当,就不会有过程的公开和结果的公毛高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在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其说明理由和依据,同时要通过适当方式给当事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处理程序当中来。
第三,权利救济的必需性。这是保障学生权利完整性的必要环我有权利就必然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权利的事前保障,还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就高校内部而言,申诉权是救济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为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复、补救和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虽然新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机构与人员的设置、申诉主体、申诉范围、申诉程序、申诉的时效与处理期限等,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形成合法的制度机制,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更加完善。
三、学生教育管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并不排斥德育
高校作为非政府的公共教育机构,其内部管理涉及的基本主体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法律关系。首先,从教育与管理的角度看,二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学生与学校之间在贷学金、租赁学生宿舍等方面又成为平等的民事关系。无论是法律关系,都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都要遵循“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一法律准则。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从义务本位转变到权利本位上来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排斥德育,也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过分纵容和无限地放大学生的权利。作为国家授予特定职责和管理自主权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实现教育目标,必然要依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这本身就是对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学校的教育管理不是仅仅面对某一个学生,而是为了向整个学生群体履行教育服务合同所必需。如果学校不严格规定学生纪律,放任自流,学校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合法权益的要求,最终受损害的依然是学生自身。而且我国教育法律也规定大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认可和服从学校的管束,行使权利应以不侵犯他人权益和学校秩序为原则,否则高校有权依据自定的合法规章制度,限制或剥夺学生的权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法律地位。
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决定了学生行使权利不仅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也不能违背学校已经形成的且已为社会所认同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学生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弱化倾向。特别是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较少考虑责任、义务的约束,我行我素,不计后果,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依法校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诚信、善良等道德教育,德法相济,共铸健康文明校园环境。
第三篇:以建设新的党校为契机3
以建设新的党校为契机
努力把党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王喜林
(2011年4月20日)
尊敬的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及河北省委党校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邢台市委党校校委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党校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
为更好地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新形势,针对原党校校园规模小、基础条件差、设施功能不完备的状况,邢台市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4年3月,做出了在市西北高教区整体迁建新党校的决策。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配套的原则,我们于2008年4月正式启动新党校建设,通过资产置换、财政直接投资等方式,累计筹措资金近8000万元,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于2009年9月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去年以来,大力开展后 1 续配套设施及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建设了人工湖,种植树木900余棵,装备了学员电子阅览室及多功能厅,建设了篮球、羽毛球球场、乒乓球室。新党校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300名学员集中培训,已成为全市综合性干训基地,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跨入全省市级一流党校行列。
新党校正式启用后,我们确立了建设全省市级一流党校的目标,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提高干部培训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目标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坚持改革兴校,构建更加符合干部需要的教育培训格局。我们把特色化作为办校的指导方针,在继承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促动力释放,以创新促活力增强,以竞争促质量提升,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把培训内容方式、班次设置的变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坚持教学围绕学员这一思路,努力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2009年对教学板块进行完善整理,更新61个专题的基础上。2010年,根据形势变化,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和党性教育的前提下,结合现实需要和干部需求,调整充实了20个新专题,进一步拓宽了专题数量和质量,贴近了学员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
第二,结合不同专题特点,积极探索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研讨式教学,促进教学双方互动,培训效果明显提高,学员满意度明显提升;探索开展专班研讨班,改进培训班次设置。今年,我们组织了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教学和研讨的主要内容,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
第三,按照有“大楼”还要有“大师”的教学理念,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原则,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到4月15日,依托市管干部培训班,在专职教师中开展了教师考评活动,努力探索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考评活动以岗位练兵为手段,以教师考评为载体,努力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教 3 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客观、公正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考评活动开展以来,激扬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全校形成了争当教学名师、争上精品课的浓厚氛围,对于形成良性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促使优秀教学人才脱颖而出,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影响深远。
第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在办好主体班的同时,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先后与政法、纪检、组织、环保等部门合作办班,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满足了各级干部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培训需求。两年来,共举办各类主体培训班15期1500人,与市直单位合作举办社会培训班35期5000人,作专题报告130余场,受众达16000余人。
二、坚持科研立校,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我们始终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提高党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按照科研围绕教学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努力为中心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一,围绕邢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在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新农村建设、民营经济发展、民生工程 4 建设等影响全局的问题上集中攻关,主动参与党委政府决策咨询,两年来共完成调研课题3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0多条,较好地发挥了参谋智囊作用。
第二,围绕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组织专家骨干开展深入研究,特别是结合当前党建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专题研究,促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党校的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调研,使研究成果在服务决策的同时进入党校培训课堂,实现党校事业与中心工作的有效互动。两年来,市委党校共发表理论文章105篇,其中省级以上70篇,《关于建设都市现代蔬菜基地的思考》被农业部采用,建设田园型城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项科研成果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
三、坚持人才强校,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专兼结合、素质全面的标准,积极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师资建设新思路,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第一,是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建立完善了教师培训和锻炼机制,定期推荐教师参加中央党校、省委党校进修的同时,推动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目前,全校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每名教师都有两次以上的中央党校进修和部门岗位实践经历。
第二,牢固树立“小党校、大师资”的理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中聘请兼职教授,组成了结构独特的师资队伍。两年来,共聘任兼职教授23名,建成了高层次师资库,第三,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邀请省委党校、河北师大、邢台学院等院校专家学者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校讲学,有力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仅去年就有18名专家学者和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来校作报告。
