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09马克思基本原理
绪论
1.[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201410简答
201504单选 ]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领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201210单选 201210多选 201304多选 201410单选 201410多选 201410简答 ]
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01510单选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斯密和李嘉图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3.[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01210简答201404多选
2011-10论述【201510简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01310多选 201404多选 201410单选
2011-10论述 ]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201210简答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简单应用]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内容?[201310简答 201404单选 201404简答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第二方面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领会]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问题?[201210单选 201210多选 201310单选
201504
单选 ]【201510单选题]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1、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3.[领会]实践的本质、特点及形式?[201410多选 ]【201510单选题]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为变革世界所必需的、以变革世界为目的的探索性活动,如天文观测、地质考察、社会调查、军事侦察等等。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形式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5.[领会]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201304多选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6.[识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1304单选 201310单选 ]【201510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7.[领会]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201310单选 201310多选 201404多选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8.[领会]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012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504简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9.[领会]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01210多选 ]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二、矛盾属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10.[识记]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意义?[201410单选 ]【201510论述]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
1、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2、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
2、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综合应用]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304论述 201310单选 ]【201510论述]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2.[领会]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要方面关系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504简答]
【201510论述]
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1、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2、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
3、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13.[识记]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14.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01410论述
201504单选]
一、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又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推进。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事与
愿违、欲速则不达。
15.[综合应用]试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并用以说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01404单选
201504单选]
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用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意义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2、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态度。
16.[简单应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原理的指导意义?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1)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3)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1、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17.[领会]规律的含义和特点?[201310多选 201410单选 ]
一、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的特点
规律有两个特点。
1、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8.[领会]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01304多选 201410单选 ]
一、意识的起源
1、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9.[领会]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201304单选 201310单选
201504多选 ]【201510单选题]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0.[领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01210单选 201304单选]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2、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1.[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含义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2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3.[简单应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原因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是因为: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统一。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三)实事求是是现代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24.[综合应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切实的实事求是。只有勇敢的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勇敢的正视现实。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领会]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201210多选 201310简答 201404多选 201410单选
201504简答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201510简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领会]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性质和关系?[201304简答 201404单选 ]
一、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1、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3、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2、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三、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3.[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内涵?[201210单选 201310单选 201410单选
201415单选 ]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二、认识的本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
唯心主义哲学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即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在认识论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这种反映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看作是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客体,旧唯物主义把它仅仅看作是消极的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看待客体。辩证唯物论是对这种唯物论的发展和超越,它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领会]简述认识的过程及形式?[201210单选201304多选201310单选201404单选201410多选]
一、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1、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2、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二、认识的形式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1、感性形式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形式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5.[综合应用]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201210论述 201304单选 201410多选
201504单选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6.[领会]简述真理客观性的含义?[201304单选 201404简答
201504单选 ]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都是具体的、客观的;抽象的、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就必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必然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否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说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主观自生的,这样就必然导致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客观真理。
7.[简单应用]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2011-10简答201404单选 201404多选 201410单选 ]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8.[简单应用]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201210单选]
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9.***
[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含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10.[领会]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01304单选 201310多选 201410多选 ]【201510单选题]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1、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2、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1、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2、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表明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地深化。
13.[综合应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013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504单选]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如下:
(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简单应用]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2011-10论述】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领会]简述社会存在的内容?[201210单选 201304单选 201310单选 201410多选
201504单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201510单选题]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领会]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01310论述]
[2015-4论述]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
[领会]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领会]简述现代生产力系统四要素?[201310单选 ]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这类因素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的选择、调动、处置、匹配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在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前,并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作准备,因此把它称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
5.[综合应用]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领会]简述生产关系体系的内容?[201304单选
201404单选
201410单选
201504单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体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7.[简单应用]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8.[简单应用]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01404单选 ]
一、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2、观念上层建筑
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相互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9.[领会]社会形态的划分方法有哪两种?[201210单选201404多选 201410单选 ]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
一、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所谓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形态的划分法。
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就有了一个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0.***
[综合应用]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1.[领会]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201304简答
201504多选]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2.[领会]简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01210单选201410单选
201504单选
]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01510单选题]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的量变过程中。
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改革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1、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2、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变的变更。
13.[领会]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201410简答 ]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14.[领会]试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201310单选 ]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5.[领会]如何理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310论述 ]
201504论述]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1、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
2、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
3、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17.[识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8.[综合运用]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19.***
[综合运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工作方法现实意义。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离不开群众路线,在任何工作中,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都必须善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行动,打开局面只有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其结果,就只是少数人的空忙。反过来,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缺乏有力的领导去恰当的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甚至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就会引导和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广大群众有了觉悟和有了热情,并行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真正的让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的工作。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20..[领会]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201304多选 2013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410单选 ]【201510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1)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每个个人具体的社会联系即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21.[简单应用]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201310多选
201504单选 ]【201510简答]
是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1)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22.[简单应用]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01404论述]
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23.[简单应用]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1404论述]
一、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领会]简述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商品二因素?[201210单选201210简答201304单选
201404多选
201504单选]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而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1、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但是,只有社会分工这一个条件,还不会产生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2、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2.[领会]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01210多选 2013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404多选 ]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3.[综合应用]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201210单选
