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

时间:2019-05-11 20: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

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

范生职前培养研究

课题组成员:莫合德尔.亚森.吴世宁、热

娜.阿卜都.凯尤木.光同敏

完成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2.问题陈述.........................................错误!未定义书签。3.研究意义..........................................................3 4.研究队伍..........................................................2 5.研究过程..........................................................2 6.研究方法..........................................................3 二.新课程改革对美术师范生职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3 1.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与“大美术”教育观念..........................4 2.新的教材观........................................................4 3.新的学生观........................................................5 4.新的评价观.......................................................7 5.新的知识结构......................................................7 三.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8 1.美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8 2.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够完善....................................8 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9 4.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9 5.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9 四.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建议与措施.................................10 1 确立师范生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育观念.........................10 2.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10 3.深化高校课程体系,凸显美术教育的示范性特征......................11 4.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汉学生学习民语言的积极性.........11 5.加强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11 6.利用微格教学培养美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12 结语...............................................................14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

石妙春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全方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西部地区的新疆,也制订了长期的教育改革计划,而新疆师范院校责无旁贷的成为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双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美术师范生培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目前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美术师范生 职前培养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1.研究背景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推广和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等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就间接影响师范院校针对如何更好的让师范生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但任何一种变革的手段都对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模式提出了质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管理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提出中小学教师要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引导中小学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原有的培养目标和体制导致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要实现两者的对接,就必须首先找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要从正确处理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转变高师教育观念、矫正培养目标、创造高师教师感知新课改的良好氛国、建立教师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等方面加以解决。2.问题陈述

本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教学、听课、美术教育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等,对我校美术教育美术师范生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做如下陈述:

(1).美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2).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够完善(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4).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5).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研究意义

(1)本课题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师范生的追踪研究,能有效的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与基础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带动美术学科的总体发展。

(2)由于新疆的多民族性,因其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双语的差异使民汉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现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弥补职前人才培养的弊端,完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新疆教育建设和发展美术教育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4.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研究队伍有两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讲师组成,从年龄结构上有中青年组成,从民族结构上有三名维吾尔族教师,两名汉族教师,其研究队伍中的中年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都有一定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经验。5.研究过程

(1)对国内外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2)对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进行随堂听课,专访,分析、比较,从而找出其培养模式优势和劣势,并和国内外美术师范生进行比较研究;(3)对民汉班级美术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和所在学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搜集第一手资料;

(4)对理论材料和实证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建立有效的策略和应对的措施; 6.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阅读、整理、分析、甄别,发现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2)调查法:通过采访、田野考察等方法对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进行资料搜集,获得数据、获得观点、验证理论,从而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

(3)个案法 :对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具有典型性的民汉学生、教师、班级等进行听课、交流,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4)比较法:对新疆师范大学职前美术师范生和国内其它院校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对美术师范生职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与“大美术”教育观念

作为美术教师,专业技能与美术知识不一定要精深,但面要广。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建立“大美术”教育观念是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建立的重要前提。从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看,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涉及到美术与文学、美术与戏剧、美术与音乐、美术与地理、美术与物理以及美术与美、社会、环境、科学、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内容。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也就是说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能在教学中激活知识。教师要转变工作中心,首先要转变从前单一备课、授课的方式,要学会和其他各科的教师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教学形式。

教育的观念一 方面受到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不同的教育观念反过来又为确立指导思想提供了基础。美术教育应该如何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中外美术教育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同观念地提出,给美术教育输入了新的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反映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这种转变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把传统的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转向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从单项传授式教学,转向鼓励批判性思考;从决策权在教师手中,转向与学生分享决策权;从被动的技巧传授,转向学生主动地探索各种技巧;从向学生所提问题有唯一答案,转向学生尝试寻找多种答案。总的来说,更新观念是从教师原来那种依赖性的、被动的角色,转向自我管理的和自动学习的角色;而原来那种死板的教学组织形式变为灵活的、可以应变的组织形式。[1] 2.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组织学科教学的专家和其他 4

相关人员开发、编写而成的极其重要的育人载体。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固守“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的陈旧观念,习惯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认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本成为课堂的根本,教材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即为钻研教材内容、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业也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记诵教材而展开。教学从教材出发,最后又回归教材、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僵化、死板、师生沦为课本的附庸,教材的奴仆,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显然,这种“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升入发展,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它不是学生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使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2]

