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课前准备。小学科学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准备上,精心设计课堂实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材料,为课堂实验做好准备;力戒无准备上课,以枯燥的讲解取代实验的教学行为。
2.在民主的氛围实施开放的`教学。教师是科学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民主对话、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树立开放的课程理念,开放性教学的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学生唯一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加强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反思课程实施中的教学亮点、困难与困惑,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备下阶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
5.开展教研活动。各校教研组在按计划完成学校规定的公开课、研究课任务的同时,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听课、评课成为一种常态下的、全程化的校本教研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每个教师不仅要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还要通过交流、研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就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达成一致的共识。
6.加强课题研究。本着立足课堂、立足实际的原则,扎实开展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实验课题《课外科学探究有效性指导研究》,实验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确定研究内容、时间安排、组员分工、成果呈现方式等。广大教师要以“课内科学探究”、“课外科学探究”、“有效性评价体系”三个领域为研究重点,遵循发展的有效性原则,以科学探究为基点,着眼于科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创建务实的科学探究教学氛围,构建相应的科学探究评价体系,使大多数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取最大效益的发展。要通过课题研究解决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科学探究教学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有效性” “全息性” 与“模糊性”的和谐统一。
附:主要活动安排:
2月 制定工作计划
3月 常规教学视导
4月 省自然优质课观摩
5月 参加市自然课题研讨会
6月 课题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阶段性总结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激励广大科学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巴南区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1.制定教学计划
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浏览本册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阅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明确本学期总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要注意与季节性相关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注意力分配、好说、好动、好玩、好奇)、身心状况、家庭状况及班级风貌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相关准备。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力争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2.备课
了解单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分析本册教材中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掌握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调查分析学生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认识、情感、态度、能力水平,了解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起点。准备与单元教学有关的教学器材,选择与单元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课时备课,课时目标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做,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后反思等。
要精心准备学习器材(包括仪器和材料),器材准备必须要充足和典型,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为了器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
3.上课
教学过程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牢牢把握活动目标的指向性。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拓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地点进行教学。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学追求朴实、简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预设。根据需要,合理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的时间,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课堂纪律与课堂效率的关系,可以利用材料控制教学节奏,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活动,达到以材料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材料引领教学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的教学内容,一般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地进行教学。
倡导探究式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科学学习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即学习的结果,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要根据学生动手水平,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太清楚,切忌信口开河出现科学性错误。
探究始于问题,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假设,要有依据。科学假设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收集、整理数据,实事求是。数据是验证假说的依据,数据的正确程度决定探究的有效程度。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表达交流要充分民主。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
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不能太多,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4.评价
科学学习的质量测评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辅以作品法。命题内容要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指向过程,将三维目标整合,不出现怪题、偏题。倡导等级评定,形式开放。科学探究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5.其他
