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作业设计】小学英语学科多样化作业设计策略
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这是国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也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改变教育观念,基于学情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切实有效地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有效作业质量,提升英语能力。
一
多样化作业设计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双减”政策中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科学有效的作业开始,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习更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业不是课堂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和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保障课堂内容得到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在课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以来,小学生英语作业总量过多,写作业时间过长,作业负担重。在“双减”政策下,除了作业难度和作业形式要调整外,教师还要多角度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状态,及时捕捉学生成长的契机,鼓励学生,建立语言学习社区,增加过程性评价。
(二)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5年的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提出“可理解性输入”这一概念,即著名的“i+1”理论。其中“i”指的是学生的当前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就近发展区”。他认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或恰当性、非语法程序和足够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习得语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只有具备足够有效的输入积累,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输入,提高语言能力。而“可理解性输入”指的是比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略高,有些挑战,但通过努力可以完全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i+0”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过于简单,属于旧知识的重复;而如果提供的内容是“i+2或2以上”,则内容便较难理解,属于无效学习。克拉申还强调,教师增加给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是为了暴露学生的缺点,而是在帮助学生从课下获得更多的有效输入。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特点,寻找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理解的学习资料,过于简单或一味拔高都难以保障作业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兴趣点,让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与英语作业相融合,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最后,教师应注重作业中语用知识的渗透,尽量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
二
多样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师布置作业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情,知晓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有多少学生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没有达成,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分布,布置不同难度的差异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i+1”的部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让作业的布置和完成都更有弹性。
(二)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是指多样化作业设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条理和进度,连续、合理、有序地进行,让学生能够抓住教师布置作业的规律,提前在头脑中有预设,甚至可以提前预想到教师布置作业的大致内容和方式,以便在学习用具和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此外,教师也要注意模块学习的整体性,让学生完成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学生良好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在内容上,教师可以深入小学生生活中,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用心设计作业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在形式上,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到英语作业之中,通过画、唱、演、奏等方式丰富作业形式,设计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有创造力等年龄特点的动态作业。
三
多样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尊重“每一个”:分层设计差异性作业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要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满足。
对课前预习作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的学习资料。例如讲解重难点的5分钟短视频、原文音频基础字词句的中英对照单,以篇章为单位的中英文课文对照翻译,等等。有了教师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完成预习作业。视觉型学习者可以选择中英对照的方式了解课本对话、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句型、语法;听觉型学习者则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的讲解,用声音符号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印象。此外,在每单元的基础知识测验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单词短语填空型练习或整句语篇翻译型练习。班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使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练习进行测验,达到真正有效的预习效果。
对课后的拓展阅读作业,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完成标准。学期初,教师提前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工具书,例如电子词典、纸质词典和语法书。在布置与课文话题相关的同一篇阅读作业时,学生可按照理解深度的不同,为自己设定不同的完成标准:词汇量较少的学生面对整篇阅读中频频出现的生词,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完成此类作业的负担较重,对他们而言,学会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是最基本的完成标准,在原文中能够定位信息点,通过理解和比对的方式找到答案;词汇量中等的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遇见部分生词,但通过查询字典可以理解文章大意,精准翻译阅读材料,对他们来说,答对题是作业完成的标准;识词量较高的学生通过翻阅字典可以将重点词汇的用法进行补充,积累高频词和典型句型,对他们来说,丰富自己的书面表达是作业完成的标准。
教师要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基本句型的关键词进行替换,用句式仿写的方式表达;对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模块的新单词、新句型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结合,仿照课文的结构进行表达;对基础掌握牢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借鉴阅读作业中积累的高频词和典型句型,尝试使用超越教材的新知识来提高表达能力,接受更大的挑战。
(二)带动“每一个”:创新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落实“双减”,要将儿童的休息权还给学生,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因此,压减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多起来,而英语学习方式本就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背诵与做题。教师可将学生的课余爱好、日常生活与英语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创新设计体验类作业,带动每一名学生在玩中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学会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能力。
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西方传统节日感到好奇,想要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传统美食。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在节日到来之前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布置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等作业,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思维导图、词汇积累、唱歌等)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看英文电影、唱英文歌曲也是课后训练英语听力、口语能力的好方法,观影的过程也是学生“磨耳朵”、训练英语泛听能力的过程。小片段配音作业可以让学生模仿主人公的发音和语气,练出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将英文歌曲的歌词根据语法或词汇重点进行扣空,让学生边精听边填空。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反复听英语单词,将不认识的词查出来,理解整首歌表达的含义,这也是积累识词汇量的过程。在模仿演唱的过程中,英语单词的准确发音和单词之间的连读技巧就会被学生逐渐掌握。
(三)激发“每一个”:多元设计评价性作业
学习动力除了受智力因素影响外,注意力、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小学生而言,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同伴和自我的评价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只考虑内容的多样化,还要进行多元作业评价;评价不仅要以结果为导向,还要增加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的作业评价有很多呈现方式。除了书面作业的成绩,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书写、用心和进步程度。例如写一句衷心的表扬、画一个小表情,都有可能带给学生满满的成就感。除了书面评价,在全班同学或父母面前表扬他们、请他们争做小老师、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减免作业等多种奖励方式,也都可以让小学生得到满足,获得学习动力。
同伴的评价作用很大。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情,在班级里建立英语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作业积分情况开展组间良性竞争,让小组成员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进行组内合作,相互督促、帮助,让团队合作的力量激励每一名小组成员,再用同伴的力量激励班级的每一名学生。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分层设计,让学生自行选择,就是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并做出选择。而正是教师允许这种自主性作业的存在,才让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定位并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突破,获得自我肯定,从而形成语言学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