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媒介,教材的存在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用各种视听媒体构成的视听教材,又借助电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电子教材,还有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转化而成的生活教材。教材从表现主题上大致分为三个纬度,1美术与自我:外貌、性格、情绪、喜好、健康、习惯、家人、同学等

2、美术与社会:节日、庆典、集会、电影、传媒、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等

3、美术与自然:阳光、宇宙、草原、动物等。3.新的学生观

美术教学主要解决一个“转化”的过程,即将教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知识、技能,这一转化即是“教学法”,从而设计教学方法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学生。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是建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因此,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确立科学的学生观,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仅从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看,青少年主要表现为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几个方面。因此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 5

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的潜能性。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 ——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同时表明,一个人的杰出才能或智力是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而且每个人身上在某种程度上都拥有这些智能,只要给与每个人适当的教育、鼓励和培养,就能够开发出一项能够用于全面竞争的占优势的智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相信学生潜藏着的巨大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

(3)学生的未完成性。青少年阶段还是一个“未完成的人”的,在这个阶段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完善自身。而怎样才能走向完善,除了家长、社会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健康的发展,是不是生活的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好,这都和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4)学生的独特性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智力发展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和体力等。为此教师在施教的手段、方法上也应该注意完整性。

第二、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各具个性的,而且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绘画水平,在整个学习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差异性进行具体施教。

第三、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人,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人。在教学中,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志,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而是教师的教育首先要适应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对学 6

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4.新的评价观

[3]

在《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四条是“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是: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思考。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可以归纳出与美术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1)强调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将常规参照机制给为标准参照机制,有利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每一位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延长评价的时间,拓宽评价质量的范围。即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等方面的评价。

(3)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4)提倡采用与美术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相对应的多样评价方式。

(5)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是由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构建的群体。[4] 5.新的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知识结构主要由本体知识、条件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构成。但是对美术教育来说,美术本体知识构成了其核心和基础,也就是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从美术知识的角度讲,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术知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美术和相关的美学理论,具体包括:1.美术的含义及分类;2.美术的功能与目的;3.美术创作;4.美术表现;5.美术史;6.美术批评;7.艺术风格;8.艺术典型;9.艺术形象;10.美术语言;11.情境;12.形式感;13.美术媒材;14.写实;15.变形;16.抽象;17.感知;18.体验;19.审美;20.审美属性21.悲剧 7

性;22.戏剧性。

(2)美术史,具体包括:1.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的美术家及代表作品;2.外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美术家及代表作品;3.中外设计的发展脉络及重要的作品

(3)美术技法理论;1.构图知识2.色彩知识3.透视知识4.解剖知识

从美术技能的角度讲,现代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术技能有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刻、设计。除此之外,根据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还有新增的手工、陶瓷艺术、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美术)等。[5]

二.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从现状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个别几个教师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现状及新课程改革了解外,其它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专业技法的单一传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性质、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观、学习观等了解都不充分,关注度也不是很高。2.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够完善

课程在学校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在美术课程性质中要体现人文性质、多元文化性、科学性,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美术教育专业共开设了三十门课程,但是主要以技法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程较少,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课程与教学论、艺术概论等几门课程。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其它主要理论课程如美术批评、美学、美术教育史、视觉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课程尚未开设。

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美术创作的教学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毕业创作。在其它时间及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美术创作环节,这使得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较差,使美术创作的实践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是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从儿童到成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

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来决定。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民语言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先上一年的预科班,之后才正式进入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在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专门的一学年144课时的专业汉语课程,其它专业课程的进行除了较少的民族教师用民汉双语进行授课外,汉族教师担任大部分课程,但在语言上几乎没有能用双语授课的汉族教师。民语言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预科班,双语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层次不齐,在授课过程中,民语言学生对专业知识还是不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而汉语言班,从2011年开始也开设了民语言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由于课时量少,另一方面汉语言班不像民语言班有一年的预科系统学习,有一定的汉语言基础,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又没有民语言等级考试的规定,在进入岗位时也没有语言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课程结束后民语言水平只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使得的美术“双语”教育出现一边倒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4.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现代美术教学评价除了为学生学习结果作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其评价的反馈功能,调节、激励功能,导向的功能,而在我们当前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运用终结性的评价形式,即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按作业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形式无形之中导致了学生单一的美术评价观,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样性美术评价观的要求。5.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美术教育实习的目的是:要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育现状,改革方向,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习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课外教学方法,提高从事美术教育教学能力。认识美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美术教育的情感,增强教师责任感,明确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变形具备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通过与实习支教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实习支教虽然缓解了支教地区美术师资不足,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术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美术教育10-1班有76.1%的同学表示实习支教的效果很小,没有教书动力。部分学生支教期间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由于无专业教师指导,语言沟通