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大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提高实验开出率;积极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建议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教研室提倡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思路进行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可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5.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6.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环节的构建都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时要做到:每一环节针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简洁,教学状态自然,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规范,要及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理习惯。
3.课堂实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运用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直观的图像、实物、语言、情境、阅读、思考、质疑、研讨、提示、操作、实践、练习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交替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实行科学分组,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要让多数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6.恰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7.重视反馈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要把教学中的“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师生都要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1.作业设计要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要合理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以求作业的实效性。
2.课堂作业每周1—2次,每次作业量不得低于一页作业纸的三分之一,每学期作业总次数不少于30次。
3.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4.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要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5.对学有余力、有数学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质量检测与评价
各单位要扎实做好单元检测工作,充分发挥检测的反馈矫正作用,及时发现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努力实现学校间、班级间的共同提高,避免薄弱学校、薄弱班级情况的出现,促进各学校、各班级间的均衡发展。1.教学质量检测命题要进一步科学、规范。检测命题要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试题内容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认真学好课程标准,用好教材。小学数学考试的时间低年级一般为40分钟,中高年级为60分钟,评价一般采取成绩+等级+评语的方法。2.建立学校的单元检测试题资源库,不断提高试题质量。试题既要考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要有一部分体现思维含量,考察孩子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将所学知识能够形成体系的题目。命题难度大体应按7:2:1的比例设计,即基础知识占70%,综合能力知识占20%,能力拓展类的题目占10%,这类题目也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知识范围。
3.做好检测的组织工作,增强检测的有效性。检测结果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4.要备好试卷讲评课,增强讲评效果。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宗旨,以培养师生教与学的情趣、品质、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和完善人格为根本目标,教学研究的方式有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专题研究、课题实验、观摩课研讨、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经验交流等。
1.进一步加强市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促进城区和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各学校要组织骨干力量,建设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单元检测试题及微课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学科课程资源库,力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凸显学校水平。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潍坊教科院倡导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相关实施策略,改进教学目标的叙写,改进评价机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2.各学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年级段选取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进行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提升、经验积累等,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价值追求的理想课堂。
3.加强单元合作备课研究。各年级学科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对单元教学内容教法设计、学习模块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的实施等诸多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确立本单元教学的基本策略。4.加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办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5.各学校要积极探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注重算理教学,优化算法,进行数学学习专题的训练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各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如猜想、联想、推理验证、提出问题与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等是重要的创新能力。从低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规划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反思的习惯等,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7.各单位要积极组织课堂教学联校研讨活动,推介区域学校及教师的研究成果,推进区域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可以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采取联校研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骨干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促进各学校课堂观察的深入研究,引领区域构建深层次的数学课堂。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还是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都处在大变革时期,因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期促进我校小学语文全体教学同仁的思考和探索。
