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莫能与之争
D.
当与秦相较
2.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
信义安所见乎
D.
前以降及物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推其根本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C.
君臣相顾顾及
D.抑本其成败之迹
或者,还是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
二、语言表达
5.《苏武传》中关于苏武的一段记述是:“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结合所学文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苏武牧羊的情景。要求:不少于60字。
6.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三、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3)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代儒家经典《尚书》中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8.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9.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2.选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给”。A、C、D三项均为“和”。
2.【答案】A
【解析】B项,“畔”同“叛”;C项,“见”同“现”;D项,“以”同“已”。
3.【答案】C
【解析】C项,顾:看。
4.【答案】B
【解析】B项,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5.【答案】白茫茫的雪原一望无际,北风呼啸,羊儿哀叫。苏武紧握汉节,朝故乡的方向凝视着,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坚毅,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想到这里他仰天大笑,笑声混合着风雪回荡在无人的北海边。
【解析】本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苏武牧羊的情景”,需要结合所学课文《苏武传》,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等,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可以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要注意突出苏武的形象特点。如可以想象苏武牧羊的环境,如荒无人烟的北海。选取典型动作描写,如苏武朝着家乡的方向凝视,时常陷入沉思,有时候拿出故乡带来的泥土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6.【答案】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以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7.【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满招损 谦受益
8.【答案】D
【解析】画线句子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开;“其”是代词,指的是“秦”,因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后应断开,根据这些信息可推知句子的大意应为: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根据句意可正确断句。句子加标点为: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9.【答案】C
【解析】C项,“秦居凉州”不正确,应为“秦居雍州”。
10.【答案】A
【解析】A项,“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不正确,选文第一段并未铺叙陈涉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
11.【答案】①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个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百姓,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②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六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氓隶”,下层百姓;“迁徙”,被征发戍边。(2)“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权量力”,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12.【答案】对比论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①身份地位;②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③才能及作战谋略。作用:通过对比,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后顺势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