[6] 9

困难,教学资源的匮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达到美术教育实习的目的。

三.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1.确立师范生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作为对美术教育价值一种总体选择与评判,涉及到美术教育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目的以及制约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等诸多方面,统摄着美术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导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前提与重要依据。[7] 美术教育虽然是一个完备的独立系统,但系统中有两个重要因素——“美术”与“教育”,如果教师对两者的取向不同,从而影响系统性质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不同价值与目的指向的美术教育。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是侧重于“教育”的美术教育,还是侧重于“美术”的美术教育,这种价值趋向的选择决定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观、价值观和目的观。取向“教育”的美术教育,是利用美术学科来服务于教育,也就 是利用美术的独特属性来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人的发展表现为“整体性”和“历史性”。从“整体性”角度看,美术的独特属性对应着人的素质综合需要的不同方面;从“历史性”角度看,人的发展又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美术教育的功能伴随着人的一生,他对人的综合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侧重于“美术”的美术教育是立足于美术作为文化现象,为延续与发展这一特殊文化而开展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反过来服务于美术传承的需要。它的功用在于努力实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时空传播。他关注的是学科本身,以技法教学为主,这使得美术教育局限在技法教学的单一侧面上。美术学科的重情感、重创造与重个性化特征未能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可见,美术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否能得到落实,教育者的理解和认识尤为重要。

2.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师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体系,如果高校教师不关心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去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笔者认为担任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系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与指导精神,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以及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和特点。其次,10

在理论层面的基础上,还应分批组织教师不定期到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解,对其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及新课程与高校教学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亲生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场。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加深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3.深化高校课程体系,凸显美术教育的示范性特征

深入到高校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脱离基础美术教育的情况较严重,课堂上很难听到关于中小学美术的话语,听到的大多是如何画好画的问题,在教材里极少看到涉及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看到的大多是国画、油画的等“纯艺术”内容。

从新疆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看到,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在现有基础上补充美术批评、美学、审美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美术教育史及美术创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建立批判反思精神,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体悟和掌握相关的技巧与手法,提高对美术的敏感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效益,也是师范生素质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多学科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课程设置就要遵守循序渐进与综合会通的原则上,凸显美术教育师范性特征。4.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汉学生学习民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双语”教育,一是要加强民语言师资队伍建设,并吸收兼通“维语”的汉族教师,其次,强化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意识,为学生营造民语言的使用环境,例如,可以开展“维语角”,加强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维语”学习不能仅仅体现在专门的“维语”课程中,要在所有课程中以及整个教育阶段中都应有所体现和内容上的丰富,扩大学习范围,除了学习基础专业词汇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在以后走上有“双语”教学需要的中小学岗位后,可以更快的融入当地文化,更好的与当地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最后,可以借鉴民语言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各种形式和有效体制对汉语言学生进行民语言的学习。5.加强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而今天我们的评价更应侧重素质教育的精神,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来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美术学科的独 11

特属性,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创造性特征。因此,我们的评价应依据这一学科特征,采用相对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评价合情合理。评价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教学,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

欧美一些国家,在教师培养上,要求职前学生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描述一件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要素,评价不同美术团体的作用,能对美术作品写“评论性“的文章,能找出和识别美术评论的作用,评价多种审美价值。也就是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促进教师自身主动的发展,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6.利用微格教学培养美术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mversity)首创,它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遥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是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 [8]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是一个简化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培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推广和实施,各地方高校几乎不约而同把“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作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实现所谓的新型教师,就要从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方向去实现对新型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所有高师院校所面临的问题。6.1进行微格教学的具体内容 6.1.1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进行微格教学前学生要从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备课,课备的好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途径,这是因为备课是教师形成实现教学能力的过程。在备课中学生要明确意义与把握原则,因为美术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任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加之学生情况的复杂多样,因而美术教师的备课有其特殊的意义。