一、基本理念
1、要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关于体罚和作业)
2、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意摒弃“劳其筋骨而未劳其心智”,打消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机械练习。
3、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特别注重培养自律、自省、自查、自纠的意识。防止把不应有的包办代替看作体贴关心,把迁就纵容看作爱护宽容。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不代替学生思考和朗读,越俎代庖。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过程。树立“协助学生搞好学习”的理念,敢于放手,诱发主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有整体结构意识。学会研读课标,宏观地了解1—9年级的语文知识架构;逐步引导学生生成“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几大知识版块,把语文知识梳理成系统,防止将语文知识教得支离破碎、云里雾里;引导学生认识本册语文书的整体结构和编排意图,以及每组教材的编排结构、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
5、保持适度的个性和激情,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辨能力。只有有个性的老师才可能教出个性各异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教科书只是教学的依托,它只是学生要学习的很多文章中的主要的一种,应该科学对待,不要囿于教材、迷信教材、神话教材,以致一叶障目、画地为牢。语文教师要敢于主张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教材、教法、测评;要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鉴赏力,教参只能作参考。
6、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敢于对教材作调整:增减、调序、取舍,有开发身边课程资源的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方言俚语,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7、热爱书籍,营造书香。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因为“语文教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文化为背景的”,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浓浓的书卷味诱导学生走进书丛,把《哲学原理》、《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等书籍作为枕边读物,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舍得花时间加强课外阅读,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时间提高自己,通过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时间加汗水式蛮干。引导学生创建书香班级,开设班级图书角,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鼓励学生借阅各类经典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亲子阅读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好读书、读好书”氛围,让学生“厚积”,以期日后“薄发”,相信大量阅读、“外围包抄”,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适时指导读书方法和选择读书内容,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国学启蒙。学校图书应该以班为单位,由专人负责定期借出和回收。
8、把写作和讲故事作为教学基本功不断练习。学会勤练笔,勤和学生一起“下水”,只 有自己能写出好文章,才能对文章怎么写出来的有切身体会,才能深入地分析课文和作者意图,走进文本,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能力,克服纸上谈兵。会讲故事,善于表演和模仿,能让语文课堂声情并茂、多姿多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
9、语文课堂教学从“听说读写演、比搜观思猜”入手,牢记语文教学的“识写读背说作习”——七字歌,“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真经,注重提高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师生人格平等,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乎学生体验,追求 “一课一得”,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有所提高。要坚决地让学生多表现,舍得把大多数时间给大多数学生,忌教师包办太多,表演欲过强。但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过于热闹而丧失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10、相信学生的潜力,特别是要相信后进生在和同学互批作文、互出考卷等方面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魔袋”,树立依靠学生搞好教学的理念。
11、“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舍得花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结合各教材的具体内容,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相信“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12、各种拼音构成原理、造字方法、词性、特殊类别词语、词语感情色彩、释词方法、改句、修辞、说明、写作手法、作文技法、记忆的原理和方法、答题技巧等,可以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把语文知识拴捏成坨。
13、教给学生储存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
14、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如:1.理解记忆法
2.快速诵读法
3.提纲挈领法
4.求同存异法
5·示范激励法
6.关联词提示法
7.辞格勾连法
8.听录音背诵法
9.趣味背诵法
10.分层背诵法
11.图表背诵法。12.辅助背诵法
13.整体背诵
14.整分背诵
15.尝试背诵。还应相机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全脑记忆、抗遗忘方法等。
15、每一次测试后要重视对试题出题方向和学生答题情况的书面分析,及时弥补,争取“练一次提高一次”。书面分析应包括:试题分析、成绩分析、失分方向、失分原因、整改措施等。
16、有教学研究意识,随时记下教学心得,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专业气质。
二、分版块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学
(一)、拼音
1、声母:体会平、翘、卷(通过教习z——zh——er的发音来体会)和H、F——N、L——b、d、p、q的辨析。
2、韵母:结合教材图文,适当提示复韵母和鼻韵母的拼读原理。
3、整体认读:结合教材图文,适当提示和复韵母的转换。
4、字母表:利用歌诀和指导好书写。
5、声调:强调标调顺序、适当讲解调值原理、适当提示轻声和变调原理(三声和轻声的变调),反复训练二、四声的运笔方向。
6、善于总结拼音书写规律。
(二)、识字写字
1、低段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多认少写”的思想。要求认的字,不要拔高要求。
2、熟读《古代汉语》,手边备好《说文解字》,注重运用网上资源及同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字理教学,熟练运用相关造字方法(特别是形声字)分析字形结构,避免“识字不讲理”,2 丧失语文教学的本位。
3、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和养好良好的查字典的习惯;辨析知音不知形、知形不知音、大写字母、音序、音节等的含义。
4、识字教学一般流程:自学(文中圈出、书上注音、组词、黑板上注音、组词)——师导(自由口头组词、有选择性的板书、分析字形、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笔顺笔划)——巩固(你认为有那个字需要注意什么?读,课堂上指导抄写,如:镶、凹、凸等)。笔顺笔划:一二年级要书空,三年级以上强调疑难字就可以。