201304多选
201504单选 ]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它们只存在量上的差别。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呢?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4.[领会]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201310多选
201504多选]
从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可见,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3、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5.[识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201210单选 201404多选 201410单选 ]【201510单选题]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综合应用]试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201304单选 201404单选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在纷繁、复杂、多变的商品经济活动背后,是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运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因此,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三、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简单应用]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01304论述 201404单选 201410单选 ]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领会]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201504单选]【201510简答]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由分析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9.[简单应用]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简答 201304
201410多选
201504简答 ]
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价值,由工人用于个人消费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0.[领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01304单选
2013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504多选 ]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地延长工作日。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由于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个别价值降低,因此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11.[领会]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01410单选]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2.[领会]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实质及后果?[201310简答 ]【201510单选题]
一、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1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另一方面,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如果剩余价值分为积累部分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的比例不变,那么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就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三、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3.[识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哪些?[201310单选
201410多选]【201510单选题]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1)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2)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3)普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度是指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的平等权利具有虚伪性,从本质上看,它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
(4)“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又称“分权制”,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它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通常由定期选举产生的议员所组成,由议长担任领导。议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5)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这些制度被资产阶级作为民主制的标志而加以推崇和颂扬。
14.[综合应用]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201504
单选]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15.[识记]为什么说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201404简答
201410单选 ]
(1)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主宰资产阶级的灵魂,拜金主义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形成了“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6.[领会]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二、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7.***[综合应用]试述利息的本质及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决定。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领会]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201210单选201304单选
2013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410单选
201504单选]【201510单选题]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就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
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换回的货币数量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货币数量,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它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货币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
3、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2.[综合应用]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201210单选
201304单选 201310简答 201404多选
201504单选 ]【201510论述]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的长短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的长短
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综合应用]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01310单选 201410论述]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从以上分析可见,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4.[识记]简述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实现?[201310多选 201410单选 ]
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一、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1、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I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来表示)。
2、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
1、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2、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5.[简单应用]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01404单选 201410简答
201504单选 ]
(1)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6.[领会]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其特点?[201210多选 ]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
7.[领会]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8.[综合应用]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201504论述]
一、平均利润的形成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3、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二、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9.[简单应用]平均利润率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
10.[领会]简述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201210论述 ]
一、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产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11.[领会]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201404单选 ]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二、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3.[领会]
资本主义在生产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要求在社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有两个基本放个面。一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既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对生产过程中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规模中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这就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同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在生产过程中全部的消费资料,既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家对追加的资料的需求。这就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过的全部的消耗资料,必须同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14.[领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要在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各个剥削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由他们来共同瓜分全社会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
15.[简单应用]资本循环与价值增值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并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只能使资本发生形态上的改变。
16.[简单应用]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2)统一货币发行
(3)集中信用的需要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17.[领会]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201504单选]
(1)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
(2)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
(3)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8.[综合应用]
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括商业利润。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简单应用]简述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201210单选]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2.[识记]简述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01504单选]
一、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又从客观上要求生产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日益集中。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
3.[识记]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201404单选
201504单选 ]
一、金融资本的形成【201510单选题]
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二、金融寡头的形成我们把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
三、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2、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4.[领会]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单选 201304单选
201410简答
201504多选 ]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竞争自然不会消失。
(2)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
包括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等。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识记]垄断利润是如何实现的?[ 201210单选 ]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1)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2)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6.[领会]如何理解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垄断本身并不能创造一个价值原子。
(1)首先,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或者说归根到底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使是垄断价格也不例外,垄断高价不能无限抬高;
(2)其次,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第三,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所以说,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相反,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7.[简单应用]简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201404单选 201404简答]
可以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再划分为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两个发展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点: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
8.[简单应用]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201404多选
201504简答]【201510单选题]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9.[领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201210简答 201304单选]
【201510单选题]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10.[领会]简述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01404单选 ]
一、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二、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11.[领会]简述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影响?[201210多选]
以资本形态划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形式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一、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
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二、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2.[领会]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加快原因?[201304简答]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战后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13.[领会]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主要内容?
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14.[简单应用]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实质?[201310论述 201410多选 ]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挤关系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杜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瓷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挤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15.[简单应用]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201210单选 201310论述]【201510论述]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简单应用]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01210单选 201404单选 ]【201510单选题]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应用]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民主?[201210简答 ]
(1)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3.[综合应用]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201304多选 201410单选]【201510单选题]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3、【201510单选题]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按劳分配,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上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
4.[简单应用]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5.[领会]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6.[简单应用]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20130单选
201310单选201404单选201410多选 201410多选
201504单选]【201510简答]【201510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领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201210单选
201304单选
201304简答
201310单选
201410单选
201504单选
201504多选]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自行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简单应用]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201210多选 201304简答 201310多选 201404单选 201404多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3.[简单应用]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4.[简单应用]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2015-4多选】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然消亡。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2)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3)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