6.1.2指导教师的组织与安排

学生在做好备课工作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首先要检查教案编写是否符合所上课程的要求,是否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沟通的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师思维习惯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二,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微格教学对自身心理、技能、语言举止、思维逻辑、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能通过微格教学实验对教学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对微格教学的重视程度。第三,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并对视频资料进行分析和评议。第四,模拟课堂,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演,使学生初步进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1.3正式进行微格教学实验

在学生做好了所有前期工作后,指导教师按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5人,进入专门的微格教学教室,轮流对教案的导入部分进行试讲,每人10分钟。试讲结束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录制的视听材料,并展开讨论和评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小结。

6.1.4.对微格教学的反馈与评价

“反馈”是实现教师对学生信息控制的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系统是通过反馈来纠正和调整所发出的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客体信息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教师(被培训者)的控制能力、认识能力。教师通过思维的内反馈,可以提高思维对信息的过滤。

教学评价是一种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系统测量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一求改进的过程。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我们必须在反馈的系统上进行调控和优化。我们通过评价来比较、了解学生的的教学能力,获得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教学技能的证据,以便及时指导。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好的地方得到强化,缺点和错误得到纠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6.2.进行微格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6.2.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微格教学

由于微格教学引入我国教学体系比较晚,加之微格教学与其它基础课程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对微格教学知之甚少。所以,在微格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微格教学的性质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进行微格教学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9]

6.2.2教师要统筹策划,精心安排

进行微格教学的程序比一般基础课程要复杂,因此,在微格教学之前,教师既要做好教师本身及学生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和角色转换工作,教师要鼓励并给予学生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去完成微格教学。

6.2.3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微格教学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对学生非常重要,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指导,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课进行客观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出其优点,再指出其缺点,并能举出在相关的例子,以使学生能心服口服,同时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能更好的去提高自己。学生自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己更多的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对事物更高的要求。学生互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听取并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这些方面,不仅仅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更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结语

美术师范生培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从纵的方面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奠定,以及教学、实习、科研等构建,是实现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从横的方面看,校内合理的教育类课程安排、基本功培养和校外的教学实习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能有效的促进美术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释

[1]邓福星主编 程明太著《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20页

[2]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森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第5-10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23-124页

[4]钱初熹 著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85-186页

[5]尹少淳著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50页

[6]钱初熹 著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293页

[7]钟启泉 张华 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335-336页

[8]《运用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李春燕,江西教育科研,2006.5 [9]林建祥 《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在线,2011.2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 著 《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3.周小山、余文森、傅道春著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4.(日)佐腾学著、钟启泉译 《课程与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1版 5.(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1版

6.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 《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7.钱初熹 著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版 8.谢雱 主编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版

9.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著《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10.廖哲勋、田慧生主编 《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1版 11.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12.顾平著《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第1版

13.尹少淳著 《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版 14.邓福星主编 程明太著《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第1版 1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1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17.样建滨主编《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18.(美)阿轮.C.奥恩斯坦、琳达.S.贝阿尔-霍伦斯坦、爱德华.F.帕荣克著、余强译《当代课程问题》,[M],2004,第1版

第二篇: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养 马景山

山阳县法官镇中心学校 邮编 726406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 法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求班主任变封闭性、程序性、单一性的传统管理模式为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向性的现代管理模式,使每一个学生

均能按照身心成长规律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理念、新目标, 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班主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不断提升广大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搞好常规管理渗

透实施。二是要加强班主任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服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

培养。三是要健全班主任培养机制。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班主任 培养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风学风建设的指导 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力量。目前,随着新课程 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提出了新 的要求,就是要求班主任变封闭性、程序性、单一性的传统管理模式为开放性、创 新性和多向性的现代管理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均能按照身心成长规律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理念、新目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在学校管 理过