5、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潜移默化。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每次写字,一定要提醒写字、执笔姿势,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写一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在评议中指导。低段用习字本,中高段尽量用作文本进行语文书面作业,以规范学生书写。不用作业本。
6、教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如游戏、猜谜、字的组合联想、认一认“同类家族”中的成员等。
7、不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
(一)、关于词语:
1、词语理解坚持多造句运用,少抄背含义。特别是低年级,多数只求“意会”,不求“确解”。中高年级可相机介绍一些释词方法:分析语素法、同义注释法、反义注释法、比喻法、下定义法、描绘说明法、联系语境用白话替代法等。
2、教师教学中要词汇丰富,特别要注意自觉运用新词,给学生以“学以致用”的暗示。
3、注意归纳特殊类词语:AABB、ABAB、ABCC、ABB、AAB、AABC、一三反、二四反、一二反、三四反、意思相反或相对;按要求写词语:自然景物、人物形态、历史故事、寓言、来自古代作品、口头语言、含比喻、含夸张、含数字、含动物、含对偶、刻苦学习、时间快、热闹场面、优秀品质等;关联词语: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二)、关于句子
1、引导学生赏析、抄写、模仿、借鉴、化用好词佳句。
2、根据教材内容安排逐步学习标点:顿号、逗号、分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体会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功能。
3、小学阶段句子教学的其他知识: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借代、双关、反复、反语
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重复罗嗦、词序混乱、不合逻辑、用词不当、标点错误、错别字、关联词错误;
特殊句:缩句(1、主、谓、宾;
2、谁做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
3、一般考虑去掉:时间、地点、数量、形容词、„„的、在„„等。
4、慎删人物,不改变原文包括标点。扩句反之。)和扩句、被字句与把字句、肯定句与否定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对话句与转述句(增减字和变化标点、人称)、兼语句。
按语气分类和转换:陈述、感叹、疑问、祈使; 其他:谜语、歇后语(含人物、数字)、名言警句(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不怕困难等)、歇后联、对联(春联)、广告词
4、句子排序技巧:思考逻辑关系——找可能第一句――合并亲近句――链接亲近群――找结束句。
(三)、关于文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细致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盲目地舍教材而做练习,是舍本逐末。课文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共振,乐其所乐,哀其所哀,激其所激,虑其所虑,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重视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避免徘徊在文本之外做机械识记,为考而教、牵强附会、无病呻吟。学会让学生反复阅读和入文体验,恰当挖掘文眼,提炼主线,多维解读;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挖掘人物内心、环境变化、人物特征等多方面因素,读出区别、读出特色。
4、采用多种阅读形式:默读、小声读、大声读、个人读、小组读、分组读、齐读、快速浏览、反复精读、有感情地读、轮读、对读、开火车读、对比读、诵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一些文段熟读成诵即达到教学目标。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边读一连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及至读书看报的习惯。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要指导并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
6、克服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注重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7、中高年级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概括句群主要内容的训练。
8、文段教学的其他知识:
分段原理:亲密合并;分段依据:时间跳跃、空间转换、人物出场、情节转折、小结句、过渡句;段落逻辑: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特殊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归纳主要内容:平时教学要引导学生说出一句一句完整的话来;指导采用六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串联段意法、大意概括法——谁做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等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议论说明抒情)、表达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文章技法(过渡、照应、暗示、侧面等)。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描述等。古诗积累:思乡、季节、边塞、爱国、送别、报恩、尊师、夸张、对偶、花卉等。
三、习作教学
1、习作教学指导应该一开始要从内容而不是技巧入手,坚持由易到难,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篇目,相信作文无禁区。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自主习作,在内容、情感上贯穿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穿一个“活”字。从小学生第一次写话开始,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说真话,吐真情,要对胡编乱造、言不由衷,说“不!”。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学会布置前作文,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养成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及时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好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高度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生活细节进行切割、分解、挖掘、多方观看、前后延伸。作文观察技巧:细致、有序、抓住重点、调动多种感官(眼耳鼻舌手)、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3、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4、长短课结合进行习作教学。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要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5、尽量遵循:先观察后作文、先实践后作文、抓时机写作文、创设情境写作文;从生活中学习作文、从阅读中学写作文。
6、习作教学一般流程:审题(字斟句酌地审题,学生说要求,教师相机引导,纠正偏题)或者观察、体验——学生说:想得出来才说得出来,说得出来才写得出来(启发学生搜集、借鉴、提取素材)——提出书写(字不出格)、时间、字数要求——学生写(立意时注意题目:题好一半文;写时敢于下笔、天马行空、抓住灵感;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全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篇中下作文板书在黑板上示范修改(发动学生参评)——引导总结修改要求(附后)——自己读,按照修改要求逐条修改后重抄——范文点评——随机交换修改——再收上来重新随机分发修改——再次重新抄写——教师修改——自己整理成为精品作文——订成班级作文集。每期一两次就可以。
7、批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夸孩子,要把批作文变成批读后感,淡化升格多就少改。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适当精批和面批。