四、坚持从严治校,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们牢牢把握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把从严治校的理念贯穿到党校的全部工作中,进一步端正学风、校风、教风,不断提高党校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第一,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全过程,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了 “讲党性、促和谐、争一流 ”等主题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整改提高和对标争创,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转变了作风,使党校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第二,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提高党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不完善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不断推动党校管理走上精细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第三,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党校创新发展的“生命线”,从制度上规范学员学习、生活、党性锻炼、考察实习等行为,并严格按制度进行考核,及时反馈学员单位并抄送组织部门,全面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始终把机制创新作为提高党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全面推行行政后勤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的餐饮公司经营学员餐厅,实行学员楼经理负责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益和保障水平。
近两年来,党校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许多工作距离一流党校还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精神,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规律,力争在大规模培训干部上有新举措,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新起色,在教学科研上有新突破,在后勤管理上有新提高,努力建设一流市级党校,不断开创党校事业新局面。
第四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
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之,学生想思而思,想说而说,想答而答的勇气逐渐消失,“一言堂”贯穿到底,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那被动的机械式的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品。这固然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1)散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一篇散文或诗歌时,事先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状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某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调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阅读较差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至于叫他读出某种情调来是较难的。但教师不要鄙视这层学生,要多善于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喜欢阅读课文的欲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其次,教师在评析课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教学生怎样去鉴赏,鉴赏什么,教师有必要拟出鉴赏的大概内容:如内容情感,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当然,也不是来不来就叫学生去鉴赏,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某些精彩语段的赏析,教师只作一两段赏析引导,有关语段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事后,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小说和戏剧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的修养”。笔者所处乡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觉性和基础性较差,教师在讲到具体一篇小说或戏剧时,如事先要感知课文叫学生复述其该篇内容,有好大一层学生,连看完一遍的任务都未完成,至于叫他们复述或叫他们回答课文中相关的问题那犹如赶鸭子上架。他宁愿叫老师干着急,也个字不吐,所以有时老师包办了主体教学的一切,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为此,笔者谈谈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实施的有关主体性教法,在此抛砖引玉。首先,针对具体讲读篇目,毫无疑问是要学生熟读课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靠教师善于诱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交代作者写该篇的时代背景。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窦娥冤》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背景或所揭示的主题离我们现代的师生时空都较远,不要来不来就讲析课文,提问学生,即使有好多学生看完一遍或两遍,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教师事先介绍文章内容背景,这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领略到文章中某些蕴含的意味,从而诱惑学生去看课文。事后,再抽取学生作口头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好中差学生都抽取,由学生评定其口头表述的优劣。如此这般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要求学生先完成随堂讲授课文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归纳,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抽取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综合归纳定案。再次,提取文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后请学生作口头评述。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悄然死去意味着什么?”“窦娥的悲剧可避免吗?”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篇目的阅读效果普遍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每段可抽两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事后,在随堂讲析的语段中,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独自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查阅后再抽取学生上台去做,错对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综合定案。这样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灌”、“替”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理解阅读中的障碍,也会使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2.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3.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4.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组织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强行风建设思考
我们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大力加强行风建设,维护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一、以规范劳务市场为重点,承诺服务便民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区劳动市场的规范管理,尤其对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进行了清理,进一步明确对持证的下岗职工、退伍军人、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残疾人等重点扶持对象,坚决做到全部免费职业介绍。同时我们承诺对进入市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失业、下岗职工,只要不挑不拣,保证一周内推荐就业;职工医疗保险证、工伤证、工伤等级证、下岗证、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办理,及养老保险登记、申报、转移、待遇审批,凡符合规定条件、手续齐全的,保证随到随办;职工跨地区调动、市内流动、招聘录用及企业工资总额审批,凡手续齐全的,保证在1小时内办完;对进入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人员,随到随学,包教包会,不会免费再学。
二、以实施再就业工程为重心,稳定社会安民
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我们以各街道社区为依托,先后组建了1个社区劳动保障指导中心,4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和29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网络。分别与7月28日、8月28日在,在宝塔河劳动保障服务所和区劳动力市场组织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共组织1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进场人员达1500多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0多个。目前通过社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90人。二是依托民营经济,拓展就业空间。目前,全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达9000多家,从业人员3.6万人,累计吸纳下岗失业人员8000多人。劲森灯泡、富艺制衣、兰鑫制衣等民营企业职工中,下岗失业人员均占全部职工人数的50%以上;金山、银海、恒昌建材等30多家专业市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2000多人。三是挖掘企业潜力,实行内部安置。引导企业“先挖渠,后放水”,指导企业主辅分离,剥离转制,通过租赁房产、资产,自主经营、合伙经营,发展第三产业,内部消化安置富余人员。云鹿锅炉、华丽纸厂、三峡瓷器等企业,近1500名下岗失业人员得以重新上岗。四是扩大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以区劳务市场为阵地,组织下岗失业人员有序输出,仅去年劳务输出就达300多人。五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先后筹措再就业资金近100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00人,其中保洁、社区保安安置各300多人。截止目前,辖区内已有1.3万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再就业率达65%以上,初步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局面。
三、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根本,依法行政爱民
一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积极受理职工群众对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举报投诉,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组织开展了专项劳动监察活动,对辖区部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技术工种持证上岗、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稽核、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劳动监察,下达整改指令书966份,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9家,办理就业证280份,职业资格证217份,经营师证45份,录用备案1108人,补签劳动合同906人。纠正12家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清理拖欠职工工资1.6万元,使辖区55家用人单位的650人参加了社会统筹。通过检查,进一步监督了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我们实行了人事劳动业务工作限时服务,进行公正、公开裁定,及时处理,切实维护劳动争议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是积极研究处理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针对下岗职工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自谋职业人员的安置费及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职工病退等难点问题,我们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分类处理、有情操作”的原则,多次召开协调会,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极品小厮修真记 八荒诛魔录 网游之机械狙击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