程中不断探索班主任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广大班主任的专业 化水平。

一、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搞好常规管理渗透实施

班集体是学校内部最基本、最客观、最具体的工作单元,是承载和体现学校教 育教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是创造并树立优良学风、优良班风和优良校风的前沿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始终重视和不断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通过组织管理、计划管 理、制度管理、情感管理等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来落实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以期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因此必须要求班主任明确、学习和深刻理解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如在德育工作中应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 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从班级实际出发,组织 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开好班会,组织好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 钻研、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如在班务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学校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及时传 达到本班,并认真落实和实施;要深入课堂、教室、宿舍及其他活动场所,了解学

生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和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对不良倾向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对严重违纪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 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重视抓好班风建设,做到严要求、严管理,教育学生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学生上课、自习、就寝、教室和包干区的 卫生打扫等情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一个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师爱校的 良好班风。

如在素质教育方面,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注意表彰先进,鼓励帮助后进 学生的转化工作,鼓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争创文明班级;做好“优秀学生干 部”、“三好学生”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防

火、防盗及自我防护意识,切实抓好学生的人身安全工作,做好万无 一失;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内容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好 班级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迎新晚会和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

二、班主任基本素质的培养

教育家包德列夫指出:“班主任对学生发生教育影响,不只是由于他的知识, 而且是由于他的道德威望。”学生是开放的、立体的,特别是中学生有很强的向师 性和模仿性,他们敬重老师,常把班主任看成做人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基本素 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管理中总会碰到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价值观、自信心、自觉性和 学习毅力的培养问题,学生异性交往、离校出走、胡乱花钱、迷恋上网和逃学厌学 的问题。对此,学校要重视培养班主任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 班级危机预警机制,由值日干部担任班情监测预报员,坚持每周一次的班级例会制 度。如留心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 建立 “特殊学生档案”(特 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学会把握教育时机,善于捕捉学生的兴 趣点、兴奋点、利益点、潮流点、情感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荣 辱点等,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教育班主任充分接触学生,对学生了解得愈深、愈 细致,教育时机出现得愈多。

(二服务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作为基本任务。一定意 义上说,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心智、道德和体 魄诸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应培养班主任的教育服务意识。在班级管理 中要不断换位思考。在一些具体的教育情景中,班主任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这样就不会有学生长时间站在教室门口的做法,也不会让学生抄写课文几十 遍甚至上百遍。要善于整合资源。现代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 其他

系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班集体建设离不开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 等多方参与,多方配合。这些力量弥足珍贵,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充分利用。(三反思意识的培养

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有些班主任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往 往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至于许多宝贵的经验没有积累,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与 价值。因此,要大力培养班主任的教育反思意识。一是目标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班主任的一切教育教 学行为应着眼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角色反思。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应该是教师职业真善美的追求者,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 想的助产士,以尊重与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学会宽容,完善自身,提升教师职

业的生命内涵。三是言行反思。有些班主任存在着学生不喜欢但又潜移默化地给学 生负面影响的言行。比如言语不文明、因一点小事停学生的课、体罚和变相体罚、经济惩罚。这些不良教育言行,最终形成了教师的负面形象。四是方法反思。坚持 激励赏识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但又不姑 息迁就。爱要爱得得体,严要严得有度。

三、健全班主任培养机制

班主任素质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一个群体概念。班主任整体素质的高低优 劣,小而言之影响教育对象的素质,大而言之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建立和 健全班主任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进步,有利于学校文化和 办学品位的提升。

建立开放参与机制。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 班主任工作。常召开班主任工作汇报会,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发现问题,及 时解决。开放参与机制,使学校的共同愿望转化为班主任的个人愿望,并体现在学 校与班主任行为的统一上。

多种模式分层培养。对于班主任新手,我们不能全靠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对于老手,也需要更新班级管理理念,克服高原效应,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班 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班主任培养的多种模式,如师徒结对、讲 座培训、经验交流、沙龙侃聊、个别指导等,努力促进班主任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 升。