8、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一周交流、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班级小报发表、向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网络,促进交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
9、作文的分类:
1、写人(外貌描写的最高境界:福楼拜教莫泊桑)
2、写事
3、写景
4、抒情
5、议论(读后感)
6、应用文(书信的格式和人称)
7、说明文
8、想象
9、看图
10、童话
11、扩写
12、缩写
13、续写
14、改写。
10、想象作文中的文本材料作文训练:老课文新演绎,旧故事谱新篇,新材料编故事,按提纲写故事,续写经典故事。
附:文章创作及修改要求(十五条)
1、不离题(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审题;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作文题目正确、不删改、不加书名号、题目下面不空行)。
2、书写工整、干净、整洁,笔色统一,字不出格,不能用改涂液,用规定符号修改,不大段大段增删。
3、字数适中(不能多于或少于15%、不超过规定方格一行,更不能加纸三年级一页以上、四年级一页半以上,五六年级两页最多只能留两行,要锻炼自己刚写满自然收尾的功夫)。平时练习要尽量把字数写多,多写才能锻炼自己谋篇布局的能力和更多地暴露自己的缺点,从而赢得更多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4、格式、人称正确(分段提行空两格,强调书信、信封及应用文的特殊格式要正确无误;人称分为第一(我)、二(你)、三(他、她、它)人称))。
5、无错别字(不能100%保证正确的字词要动手查字、词典;考试时坚决不用模棱两可的字词)。
6、标点正确(标点大小及位置适中,不滥用标点,注意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链接号的运用,忌一逗到底;学会斟酌标点)。
7、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重复、不罗嗦,关联词、修辞恰当、没有明显语病:自己朗读两遍)。
8、讲究叙述顺序(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叫方位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中间到两边等)、逻辑顺序;尝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文的写作顺序;议论文结构从总分、并列、层推、对照等方面考虑;)。
9、段数恰当,一般一页3段左右;句、段衔接自然;练习写过渡句、过渡段。
10、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美观、有头有尾(会应急结尾)、有中心、有重点(有详有略),观点一致、明确、正确。
11、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想象大胆、丰富、合理。
12、文意深刻,选材得当、有典型意义;有内涵、有意境。
13、修饰得当(想办法改句: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反复、反语、引用、谐音、设问、对偶、借代、双关、顶针、委婉等,让文章更耐读;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描述等,让文章更详实可信;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还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委婉暗示、场面描写等。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写出与众不同之处。初绚烂后平淡。)(尝试学习教材同类文章的写作手法)。
14、开头结尾新颖、有意味;练习总起、开门见山、环境烘托、设置悬念、对比、映衬、倒叙等作文开篇技巧;练习总结、拓展、升华、号召、警句、点名主旨、画龙点睛、照应题目、呼应开头、追问等作文结尾技巧(开头结尾要适当修饰和恰当用上修辞手法,成为文章的亮点)。
15、努力运用学过的名言警句、俗语、对联、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好词、成语(刻意从教材及课外书、词典、网上去寻章摘句;学习研究和选用近义词)。
四、口语交际教学
1、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自觉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2、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插话;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等。
3、口语交际答题应坚持: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围绕中心、说得有道理(健康、不离题)、有问必答、注意礼貌用语和标点符号、写到最后一行。
五、综合性学习教学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三、分年级教学建议
在“分版块教学建议”的基础上,分年级作如下补充强调。
一上
1、学习习惯:一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二是爱惜学习用品。应抓好:(1)于细微处抓起,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2)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并注意与各科教师、家长密切合作,齐抓共管。
2、识字写字:引导学生坚持书空,适当讲解字理,灵活运用歌谣和字谜,把汉字教得更生动有趣。写字只能用铅笔在田字格里书写。
3、汉语拼音:正确使用“情境图”与“语境歌”;要在教学生准确拼读音节上下功夫;学会收集、编撰各种拼读的顺口溜和歌诀;人人过关。
4、课文:指导学生指读,读准字音,熟读成诵。适当指导停顿。
5、写话:强调“写话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敢于下笔。一下
1、学习习惯: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教师检查评价的重点,不是谁写得快、写得对,而是谁的姿势最规范,书写最工整,要花时间矫正不正确的姿势,矫正不正确的握笔。
2、识字:“遵循“先自学而后教”,重视利用韵文形式和情境图识字。帮助学生分析字理,树立形声字意识。
3、写字: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使学生做到人人用眼卫生,个个读写姿势正确。讲求写字的质量,要求学生按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规范标准把字写好,做到笔笔到位,字字工整。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坚持书空。
4、阅读教学:加强认读,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二上
1、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下
1、继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等良好习惯。
2、查字典: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的整体结构,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查字典?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
3、识字:更丰富地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写字:只用铅笔,不用圆珠笔和钢笔书写。
5、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尝试默读、复述。
三上
1、习惯: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积极发言、专心倾听、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等方面的习惯。
2、写字:练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不用铅笔和圆珠笔。
3、阅读:进行分析自然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学习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开始培养略读能力。
4、习作: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写,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实话,对自己负责。”能写出心里想说的话即可,坚决地以鼓励为主,避免一开始就对学生从技巧上高要求,让学生觉得作文高深莫测,敬而远之;内容上导向胡编乱造,套话空话,言不由衷,削弱表达欲望。同时指导好作文的一般习惯:如标点占格、分段提行、题目居中等。
三下
1、习惯:着力培养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提出预习和复习的方法。预习六步:理解题目;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章顺序;圈出生字新词,勾画疑难地方;给文后的生字注音组词;完成练习册上基础题。复习十步:读课文内容;看文后题;生字;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要背诵篇目;练习册;构思作文;其他资料;试卷(读、背、练——在试卷上重写错题)。
2、习作:学习写看图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图画,合理发挥想象。积极尝试即兴作文、命题作文、前作文,不断丰富他们有关写作素材、语言材料、认知与表述 7 经验的储备,让学生觉得作文有话可写,以保护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指导作文技巧。尝试让学生间互相修改、评阅习作,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口语交际:做到说话得体,举止大方。
四上
1、习惯:学会选择书和学会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的读书方法,能做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2、阅读:联系上下文课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3、习作:可以开始统一指导学生谋篇布局和表情达意的作文技巧,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和互相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4、口语交际:学习用幽默、机智、优美、有感情的语言打动他人。
四下
1、习惯:养成读书看报,坚持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日记宜长短自由,条理清晰,有真情实感。周记选材要典型,提倡写得越多越好,可适当加强题目引导。读书笔记方式要灵活,可采取提纲式;批注式;摘抄式(注明摘自哪里);概括式;剪贴式;读后感等形式。
2、阅读: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较长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3、习作: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和顿号。
4、口语交际: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上
1、习惯:着力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阅读:第三学段的课文,蕴含比较丰富,难度较前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写作修养。开始培养学生浏览能力。
3、习作: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的习作“感情真实”。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五下
1、阅读:着力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做圈点批注。能利用教材上的印刷空白,及时将自己的疑惑、体会、思考、不解等流注笔端,记载下来,与他人交流、探讨。
2、习作: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弄懂句意内涵外,还应有机地引导体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方法,学会从句式、段式、文章布局、立意等方面进行仿写。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捕捉训练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练笔。如围绕一个主题,用上相关词语;围绕一个中心词,进行片断的细节描写等等,将场景写生动、写具体。
六上
1、写字:正确、规范、整洁、入体。
2、阅读: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3、习作:由 “模仿起步”转变为“借鉴、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借鉴的艺术规律。帮助学生选择素材,提高习作水平。教师应该熟悉《文学概论》。
5、口语交际。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六下
1、阅读:重视朗读、背诵、复述。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强化文章结构意识。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
2、习作:学以致用,强化积累,抓好作文教学技巧的第14、15条,使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
第五篇:小学教学常规指导意见50条
寿光市稻田镇中心小学小学教学常规指导意见50条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优化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常规。
第二条 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条 教学工作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学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改革成果,按照新的课程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制订的通常实行的教学工作规范。它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性和基础性要求。
第四条 本常规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五条 本常规的实施目标是:
(一)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常规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本常规的落实,促进教师积极开展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第六条 本常规遵循的原则是:
(一)导向性原则。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操作性原则。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内容具体,层次分明,便于运用,便于测评。
(三)发展性原则。本常规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规则系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各学校在贯彻本常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程计划
第七条 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课程的计划、意见、规定等,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法规性文件,其中规定了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要求等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八条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分别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应包括: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业务学习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第九条 对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校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
三、课程标准
第十条 各学科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第十一条 每位教师必须备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学校有关领导要备有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并全面学习和了解各科课程标准。
第十二条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标准要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予以认真落实,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四、教学管理