完善激励导向机制。一是双向选聘。每学年工作结束前,下发新学期教师工作 意向表,征求班主任工作岗位人选。然后挑选其中自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 进行聘任。二是注重激励。方式有:津贴激励,根据考核结果,按月发放班主任岗 位津贴。关爱激励,建立校长谈话制,积极为班主任提供进修的机会和成为名师名 家的机会;考核激励,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对班主任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推优激励, 推出评选“优秀班主任”等活动,注重对班主任的精神奖励。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多元考核。制定班主任管理办法,加强 对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校的每项工作都能通过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措施得到 落实。建立班级管理量化积分制度,使各班的量化积分与班主任工作评价及奖金挂 钩。推出发展性班主任评价机制。新课程改变了学生评价体系,实行学业评价与学 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全面素质报告手册等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因此,我们要着眼 于对班主任的教育实绩给予综合评价,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生成绩优劣作为标准。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泰兴市大庆路小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的《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就是通过以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些探索、探究,以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本课题的价值定位。本课题于是2011年9月开始研究,预期到2014年6月结题,历时近3年。现将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评价机制的运用、组织调控课堂等方面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试验班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教学成果,展开教学,推动我省教改的深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2)探讨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即如何开展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差异教学,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5)研究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年级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分析前一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讨论交流今后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等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课题组活动开展情况

(1)2012年9月,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主要研究措施)。

(2)2012年10月,学习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2012年10月,开展有关有效教学专题理论学习,主要材料有《有效教学的策略》、《关于“有效教学”若干问题之浅见》、《有效教学视野中微型课题研究》;

(4)2012年11月,本课题正式开题。

(5)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共开展了四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先后学习了《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等文章,王黎、刘伟、何春华、刘建新、封云华、周阳老师围绕我们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分别执教了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五年级的《认识分数》。其中,刘伟、周阳老师还对城区教研中心的老师上了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好评。

我们还进行了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每个备课组集中讨论,统一题型,每天课前利用三四分钟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进行了统一的抽测,研究学生考试的成绩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参加的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2、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抓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变习惯性接受为理性思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各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备课地点,由主备人结合知识点谈重难点确定、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法、课堂实施程序以及知识应讲授深度、例题选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备课组的其他成员肯定优点,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

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近一年来,课题组研究教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泰州市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设计海选过程中,我,刘建新,封云华、叶新民分获一二三等奖,我还在泰州市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30多名学生的数学科普小论文在江苏省《小数报》杯比赛中获奖,薛跃东、刘建新、封云华三位老师获指导奖,近10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继续开展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

教学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支撑,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让全体研究成员深刻理解诱思教学思想论、准确把握实施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和要点、从而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2、2013年9月至12月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收集、整理各子课题的研究材料。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汇编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师获奖证书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3)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新 课 程 伴 我 成 长

基础教育课程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真正进入新课程,对于我又是一番新的体验和洗礼,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如何用新的课程观和新的理念去教学旧课程?以下便浅谈本人在这几年中的一些教学见解: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故事激趣法。

2、悬念激趣法。

3、活动激趣法。

4、奖励激趣法。

二、开放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定的,或者是教师从教学用书上抄的,是以教学、教师为中心,上课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了。如果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肯定不同凡响,就拿我所教的《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来说吧,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我先制定了几道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互相讨论回答。可结果却没达到预期目的,课堂一片沉寂,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学生不积极参与其中。但再教下一课《生命,生命》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生命是干什么?有的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有意义?„„我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解决)。顿时学生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一直受用非浅。

三、开放教学过程

1、课程发言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主体地位。因此,我积极改革课堂发言常规,告诉学生当课堂上老师制定的某一位同学发言后,不够完整需要补充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就站起来发言,或者坐着回答都可以。

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课堂活力,又培养了他们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这种做法,几乎贯穿在每堂课中,学生受益匪浅,乐此不疲

2、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潜能全面成长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地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如教学《口语交际》“购物讲价”这一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一个模拟买卖市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顾客,有的当老板,模拟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会了买卖讲价地学问,又体会到做文明顾客,进行文明经商地乐趣。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场景状况,然后,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全班同学,看看当事的人和发生的事对不对,为什么?自己今后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这种活动,在采访和被采访中,学生良好思想及表演素质得到积极的培养。

总之,开发教学过程,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能力、情感,价值观也得到提高和加深。

四、开放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课改理念提倡运用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这样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浓厚,而且知识得到拓展。如学习《桂林山水》和《七月天山》这两课时我就让学生去搜集我省名山大河的资料,不到几天功夫,学生就搜集到五指山、万泉河、白石岭、南渡江、七仙岭等文字资料或图片,我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我省名山大河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的知识内容就更广泛了。总之,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手去教,放手去做。