第十三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学工作要根据课程改革新形势,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 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十四条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每学期开学前要按照上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要求,科学编排课程表,保证教学计划符合要求。开全、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删各科课时数,不得突击教学和提前结束新课。12个班以上的学校配备专职音、体、美教师,12个班以上的学校如不能配备专职教师,可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兼职。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校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并将过程性材料存档。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坚持用常态课堂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质量,不能单纯以一堂优质课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
第十六条
落实干部上课和听、评课制度。校长、教导主任一般都要上主科(规模在10个教学班以上或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心或窗口学校校长可以不上主科)。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每月不少于2次;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每月不少于1次。
镇(街道)分管教学业务工作的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听课,每周不少于3节;定期深入教研组指导教研工作,每月不少于2次。领导干部要做到讲课有水平,听课有发现,评课有指导。
第十七条
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要根据有关规定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特别要注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应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第十八条 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要扎实开展“三字一话一画”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以此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坚决杜绝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现象。
第十九条
大力开展干部教师读书活动。积极倡导教师阅读教育名篇名著,读书笔记可不拘形式,可以采取粘贴、圈划、摘抄、写心得等方式。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提倡教师撰写教育随笔。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包括:教学质量;公开课、优质课情况;班主任工作;发表的教科研论文;考核成绩;获奖情况以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该教师的评价等。
五、教学研究
第二十一条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乡镇(街道)教办要充分履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服务职责,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指导作为核心工作。要密切和教科研中心的联系,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深入学校具体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第二十三条 学校要有健全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要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六、课堂教学
第二十四条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备课内容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实验课前要预做实验。
第二十五条
教师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使用好导教案,不允许机械照搬。在使用时可用另一种色笔进行修改、删减或添加,使之变成自己的教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对导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写好教学反思。杜绝照搬导教案或者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
第二十六条
音体美专任教师任教五年以内的,必须根据备课要求写出书面备课,每一课时都是详案;任教五年以上的备简案,可采取在教本或教学用书上圈点、夹页或写简案等形式,但每个单元至少有一课内容的精品教案。兼任教师可采取在教本或教学用书上圈点、夹页或写简案等形式,但每个单元至少有一课内容的精品教案。
第二十七条
教案的设计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着重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第二十八条
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要做好教具、学具准备,提前1~2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或巡视学生的准备情况,以确保教学能有序进行。
第二十九条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课程表上好每一堂课,不得随意调课或增减课时,做到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保证学生的课间操和自由活动时间不受侵占。
第三十条
课堂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激励性,通过运用灵活、正确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 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要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案,防止机械照搬教案的不良倾向。
第三十一条
落实以“三阶段、四环节、五课型”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每个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读姿和写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十二条
课堂仪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正,教态亲切,关爱学生。课堂上要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板书要规范、条理、清晰。
第三十三条
课堂规范。上课时不抽烟,不坐着讲课,不带手机进课堂,不随意离开课堂,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坚决杜绝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读姿和写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十四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加强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五条 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要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具。注意在运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特别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七、作业设置与批改
第三十六条