五、开放地组织教学

开放地组织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校外延伸,不局限于课堂。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因为这是一篇描写燕子和春景的文章,我就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田野边观察春天美丽的田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观察记录的情况,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容展现给大家。特别是象教学作文这类乏味的东西,开放地组织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曾在教学生写“我发现„„”习作时,我就把学生又组织地带领到校外宽阔地田野、草地、树林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风光和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就不觉得乏味,反而饶有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洗礼下,如何教好语文这门学科,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探究之中,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将会取得跨跃式的成绩。同时,我非常希望我的同行们能够把你们的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感触展现出来,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铜川新区的教育事业越走越辉煌。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

赵洪琴

[摘 要]本文拟通对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基本特性、生成因素和背景的解读,探寻教师教学智慧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教学智慧具有个体独特性、动态生成性和一次“消费性”。教学智慧的培养尤其要关注教学人文性,走向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教学叙事研究,关注教师实践缄默知识的培养和积累。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实践 智慧 培养策略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何为“智慧”《辞海》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英文《韦氏大学词典》则将智慧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恰当地行动的能力”。三种对智慧内涵的界定,尽管表述不一,但仍具有共性,即智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显然,智慧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思维品质。

“智慧”是一种“能力”,但“智慧”又不等同于“能力”。“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它只是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的表现;而智慧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的情景的表现;而智慧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同时实践情景又“统一于”主观的共同表现。因此,“能力”作为主观条件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双向整合。那么,“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水平、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质量有特殊关系,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

何为“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学智慧”就是指教师在活生生的教学场景中,对教学事态进行感知和判断,辨别出事态中具有合理性的迹象,领悟事态中其他可能发生的迹象,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采取行动,让尚未辨明其合理性的迹象和不具有合理性的迹象沿着教师所预期的、合理性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活动中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智慧,它“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基本特性

“教学智慧”,“智慧”是中心词,“教学”标示的是教学这一特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正因为如此,教学智慧既与教师个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的水平、知识程度等存在着密切关系,又离不开教学这一独特情境。从而,教学实践智慧便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个体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判断、价值、经验和情感等内在的个性化知识,映射至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与众不同的课程教学行为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从而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类型的智慧型教师,面对教学中相同的问题时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能获得完满的功效。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

2.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存在多项变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无序的“噪音”,使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这种复杂的变化着的情景若没有智慧的干预和指导,就无法实现教学的意向性而处于一种教学无序状态。而教学智慧也只有在具体的变化情境中才能生成,它不可能预设,它体现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学智慧的建构过程。

3.一次“消费”性。布鲁纳曾说过,教学,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是一种创造。教师的每一节课,甚至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一次性”地被“消费”掉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某一教学行为不能靠以前的经验直接得到,也不能按照某种理论推演出来。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的结果。因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内隐着“非批判性的知识”、“缄默性知识”的思维形式,它以隐蔽的方式在某一特殊情境瞬间发挥作用,对动态现实情景作出理性思考、识别、顿悟、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因此教学智慧真正是“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它具有瞬间性、一次“消费”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因素、背景及类型

1.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教学智慧本质上是实践智慧,它表征的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能选择具有教育合理性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学智慧隶属实践范畴,它包含着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立足于教育教学上的合目的性,它符合教学理论要求;教学法智慧体现于多变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去完成课堂教学的责任,它应该符合德行要求。因此,教学智慧必然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专业学科修养)、“德行”三个方面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学经验”能提供的是对教学事态的辨别能力;“理论修养”提供的是教学中所需要的对实践事态的教育判断能力;“专业学科修养”提供的是对实践事态的学科判断能力;“德行”提供的是教学中所需要的对实践事态的反思能力。没有“经验”的教学往往表现为难以驾驭课堂教学进展;没有“理论”和“专业学科修养”的教学则表现为表面“热热闹闹”的形式化教学,缺乏教育支点;没有“德性”的教学却是“压迫性”的教学,致使忘记教育的最高任务是“为人”、培养人。

2.教学智慧生成的背景。解读教学智慧的生成背景,必须分析其概念所包含俄三个关键词: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有效的“操作手册”。教学的这种复杂性使教学智慧成为必需。教学智慧又往往是由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向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急中生智,因此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个体化的教学智慧或教学机智催生之下,教师创新出独一无二的教学行为,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和行动的实效性。

3.教学智慧的类型。我们从教学智慧产生的动因和情境来分析教师的教学智慧类型。

最常见的教学智慧生成在由学生或教师引起的出乎意料的情境之中,并且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比如,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学生或教师的差错,突发事件或突发而来的干扰,呈现为“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对于这类情境,教师往往用转移话题或注意力等诸方法来化解或冷处理。这类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学机智、灵机一动,是基于教师的聪明机智和教学经验而产生的,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创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意外变得有意义,创新教学行为。比如,一位老师在上《药》时,让学生讨论夏瑜是一什么样的人时。一位学生说“夏瑜是一个民主派人士,是一个革命者”。学生显然不明白“民主派人士”这个概念在现今的内涵,他可能是从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一点上,读出了夏瑜的“民主”。但夏瑜的民主和所谓的“民主派人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决不可混谈。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接过话:“啊,你是想说夏瑜是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革命者。”很巧妙地纠正了学生发言中的问题。“你是想说,”言下之意为你说出来的(表达出来的)与你想说的(想要表达的)并不一致。这既是对学生“民主派人士”一说的委婉否定,同时隐含着对学生错误的纠正。这样高超的点拨艺术自然是来源于教师非凡的教学智慧。富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被“逼”出来的,而是教师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和心灵去积极主动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展示出教学智慧水平,课堂也因此而被活化了。这类教学智慧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四、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途径

对教学实践智慧内涵、基本特性、类型以及生成背景的解读成为我们探索培养途径、建构培养模式不容置疑的依据。现代教师培养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有效关注教师实践智慧养成。

1.关注教学的人文性,走向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教学叙事研究。教学的二重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说明以往只重视教学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培训模式是偏颇的。而目前的教师培训中所谓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撰写教育故事等都是加强教师对教学人文性方面的理解和体验。顾泠沅博士认为:“现代教师培训应当继续开发在行动中学习的思路,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比较+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已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偏重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强调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而专业引领下的教学案例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

近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问题切入法”和“一课多上”培训模式。每次培训均教师自己带来的“问题案例”切入,在典型案例分析中诊断问题,在学研结合中领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共同研究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再一次运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共同备课探讨出来的教学设计又由不同的教师来上,每次上课培训者和其他教师都到场观摩,课后上课者、听课者以说课、评课的形式对课例进行探讨,同时也体悟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

(2)校本课研提倡采用“课例研究”。一线教师每天都会产生许多鲜活的、生动的课例,以一线教师在新课改中产生的课例为抓手,记录课例,共同研究课例,反思课例。同一教研组定期进行“沙龙式探究”。本着培训重点下移、阵地前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整合新课改培训与教研的资源,构建起“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片教学点——基层学校”的新课改三级培训与教研的网络和培训共同体。培训者也参与到校本课例研训活动中去,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成为课堂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3)注重教学反思,提倡写教学反思日志。反思是生成教学智慧的不竭源泉,这已成为共识。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水平,使教师专业生活富有思想和智慧。在课改中我们提倡全县中小学教师写作教学反思日志,定期检查,期末总结交流反思心得。教学反思日志是一种对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记录,写作的过程就是教师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过程。在反思中分析、认识、改变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4)撰写教育故事,提倡叙事研究。为充分挖掘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促使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教育行为,并用发生在老师身边生动活泼的具体教育故事激励广大教师,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组织“教育故事撰写”评比活动,要求教师选择教育生涯中真实的、典型的、有深刻感受的故事,用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评比活动结束后,将优秀文章结集成册,用于内部交流学习。

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性知识的养成。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它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新课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家引领、同伴合作、自我反思相结合;需要新课程通识培训、专业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多管齐下以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3.提倡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他必然会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而且自觉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孕育,并主动积极地创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也必然得到质的提升。

4.营造人文教育管理环境,催生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学思维与教育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均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的人文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赋予教师自主权,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至极致,达到“景物一体”之境界。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职前培养研究报告(最后) 66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