要精心进行作业教学。作业教学包括教师设计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评改作业、实施矫正教学等环节。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教材和国家提供的练习册上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补充性作业。不得利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认真检查和评改学生的书面作业,做到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根据对反馈信息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矫正性教学。不得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每次布置作业,年级组长、任课教师要主动协调,课外作业总量不得超出规定要求。各科课外作业总量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第三十七条 双休日和节假日要指导学生参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文艺、体育、科学、劳技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召开体育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三十八条 要注重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安排,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和课外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第三十九条
作业的设置。〔语文作业〕(1)写字
铅笔字:
一、二年级,上写字课,一律用铅笔书写,按要求在写字教材上书写。钢笔字:三年级以上,上写字课,间周一次,一律用钢笔书写,按要求在写字教材上书写。毛笔字:三年级以上,上写字课,间周一次,每次二十个字左右。三四年级描红,五六年级临帖,可与“小学生人文童子功”训练相结合。
(2)习作
二年级设写话,铅笔书写,每周一次。教材内容不够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补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三至六年级设大作文,钢笔书写,每两周一次。
(3)读书笔记
为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与指导,从三年级开始设读书笔记。钢笔书写,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进行。读书笔记的内容必须是阅读的课外书,记录内容可以是词、句、段的摘抄,可以是读后感。读书笔记原则上每周一次,三四年级每次300字左右,五六年级每次500字左右。
〔数学作业〕
数学从一年级下学期起设演草。
一、二年级设横格演草本,用铅笔书写,三年级以上用钢笔书写。演草作业每周两次。
〔英语作业〕
三年级上学期不布置书面作业,只有口头作业,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可布置抄写作业,每周两次。书面作业必须用标准的四线三格英文练习本书写。四至六年级每节课后都要依据本单元的话题,布置适量的对话和听力等实践作业。
〔美术作业〕
各年级均按教材要求设置作业,其中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等。作业要按教材要求完成,作业次数以教材要求为准。
〔其他学科〕 三年级以上,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可布置适量的实践型、活动型作业。要求有活动记录、观察报告、作品展示等。
第四十条
作业的批改。
(1)批改用笔。各类作业的批改均用红色笔(大仿用毛笔)。凡是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写的文字、数字和有关符号等,均要正确、工整、清楚、规范。
(2)批改数量。三至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师全批全改。五至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灵活批改,教师每次至少批改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余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批,但每学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批改量至少要达到二分之一。读书笔记,教师可简单批阅,写清楚等级及批改时间。
其余各科、各类作业均要全批全改。
(3)质量评价。写字作业按等级制(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记绩。在每次作业的右下角注明,并写上批改日期。
作文的批改,在题目右上方注明作文质量内容和书写等级,如:作文质量95分,书写等级为优秀,则表示为:95╱优秀。在作文的下面写总批和批阅时间,在作文纸的右边写眉批。要建立批改与讲评记录,记录每次作文的批改情况,搞好讲评。()
其它学科的作业,提倡以等级制(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加短语进行评定,在每次作业的右下角注明,并写上批改日期。
八、学生辅导
第四十一条
辅导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第四十二条
辅导要切实落实“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理念,侧重于学习信心不足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第四十三条
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当加强指导和培养,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的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脱颖而出。
九、教学评价
第四十四条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逐步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四十五条 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 多方面潜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十六条 要认真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规律,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教师要及时做好随堂测试和单元过关。随堂检测贯串于课堂教学之中,单元过关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教师、班主任要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及时分析成绩,明确教学得与失,提出改进教学的有效措施。
第四十七条 在平时的检查、测验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要指导学生建立并用好学习或成长档案。
第四十八条 考试科目的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不得按考试成绩排队。
考查科目的评价,可实行问卷考试,现场操作、现场展示等多种有效形式。时间可定为期中和期末两次。
十、教改实验
第四十九条 教学改革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选题、实验、总结和推广经验,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效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各学校都要有实验课题,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教改实验。
第五十条 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学校领导应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建立教改实验档案,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对于在教改实验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本学期要点:
1、开全开足上级规定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设好学校的校本课程。通过组织“问卷评议、听课活动”,进一步规范各学科教学,通过知识考查和技能抽测的方式保障各学科的正常教学。将各学科课程开设情况的抽查结果纳入教师评价中。(健康教育课程由体育教师担任,占用体育课时,间周1节)
2、落实“常规50条”,进行特色常规建设。
规范每周1-2次精品备课的设计;严格学生作业的设置与批阅,对作 业的批阅除有一定的“评语”外,可以尝试添加“笑脸”、“贴图”等方式来丰富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落实“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制度,真正发挥单元过关的作
用,每次过关后要做好面上的和个别的分析、指导与补偿,建议对不过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后再过关。
倡导40周岁以下年轻教师设立“教育教学日记”,记录内容不再多,在实,在精。
倡导3-5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每两周至少设置1次“学生导学纸”,给学生确立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倡导教师强化薄弱课程开设,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探索学生实 践性作业的设置,每月至少落实1个实践性主题作业(涉及科目:品德、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